第一图书网

历史的真迹

邸延生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邸延生  

页数:

548  

字数:

6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前言邸延生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前期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既是一部风雨沉浮的个人奋斗史,又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毛泽东由一个偏僻农村的普通青年逐渐转变成为一个倾向进步、倾向革命,并成为中流砥柱的进步青年;在社会激烈动荡、变革的大潮中为了民族的兴盛而奋起,以他顽强拼搏的毅力和战斗不息的精神,舍生忘死、舍家奋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投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并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逐步树立起坚强的革命意志,同旧中国的腐朽思想、封建传统观念和邪恶势力作顽强斗争;逐渐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次紧要关头以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力挽狂澜,挽救危亡,挽救革命,挽救党……本书描绘了毛泽东风雨人生和中国革命的巨幅画卷,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的气度、风范和智慧,以及他高瞻远瞩的革命理想、神采、抱负和大海一样的胸怀、高山一样的胆略、天一样深邃无际的勇气和志气。书中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宏观再现,又尽可能详细地展现毛泽东作为伟人举重若轻、亦庄亦谐的具体细节,大至党内外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小至家庭生活和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细微之处乃至毛泽东的吃饭、穿衣、睡觉、走路和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的言谈话语和他的喜怒哀乐……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记载的许多珍闻逸事是鲜为人知的,甚至有些故事是首次同读者见面。例如毛泽东童年、青少年时代的一些具体生活画面;他的诸多家事,杨开慧的英勇就义,与贺子珍的感情纠葛,同江青的结合;他的两个弟弟为革命壮烈牺牲,还有他的诸多亲人,如儿子、女儿、侄儿、堂妹、同学、战友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与历史事实,等等。在搜集素材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年来我通过广泛走访、深入调研,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有些资料是近期搜集的,有些资料是近10年间搜集的,还有些资料是20年前和30年前精心搜集和保存下来的。单是近10年间,我多次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中国档案馆、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装备部、海军后勤部、北京大学图书馆、广州军区、北京西郊机场等处进行采访,并多次走访了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一些相关人员,听他们讲述毛泽东的诸多往事。为了写出真实的和原汁原味的历史故事,我曾经到过毛泽东的出生地韶山,到过毛泽东学习、生活和战斗过的许多地方,包括湘潭、长沙、岳阳、北京、广州、上海、武汉、萍乡、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等地,进行亲身体验和感悟。在延安,在杨家岭,在枣园,我认真参观了毛泽东曾经居住过的窑洞,仰视延安宝塔,被它那巍巍的身姿和它包含的延安精神所深深激励和感染。为了保证真实性,我认真核实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在新华社办公厅孙庆华同志、新华出版社有关编辑的帮助下,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和照片。在搜集素材过程中,我通过用脑记、做笔录和拍照片等多种方式尽量索取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回到家中,我常常是夜间写作,一写就是一整夜,竟至手指上多次被钢笔磨出了硬茧。我先用钢笔写草稿,再写初稿,然后用电脑打印成章节,我尽量做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翔实的材料、严谨的态度和辛勤的工作,使我对这部新的有关毛泽东的传记文学充满了信心。在写作中,常常被毛泽东的经历所感染,每每心潮起伏难安,有多次泪水随着笔触滴落在稿纸上,有时竟至伏案掩卷让泪水长流,让感情淋漓宣泄……毛泽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无人可与之比拟,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无可辩驳地永垂史册。他为中国革命而操劳,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为中国人民牺牲了太多的亲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弟弟、堂妹、侄儿;他抛弃家业,告别故乡,义无反顾地走上开拓人生、开拓世界的革命道路;他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在敌人面前善于斗智斗勇;他酷爱读书,酷爱学习;他感情丰富,精力充沛;他对工作、对事业孜孜不倦,认真负责;他对同志、对人民、对祖国充满了爱,对敌人充满了恨,对懦弱者不屑一顾;他追求真理,为理想而斗争;他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年轻人面前他是长者,在年长者面前他是学生,在老百姓面前他是公仆,在人民面前他是儿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四万万农民都是我们的亲戚,要你当哥,你就当哥;要你当弟,你就当弟!就是当儿子、当女婿也无妨!这不但不失面子,还会添上几分光彩!”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的伟大来自于平凡,毛泽东的智慧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先进的革命思想;他的性格、他的爱好和他的生活习惯,无不昭示了他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好儿子和中国革命的杰出领袖。他从韶山走来,带着湖南偏僻乡村中的泥土和尘埃;他从长沙师范学校走来,带着学生时代的书生意气;他从中国大革命的炮火中走来,带着弥漫的硝烟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从秋收起义的农民暴动中走来,带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领导了中国的武装革命;他从井冈山走来,带着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坚强信念;他从瑞金走来,带着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也承受着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给革命造成的损失;他从长征路上走来,带着遵义会议的曙光,拨正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航程,带着雪山上的豪情,带着草地沼泽中的泥泞;他从延安走来,带着八年抗战的雄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带着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与日寇打持久战的策略与决心。他带着历史的创伤、民族的苦难,带着无数先烈、战友的牺牲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他带着民族的希望和历史的重托,带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和扭转乾坤的宏伟气魄。他从苦难的旧中国走来,他从恶劣的环境中走来,他从革命的风雨征程中走来,他从艰苦朴素中走来,他从英勇奋斗中走来,他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航程中走来,他从改造旧世界的斗争中走来,他——从人民中走来……毛泽东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他号召人们“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他要求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为人民服务”;他常说自己是劳动人民的儿子,他教导人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当人民拥戴他为“人民的大救星”和欢呼“毛主席万岁”时,他从心底里呼出的口号是他那充满了湖南乡音的“同志们万岁”和“人民万岁”!人民热爱毛泽东,景仰毛泽东,怀念毛泽东,永远不会忘记毛泽东。而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历史真实中的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许多人的认识是模糊的。为此,我决意写毛泽东,写历史中真实的毛泽东,写毛泽东的伟大,写毛泽东的平凡和生活中的感情流露,写毛泽东的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真实的笔触展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点点滴滴。细微之处见精神,力求完美地展现他的平凡和伟大。我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望读到它的朋友能够给予批评指教,自当诚恳汲取,以利日后修改,以更好的笔触写出更好一些的作品,以献给亿万热爱毛泽东的人们。虽然毛泽东离开我们已有30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生前的一切,包括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到今日依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我写毛泽东,诚心感谢诸多革命前辈的热情鼓励和新华社办公厅、新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并向审读、编辑这部书的新闻出版总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出版社的诸位编辑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尤其要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的同志们,他们在审读此书的过程中极其认真、热情地帮助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提出诸多诚恳的修改意见,去粗取精,才使得这部书稿臻于完善。在此,我真诚希望广大读者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努力,使毛泽东的伟大光辉形象永驻于世,使毛泽东思想永远激励着他终生所热爱的人民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而奋斗、前进!

内容概要

作者呕心沥血十年,怀着崇敬的感情,以淳朴的语言,客观地记述了毛泽东1893—1947年问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包括他的工作、生活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这段历史中真实的伟人毛泽东。  本书从毛泽东出生写到他为粉碎蒋介石挑起的内战而暂时撤离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大风大浪中,他经过了风雨沉浮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抱负、胆略、情操、胸怀、神采和风范。本书行文严谨认真、生动活泼,许多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  本书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普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更将是缅怀伟人、重温精彩历史故事的一次心灵之旅。

作者简介

邸延生,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
祖籍河北省深泽县,1948年4月生于延安。1959年读小学时发表中篇纪实文学《我的父亲》。1967年高中毕业,1969年加入空军高炮部队,驻友谊关,写有长篇纪实文学《友谊关外铸军魂》。1970年执行援外任务,10次参加对空作战,7次受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星移斗转风雷动 红日初起韶山冲 读书尊儒生叛逆 浏阳河畔出英雄 1.日出韶山东方红中国诞生毛泽东 2.石三伢水塘嬉戏毛润之南岸读书 3.民主革命风云骤毛泽东辗转求学 4.罗氏女嫁毛泽东博览群书寄豪情 5.少年立志出乡关忍辱赍愤东台山第二篇 风雷动大潮涌 毛泽东长沙勤奋斗 抒豪情激壮志 马克思主义指航程 6.长沙校园贴“文告”投笔从戎入“新军” 7.离一中寄宿会馆考榜首跻身师范 8.苦读书废寝忘食发启事求其友声 9.军阀混战天下乱毛泽东星夜回乡 10.岳阳楼上情不已板仓初识杨开慧 11.严酷锻炼强体魄“游学”途中访沩山 12.设伏截击缴军械毛泽东毕业一师 13.毛泽东初进北京李大钊独识英雄 14.霞妹子一往情深石三伢长沙侍母 15.毛润之办报驱张三兄弟丧母放悲 16.毛泽东二次进京童士钊募捐助学 17.积极筹款办书社朱剑凡慷慨解囊 18.毛泽东自由结婚杨开慧初到韶山 19.三兄弟舍家为国清水塘落脚安营第三篇 工运农运 毛泽东日夜奔波多操劳 北伐中途 蒋介石磨刀霍霍向工农 20.爱晚亭前红霞暖黄浦滩头党诞生 21.湘江红叶情烂漫安源路矿大罢工 22.安源创办“合作社”长沙组建国民党 23.毛润之广州开会杨云锦上海助夫 24.毛泽东重返故乡搞农运韶山建党 25.毛润之长沙抒怀蒋介石广州发难 26.北伐战争初胜利农民运动大潮涌 27.上海滩血雨腥风武昌城风雨飘零 28.兄弟三人再分手大鹏折翅更待飞第四篇 秋收起义武装夺取政权农民大暴动 井冈山斗争飘红旗创建革命根据地 29.机智脱险张家场秋收暴动初用兵 30.毛泽东攻莲花县驻永新三湾改编 31.袁文才设“连环计”贺子珍飞马救人 32.毛泽东送枪进山袁选三茅坪迎宾 33.毛润之月夜惠书茨坪镇王佐下山 34.革命军攻克茶陵井冈山兄弟重逢 35.杨开慧板仓思亲毛泽东宁冈除奸 36.出奇兵攻占遂川大垅寨成立新团 37.集中兵力打新城龙江河畔杜鹃红第五篇 反“围剿”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光辉闪 失舵手迷航向红军将士被迫离故乡 38.湘赣边武装割据根据地全盛时期 39.敌军围困万千重红军回师破敌剿 40.兵出闽赣击敌后挺进瑞金占龙岩 41.“九月来信”正方向“古田会议”指航程 42.星火燎原开基业挥师西进打长沙 43.反动派毒刑用尽杨开慧宁死不屈 44.诱敌深入反“围剿”人民拥戴毛主席 45.毛泽东挥军南下遭排挤被撤兵权 46.毛泽覃含冤罢职陈昌奉赍愤难平 47.“左”倾路线招失败红军将士别瑞金第六篇 破重围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二万五千里 毛泽东英明决策果敢指挥红军走长征 4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9.遵义会议指航向四渡赤水出奇兵 50.毛泽覃瑞金牺牲毛泽东雪山豪情 51.张国焘要挟中央毛泽东领军北上 52.凯歌高奏直罗镇红旗飘舞瓦窑堡第七篇 陕甘宁苏区重建中央革命根据地 顾大局联蒋抗日红军改编八路军 53.毛泽东渡河东征倡联合抗日救国 54.保安城里见斯诺促抗战累笔惠书 55.促进西北大联合为国为民结同盟 56.急切切呼吁“对外”坦荡荡从容御敌 57.“双十二”西安事变执大义释蒋东归 58.中共中央迁延安毛泽东对蒋让步 59.贺子珍心事重重谢觉哉调停“内战” 60.延安召开党代会华北卢沟桥事变第八篇 日寇嚣张全面侵华南京政府迁重庆 亿万军民同仇敌忾抗日展开持久战 61.首战告捷平型关八路军机动歼敌 62.毛泽东关爱战士贺子珍远去苏联 63.日军南京大屠城鲁南血战台儿庄 64.延安欢迎白求恩毛泽东论持久战 65.周文楠夸毛楚雄延安城学习成风 66.中组部调查江青朱仲丽见毛泽东 67.鼓励战士学专业战斗生产两不误 68.蒋介石继续反共反对国民党投降 69.毛泽东惠书二子国民党再次“进剿” 70.为抗战呕心沥血粉碎国民党进攻第九篇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敌后大打游击战 八年抗战慷慨悲歌最终胜利属人民 71.反摩擦团结抗日共产党自卫御敌 72.扩大敌后根据地敌军围袭新四军 73.自己动手勤劳动操劳成疾仍奋力 74.统一思想搞整风召开文艺座谈会 75.敌后军民反“扫荡”蒋介石策变新疆 76.共产党延安开会毛泽民迪化被捕 77.重庆派出“审判团”延安开展大生产 78.盛世才酷刑逼供毛泽民坚贞不屈 79.革命者气贯长虹毛泽东爱将若渴 80.毛泽民惨遭杀害毛泽东念弟情长 81.延安军民气象新国民党军大溃败 82.美军代表到延安共产党敌后歼敌第十篇 搞独裁蒋介石背信弃义疯狂打内战 解放炮火中走来人民领袖毛泽东 83.共产党为民造福毛泽东严人 84.中共开七次大会毛泽东坦诚待人 85.人民军队大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 86.国民党抢夺战果毛泽东挥手之间 87.毛泽东重庆谈判国民党背后进攻 88.蒋介石密令“剿共”毛泽东父子重逢 89.国民党发动内战毛楚雄壮烈牺牲 90.解放战争揭序幕阔步迎接新曙光后记

章节摘录

星移斗转风雷动红日初起韶山冲读书尊儒生叛逆浏阳河畔出英雄1.日出韶山东方红 中国诞生毛泽东在中国历史名城湖南长沙南面不远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四周峰峦耸峙的县城。因其地处湘江岸边,又有一条名为浏阳河的碧水流经县境,县城被取名为湘潭。从这里向西40公里,在湘乡、宁乡、湘潭三县交界处,耸立着一座松柏叠翠的山峰。相传远古时候的舜帝南巡曾路过这里,休息时命从人吹箫奏乐,唱卫曲歌《箫韶九成》。箫歌起处,祥云翻卷,百凤翔集,箫乐便被人称之为《韶乐》,舜帝休息过的山峰也被人们称为了韶山。南岳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说,韶山便是其中之一。远远望去,韶峰高耸,群峦葱郁。据《长沙府志》记载,曾有韶氏三姐妹,居山学道,故此山上留有凤仪亭、仙女庵、胭脂井、石屋风、顿石门、塔岭霞、石壁泉、桃花洞,是为韶山八景。山麓中,一湾碧水绕山而淌;山脚下,几洼池塘前散落着不多的几户农舍。农舍大都依山傍水,掩映在山中松柏和大樟树的簇阴之中。如果将大山的走势比如一条巨龙,那么这里就像是巨龙颌下的一颗明珠,乡里人习惯地称其为韶山冲。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时天下振奋,群杰扼腕,百姓拥戴。一位远在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的青年农民毛太华不甘老死乡里,毅然投奔了朱元璋的队伍,在远征云南时娶了当地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了8个孩子。战争结束后,毛太华携妻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未返回江西,而是来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安下家,并分得了数十亩田产。毛太华过世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便离开了湘乡县迁至湘潭的七都七甲,也就是山水环抱、风景秀丽的韶山冲。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星移斗转,历史更迭。500年后的1893年,中国的历史进入到清朝末年,即时为光绪十九年。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中,亿万劳苦大众深受没落的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民族苦难日渐深重……这时在韶山冲上屋场,一座土墙茅顶的“凹”字形农舍中,居住着一位毛氏家族的后人毛顺生。时年23岁的毛顺生早在15岁时就娶了一位比自己大3岁的姑娘文七妹为妻,婚后不久因穷困和负债过多,毛顺生被迫外出当了两年兵,在兵营虽然艰苦,但也算开了眼界。回乡后,毛顺生做些小买卖,和文七妹克勤克俭地居家过日子。夫妇俩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节省,渐渐积下一点钱,买回了自己的田地,攒得了一份殷实的家业。只是,文七妹这几年连生了两个儿子都未能养大,使毛顺生一想起来就感到天大的遗憾……是年冬天,韶山冲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12月25日,韶山的峰峦中突然狂风大作,随之电闪雷鸣,继而下起了暴雨。第三次怀有身孕的文七妹已近临盆,躺在屋内耐着阵阵腹痛,渐渐进入梦境……毛顺生站在堂屋里,面对着供桌上缭绕的香烟,一阵阵心绪不宁。他不信神,也不信佛,但妻子文七妹信,他也只好面对供桌上的观音像显露出一副虔诚的神态,心中期盼着妻子能再生下个儿子,并盼他们母子平安……午夜过后,风停雨逝。躺在床上的文七妹开始了痛苦的呻吟和抽搐。毛顺生坐不住,不时用企盼的目光追视着进进出出的接生婆,接生婆又总是说:“快了,快了!”毛顺生暗自祷告:生个伢子吧!一轮红日跃出东方的地平线,在万朵云霞中喷薄升起,以她无比灿烂的光辉照耀着雨后的韶山——这时,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压倒了一切!产后的文七妹如梦初醒,喃喃地庆幸道:“阿弥陀佛!”接生婆一句高喊:“是个伢子!”正在屋外徘徊的毛顺生先是听了婴儿的啼哭,心中为之一喜;又听了接生婆的叫喊,心中为之一振。他先是以手加额,随即又兴冲冲地大声说道:“对乡亲们去讲,都来上屋场吃红喜蛋!”这已是文七妹生的第三个儿子了。一连几天,毛顺生邀了乡里亲朋来上屋场吃喜酒。按毛氏的族谱辈序排列,“祖恩贻泽远”,毛顺生是“贻”字辈,正名叫毛贻昌,他的儿子当为“泽”字辈,取名“泽东”,字润之(润芝或咏芝),行三。“泽东”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此时的文七妹,心中却有些担忧。因为她生的前两个儿子都没能保住,这次她暗下决心吃“观音斋”,以虔诚之心祈求神灵保佑她的儿子平安长大……文七妹笃信佛教,敬重神灵。为了这第三个儿子的健康成长,她将他寄居在唐家坨的外祖父家。唐家坨的文氏家中人丁兴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家老少共20余人,外祖父叫文芝仪,育有三男三女。长子文正兴,在文家排行第七,毛泽东称其为七舅。七舅母所生子女很多,被乡里人称之为多子多福的吉庆之家。为了托福,毛泽东从小便循着母亲的意愿,拜七舅母为“干妈”。在唐家坨的文氏大家庭中,毛泽东很得众人的宠爱和呵护,从小养成了活泼、倔强、刚强的性格。文家门前有洼池塘,称龙潭。潭中有一块发亮的巨石,文七妹认为那是块神石,外祖父家之所以人丁兴旺、生活欣欣向荣,全靠了池中巨石的护佑。因此,文七妹让儿子再拜潭中的巨石为“干娘”,取名“石三伢子”,满心希望儿子坚如磐石般地茁壮成长,长命百岁、一生安泰……毛泽东出生后的第二年,即1894年的7月23日,中国东方海域的日本国出兵强行攻占了清朝的附属国朝鲜的王宫,并在丰岛海面击沉了清朝的运兵船“高升号”;29日,中日双方在朝鲜的成欢大战,清朝军队败退平壤。是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因时值中国的“甲午”年,故历史上称之为“甲午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17日,在中国黄海海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海战,视为中国海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幕。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开始至1895年4月结束,历时8个月,终因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朝廷重臣投降派李鸿章的妥协求和,不做认真组织而失败。至此,腐败的晚清政府已走向了它的穷途末路……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3日,吃过早饭的毛顺生嘴里嚼着最后一口糙米饭,像往常一样匆匆赶着耕牛去自家田里犁地了。文七妹这时已又怀身孕,尽管身体笨重,但她还是腆着大肚子刷洗了碗筷,然后领着3岁的毛泽东去田里劳作,她一边哄着儿子,一边用锄头刨坑播豆……年幼的毛泽东在田埂上玩耍,突然见到妈妈跌倒在田间,脸上显露着很痛苦的神色,毛泽东吓坏了,急忙喊叫起来:“妈妈,妈妈……”不远处的毛顺生闻声跑了过来,见状大惊,急忙搀扶起妻子、抱起儿子往家赶……庆幸文七妹平日里操劳惯了,被搀扶回家后很顺利地生产了。当屋里传出婴儿的哭喊时,毛顺生奔进去一看,又是一个伢子,高兴得不得了,嘴上不由说道:“噢,蛮好么!又多了一个牵牛尾巴的,蛮好喽!”毛泽东的弟弟出生后不久,被取名为毛泽民,字润莲。2.石三伢水塘嬉戏 毛润之南岸读书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毛泽东已经6岁了。这一年的夏天很热。韶山冲四周的山坡上树茂草丰,一块块水田里的稻子长得蓬蓬勃勃,有的已经开始抽穗了。这天,几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子在山脚下的水塘边放牧水牛,两头犍牛“哞哞”叫着顶起了犄角,在一旁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一见,便一起哄笑着、吵嚷着将两头顶架的犍牛围了起来,有的还用柳条枝抽打着地面,起着哄地争看两头顽牛格斗……这时,一个后脑勺上留着条小辫子的男孩子背着一小捆干树枝走过来。只见他身材修长,上身穿了件对襟的短衣,下身穿了条打了补丁的旧布裤,脚上踏着草鞋,两只小手紧紧地攥着捆柴的野藤,看牛顶架的孩子们见他来了,纷纷招呼道:“石三伢,快放下你那柴,来看牛打架……”还有的孩子说:“快别看了,要是回家晚了,他爸又得吼他……”一听这话,毛泽东索性放下了背上的柴枝,抬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水,上前去拿了一个孩子手中的柳条枝,毫无惧色地大步走向仍在顶角的两头水牛旁,这时,又一头水牛慢悠悠地走向了毛泽东,毛泽东小小年纪瞪起了眼睛,挥起柳枝抽打在走向前来的水牛背上……被打的水牛跳了跳,“哞哞”叫着跑开了,两头顶角的水牛听到叫声也停止了格斗,随着跑去的水牛分开来跑向了一旁。毛泽东手上拿着柳条枝,站在草地上“格格”地笑了……十几头大大小小的水牛全都下到了池塘里,只将牛头暴露在水面上,岸上的树丛中无休止地传响着烦人的蝉鸣,放牛的孩子们一声呼喊,全都脱光衣服跳进了水塘中,其中有人高喊:“石三伢,下来一起凉快凉快!”毛泽东看了看自己身旁的那一捆柴,又抬头看了看当空火辣辣的太阳,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脱光了衣服,喊着叫着纵身跳入了池塘……这时,池塘中的孩子们有的游上了牛背,有的在互相击水嬉戏,毛泽东和另外几个孩子开始了游水比赛,只一会儿工夫,毛泽东游到前面,回头看看被他落下的伙伴,喊一声:“土地老倌儿、四道士,你们快些游啊!”被喊作土地老倌儿和“四道士”的两个孩子,一边答应着,一边奋力游水追了上来:“石三伢,你凫慢点儿,等等我们!”毛泽东在前边侧着身子划着水,两只小腿一蹬一蹬地加快了节奏,正当孩子们在水中玩得兴浓时,一个伏在水牛背上的孩子大声叫了起来:“石三伢,你爸爸来了!”众男孩闻声一看,只见毛顺生高高地卷着裤腿站在池塘边,胳膊上的两只衣袖也挽了起来,双手拄着一支竹耙子向水中吼道:“润之,上来!”毛顺生的话虽不多,但很威严。毛泽东不再游了,顺从地光着小屁股上了岸。众男孩也都面面相觑,一个个悄无声息地游回了岸边,开始揩身子、穿衣服……毛泽东低头站在岸边的草地上,等着挨父亲的训斥。毛顺生满脸怒色地瞪了儿子一眼,想说什么而没有张口,只是嘴角上露出了一丝无可奈何的苦笑。众男孩惊惧地看着毛顺生,随即将眼睛转向毛泽东,一起投去了关切的目光……毛顺生将脸转向众男孩,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儿子脱下来的衣服上,再看一看衣服旁边的那一捆干柴,抬手拎起了竹耙走向毛泽东,毛泽东一见转身就跑,然后纵身跃入了池塘中。众男孩见状先是一惊,随即又都忍不住大声哄笑起来……毛顺生本不想打儿子,现在想打也打不着了,只得将竹耙狠狠地往地上戳了戳,回身拎起了儿子捡回的那捆柴枝,又拿了儿子的衣服转身离去,走了三四步后,用力甩手将儿子的衣服向池塘边一丢,无声地叹了口气,走了。“四道士”嬉笑着向水中高喊:“石三伢,你爸爸走了,上来吧!”另一个叫庞叔侃的孩子也大叫:“石三伢,上来吧!”众男孩都喊:“上来吧!你爸爸走了,没事儿了……”毛泽东脸上带着顽皮的笑容,游上岸来穿衣服,同小伙伴们一起喊着、叫着、欢呼着,像是庆祝胜利似的……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临入秋的一天,已经9岁(虚岁10岁)的毛泽东被父亲叫去身边,毛顺生坐在竹椅上,一边吸着旱烟,一边对儿子说:“润之,你该上学了,过一两天就去,听到没有?”“听到了,”毛泽东很高兴地答应一句,随即又问,“爸爸,我到哪一家去读书啊?”“南岸私塾。”毛顺生见儿子很顺从地答应去读书,心中暗自高兴,又很严厉地叮嘱说,“去了要听先生的话,记住,不许同先生顶嘴,不许同别的孩子打架,要用心读书!”这时文七妹走了过来,毛泽东赶忙上前去拉了母亲的手:“妈,爸说要送我去南岸读书了……”“妈已经晓得了。”文七妹笑道,“石三伢子,去了要好好读书,日后你爸算账就有帮手了。”“嗯。”毛泽东点头答应着。“一定要听先生的话!”毛顺生再一次叮嘱儿子,“先生不像爸妈,你不听话,他会用板子打你的!”“先生还打人?”毛泽东抬头问妈妈。“要打的。”文七妹疼惜地对儿子说,“要听话,不要惹先生生气……”这时,已经6岁的毛泽民从屋外跑了进来,先叫“爸妈”后叫“哥”,接口又说:“我也要去读书……”毛顺生看了小儿子一眼:“你还小,过两年再说!”毛泽民显得不高兴了,文七妹安慰道:“润莲,听话,过两年爸妈是会送你去读的。”毛泽民走向妈妈和哥哥,仰起小脸笑了……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初春。韶山冲周围的群山一派葱郁。山坡向阳处茂密的草丛泛着青绿,长势盎然;山间的松柏树挺拔苍劲,和四周绽吐绿叶的白杨树、大樟树竞相争雄。山麓中,鸟语花香;小村外,人勤春早,一簇簇庄户人家开始了春耕……南岸私塾,是毛泽东最初入学读书的地方。私塾只有一间房舍,落地的长门窗。一张张小桌旁的小木凳上,坐着一个个穿着不一的男孩子们,大家手里都拿着线装的课本,在老师的授意下齐声朗读着:“人之初,性本善……”穿着长衫的教书先生叫邹春培,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这时毛泽东入学已经半年多了,开春后的邹春培这时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手中拿着戒尺,微闭着两眼,摇头晃脑地坐在前方听着学生们咬字拖腔地朗读《三字经》。在他面前的一张大木桌上,摆放着几本书籍和一壶茶水,还有笔墨纸砚……邹春培已经50多岁了,在乡里是位落第的秀才,他教孩子们读的全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诸如《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幼学琼林》等。听着孩子们的“唱书”声,他忽然睁开眼睛,一边用左手捋着自己颏下稀疏的几根胡子,一边用右手持戒尺击打了一下桌面,孩子们听到声响,立刻停止了朗读,十几双眼睛一起投向了老师……邹春培煞有介事地发话道:“李庆丰,把昨日教的那段《论语》十二则背出来!”他用戒尺指一指自己桌前的一小处空间,又指一指背后墙上供奉着神龛的地方,望了一眼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位”那张褪了色的红纸,催促说,“李庆丰,到这里来背!”被点了名的学生是一位身材瘦小的男孩子,看上去10多岁的样子,战战兢兢地离开座位走到老师指定的位置停住脚步,看一眼老师那威严的面孔,然后转身面向大家,眼神中呈现着一副惊慌的样子,蠕动了两下嘴唇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邹春培将戒尺“啪”的一声打在了木桌上:“快背!”李庆丰被吓了一跳,两眼含着泪花开始背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只此两句,李庆丰再也背不出来了。邹春培上前一戒尺打在了李庆丰主动伸出来的手掌上,李庆丰眼泪汪汪地继续背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瞎背!”邹春培又一戒尺打在了李庆丰的手上,李庆丰的眼泪像断了线的串珠大滴大滴地滚淌下来,抽泣着,实在背不下去了……这时,学生们一个个心惊胆战地用眼睛紧盯着老师,唯恐老师转移怒气喊出自己的名字来,唯独坐在几排课桌前方的毛泽东忽然站起身来,缓声对老师说:“先生,我来背吧。”“你来背?”邹春培余怒未消地看了毛泽东一眼,心中知道站在他眼前的这位自告奋勇的学生很好学,也知道他能够背出来,但还是铁青着脸说,“你接着背,差错一字打一下手掌心,莫怪我不讲情面!”毛泽东转身面向大家,不紧不慢地背诵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毛泽东十分熟练地背诵着,坐在他面前的同窗学友们一起静静地听着,邹春培消了些气,走回到大木桌前坐下来慢慢地喝了一口茶水,当毛泽东一字不差地背完了《论语》十二则,邹春培慢慢开口道:“可以了,你坐下!”然而毛泽东却没有坐下,而是转回身去面向老师请求说:“先生,请你饶过李庆丰这一次吧,给他个机会……”“饶过他?”邹春培没想到毛泽东小小年纪竟敢替同学求情,在众弟子面前觉得冲撞了他的师道尊严,即刻沉下脸来说,“你替他挨打么?”“我为么事要挨打?”毛泽东扬脸问老师,“我已经背下来了,只是替他求先生……”“不许求情!”邹春培用戒尺狠力地在桌面上一击,“再求情要挨打!”毛泽东直面老师:“你打他他也背不出来……”邹春培被激怒了:“你敢对先生无礼!”说着站起身来,“毛润之,你站到前面来!”毛泽东犹豫了一下,侧脸看了看李庆丰,然后拖着自己的小竹凳走向了老师。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毛泽东,李庆丰更是为毛泽东捏着一把汗……这时李庆丰喃喃地说:“先生,还是打我吧……”“打完他再打你!”邹春培手持戒尺走向毛泽东,毛泽东却像只小猫似的跳起来冲向了房门。邹春培被气呆了,屋内顿时一阵大乱,李庆丰急忙喊叫:“润之!润之……”邹春培也喊:“毛润之,你给我站住!”毛泽东丢下竹凳头也不回地跑了,他纵身跑向了春草初生、山花烂漫的大山……事有凑巧,就在毛泽东离校“出走”的这天晚上,毛顺生外出去收一些款子,回家时天色已经很黑了。在寂静无人的山间小路上,毛顺生借着清冷的月光,加紧了脚步往回赶……春寒料峭,夜色凄凄。毛顺生正走着,忽然从山涧中跃出了一只斑斓猛虎,拦腰挡住了毛顺生的归途。毛顺生一见,头发根儿都竖了起来,顿时觉得两腿发软,半步都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这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这只张牙舞爪的华南虎反倒踌躇起来,晃动了两下脑袋,用力摆了几下尾巴、扫起一阵狂风,似乎在向毛顺生“致敬”。毛顺生一时间不知所措,跌在地上直往后躲,惊恐地瞪大了两眼,直愣愣地看着这只可怕的老虎。老虎一声长啸后,径自转身离去了……惊魂甫定的毛顺生,半天爬不起身来。稍后,他渐渐活动了四肢,站直了双腿,一步步往家奔跑。路上,他想此奇遇必有某种神意。平日里他本不信神,经过这件事,他开始有些信了……回到家,一听说儿子跑了,又联想起自己途中遇虎的事,立刻招呼了乡里人点起火把漫山去找,文七妹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担心儿子遇有不测。小儿子毛泽民也是又急又担心,想跟着大人们一起进山,却被父亲强留在家,他只得留下来陪伴、安慰母亲……两天后,在南岸私塾里,一个男孩子来到邹春培的面前轻声说:“先生,毛润之还没有回家。”邹春培的脸上露出了忧容,隔窗望一望远山,轻轻地叹了口气:“两日两夜了……”沉静的群山又一次笼罩在夜幕中,山间传响着男人们的一阵阵呼喊:“石三伢,石三伢,你快出来吧!”“润之,快回家吧……”山间丛林的小路上,一簇簇火把在晃动,人们连声的呼唤中夹杂着一阵阵犬吠,搅得沉寂的大山不得安宁。这时,毛泽东正裹紧了衣服躺在一株大松树旁边的一块大青石上,他隐隐约约听到了人们的喊叫声,知道是爸爸和乡里人在寻找自己,却不肯露面,心想:先生会怎样?爸爸会怎样?妈妈肯定着急……我又没做错事,不能这样下山,不能回去……夜深了,毛顺生气急败坏而又懊丧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文七妹满面愁容地看着丈夫,忍不住掉下了忧伤的眼泪:“已经三天了,石三伢准是没了,饿也饿死了……”毛泽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忽闪着两只发亮的眼睛说:“我也去找哥哥……”“莫烦人,去睡!”毛顺生呵斥了小儿子一句,满脸愁云地坐下来吸旱烟,又狠狠地说,“这个伢子,真是害死人!”正在这时,李庆丰的父亲出现在了门口:“找到了,找到润之了!”毛顺生一听,立刻站起了身子,文七妹更是惊喜交集,眼泪淌得更多了,急忙说:“快进屋来说,怎么找到的?”李庆丰的父亲说:“我费了一天的时间,满山喊,他终于应了声,我好说歹说,才把他领下了山。”文七妹疾步奔向屋门,毛泽民也跑向了门口去迎哥哥。这时,一脸疲惫相的毛泽东出现在门前,浑身上下如同个泥娃娃,被夜露打湿的衣服上沾满了草叶,脸上脏脏的,只有两只眼睛炯炯地闪着亮光……文七妹猛地扑上去抱住了儿子,成串的泪珠直往下淌:“好伢子,我的好伢子……”又说,“快去洗个脸,洗洗头发,吃点东西,再睡个好觉,听妈的话,好伢子……”毛泽民也上前去拉住哥哥的手,另一只手为哥哥摘除沾在衣服上的草叶……毛顺生连声向李庆丰的父亲道谢,然后回身板起了面孔,话语中却没有了往日的威严:“没事了,没事了,明日你去上学,先生不会再打你……”说着,上前替儿子理了理蓬乱的头发,“你要好好读书,莫再惹先生生气!”毛泽东仰脸说:“先生为么事要打人?他不打我,也不可以打别的同学……”毛顺生摇摇头,叹口气说:“先生不会打你们的,你们要听话,好好读书。”毛泽东点点头,再看看妈妈和弟弟,笑了。

后记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往开来,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但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思想和有关他生前的一切,至今依然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人们怀念毛泽东,不单单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他还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他教导共产党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他提倡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要求共产党的干部在工作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关心人民,热爱人民,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挂在心上;他指示党的干部脚踏实地工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不仅这样要求别人,同样也这样要求自己,并且更加严格地这样要求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子女;工作中他不搞特殊,生活中克勤克俭,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痛恨贪污腐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毛泽东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他有常人所没有的崇高的人格魅力,包括他的喜怒哀乐…… 我曾多次到毛泽东的原卫士长李银桥家中去,并和全家人一起去看望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也曾多方面接触过原中央警卫团的一些老同志,他们对毛泽东感情至深,一谈起毛泽东来就激动不已。现任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的古今生同志,年轻时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2005年春我应邀出席海峡两岸退役将领茶话会,同他在全国政协礼堂交谈,话题总围绕着毛泽东,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谈的依然是毛泽东,或慷慨激昂,或泪流满面。感慨之际,我曾赋诗三首: 政协礼堂聚茶饮,海峡两岸情意深。 文化交流传佳话,挥毫泼墨老将军。 席间举杯张万年,即兴讲话任建新。 吴西一百零四岁,嘱女赠书咏诗文。 相邀驱车走帝京,迤逦落脚雍和宫。 推杯换盏呈融洽,话语言谈荡春风。 侃侃追忆主席事,深深怀思领袖情。 何当共饮湘潭水,再度听歌东方红。 客厅对座语话浓,一杯淡茶载长情。 每每欲说中外事,声声点破古今生。 言多不离中南海,泪落皆为泣英灵。 马水车龙楼前过,可记当年炮声隆? 近几年来,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说“毛泽东是人,不是神”。纵观毛泽东一生,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不是神,但也不是普通的人。因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许多可歌可泣的优良作风,集大智大勇、大韬大略、刚柔并济于一身,并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这次把有关毛泽东生平事迹的传记文学重新整理,作为系列丛书集中出版,将是我个人,以及亿万热爱毛泽东的人们,为毛泽东逝世30周年献上的深情缅怀。除了这本《历史的真迹一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之外,《历史的真言一毛泽东和他的卫士长》和《历史的真知一“文革”前夜的毛泽东》已经于2006年上半年出版发行,《历史的真情一毛泽东两访莫斯科》等书也将陆续同广大读者见面。


编辑推荐

《历史的真迹: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隆重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独立自由解放的引领者,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性启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者,为民务实清廉的真正典范,贯彻群众路线的卓越代表。回溯中国梦的艰辛探索,2013年重大社科出版工程。离毛泽东最近的人倾情回忆,跟回忆人最亲的人欣然执笔,友情亲情爱国情爱党心跃然纸上。独家披露的党史国史高层珍闻,展现毛泽东重大决策的心路历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历史的真迹 PDF格式下载



写得不错,理解了一代伟人的曲折生活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这刚刚过去的几十年。读此书让人感慨万千。


内容很多,有些都是从来没听过的故事


为我是他的老乡自豪!


伟人总有其不平凡的一生,也是吸引我们的最大理由


大多描写了便面的历史事件,要是更深入分析内在的人物思想、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可能更好


一般,教科书,信不过!


没发觉有什么实质内容,就是个小说


写得比较实事求是,写出了伟人在困难时期如何奋斗的,值得一看,收益很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