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托起生命的希望

新华社总编室 编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新华社总编室 编  

页数:

381  

内容概要

《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全方位反映了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深情讴歌了生命高于一切,不惜代价枪救每一个生命这一新的时代精神的璀璨光辉;《惊天地地战汶川》,全景式再现了军队和武警官兵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事迹,彰显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壮举;《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多角度描绘了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大气磅礴、令人动容;《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深情记录了灾区一个个普通人在地震之后的心路历程,表达了灾区人民生生不息、坚韧顽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重建家园的决心,催人泪下、动人心魄;《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展现了地震发生一个月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一件件感天动地的英勇事迹、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一个个坚强不屈的光辉形象,催人奋进,给人力量。这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佳作,体现了人文关怀,彰显了人性光辉,给这次抗震救灾报道打下了时代的印记。 重读这些作品,我的内心再次受到极大的感动和震撼。我想起了美国女诗人莎拉·蒂斯代尔的一首诗:“像大麦弯下腰去,在海边低洼的田地,迎着狂野的风歌唱,不停不息。像大麦弯下腰去,又重新挺身直立,我也会从痛苦中站起,不至于断裂……”面对危难坚强不屈、永不放弃,这就是中国人民泰山压顸不弯腰的英勇气概,这就是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超人勇气,这就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时间将凸显这些作品超越时空的魅力。与新华社历史上众多的名篇佳作一样,这些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坚信,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新华人将进一步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以百倍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创作出更多的示范作品,进一步提升报道的整体水平,提高引导海内外舆论的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书籍目录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序)消息 突进灾区在国内外媒体中第一个向世界发出消息  新华社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出中英文地震消息  新华社播发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快讯  新华社播发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快讯  新华社率先从都江堰发出消息  四川省都江堰一中学教学楼被震垮已知有4人死亡  新华社率先从绵竹发出消息  重灾区绵竹见闻:灾情十分严重  当地正全力抗震救灾  新华社率先从北川发出消息  新华社记者连夜赶赴地震重灾区距北川县城10余公里处垮山遇阻  新华社率先从青川发出消息  地震造成四川广元青川县一中学400余学生伤亡  新华社率先从汶川发出消息  新华社记者随成都军区应急通信分队空降震中汶川县城  新华社率先从映秀发出消息  汶川地震核心区正在紧张抢险现场遇到不少困难  新华社率先从理县发出消息  与汶川相邻的理县受损基础设施已部分恢复  新华社率先从茂县发出消息  新华社记者抵达茂县,县城损失比预料小 新华社播发胡锦涛总书记前往灾区快讯见证救灾 记录永恒的瞬间  新华社播发党和国家领导人向遇难同胞默哀快讯  全国各族人民在3天哀悼日期间悼念遇难同胞凝聚民族精神  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没有伴奏的国歌声中复课  四川映秀一男子被埋179个小时奇迹生还  超越“黄金救援”时间的生命奇迹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失事  唐家山堰塞湖堵塞26天后首次泄流  成都军区失事直升机残骸被发现  失事直升机黑匣子已找到  18位遇难者遗体将于12日开始运送下山  汶川县7.2万余紧急避险群众大雨前2小时转移完毕  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全部撤离  中国12万名地震灾区学生坦然应对“人生大考”  中国地震灾区民众开始尝试新生活  中国努力帮助地震受灾群众重建“心灵家园”采访手记 飞赴汶川亲历记——新华社首名进入汶川县城记者灾区采访手记 “用信息守卫生命!”——新华社记者汶川震区手记 那一刻,泪飞如雨——谭千秋老师采访札记 献给北川的橘子 灾难中的微笑 最后的字迹 最好的纪念 映秀在哪里?——一个唐山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故乡,让我轻轻擦去你的泪——一个返乡报道地震灾情女记者的手记 灾区13日,难忘的人难忘的事 灾难的日子里,我收获着感动 堰塞湖,你是谁的眼泪? 让我们含着泪微笑前行 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震中孤岛——汶川、理县、茂县三县灾区见闻 废墟里长出绿色——走进封城28天后的北川 川人何其不屈!  总有一种爱让我有感而发 毕业照定格长大的瞬问 一个军事摄影记者的难忘经历 手的诉说,手的力量评论 风雨中挺起坚强的脊梁 宁愿相信72小时后的坚持 “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的信念 阳光下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 这一刻,“80后”让我们动容 孩子,你要挺住!  灾难中我们更加坚强 危急时刻唱响生命赞歌 这一份舍弃感天动地 这一刻,生命奇迹见证“决不放弃”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生者不朽的爱是死者不朽的名 永不忘却的纪念 超越灾难,我们的步伐更加沉着有力 今天,我们对祖国爱得更深 种下希望 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特殊党费”:一份厚重的心意 向孩子轻轻问一声:节日快乐! 有一种崇高叫坚守通讯特写 全景  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  惊天动地战汶川——写在军队和武警部队 抗震救灾向纵深推进之际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献给顽强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人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献给四川灾区的父老乡亲  忧患中警醒灾难中奋起——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一月全景纪录  废墟上筑起民族精神新的长城  灾难,挡不住奋进的脚步——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两个月之际 人物  将军突击——记挺进震中映秀镇的 某集团军军长许勇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没有时间伤心——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 失去15位亲人后的抗震记录 把你的生命托在我的手心——张建波和他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 震灾中的“80后”“90后”们 在生死之间,他选择永恒——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追记 穿越死亡线的守护——还原地震前后北川中学教师群体 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失去10位亲人之后,她依然坚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蒋敏的心路历程 一位武警少校妻子催人泪下短信引出撼人心魄故事 敬礼,向着天空 他们“含泪的笑”令世界动容——献给在抗震救灾中 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中国孩子 地震后,我决定留下来——一位护士的汶川地震回忆录 雄鹰,与青山同在——追记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 是“白衣天使”也是“白衣战士”——献给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 医疗卫生工作者 儿子,你让我刮目相看——一位母亲的地震情怀 永不褪色的板书——献给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师 现场 “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四川特大地震灾区什邡市 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 “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记胡锦涛总书记在甘肃 考察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在灾难中学会坚强——温家宝看望绵阳受灾儿童纪实 “一次不同寻常的会面” 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现场 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会面侧记 紧急救援向汶川集结 快!快!快!目击震后大动员 震区三日,废墟中闪耀着人性光辉 地震那一刻,平凡的他们都是英雄——三名抗震救灾普通人物剪影 甘肃陇南地震灾区的12小时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感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纪实 生命的守望——目击汶川映秀小学被埋小学生获救 花季之恸——四川什邡蓥华中学生命营救纪实 生死竞速72小时——一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纪略 空中大援救——记中国空军史上最大强度的非作战应急空运 震后100小时连线三大抗震救灾指挥部 感受悲怆,凸显坚强——汶川大地震七日记 这一刻,我们将泪水化为力量!——写在全国哀悼日第二天 突然间,有太多的中国人叫“无名” 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全国抗震救灾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 挑战生命极限的时空接力 抗震救灾,世界与中国同在 爱,在这里传递——绵阳九洲体育馆志愿者传播人间挚爱 目击唐家山堰塞湖紧急抢险 一个灾区对另一个灾区的牵挂——陕西无私支援四川谱写一曲 抗震救灾的人间壮歌 北川!北川!——当一个县地震中失去三分之一干部后 艰难的抉择——聚焦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新方案 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军徽闪耀:聚焦奋战在地震灾区的人民子弟兵 让我们铭记——军徽闪耀:人民子弟兵 抗震救灾启示录 信心·勇气·希望——献给大震灾中的灾区人民 看到花,我就看到了家 擦干泪,挺起脊梁建家园——记汶川映秀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生产自救 新北川的第一天 来自震区的“三孤”报告 别了,九洲体育馆!——一个抗震救灾标本的真实记录 地震灾区最小的重病孤儿:让爱继续他的生命 最特殊的高考——地震灾区高考现场目击

章节摘录

  见证救灾  记录永恒的瞬间  全国各族人民在3天哀悼日期间悼念遇难同胞凝聚民族精神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21日是国务院公告的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3天来,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深切缅怀和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通过悼念活动,大家决心以和衷共济、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打好抗震救灾这场硬仗,用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  这是我国首次为严重自然灾害中的遇难同胞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并降半旗志哀。3天来,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人们身着素服,神情悲凄,停止娱乐活动,网站主页挂着“沉痛悼念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的黑色横幅,报纸以黑白版面印刷。  哀悼日里,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19日14时28分起,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为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此时汽笛长鸣,举国同悲。20日晚上,边城乌鲁木齐人民广场人山人海,来自新疆一些高校和中小学的学生、部分企业员工和数千名市民通过盏盏烛灯,沉痛悼念汶川地震罹难同胞,“汶川不怕”“中国加油”的呼喊声响彻夜空。从21日7时开始,青岛市出现了一个市民自发的“丝带寄哀思、满城尽祈福”佩戴黄丝带活动,许多市民以系黄丝带的形式,向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达哀思,祈祷平安。  19日至21日,中国驻外机构都下半旗,使领馆设立吊唁簿,有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外国使节前来吊唁,表达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人员的深切哀悼。  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设立全国哀悼日,彰显了政府对生命的关爱,是顺应民心民意正确之举,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表现,极大地凝聚起人民的力量,极大地凝聚起压不倒、摧不垮的民族精神。浙江奥康集团党委书记黄渊翔说:“哀悼日既是对死难者的悼念,也是对幸存者的抚慰,更是对那些没有遭遇灾难的国人的警醒。在灾难面前,唯有团结一心,方能众志成城,共渡难关。”鞍钢集团宣传部部长黄广利说:“举行这样的全国性哀悼活动,可使每个普通民众在精神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保持一致。在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危难时刻,这种凝聚力最为宝贵。”  哀悼日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截至21日零时,抢险救灾人员累计解救、转移被困人员396811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总计6452人。为妥善及时处理四川省汶川地震遇难人员遗体,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订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遗体辨认程序、境外人员遗体处理、卫生防疫、协调配合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哀悼日里,前线救援人员一直在加紧工作,他们以在废墟中多抢救出一名幸存者,多救治一名伤员作为对遇难者最好的悼念。20口凌晨,救援队在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办公楼废墟中将被困179个小时的马元江救出。20日18时左右,绵竹市4名矿工在被困196个小时后被空降兵某部救出。21日中午,被困什邡金河一级电站引水洞9天的一名女职工获救。救治伤员、灾区防疫、安置受灾群众……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悼念是为了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3天来,地震灾区受灾群众擦干眼泪、挺起脊梁,在悲痛中展示着不屈的力量。21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地震灾区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援建的全国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复课,孩子们悲伤的脸上透着坚强。  北川中学高三学生在没有伴奏的国歌声中复课  新华社四川绵阳5月19日电(记者刘书云、丛峰、王金涛)19日9时30分,没有音乐伴奏,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北川中学509名高三学生,在集体清唱的国歌声中复课。  北川中学位于川县城边两里的一个小山坳中,全校有师生2900多人。12日下午汶川地震发生后,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据不完全统计,师生死亡和失踪人数有1300多人。高三的教室所在的主教学楼塌陷,所幸高三学生509人全部脱险并被迅速转移到绵阳市安置。  为了能够让高三学生顺利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长虹集团腾出其培训中心作为临时教室。学生所用教材和教具由省里提供。绵阳市教育局从相关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并指定相应的学校高三备课组,“一对一”定期给北川中学教师指导。对于目前还有余震的情况,教育局要求做好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准备好紧急疏散方案,确保万无一失。  高三(3)班学生刘志娟说,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是恐惧和悲情,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坚强,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因为我们还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据了解,长虹集团表示将负责为川中学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学校,并设立“北川中学奖学金”,保障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北川学子完成学业。仪式上,长虹集团还送给复课的师生一个特殊礼物:“四川北川中学”校牌。看到校牌,许多师生泪流满面。  四川映秀一男子被埋179个小时奇迹生还  新华社成都5月20日电 经过超过30小时奋力救援,于20日凌晨零时50分救援队在映秀湾水电总厂办公楼废墟中,将该厂职工马元江成功救出。此时距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已近179个小时。  马元江的获救,再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且他出来后能够说话,稍稍休息就开始少量进食。在现场指挥的映秀湾水电总厂党委书记吴耕激动地说:“奇迹,简直是奇迹,马元江的心态太好了,这是他能够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据介绍,马元江是该厂发电部副主任,今年才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地震时他正在办公楼开会。马元江于18日下午在倒塌的映秀湾水电总厂办公楼废墟中被发现。救援人员正在连续凿洞,力图接近被层层砖瓦压身的映秀湾水电总厂另一名职工虞锦华,此时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不远处废墟下的马元江。  经过超过30小时的奋力救援,救援队终于在20日凌晨零时50分将马元江从废墟中救出。驻扎在近旁的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临时诊所,随即对马元江进行医护处理,并在天亮后将其空运至成都的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据被救出来的其他人说,他们在废墟下时可以听见马元江说话,他躲在一个狭小空间内。地震当晚,马元江摸索着将身边的小水泥块和其他杂物清理开,躺下睡着。他说,他睡得很好。  马元江还说,从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都有着不同的“活法”,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心态。  超越“黄金救援”时间的生命奇迹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新华社记者张芽芽搜集整理)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是国际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汶川12日14时28分发生8.0级地震至今,已经远远超过72小时。时间虽在一分一秒地流逝,但救援人员和社会各界从未放弃,仍在争分夺秒地投入抢救,一次次创造出超越“黄金救援”时间的生命奇迹:  77个小时——废墟中的北川县职高学生杨彬彬被二炮某工程团官兵救出。杨彬彬喜欢打篮球,灾情发生后,他的双腿被卡在废墟中。他曾要求将他的双腿锯掉,但在官兵们的努力下,保住了他的双腿。他说:“这辈子永远都忘不了解放军!”  78个小时——二炮某救援小组官兵成功救出北川县国税局计划征收科副科长李道彬.他说:“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00个小时——绵竹县瑞峰化工厂工人刘德云获救。专业搜救人员和随行的成都军区324医院救护队听到刘德云在废墟中发出的微弱敲打声,将他救出。刘德云苏醒后首先说的是:“我终于见到你们了。谢谢解放军!谢谢解放军!”  还是100个小时——被埋在北川县城废墟中的彭志军等4人被成功救出。“天灾躲不过,我只有寻求自救。”彭志军说,在过去的四天四夜中,他靠吃香烟粉、餐巾纸和喝自己的尿液才得以活命,最终他被来自四川成都和内蒙古的救援人员救出。  108个小时——在北川,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队员成功营救出一位胡子花白的老人,简单地对老人进行检查后,救援人员抬起担架就往附近的救护车跑,沿途所有的救援队都向他们伸大拇指。  117个小时——重灾区北川县城布满瓦砾的废墟下被埋的52岁幸存者季中山,被第二炮兵某工程团官兵成功救出。这一刻,现场救援的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已经不能说话的季中山眼角也湿润了。  124个小时——经过河南消防官兵近两天的不懈努力,什邡一名幸存者卞刚芬成功获救。当卞刚芬被消防人员用担架抬了出来,全场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  125个小时——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获救,抢救历时9个多小时,负责抢救的是前来支援灾区的上海市消防总队救援队。17日,蒋雨航的母亲龙金玉从贵州刚刚到达映秀,就见到了儿子5日生还的奇迹。  127个小时——在都江堰,俄罗斯救援队成功救出一位61岁的女性幸存者,在确认幸存者神志清醒后,救援用了16分钟就把她从两层楼夹缝中成功营救出来。这是国际救援队在中国营救出的第一位幸存者。  139个小时——18日9时15分,北川县医院的地震废墟中成功营救出幸存者唐雄,目前他神志清醒,只有些皮外伤。  146个小时——52岁的映秀镇交通稽征所稽查员沈佩云在汶川地震中被埋146小时后,于18日16时左右被武警成功救出。  150个小时——在被埋现场实施高位截肢手术后,映秀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汶川大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已在废墟中埋了150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小时。  164个小时——在北川县曲山镇电力公司宿舍的废墟里,救援人员成功救出被埋近164小时的61岁老人李明翠。经过抢救,目前老人生命体征基本平稳,能回答医务人员的简单问题。  164个小时——在青川县红光乡与石坝乡交界处一锰矿,救援人员听到了微弱的呼救声,随后,56岁的王春邦获救了。经检查,王春邦外表无明显受伤,但有脱水、低氧血症、酸碱混乱等现象。目前广元市正组织当地最好专家不惜一切代价对王春邦进行救治。  164个小时——在绵竹市汉旺镇天池煤矿公司大院倒塌的废墟中,50多岁的王发珍获救,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最终去世。  170个小时——第二军医大学安县抗震救灾医疗队报告,截至目前,被掩埋170小时的矿工彭国华获救后,生命体征平稳。彭国华是20日凌晨4时许被送到这个医疗队救治的。  179个小时——20日零时50分,上海消防总队在汶川映秀湾水电总厂废墟中抢救出一名被掩埋近179个小时的31岁男子马元江。马元江说,从废墟下救出的幸存者都有着不同的“活法”,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心态。  72小时过去了,170多小时过去了……救援工作仍在继续,人们依然凝神聆听废墟下的每一丝声响;依然全神贯注生命探测仪的每一个变化;依然关切生命之光的任何迹象。不放弃,才有希望;不放弃,一次次生命的奇迹在废墟上绽放。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失事  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记者刘永华、李宣良)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于14时56分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4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群众10人。目前,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正在组织全力搜寻。  (发稿时间:2008.06.01 10:38:35)  唐家山堰塞湖堵塞26天后首次泄流  新华社四川绵阳6月7日电(记者伍皓、汪延、王圣志)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头号”悬湖——唐家山堰塞湖在堵塞26天之后,7日首次泄流。  7日清晨,设立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里的远程无线视频系统监控到水流溢过堰塞湖围堰,进入抢险官兵们用5个昼夜开挖出的泄流槽。专家们测定,泄流自7时08分左右发生,围堰泄流高程为740.37米。  记者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看到,唐家山泄流槽过水平稳,流量不是很大,且一度未能完全按照泄流槽导流泄出,泄流槽出现分岔,部分湖水从岔道流出。  据记者在唐家山堰塞湖下游北川县通口镇,江油市青莲镇、九岭乡和宝成铁路涪江大桥、绵阳市涪江两岸等处实地观察,堰塞湖溢出水流7日并未抵达上述各地,当地河段水位均无明显变化。  在唐家山堰塞湖坝体抢险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在泄流槽内有一处障碍物,影响了溢出水流的流速。7日15时40分左右,有关专家和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官兵对这处障碍物实施了爆破,此后水流速度明显加快。据抢险工程专家组会商测定的数据,截至18时,泄流槽流量已达10立方米/秒,泄流槽下段冲刷正在逐步加大。  目前,武警水电官兵仍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坝上加紧抢险。一是“消阻”,拓宽泄流槽并使尾部坡度更大些,以加快泄流速度;二是“扩容”,在堰塞体左岸再开挖一条泄流槽,扩大过水断面,并尽可能让两条泄流槽之间的堰塞体被淘刷掉,以应对更大规模的泄洪。  据悉,自5月26日以来,有关部门和武警水电部队启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为避免唐家山堰塞湖溃决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造成威胁,绵阳市对20万人实施了避险转移,疏散至城市地势较高的安全地段。  由于堵塞在唐家山堰塞湖的2亿多立方米洪水尚未下泄,绵阳市仍处于高度戒备和紧急避险状态中。  成都军区失事直升机残骸被发现  新华社快讯: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失事的米一171运输直升机残骸,于6月10日10时55分在执行任务航线附近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发稿时间:2008.06.10 13:33:53)  失事直升机黑匣子已找到18位遇难者遗体将于12日开始运送下山  新华社汶川映秀6月11日电(记者曾志坚、叶锋、赵叶苹)据四川省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介绍,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失事的米-171运输直升机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截至11日20时30分,包括5名机组人员在内的18位遇难者遗体已经全部确认,预计12日白天开始运送遗体下山。  四川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傅国柱说,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已经于5日上山指挥。参与搜寻、运送的队伍来自部队、省军区、民兵、阿坝州政府干部和当地群众。  傅国柱介绍,在失事现场,由阿坝州组织的法医和卫生防疫人员对18位遇难者遗体进行了非常规范的处理,包括拍照、DNA取样、身份确认、防疫、装袋。同时,还对遇难者遗体举行了默哀致敬仪式。  据了解,遗体运送将于12日白天展开。由于直升机失事地带峡深谷陡,树密崖多,不通道路,雨多湿滑,气候复杂,遇难者遗体运送和队伍给养极其困难,遗体将先被转送至附近某高地。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托起生命的希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