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姜春云调研文集(上下)

姜春云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姜春云  

页数:

1022  

Tag标签:

无  

前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所有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这条经验,历经实践无数次反复检验,证明是普遍真理。这在姜春云同志几十年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文稿中可以得到印证。“学习、实践、调研、写作”,是姜春云同志的一贯工作方式方法。无论是在地方工作,还是到中央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形成切合实际的理念、观点、思路和见解,并亲自动手成之以文用以指导工作,成为他基本的思维定式和行为规则。他说,自己用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我们在翻阅他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前些年的讲话、报告、文章、言论、诗词和专著(约600万字)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的这些文稿,基本上都是调查研究形成的,又是他本人亲自动笔或主导撰写,并作过反复修改的。故文集冠以“调研文集”,是名副其实的。经过筛选,收入《姜春云调研文集》的文稿共397篇,约260万字。文集分为4卷,其中山东改革与发展卷,文稿1 62篇,由于内容文字较多,分编为上下册;农业农村农民卷,文稿129篇,亦编为上下两册;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文稿59篇,编为一册;民主与法制建设卷,文稿47篇,编为一册。姜春云同志的这些文稿,从一个侧面记录、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是如何变为现实的,以及在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务实性、创新性、前瞻性、综合性。由于这些文稿源于实践,源于调研,又是姜春云同志亲自撰写或加工提炼的,体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践的结合,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升华,故阅读起来如临其境,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从中折射出一个共产党人那种尊重客观实际、探索客观规律、不断升华认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执著追求精神和学以致用、求真务实、严于剖析、辩证审视、寓理实证、质朴无华的可贵学风、作风和文风。文稿不乏新颖的理念、深邃的见地、闪光的哲理和点睛提神之笔。虽然多数篇章是5年、10年、20年前形成的,但其中的许多思想、观点、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至今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对当前的改革与发展、社会进步与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内容概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认识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所有领导者实行正确决策、正确领导,不断取得新成就、新胜利的一条带根本性的经验。这条经验,历经实践无数次反复检验,证明是普遍真理。这在姜春云同志几十年工作实践所形成的文稿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者简介

姜春云同志,生于1930年4月,山东省莱西市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至1949年,在山东省莱西县教师训练班学习,任莱西县土改宣传工作队队员,莱西县马仁区姜家泊小学教员、中共马仁区委文书,中共莱西县委文书、秘书。1949年至1957年,任中共莱西县委秘书、县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共莱阳地委生产合作部秘书科负责人。1957年至1960年,任中国土产出口公司青岛分公司副科长,山东省青岛市外贸局秘书科副科长。1960年至1966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员、一级巡视员、办公室副主任。1966年至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先后下放农村和“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至1977年,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调研员、秘书组负责人、办公室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兼秘书组组长、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组组长。1977年至1983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1983年至1984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省委秘书长。1984年至1987年,任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

书籍目录

上册中国农史篇光辉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摘录自2001年1月由姜春云主编、人民出版社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一书]温故知新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中国农业传承发展实践的启示[摘录自2001年1月由姜春云主编、人民出版社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实践概论》一书]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史[2007年7月11日为杜青林、孙政才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通史》一书所作的序]基础地位篇以极大的决心落实中央加强农业的决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上新台阶[1995年2月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注重研究解决的八个问题[1995年10月16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农业研讨班上的讲话]……加快发展篇现代农业篇深化改革篇农村政策篇农业产业化篇乡镇企业篇下册区域特色篇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农业资源综合开发[1995年1月9日在陕西省调研时的讲话]千方百计夺取农业丰收实现粮棉增产农民增收[1995年3月28日在山西省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东北四省区粮食生产发展[1995年5月30日在东北四省区农业生产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农业要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子[1995年10月26日在四川省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推进农工商一体化实现规模效益[1996年1月3日在听取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讲话]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有可为[1996年1月21日在云南省调研时的讲话]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路子[1996年7月19日在贵州省考察农业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做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这篇大文章[1996年11月5日在浙江省考察时的讲话]狠抓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1997年5月7日在海南省调研时的讲话]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1997年7月8日在青海省考察时的讲话]……扶贫开发篇科技兴农篇兴修水利篇造林绿化篇水土保持篇防灾抗灾篇人文农教篇调查研究篇

章节摘录

郡县制与分封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经济制度。在郡县制下,官吏是由中央任命的,国家对官吏有考核督察制度,官员可升迁,也可遭贬谪。他们的收入不再来自世袭的封地,而是来自国家财政发给的俸禄。这样就为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下的土地占有形式,包括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等三种类型并存。由此形成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常常感到有一个难解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这样长?生命力为什么这么顽强?历史上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变革说明,这个社会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修复。三国时期曹魏推行“屯田制”。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颁布“置屯田令”,始兴屯田。史书记载: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群贼,克平天下”。曹操的屯田分为民屯与军屯两种类型。民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具有一套严格的编户组织,直属中央政府大司农所辖。屯田户由政府配给土地、农具、耕牛、种子等生产资料,每年向政府交纳租课。军屯又分为“带甲屯田”和“士家屯田"两类。前者是军营战士屯田,“且耕且守”,“随宜而垦"。后者是佃兵屯田。“士家”是注有兵籍的屯田户。平时他们与普通民屯一样,承担国家的屯田生产任务并缴纳租赋,战时则随时被征发人营服兵役,具有“出战人耕’’的特点。继曹魏之后,东吴、西蜀也都先后推行了屯田。这种制度直到公元264年才被明令废止,理由是“以均政役”,原先的屯田官员就地转为郡县的“太守”或“令长”。但是此后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仍设有不同规模的屯田。新中国成立后的“军垦农场”,也可以看作是屯田的一种方式。屯田制废止之后仅15年,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颁布了占田制的政令。占田制规定了从王亲国戚、政府官员到庶民百姓的占田数额,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地主和官员兼并土地的作用。


编辑推荐

《姜春云调研文集:农业农村农民卷(套装上下册)》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姜春云调研文集(上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