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返巴格达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1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唐师曾  

页数:

301  

字数:

18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唐师曾继《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在海湾战争10周年之际重返伊拉克,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 像唐师曾的前两本书一样,本书的文字还是那样激扬,文笔还是那样幽默,知识还是那样厚重,故事还是那样震撼心灵,照片还是那样冲击视线。与前两本书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反映出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21世纪人类命运的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

唐师曾,男,196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著名战地记者,因采访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众多国际政治领袖人物而名声大噪,也因其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而备受世人瞩目。1998年罹患血液病,被怀疑为在海湾战争期间受到核辐射所致。近年来虽然重病缠身,却仍乐观豁达,

书籍目录

季羡林序库巴序自序我师萧乾直播金字塔引起的故事美梦成真最黑的一天重返巴格达死亡之路过关留下买路线鸟瞰巴格达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家有莱卡防空洞里的冤魂贻害无穷贫铀弹沉重的母亲破车当道撒马拉转塔消失的巴比伦浮在油海上的国家石油重地被捉记哭泣的河流不灭的火焰结束语:从头再来

章节摘录

  我师萧乾  按计划这里本来应该是我师萧乾的一篇序,就像几年前他为《我从战场归来》作序那样,很可惜他老人家不幸作古。多年来我师萧乾一直和我以“同志”相称,“同志”是志同道合的意思,所以我把自己看成是萧乾播下的种子……  一  萧乾是20年前我念大学一年级时崇拜的偶像,也是我开始初晓人事、胡乱崇拜并坚持至今的惟一一位中国人。在此之前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已日积月累向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学习致敬:挖地道触电身亡的胡业桃、抢救串联红卫兵牺牲的李享忠、面对新沙皇“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于向阳、“身居长工屋拉革命车不松套”的王国福、“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的杨水财……连阿尔巴尼亚的霍查、越南的阮文追都是我心目中的革命英雄。当时祖国江山一片红,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连美帝阵营中的革命派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远有《老三篇》中“去年春上到延安”的白求恩,近有被毛主席请上天安门的斯诺。我由于赶上一个英雄辈出的革命年代,英雄太多又逝者如斯,到现在除了上海知青金训华为抢救一根电线杆子被大水冲走外,其他已记不清谁是谁。任主编批评我这么写对革命先烈有失尊敬,可我想得更多的是比我年轻的新一代如何把仅有一次的生命过得更有价值。  1979年我年满十八,侥幸考进北大国际政治系,终于开始第一次有价值的人生崇拜。那年我在未名湖司徒雷登故宅正东发现有座斯诺墓,斯诺是伟大领袖屈指可数的美国朋友,自然属于崇拜之列。据系里老师介绍,斯诺半个世纪前来中国参加革命,先在燕园教书,后投身学生运动,再潜人延安,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毛主席请上天安门。20年前的北大国政系还很时髦,老师中有声震华夏的“梁效”,同学们大多在广阔天地经过风雨,个个文韬武略期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惟有我胸无大志驰心旁鹜,整天沉湎于武器、弹药、战争史,梦想当格瓦拉式的革命英雄。天长日久连老师也发现我朽木难雕:既无政客的城府,更不是当学者的材料。惟一可取之处是笃信国际主义,对参加世界革命的里德、斯诺、卡帕顶礼膜拜。老师以为我根红苗壮,殊不知我自幼游手好闲东游西逛,自然对走南闯北以革命为业者肃然起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返巴格达 PDF格式下载



一个写在战场上的西方记者曾说过: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战场还不够近.中国,似乎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地记者,唐的出现,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另类.以唐的勇气和阅历,写出的书不好也难.


唐师曾长得好像英达啊,但是比英达有才华!看完书给我的感觉太震撼了,那个遥远的地方和那个遥远的战争,看到他的照片和文字,我才知道有多残酷。书永远比新闻报道更能反映真相。


是正版书,喜欢!挺好的!


质量不错,跟在学校时看的一样,质量还可以


包装很好,书的质量还可以,儿子要的,他超喜欢老唐,内容还没来得及看,应该很吸引人


喜欢文字,不喜欢印刷品质。


可以了解10年前的伊拉克。可以对比现在。


书一本好书,只是卓越寄来的书看上去挺粗糙的,有点像盗版的感觉。。


偶然看了他的《我的诺曼底》之后就一直特别喜欢他。


确认订单以后,发货很快,收到物品后与描述一致,包装很仔细。满意!


图书邮寄到家里书被弄皱了很多!!希望贵公司可以改进一下


此君的书见解独到,由于其经历丰富多彩、思想独辟蹊径、语言妙笔生花、语像惊世骇俗,实数凤毛麟角之能人之作。他的书都值得看,都应该看,对建立中国大众的历史真实感、事件的透析感、待人的理性感都是有益的。是人文改革的先锋之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