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史记解读 上下

新知文化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0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新知文化  

页数:

673  

字数:

705000  

前言

“话头”是古代人的口语,原意即“话题”,也含有“为什么”的意思。晚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禅宗在“话头”前添上个“参”字,“参话头”遂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修养的实证功夫,在简单平实的“问题”中深含着玄奥,影响后世文化千年之久,并远播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世界各地。古为今用,我们拾起“话头”一词作为丛书系列的名字,是尝试借鉴《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形式,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朝史(南史、宋、齐、梁、陈)、北朝史(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译成明了易读的白话文,在尽可能显现原史原义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辑整理成十四集,成为《中华文明的话头》丛书系列的历史部分。人类有一种先天的局限,所谓“眼不见眼,心不见心”,大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同样的意思。镜子的发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以史为鉴”则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今天的世界。一个人若能了解过去,明晓现在,也就意味着可以把握未来。为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现代人首先须放下“后来者居上”的架’子,暂时将“科技”头脑放在一边,抛弃各种主观成见,以古人之心,读古人之史,置自身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

内容概要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后或称“太史公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东汉桓、灵之际始,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借历史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史记》在许多地方表现了进步的独特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思想的历史巨著。本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采用答问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在语言上,采用明了易读的白话文,既避免了一般史书的枯燥,又无随意发挥“戏说”之嫌。真实的故事、精彩的解读将把你带进中华历史的悠悠长河,让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残酷无情,领略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惊叹古代文化的灿烂不息,使你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略,深刻体会读史的乐趣。

书籍目录

1.传说中盘古是如何开天辟地的?2.传说中的“三皇”有哪些说法? 3.《史记》记事为什么不从“三皇”开始?4.伏羲画八卦是怎么回事?5.女娲补天是怎么回事?6.神农尝百草是怎么回事?7.燧人氏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8.“五帝”有哪些说法?9.轩辕帝为什么称“黄帝”?10.黄帝是人还是神?1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12.黄帝、炎帝大战是怎么回事?13.黄帝为什么要大战蚩尤?14.黄帝是葬在桥山还是升天?15.怒触不周山的共工应该怎样评价?16.祝融氏的传说有哪些?17.颛顼帝有哪些传说?18.帝喾有什么神奇之处?19.尧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20.尧是怎样考察舜为继承人的?21.尧为何不把帝位传给儿子?22.许由为什么不愿当君主?23.舜在历史上有哪些事迹?24.舜的家人为什么要杀害舜?25.舜时的“八恺”、“八元”指谁? 26.辅佐舜治理天下的二十二位大臣指谁?27.舜为什么要伐“三苗”?28.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9.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30.传说中的羿有几位?31.夏朝大约有多少年历史?32.禅让制是怎样变成世袭制的?33.启是如何登上帝位的?34.皋陶有哪些事迹?35.甘之战是怎么回事?36.桀为什么被称为暴君?37.鸣条之战是怎么回事?38.商朝大约有多少年历史?39.商的祖先诞生有何传说?40.商汤是怎样一位国君?41.伊尹负鼎是怎么回事?42.帝太甲为什么被流放?43.商代为什么频繁迁都?44.为什么武丁能使殷商兴盛?45.“举傅说于版筑之间”是怎么回事? 46.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47.如何评价妲己助纣为虐的“女祸论”? 48.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49.比干为什么被剖心?50.微子为什么要出亡?51.《箕子操》乐曲是由谁创作的? 52.箕子为什么作《麦秀》诗? 53.为什么说周朝有八百年天下?54.后稷诞生有哪些神奇传说?55.契、后稷到底有无父亲?56.公刘为什么率领周族迁徙到豳?57.古公■父为什么率领周族从豳迁徙到岐?58.西伯为何被拘于■里?59.凤鸣岐山有何意义?60.磻溪垂钓是怎么回事?61.姜尚为什么被称为“师尚父”? 62.姜尚是怎样治理齐国的?63.太伯为什么要奔吴?64.武王为什么要伐纣?65.武王伐纣后怎么处置商的后代?66.周武王分封了哪些诸侯国?67.伯夷、叔齐为什么不食周粟? 68.周公为什么要摄政?69.管蔡之乱是怎么回事?70.桐叶封弟是怎么回事?71.周公是怎样制礼作乐的?72.成康之治是怎么回事?73.周穆王是一位怎样的国君?74.祭公为什么要谏征犬戎?75.厉王弭谤是怎么回事?76.周厉王时国人为什么要暴动?77.西周时的“共和”是怎么回事? 78.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79.周宣王为什么能“中兴”? 80.宣王“不籍千亩”说明了什么? 81.宣王“料民于太原”有何意义? 82.褒姒诞生有什么传说?……

章节摘录

商朝自汤建国以来,前十王皆定都在毫(今河南商丘附近),但自第t-RI#T起到盘庚前的第十九代王阳甲止的九代王朝,竞有五次迁都。其中第十一代王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东北),第十三代王河宣甲迁都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第十四代王祖乙迁都邢(今河南温县东),第十五代王祖辛迁都庇(今山东郓城北),第十八代王南庚迁都奄(今山东曲阜东)。这段时间为何迁都如此频繁呢?原来,毫、隞、相、邢、庇、奄这六座都城,均在黄河两岸,定都在这样的位置显然是为了水利之便。但是黄河经常泛滥成灾,良田遭毁,人民没有收获,而商人中的贵族豪富,却大发国难财,加剧了国家的财政紧张。另外,商王朝实行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法,即兄死由弟即位,直至少弟死后,再由长兄之子即位。增加了可以世袭王位的人选,从而也加剧了宫廷内部争夺王权的斗争,屡屡危及朝政。从中丁到阳甲的九个王朝,都深受这种夺位斗争的危害。于是就出现了屡次迁都的情况,可是以上九个王朝的五次迁都,不但没有带来商王朝的长期稳定,反而造成了“九世之乱”。内忧必然引起外患,盘庚即位的时候,商王朝西方、北方的方国如周、土方等趁机崛起,不仅不向商王朝贡,而且威胁着商朝的统治。为了摆脱黄河水患,化解政权危机,解除内忧外患,新当政的盘庚把迁都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盘庚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说服臣民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从“话头”谈起 “话头”是古代人的口语,原意即“话题”,也含有“为什么”的意思。晚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禅宗在“话头”前添上个“参”字,“参话头”遂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修养的实证功夫,在简单平实的“问题” 中深含着玄奥,影响后世文化千年之久,并远播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世界各地。 古为今用,我们拾起“话头”一词作为丛书系列的名字,是尝试借鉴《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形式,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朝史(南史、宋、齐、梁、陈)、北朝史(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唐书、五代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译成明了易读的白话文,在尽可能显现原史原义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辑整理成十四集,成为《中华文明的话头》丛书系列的历史部分。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局限,所谓“眼不见眼,心不见心”,大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同样的意思。镜子的发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样,“以史为鉴”则使我们更客观地认识今天的世界。一个人若能了解过去,明晓现在,也就意味着可以把握未来。为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启迪智慧,现代人首先须放下“后来者居上”的架子,暂时将“科技”头脑放在一边,抛弃各种主观成见,以古人之心,读古人之史,置自身于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仔细品味“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的道理,假以时日,必受用匪浅。 历史无法改变,经验可以借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既不拘泥陈规,又要有典可依、善用思维、去伪存真、融会贯通,将冷冰冰的历史典籍,销熔成我们胸中,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百万雄兵”。故《素书》有云: “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历史的发展带来文明的演变。西方文明的概念,经多次变化,直至18世纪后才逐渐确定,一般是指开化、文化和文雅,指社会的进步及演化。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史中包括着文化史。”在中国,“文明”一词,古代早已有之,《尚书·舜典》有云:“浚哲文明,温恭永塞。”唐代大学者孔颖达疏日:“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 《易经·大有·彖辞》 中云:“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显然两种文明的概念含义颇有差异。中华民族在文明的进程中,创造了最灿烂的物质文明,如: 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等等,不胜枚举,曾几何时“风景这边独好”。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同时也创造了更为精深、奥妙、博大、辉煌的精神文明。如“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戏曲、医方历算,等等,它们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凝聚各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在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些历史上强盛雄霸的民族,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历史上看似弱小的民族,至今仍充满着活力。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避免过度沉谜干物质的享受,则是两条基本的经验。因此,当我们身处资讯爆炸与激烈竞争的时代,能否长期保持民族与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则突显得格外重要。基于这个心念的推动,我们组织编辑《中华文明的话头》大型丛书,从解读“二十五史”入手,逐一解读经学著作、诸子百家、文学名著等。丛书采用问答的形式,从典籍中提炼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并用典籍所载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回答,以期达到“原汤化原食”的目的。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华文明的话头》大型丛书编写过程中,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等众多教授、专家学者、师生的积极参与及付出的辛勤工作;感谢在丛书策划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大力支持的陈知涯、王文成、张或、董全平、刘阳等各位先生;感谢参与审稿、编辑、校对的孟淑贤、吴琳二位女士;感谢广大读者的阅读和指教。借唐诗一句结尾:“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新知文化 2003年10月


编辑推荐

《史记解读(上下)》:中华文明的话头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史记解读 上下 PDF格式下载



书中采用名词解释的形式,从史记中提出一些可能引起大家困惑的知识类问题,并用原典中所载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可以使读者更好的阅读史记,而不为其中的一些典故而困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