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视野大战略

托马斯·P.M.巴尼特 托马斯·P.M.巴尼特、孙学峰、徐进、 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10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托马斯·P.M.巴尼特、孙学峰、徐进、 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

托马斯·P.M.巴尼特  

页数:

291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曾为托马斯·巴尼特(Thomas Barnett)先生中文版的《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写过序言。2008年,巴尼特先生告诉我说他为《五角大楼的新地图》写了姊妹篇,名为《大视野大战略》,希望我也能为之写个序。读了《大视野大战略》,我十分佩服巴尼特先生的战略眼光,因此非常高兴能为此书的中文版写序。《大视野大战略》将全球化作为其分析美国安全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全书显得立意高远。巴尼特先生将美国的安全战略利益置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从而注意到美国安全威胁的来源发生了变化。他认为,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美国和世界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多地源于那些与全球化进程脱节的地区。作者虽然是从美国战略利益角度分析问题,但是这一观点对中国战略专家们来讲也是个很重要的启示。全球化是一个不均衡发展的进程,这一进程正在加剧边缘化地区与快速全球化地区之间的矛盾。相比较而言,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受益者,中国从世界政治边缘向中心地区移动。这种变化不仅使中国与中心国家发生了矛盾,而且与边缘化的国家也将产生很多矛盾。例如,中国船只在索马里海域遭受劫持、中国商店在吉尔吉斯遭抢劫、中国工程人员在苏丹遭绑架……中国国家利益正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展,中国的安全战略显然也需要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整体设计和调整。巴尼特先生认为,美国应将中国作为未来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虽然如此,但是作者并没有摆脱普通美国人那种美国天下第一的观念,认为世界上只有美国才具有维护世界秩序的能力。

内容概要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是一本安全战略著作,因此书中用较长篇幅讨论了现代战争的问题。作者从区分非对称战争与正规军战争入手,分析了现代战争,特别是网络条件下的非对称战争的特点。另外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国防部战略人员们经常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对于我国军事战略人员来讲,阅读此书有助于深入了解美军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关注的问题以及制定战略的方式。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托马斯·P.M.巴尼特 译者:孙学峰 徐进 等托马斯·巴尼特,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经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并参与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的“战略未来”项目研究。现任Enterra Solutions总裁,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特种作战司令部、中央司令部的资深顾问,经常应邀向美军四大军种、情报部门和国会提供政策咨询。也是多家媒体的时政评论员。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创造值得拥有的未来《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中的关键术语表第一章 世界现在需要什么理解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接缝国家负责战争与和平之间事务的一个部门巴尼特关于处理政治破产国家问题的全套规则第二章 连接赢得战争将中东与世界相连建立对抗全球恐怖主义的新规则第三章 稳定东方扩展核心以今天的代价锁定中国未来,美国最重要的盟国将是新核心国家火车头快不过尾车第四章 恢复连接压缩断层即将到来的选择由断层带融入核心的关键因素从内部压缩断层带的重要基础第五章 大敌当前历史的重演与最近的敌人文明的融合同一个世界,或仅仅是非零和的世界结论:有待发现的英雄角色后记:博客未来致谢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世界现在需要什么我支持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我知道我们可怕的战争力量,或者我称之为利维坦式的军队,在这个星球上无人能敌,能够比较容易地对付伊拉克军队。我还知道这场战争只是伊拉克从独裁噩梦转向多元而相互连接的社会的前半部分,而实施后半部分的努力——也就是缔造和平——将极为艰巨。后半部分的维和力量,之为系统管理员,是一支我所知道的军队领导人所完全不愿建立、更遑论使用的军队,一提起它就会勾起对美国在冷战期间进行国建设(比如说越南)的痛苦回忆。像其他人一样,我知道美军没有做好从事这项困难工作的准备,而且事实上它最初的失败远比战争的后果更严重、代价更高昂。但我还知道的是:没有哪个政府机构对失败的反应能比美军更有力、更迅速。的确如此。当前,在整个美军,特别是在其地面部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被称为“转型”的军事现代化过程。曾经只是用高技术来发动战争,而现在却包含无数的低层次行动;从最高级形式的信息共享到我们地面部队所使用的最简单的交 战规则,所有这一切都集中于当前的新挑战:缔造和平。这个转向意义深远,以至于“转型”一词本身就词不达意,因为它对某种高技术程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五角大楼不是关注用于激发利维坦的雄心壮志的秘密“黑色项目”(black projects),而是与盟国就其如何分担系统管理员的负担而进行秘密会谈。2005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不是整篇地谈论如何同时打赢两场常规战争,而是提出了关于战争和胜利的新定义。正如军事历史的常有之事,占领对占领者的改变要多于对被占领者的改变。伊拉克战争不会给美军留下持久的烙印,但伊拉克和平会从头到脚地重新界定美军的作用,将转型的重心从空中移至地面,从重大作战行动转向冲突后稳定行动,从利维坦变成系统管理员。而这可不是件容易事。未来几年,争夺预算的斗争将非常激烈,因为军队将从资本密集型(例如,利维坦的极其昂贵的武器系统)转型为劳动密集型(例如,系统管理员训练有素的反叛乱力量和宪兵队)。国防工业复合体将被迫发生革命性变化:从制造数量少而且价格高得简直荒谬的产品到制造数量庞大,价格便宜,而且多为无人操纵的产品。各项事业得而又失,各种产业兴衰起伏,而缔造和平终将胜过发动战争。美国将管理全球经济体系:监视坏行为体,接触失败国家,引导正在出现的新支柱国家的崛起,同时还要发现处于萌芽时期的对国土安全的威胁。不,我不是在谈论某种遥不可及的个人梦想。我在谈论的是近。来由布什行政当局阐明的新国家安全战略,这是未来数十年美军最重要的革新。布什行政当局在2001年开始执政时还对这项战略的每一部分都抱以公开的蔑视,但当它于2009年离任时却已经根据“9·11”后的国际安全环境再造了五角大楼。这个国际安全环境是:仍然需要保卫的西方老核心,包括北美、欧洲、工业化的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需要深入接触的新兴核心力量,包括亚洲的印度、中国、韩国和俄罗斯;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处于全球经济的边缘并需要进一步融入其中的接缝国家,如墨西哥、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以及需要在某个时候缩小其威胁的,到处脱节的断层区域,包括环加勒比海地带、南美安第斯山地区、非洲、高加索地区、中亚、中东和东南亚。我与五角大楼共同工作的时间之长足以使我认识到,在推出新战略学说和为实现这些战略部署而正确排兵布阵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我们对于眼前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不应抱有幻想:生成一个新的全球安全秩序,这个秩序不仅延伸核心国家的安全,而且还结束断层区域的战争。是的,这个秩序要从美国开始。是的,这个秩要从安全开始。所以五角大楼最近的变化非常必要,即使这些变化还不算是非常充分。但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前头,它不仅要召唤美国军队,而且要召唤整个美国政治体系,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包括见多识广的公民、口若悬河的律师和目光敏锐的投票人全力以赴。美国正站在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和平时期的转折点上,我们数世纪以来所熟知的战争已经从战略图景上消除。但为了达到这些高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更高级的手段。我们需要结束脱节现象,因为它是世界上危险的来源。我们需要缩小断层区域以及由其带来的痛苦和困难,直至消除殆尽。我们需要使全球化真正扩展到全球。为了做成这些事情,我们需要一支既能缔造和平又能发动战争的军队。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部门,弥合政府中处理战争事务的部门(国防部)和处理和平事务的部门(国务院)之间的差距。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所有核心国家都具有一种制度能力,每次都能在断层区域减少一个脱节国家。这不是一个在战争背景中严格描绘战争的大战略,而是一个试图将我们的思考置于其他背景中的战争(简单地说就是“全球化”)之上的大战略。这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融合过程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它也同样界定了这个时代的冲突,其限制程度正如其对仍留在这个历史融合过程之外的区域(我称之为未融入的断层国家)一样。许多知名的安全专家批评《五角大楼的新地图》一书过于乐观和雄心勃勃,认为它完全拒绝经典均势模型及作为其基础的“现实主义”。他们这么说完全正确,而且更正确的是,这本《大视野大战略》就是对其所珍视之物的进一步拒绝。在本书,特别是第一章中,我准备使你确信全球安全新秩序的各个模块已经具备,正等着我们将之搭建成形并明智地加以使用。让我们开始清除意识形态的神话,驱散有人散布的战争迷雾,界定值得创造的未来吧。理解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接缝国家大约在《五角大楼的新地图》出版前一个月,我接到了普利策国防报道奖获得者、《华尔街日报》(Journal of Wall Street)记者格里格·贾菲(Greg Jaffe)的电话。格里格希望就我的生平以及他后来所谓的“新战争理论”做一个头版专访。这篇文章在许多方面与其说是介绍我的生平,还不如说是刊登了我以前给国防部所做的有关美国后“9·11”时代的大战略的著名幻灯片简报。正如贾菲向我解释的那样,在越战之后有四份简报(或者说是介绍)塑造了代人的军事战略思维,这四份简报声名之大以至于每份在今天都被称为“那份简报”。这四份简报内有对五角大楼当前努力界定的对战争与和平的未来愿景的基本解释。每份简报都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最早的一份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份简报的作者是约翰·博伊德(John Boyd)上校,一位敢于打破陈规的空军上校,以其决策环理论(观察-定位-决定-行动)而闻名。他的许多观点后来不仅塑造了海军陆战队关于机动战的定义,而且还阐明了由威廉·林德(William Lind)和其他人提出的所谓“第四代战争”(根据毛泽东的游击战模型)。这位“疯子匕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名,因为他使整整一代未来的军事领导人相信战争的首要之事是摧毁敌人的士气而非其有形资产和人员。这位善于表达而又用词粗鲁的约翰·博伊德给各类军人听众举办了上千场的精彩讲座。尽管他的知识影响力令人印象深刻,但这位叛教式的改革者未能晋升为将军,因为他赢得的敌人和崇拜者同样之多。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份著名的简报试图缓解里根当局对高技术武器系统看似贪得无厌的欲望和持续的预算赤字之间的矛盾。这个由五角大楼传奇预算分析家查克·斯皮尼(Chuck Spinney)所做的简报将当代关于未来战争的辩论推向国会,也使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登上了1983年《时代》杂志的封面。斯皮尼运用长期经济数据,迫使五角大楼面对他所谓的“计划与现实的错配”问题。简单地说,防务计划制订者倾向于在白宫向国会提交的年度预算报告中塞人新计划,而这些新计划所需时间都超越了五年预算计划,因此它们将最终冲垮预算的“大堤”。换句话说,如果正在讨论的计划只是花费第一年研发成本的一小部分,那么到第十年总成本额——届时包括建造、部署和支持这些武器和平台(例如坦克、舰只和飞机)的费用——可能将是它最初被塞人时价格的几个数量级以上。正如你能想象到的那样,将军们的确喜欢讲这种真话。

后记

本书的翻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先后有七位译者参与其中。具体分工是:序言(春生)、术语表(徐进)、第一章(徐进)、第二章(王晓丹孙学峰)、第三章(齐皓)、第四章(孙学峰易鹏远)、第五章(赖华夏孙学峰)、结论(春生)、后记(齐皓春生)、致谢(春生)。孙学峰和徐进负责全部译稿的最后校对和润色。感谢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阎学通教授。阎老师不但为完成翻译提供了大量帮助,而且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中译本撰写了精彩的序言。感谢世界知识出版社的罗养毅编审和姜志达编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为提高译著的整体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英文和专业水平有限,译文仍然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欢迎读者对我们的翻译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的联系方式是sunxfl9@gmail.com。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毫无疑问,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我从没想过一本书就会改变我对美国在世界事务中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但这本书做到了。   ——托马斯•罗瑟尔,《芝加哥太阳时报》 他的著作不仅是决策者和专家们的案头必备书,也是所有生活在恐怖年代的人们希望了解世界前途命运的难得的指导书。   ——谢瑞•古德曼,高级研究员,前美国防部副部长 托马斯•巴尼特在当代国家安全研究领域中,不愧是最有洞察力,也最有创造力的战略分析家之一。   ——约翰•彼得森,阿灵顿研究所所长


编辑推荐

《大视野大战略:缩小断层带的新思维》:美国权威《外交》季刊外交与国际关系类上榜畅销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视野大战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