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政府中东公共外交
2010-4
世界知识出版社
仵胜奇
441
无
美国是一个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它历来讲美国的特殊使命和命运,讲美国例外论,强调美国价值观念的普世意义,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建筑在美国的价值观念之上是美国决策者的口头禅。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克林顿政府把推广民主作为外交政策的三个支柱之一。到了乔治·沃克·布什时期,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被强调到了极致,推广民主被视为美国外交的终极目标。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赖斯国务卿的许多讲话都不厌其烦地阐述这一点。公共外交为何在乔治·沃克·布什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呢?笔者以为起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冷战的结束被许多美国政界和学界人士看作是美国意识形态对苏联意识形态的胜利,他们兴高采烈地庆祝美国单极世界的到来。但恰恰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地悄然出现了“反美主义”。这实在是令美国决策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美国的价值观念比别人的都好,美国是善的代表,美国所做的一切是在“替天行道”,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人对美国不满,甚至反对美国?在“9·11”以后,布什和一些美国高官一再问:“他们为什么反对我们?”国务院还主持了两次关于全世界反美主义的专题讨论会,一次是穆斯林世界学者的会,一次是非穆斯林世界学者的会。笔者应邀参加了后一个会,它于2002年9月在马里兰州举行。与会的国务院高官总结说,在穆斯林世界的反美主义是仇恨,在非穆斯林世界的反美主义是不满。
仵胜奇,1973年10月出生,陕西合阳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攻读政治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2007年7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曾在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访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学刊》等报刊发表论文三篇。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架构 四、主要内容第一章 观念、利益与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 第一节 观念建构利益 一、概念界定:观念 二、信念:例外论和使命观 三、认知:美国和中东如何认识对方 第二节 利益建构行为——布什政府在中东的利益取向和中东政策 一、概念界定:利益 二、布什政府在中东的利益取向 三、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 本章小结第二章 公共外交概念界定、法律基础及主要资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公共外交的含义 二、公共外交的维度 第二节 法律基础 一、冷战期间美国的公共外交法律 二、冷战后美国的公共外交法律 第三节 主要资源 一、信息项目 二、教育与文化交流项目 三、国际广播:美国之音的阿语节目 本章小结第三章 美国中东公共外交:历史回顾 一、杜鲁门时代(1945—1953) 二、艾森豪威尔时代(1953—1961) 三、肯尼迪一约翰逊时代(1961—1969) 四、尼克松一福特时代(1969—1977) 五、卡特时代(1977—1981) 六、里根时代(1981—1989) 七、乔治•布什时代(1989—1993) 八、克林顿时代(1993—2001) 本章小结第四章 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 第一节 战略思想和机构设置 一、白宫 二、国务院 第二节 新闻管理 一、政策宣传 二、反击“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 三、舆论分析和媒体监控 第三节 议程设置 一、恐怖主义网络 二、共同价值观倡议 三、《你好》阿拉伯语杂志 四、中东伙伴倡议 第四节 关系建立:扩大教育和文化交流 一、富布赖特外语助教项目 二、富布赖特伊斯兰专家项目 三、学习伙伴项目 第五节 国际广播:中东广播网络 一、布什政府建立中东广播网络的背景 二、萨瓦电台 三、自由电视台 本章小结第五章 布什政府在阿富汗的公共外交 第一节 阿富汗战争期间的宣传战 一、设立战略影响办公室 二、加强新闻管理 第二节 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 一、恢复阿富汗富布赖特项目 二、建立美国-阿富汗妇女委员会 三、实施阿富汗女性教育计划 四、开设图书中心 本章小结第六章 布什政府在伊拉克的公共外交 第一节 伊拉克战争之前的宣传战 一、白宫的主要宣传活动 二、国务院的主要宣传活动 第二节 伊拉克战争之后的宣传战和教育与文化交流 一、伊拉克境内的宣传战 二、美伊教育与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第七章 布什政府中东公共外交效果评析 第一节 观念和政策因素 一、巴以冲突 二、伊拉克问题 三、认知的偏颇和信念的过度张扬 第二节 操作层面的问题 一、机构层面的因素 二、对待中东媒体的态度和单向的宣传方式 本章小结结论 一、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二、公共外交与政策、认知和信念 三、公共外交与国家战略 四、公共外交的前景参考文献后记
插图:任冬萌的硕士论文《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小布什政府在中东实施的公共外交失败的原因》(2004年12月)从身份假设(identity)的角度分析了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的公共外交活动,认为:美国作为霸权国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一致的霸权政策是导致布什政府在中东地区公共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李江宁的硕士论文《“9·11”之后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公众外交评析》重点分析了“9·11”之后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开展公共外交的背景、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该论文借用英国学者马克·伦纳德(Mark Leonard)对公共外交任务和目标的三维分析法(新闻管理、战略沟通、关系建立),对布什政府公共外交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同时从公共外交自身弱点、公共外交主体与受众的互动障碍、公共外交与总体外交政策的矛盾以及“文明冲突论”等角度分析了布什政府公共外交面临的困难,指出这些因素是导致美国公共外交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王瑞彬的硕士论文《美国公众外交研究引论》(2005年6月)对美国公共外交的历史、法律基础、相关机构、主要形式作了简要介绍,并对“9·11”之后美国在穆斯林世界所推行的公共外交作了简要评估,认为:美国公共外交的环境(如全球化、信息化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迅猛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这种新环境也给公共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战。廖宏斌的博士论文《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2005年5月)重点分析了公共外交兴起的背景、概念的界定、理念基础、物质基础,并以二战之后美国在西欧(文化自由代表大会)、苏东(波兰)以及“9·11”之后在中东推行“共同价值观倡议”等为案例,分析了美国在伊斯兰世界公共外交受挫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美国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差异、阿拉伯国家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失败、美国外交政策的双重标准、美国公共外交本身的缺陷等。
时光荏苒。从开始读博、论文动笔到修改至今,已将近五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和论文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得到许多教授的指点和许多朋友的帮助。在论文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导师的耐心指点,朋友的热情帮助和家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首先,我想诚挚地感谢导师陶文钊教授。没有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断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复杂的研究课题。我的论文从选题、构思、写作、修改,直至最终定稿,都凝结着陶老师的辛劳。在论文修改的过程中,大到文章框架、内容、观点,小到段落安排、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陶老师都细心地指出,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进行修改。陶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谦和的处世方式,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给我以启迪,催我奋发。第二,我要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梅仁毅教授。梅老师是我在北外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梅老师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的博士论文更加完整、深入。
美国是-个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它历来讲美国的特殊使命和命运,讲美国例外论,强调美国价值观念的普世意义,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建筑在美国的价值观念之上是美国决策者的口头禅。 ——陶文钊当今时代的公共外交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其功能不仅仅在于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而且包括信息战、政治战和心理战。 ——迈克尔·沃勒(J.Michael Waller)公共外交不能代替良好的外交政策。 ——约瑟夫·奈(Josephs.Nye)美国应该检讨自己的外交政策,避免公共外交陷入美化自身而丑化对方。否则,美国的公共外交只能沦为令人厌倦、甚至会导致敌意的“宣传机器”。 ——拉密斯·安多尼(Lamis Andoni)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不应该将某个国家的道德追求等同于普遍的道德规范。要知道,这两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如果将这两者混为一谈,用普世道德来掩饰自已的愿望与行动,并认为自己在执行上帝的旨意,那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上帝的亵渎。 ——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布什政府中东公共外交》: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度博士文库系列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