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李形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李形  

页数:

196  

内容概要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以中国崛起为核心,将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相联系,并引入“四个中国”的维度概念。全书共分为八章,分别从多个方面解析中国崛起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国威胁论、中国与国际援助体系关系、移民与崛起问题、能源峰值与经济增长限制、新一轮转型、中国的全球化、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大变革”时代维持其统治,等等。全方位的视角以及多层次的剖析,将在中国崛起这个问题上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架构,清晰、全面的展现出中国崛起过程中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之闯存在的矛盾、融合。

作者简介

  李形,国籍丹麦,男,196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5年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并获英语语言学士学位。1985—1987年担任邮电部北京电信管理局英文翻译。1988年留学丹麦,1994年获丹麦奥尔堡大学的语言和国际文化双科硕士学位,1998年获发展与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  李形教授目前是丹麦奥尔堡大学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并担任国际关系教学委员会主席。他是2011和2012年度国务院外专局聘请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合作的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2012年李形教授与国际关系学院合作建立了“中国与国际关系联合研究中心”,创立了《中国与国际关系学刊》,并担任主编。  李形教授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包括全球一体化和社会变迁,跨国资本主义,国际关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学理论和政治社会学,中国的崛起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等。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在国际和国内报刊以及学术期千U发表过大量的文章,如《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柔性和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的葛兰西方法》,《能源因素在中国政策制定中的考量:从自力更生,依赖市场到绿色能源》,《中国的崛起和“四个中国”的内在联系》,《理解全球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下的被动革命和双向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政治主导和社会工程相辅的关系》,《标志符号的力量:中国革命对泛非洲主义的启示》等。近年来李形教授主编了很多文集,多角度分析中国的崛起和现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辩证关系,如《中国崛起和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国的崛起对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的影响》,《全球化和跨国资本主义危机,挑战和抉择》等。目前他正在编辑《大转型时代的中非关系》一书,此书将在2013年初出版。  李形教授一直以来大力推动中国的对外研究和教学合作。早在11年前他就推动和促使丹麦的雷比市和中国浙将省嘉兴市的友好城市关系。2008年他创建了奥尔堡大学的中国学科的教学科目,2011年创建了奥尔堡大学与北京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双学位联合研究生项目。目前,他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国际关系学院的客座教授,并经常回国讲课。

书籍目录

导论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四个中国”的维度1.背景2.“四个中国”的维度3.本书写作目的和各章内容安排第1章 东风不已:旨在未来的中国长征?1.引言2.历史经验的定位3.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念化4.发达的欧洲,落后的亚洲!5.政治进程的发展6.结论第2章 崛起大国的神话与现实:中国威胁现存世界秩序吗?1.导言:背景与讨论2.现存世界秩序:霸权与不满3.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含义4.结论:同床异梦?第3章 中国和国际援助制度:转型还是融合?1.引言2.援助体系:充斥着权力关系的国际体系3.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连续性和间断性4.援助体系中重建权力关系5.总结第4章 移民与国家的崛起:中国与非洲的比较1.导言2.中国移民与中国的发展3.中国与海外华人互动的多重渠道4.非洲移民的形成:两只船的传说5.移民与非洲发展和一体化的复兴需求6.非洲移民与非洲国家7.比较视角下的中国与非洲移民8.结论第5章 能源峰值与经济增长限制:中国与世界1.导言2.世界能源概述3.方法论和数据4.能源峰值和经济峰值5.结论第6章 中国的新一轮转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引言2.不发达时期中国的发展3.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下的中国革命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的中国社会主义5.中国崛起和现行世界秩序:相互影响6.结论第7章 中国的全球化:国家战略与社会稳定1.导论2.中国的全球化战略3.国家主动迎接全球化挑战4.战略从何而来、如何谋划?5.中国的七个全球化战略6.现阶段中国不能做什么7.直面挑战,谨慎推进8.新政策: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9.中国对全球化的表述10.中国全球化进程中的政府和社会11.结论第8章 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在“大变革”时代维持其领导地位1.导言2.中国共产党制度上的“消极革命”3.结论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东风不已:旨在未来的中国长征?  1.引言  本章旨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框架下中国与西方核心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分析的角度和涉及的方法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尤其聚焦于跨学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换句话说,强调经济的历史是为了定位在西方资本主义到来之前,“先进”中国与“落后”欧洲之间曾经的关系。不考虑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二元历史进程和与以中国发展为例证的新兴经济体活力相形的当前相对衰弱,就试图解释中国社会自19世纪以来的低迷到现在崛起,是不可能的。  为了理解当代世界正在见证中的历程的重要意义,这里的分析包括一个对旨在解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迹作为普适模式而被效仿的现代化理论的讨论,由此看来,和中国优势相关的分析层面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性后果导致资本主义的可行性和层次秩序。  2.历史经验的定位  自从“真正存在的社会主义”让位以来,东亚的演变成了社会科学和政治策略的一个首要关切之事。当然,如果曾经有过一个需求来反驳福山《历史的终结》中的论题——对这部分世界的看法,将足够使我们信服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换句话说,一个从西向东的经济活力中心的转变,或像被暗示的那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次向常态的返回。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思想致力于塑造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这是因为日本作为领先的经济强国的出现,相伴随的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先不说日本经济仅次于美国的事实,这个挑战被成功地包含进了美国经济与金融战略。然而近年来,东亚在世界的未来地位问题已引起西方战略家们更多的关注。  这一问题的原因紧紧围绕着中国正在以及即将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上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个国家的规模、人口和潜力,这种认识不仅仅是20世纪及21世纪的产物。在19世纪初期,拿破仑恐怕就已向世人发出一个有活力的中国具有的潜能,他指出:“中国是一个病弱的沉睡巨人。但当她醒来时,世界将为之颤抖。”据说他也曾建议,对先进的国家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中国沉睡”。  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活力相形,19世纪刻板呈现的中国经济的形成处于休眠状态,这被描绘成是“贫血”的影响。这种假设归因于一种“东方主义”,它是西方思想中对于非欧洲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的鉴定。但事实上,在英国工业革命和19世纪中国“没落”之前,亚当·斯密已经意识到中国在欧洲前列循着类似的轨迹。据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所论:  斯密……最后一个主要的(西方)社会理论家,他认为欧洲在国家财富的积累上是个“迟到者”。斯密在1776年:“中国是一个比欧洲任何地方都富裕得多的国家”。他没有前瞻到在这种对比中发生的任何变化,也没有意识到他的所写处于后来被称作“工业革命”的开端期。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崛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