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张恨水作品经典(上中下)

群众出版
出版社:

群众出版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张恨水作品经典(上中下) PDF格式下载



  开头的楔子是的确很有吸引力,冷清秋的神秘感让人很想阅读下去。
    但是读下去就发现和电视剧《金粉世家》不是一个味儿。电视剧在政治背景的改变上很成功,白雄起对金铨的背叛是金家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小说里,顶梁柱金铨意外去世,则整个金家树倒猢狲散。
    老大金凤举和吴佩芳的婚姻生活比金燕西冷清秋夫妇的好看,金凤举是个要面子的,娶了妓女立了外室,最后妾室落跑,佩芳生子,一切归于可以调和可以将就的矛盾。
    老二金鹤荪是个怕老婆的,慧厂是个新式的直来直去的女子,这一对看起来像是能过好日子的。
    老三金鹏振和王玉芬很有看点,王玉芬就是这里低级版的王熙凤。金鹏振和小叔子王幼春瞒着王玉芬一起捧戏子,王玉芬瞒着金鹏振在外放债,两个人各自小算盘打得乒乓响。
    道之是个实在人,丈夫刘守华娶日本女子作妾,虽然膈应,到底帮着过了关。对于弟妹也是费心费力,要不是她从中帮忙,金燕西和冷清秋也走不到一块儿。
    敏之和润之着笔不多,可是相较于金家不长进的男丁,这两姐妹也算是贵族家里的靠谱小姐。
    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对八妹梅丽很感兴趣,有点像《红楼梦》里的探春和惜春的结合体,聪明活泼,对于亲生母亲二姨太不太尊重,对于庶出这一点她也很在意吧。和金燕西夫妇感情很好,重情重义的。不知道她最后和谢玉树到底能走到哪一步,谢玉树看起来比金燕西有情,金太太也很看得上谢玉树,大概不会差到哪一步。
    金太太在金铨去世后是着重刻画的一个类似于贾母的角色,贵族小姐出生,从前清到民国,见识不一般,但就是金太太和金铨这样两个人物怎么会养育出金家那四个不争气的男子!金太太在分家后心灰意冷搬到西山,看那一段的时候是在香格里拉回丽江的车上,黄昏时分,云层密布,雪山远远近近,心里堆满了心事,对家里人的愧疚,看到老太太槁木死灰的样子,我歪着头流下泪,养子女若是养成这种地步,是悲哀的吧。
    小怜和柳春江的故事在电视剧里被强化和悲剧化了,小怜敢于冲破阶级和柳春江私奔,最后两个人衣锦还乡,回到已经衰败的金家,足够感慨的。
    金燕西没有电视剧里那样多情深情,他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电视剧中小楼失火,冷清秋携子隐匿,金燕西终于大彻大悟,意识到自己对冷清秋的感情,意识到自己的荒诞。但是小说里的七爷未免太无情,去寻冷清秋时,他宁愿妻子是跳昆明湖自杀。最后和两个姐姐去德国,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冷血冷情到了渣男的地步。
    冷清秋在前半段并没有电视剧里的那样清高孤傲,金燕西砸钱追她,她也就被蒙蔽了,奉子成婚。最后,金燕西对她没有一点尊重,她终于幡然醒悟。逃走后,寄来金家的那封“诀别信”写的字字珠玑!丝毫不隐瞒不掩饰爱恨,一个女人的心要是伤到了这个地步,这样的决绝才够劲儿吧。连金凤举都被她这封信的文采惊艳到了。
    张恨水花了六年时间写了这部长篇小说,每天500字,上至政治风云,下至仆人生活,爱恨情仇虽然有点鸳鸯蝴蝶,但还是很现实很深刻的,这是真正时间层面上的悲剧,无力抵抗的悲剧。
    
    
    —————————————————————————————
    白莲花道:“你要问 我心里的事吗?我心里的事可多着呢。我这个名字,真把我的心事叫出来了。”燕西道: “你这话我倒有些不解,怎样你心里的事和你的名字有些关系呢?”白莲花道:“你去想, 白莲花在外面看起来不是很好看的吗?可是结了莲子,莲子不也是很好吃的吗?可是莲子的 心,非挑去不能吃,若不挑去,就吃得很苦。许多人给我捧场,也不过是看莲花,吃莲子, 要吃莲子苦心的人,恐怕没有呢。”
      ——这个比方是打得好。
    
    ——————————————————————————————
    冷清秋诀别信
    
    燕西先生文鉴:
     西楼一火,劳燕遂分,别来想无恙也。秋此次不辞而别,他人必均骇然,而先生又必独欣然。秋对于欣然者,固无所用其不怿,而对于骇然者,亦终感未能木然置之。何也?知者谓我逃世,不知者谓我将琵琶别抱也。再四思维,于是不得不有此信之告矣。
     秋出走之初,原拟携此呱呱之物,直赴西郊,于昆明湖畔,觅一死所。继思此呱呱之物,果何所知?而亦遭此池鱼之殃。况吾家五旬老母,亦唯秋一点骨肉,秋果自尽,彼孑然一身,又何生为?秋一死不足惜,而更连累此一老一少。天地有好生之德,窃所不忍也。为此一念徘徊郊外,久不能决。凡人之求死,只在最初之五分钟,此五分钟犹豫既过,勇气顿失,愈不能死。于是秋遂薄暮返城,托迹女友之家,一面函告家母,约予会见。家母初以秋出走非是,冀覆水之重收。此秋再三陈以利害,谓合则在君势如仇敌,在秋形同牢囚。人生行乐耳,乃为旧道德之故,保持夫妻名义,行尸走肉,断送一生,有何趣味?若令秋入金门,则是宣告我无期徒刑,入死囚之牢也。
     家母见秋之志已决,无可挽回,于是亦毅然从秋之志,愿秋与君离异,以另谋新生命。惟是秋转念择人不慎,中道而去,知者以为君实不德,秋扇见捐,不知者以为秋高自攀附,致遭白眼。则读书十年,所学何事?夫赵孟所贵,赶孟能贱之,本不足怪。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而今而后尚何颜以冷清秋三字,以与社会相见乎?因是秋遂与母约,扬言秋已步三闾大夫后少,葬身于昆明湖内,从此即隐姓埋名,举家而遁于他方。金冷婚约,不解而解矣。
     秋家今已何往?君可不问。至携一子,为金门之骨肉,本不应与同往。然而君且无伉俪之情,更何有父子之义?置儿君侧,君纵听之,而君所获之新爱人,宁能不视此为眼中钉,拔去之而后快耶?与其将来受人非种必锄之举,则不如秋保护之,延其一线之生命也。俟其长大,自当告以弃儿之身世,一日君或欲一睹此赘疣,当尚有机缘也。行矣!燕西。生生世世,吾侪不必再晤。此信请为保留,即作为绝交之书,离婚之约。万一君之新夫人以前妻葛藤未断为嫌,则以此信视之可也。
     行矣!燕西。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秋虽非君子,既对君钟情于前,亦雅不欲于今日作无味之争论。然而临别赠言,有未能已者,语云: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虎尾春冰,宜有以防其渐。以先翁位高德茂,继祖业而起来兹,本无可议。若至晚辈,则南朝金粉之香,冠盖京华之盛,未免兼取而并进,是非青年所以自处之道也。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焉。
     慈姑老大人,一年以来,抚秋如己出,实深感戴。寸恩未报,会当衔结于来生。此外妯娌姊妹,对秋亦多加爱护,而四姊八妹,一则古道热肠,肝胆相照,一则耳鬓厮磨,形影相惜。今虽飘泊风尘,而夜雨青灯,每一回忆,宁不感怀?故秋虽去,而寸心耿耿,犹不免神驰左右。顾人生百年,无不散之筵席,均毋以秋为念可也。蓬窗茅户,几榻生尘。伏案作书,恍如隔世。言为心声,泪随笔下。楮尽墨枯,难述所怀。专此奉达,并祝健康!


  向来我是不赞成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一个平民家的女儿,一个官富家的纨绔子弟,无论从观念,学识亦或者生长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我想冷清秋如果在结婚前看清楚金燕西这个人,或者是比较有见识,也不会嫁给这个也还算是真诚,敢于挣脱家族的压力的不学无术的青年。也不会发生后续的故事,故事整体来说还是个悲剧。如果男主有自己生存的技能,也不至于在金家老爷突然过世之后就变得那么穷苦了,所以有时候想想真的有句话“女孩富养,男孩穷养”是真的非常有道理的


  读完张恨水《金粉世家》,感觉上没有交代的人太多,可细想一遍,这种交代程度真是恰到好处。金家的人,走的走,散的散,真的不必再过凄惨。电视剧和书最大的不同是电视剧美化了七爷金燕西,书中的燕西是一个纯粹的纨绔子弟无疑。他是总理之子,生来富贵,离开了父母便一无用处。她是没落书香之家的女儿,纵然有点文墨,可终归是出生寒门,与他也是“齐大非偶”。可是惊艳的相遇,让这个超凡脱俗的女孩撞进了金家七少爷的心里,之后浪漫、热烈甚至奢靡的追求,让清秋无法抵挡,或物质、或爱情。可是再是怎样热烈的初识,也会在时间里凋零,虽然清秋最后选择带着孩子逃离了金家,但是我相信在清秋的心里还有着对燕西残存的爱,而燕西,只不过剩下点愧疚与留恋。哎,一场浮华,就这样颓然的融入了时代的滚滚车轮之中。


   估计大部分正在奔三的童鞋跟我差不多,都是先看了八套的电视剧,才去看的书,当然,也有可能是更小年纪就跟着家里人看了刘松仁汪明荃的《京华春梦》。
  
   被电视剧欺骗,不单单是说,啊,原来金燕西才不是什么深情贵公子,根本是个不折不扣的败家人渣;也不单单是说,啊,原来冷清秋不是那么清高脱俗,被有钱人家的子弟金钱攻势就顺利拿下,还搞得奉子成婚,落得个笑话。
  
   我真正想吐槽的是,为什么要把柳春江小怜那一对写坏呢?人家明明是一对佳偶,偏偏要改成个BE,搞得我一路以为,张恨水大人的真意是“看吧,这就是门不当户不对偏要在一起的结果,齐大非偶啊!”毕竟不是早有张先生暗恋冰心“恨水不成冰”的八卦么,虽然后来张先生也一脸正气地出来辟谣了,不过,联想到这一段再看看电视剧里主角的结果,觉得张先生把求而不得的怨气发泄在主角的命运里,也是很好理解的嘛!
  
   可事实呢,书里除了金冷这一对没有好结果,其他像柳怜、大嫂的妹妹蔼芳和男傧相、甚至潜在的梅丽与另一位男傧相,都是很好的结果。
  
   所以张先生的本意根本是,门不当户不对不要紧,只要两个人思想境界差不多,美满的婚姻还是在向他们招手的!
  
   不过,要是碰到金燕西这种不学无术、宁可羞辱老婆、抛掉儿子也不愿在戏子面前失了面子的人渣,美满婚姻的可能性早就降为负数了。所以张先生最后问,千古情场得失,究竟是男子之过,还是女子之过。从金冷这个案例来说,当然是女子之过了,读了这么多年书都不能带眼识人,真是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红楼梦》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我在想《金粉世家》也如此吗?《金粉世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
   我不知道张恨水先生是否也和曹雪芹先生那样曾生活在金粉世界、温柔富贵乡中。不然如何来得来这些念头和文思构得此书?或许小说就是小说,不为什么。
   电视剧里的金燕西好像没有这么糟,电视剧里的金家也不似这么悲惨。还是那个年岁里的我看得不通透也未可知。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总觉得书的结尾仓促了。总想看看每一个人,“小”到一个丫头也想要知道她的结局是那般。就像书里说的,和她发生了一点友谊。
   金燕西不能理解冷清秋,就像冷清秋不能理解金燕西一样。纨绔子弟的本性加上天时环境,终究促成了这场悲剧。当然,白秀珠爱的不是金燕西,她不过是要夺回一个面子而已。金燕西在倒了一座大山的时候,期望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他有后悔吗?在这样的时刻,他会想着清秋吗?《火遁》中的大火,男子死的沉痛,和那场大火中更关心钱箱子的金燕西判若两人。就是最终,金燕西也没有理解她,他始终觉得是家道中落,没钱供给爱人,爱人和他翻了脸;觉得是清秋不能理解他才让两人渐行渐远。金燕西还是落得个不错的结局。有许多女子对他倾慕不已,又是写信又是寄相片。冷清秋不断的评判电影情节,一样的,她没有理解金燕西。或许不该用理解,应该是原谅。可是她那样要隐姓埋名的一个人,竟是为何要去看《不堪回首》呢?
   “ 千古情场得失,究竟是男子之过呢?还是女子之过呢?”谁之过呢?彼此各执一词。
   三天时间里匆匆的看了第五十九章至尾声,想去看看上部书里的金燕西和冷清秋。在那里他们不至于如此冰冷。
  


  我第一次知道“鸳鸯蝴蝶派”这个词,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当时一本语文教辅介绍文学流派,说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那时的我自然不会有时间和闲情来读通俗文学消遣,故而也并未深究这一论断。
  近来每天早晚挤地铁,需要几本不那么“严肃”的小说打发时间,于是便想起读张恨水。匆匆读完《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昨日偶然百度之,发现百科上对张恨水的介绍亦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
  这次之所以这么留心这一定位,是因为在《金粉世家》的后记里,张友鸾特别对张恨水作品的文学派别进行了辨伪,其中之一正是明确说明张恨水并不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他说: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那些作家,专写才子佳人,男欢女爱,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自命为‘哀感顽艳’的作品。一般应用文言文,杂以诗词。……当然,他(张恨水)的作品中,传奇性的爱情故事是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时,也应指出,他写这些故事,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揭露和批判封建、半封建的罪恶。我们决不能说,凡是写爱情的小说都是鸳鸯蝴蝶派。……”
  张友鸾作为张恨水的报业同仁,对张恨水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篇后记本是为抬高作者所作,其中的话读者自然不可尽信。
  鸳鸯蝴蝶派到底是否真如张友鸾解释的这样,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我们不必细究。仅从字面上看,鸳鸯和蝴蝶都是成双成对的,可知此流派最突出的特点,用“才子佳人,男欢女爱”来形容并无不妥。(这应是共识)
  即便同时代的该类作品我们不熟悉,在古代也能很容易找到类比,诸如西厢牡丹,后花园私定终身的小说戏文浩如烟海。《红楼梦》里贾府的老太太早就对此做过一个相当准确的总结:“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此类文章,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虽曰“言情”,但此“情”是不能“言”的,不讲理的,没有原因的。仿佛就像那首歌里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在这一眼里,女人看到了翩翩公子,男人看到了绝代佳人,至于说这一眼到底看清了什么,到底喜欢上彼此什么,谁也说不明白。而这种仅建立在“一见”上的“钟情”,虽然没有任何感情根基,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却可以为此寻死觅活,这也正如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
  张恨水笔下的爱情也并没有摆脱这个窠臼。你看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爱,不就是由在路上偶然看见了一个清素漂亮的姑娘惹起来的么?他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家的女儿,也根本不了解她是怎样的性情,如果后来金荣没有查访到冷清秋的住址,金燕西可能慢慢也就把这个女孩儿忘了。可是,他竟然仅仅因为看到了一个漂亮姑娘,就毫不犹豫毫无顾惜地丢开了青梅竹马的恋人白秀珠,对此,至少作者欠我们一个符合常理的解释。再看樊家树对沈凤喜的爱,她是在天桥唱鼓书的女艺人,他给了她一块大洋钱,从此认识了她,可是他偏偏要把她改造成一个新式女学生,这又是为什么?既然喜欢女学生,干嘛不去学校里找一个货真价实的?若是同情凤喜的遭遇,想帮助她,那又何必答应娶她?既然要先改造了凤喜再把她娶过来,可见并不喜欢现在的这个人,既然不喜欢,为什么她变心之后还那么苦苦放不下呢?这里作者也欠我们一个符合常理的解释。
  (《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的电视剧对原著都做了一番相当大的改动,增添不少人物和情节,可见编剧也觉得若是按照原著来拍言情偶像剧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一侧面也可见,张恨水笔下爱情的俗套和空洞。顺便提一句,编剧敢这么大刀阔斧地改,足以说明原著并非经典,所以再怎么改观众都能原谅,试想,若是拍《红楼梦》,谁敢这么大加改动呢?)
  然而,写到这里,我必须要说明,我也并不赞同将张恨水划入鸳鸯蝴蝶派。虽然如前所述,张恨水的言情,并没有摆脱才子佳人的惯有套路,但在我读来,这种才子佳人只是为了吸引市民读者的一个空壳,小说的真正主题并不在此。
  《金粉世家》更像是一个豪门弃妇的故事。诚然冷清秋才貌双全,但从骨子里来说,她也是贪慕虚荣的。金燕西送给她衣料和首饰,她都满心欢喜地接受,母亲觉得受礼太多,要她退回去,她很不情愿。在和燕西的交往中,从头至尾清秋都表现的很被动,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被燕西所带来的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一个书香门第出身、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竟然会在婚前失身。当她如愿以偿嫁到金家,眼见那些荣华富贵全归己有,想到自己后半生有了依靠,便觉得很幸福。她没有想过,以自己的品貌学识,完全可以与一个有为青年结合,追寻真正的爱。甘愿跟随燕西,倘若不是为了他的门第,那图的又是什么呢?而金燕西则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没有任何长处,当他对冷清秋最初的几分新鲜劲儿过去了,这份感情便无以为系。他很轻易就听信了三嫂的谣言,如果真是爱着清秋的话,他怎么会不了解她的为人,怎么会不明白她的处境,以至于有这样无端的误会?其实燕西的三对兄嫂的婚姻也并没有多少感情,但并不至于决裂,因为他的三个嫂子都有能够和金家抗衡的娘家作为后盾,而清秋家里却只有寡母,所以燕西可以无所顾虑地胡作非为,对清秋置之不理,甚至说出“你身上哪一样东西不是我金家的”这样的话来。清秋的美梦不到一年就完全破裂了,但在作者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个人物的逐渐成熟,经历过这段大家族的恩恩怨怨,她懂得了自食其力,懂得了原则尊严,从豪门出走的冷清秋成了一个全新的女人。
  与之类似,《啼笑因缘》抛开粗制滥造的四角恋,更像一个封建军阀蹂躏贫贱女子的故事。沈凤喜和冷清秋虽然出身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虚幻的爱情迷雾里,她们都身不由己地被诱入了金钱的牢笼。刘德柱向凤喜百般示好后,凤喜确实上演过一出“却奁”大戏,不过并不是因为她更看重樊家树的爱情,而是经过内心的反复考量和比较,觉得和家树在一起可能会过得更好。而在被刘德柱强行带走后,经过金银珠宝和巨款的安抚,她也就安安稳稳坐上了将军夫人的宝座,甚至想要用一纸支票弥补家树的损失。在她内心的天平里,从来没有过爱,与樊家树、与刘德柱之间都只存在交易,金钱与身体的交易。殊不知即便有了家财万贯,她也仅仅只是刘将军的玩物,将军一个不高兴,就可以把她折磨到生不如死。
  由此可见,金燕西和冷清秋也好,樊家树和沈凤喜也好,爱情之于他们都只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幻觉。作者表面写言情小说,但在更深层次上,他所表现的是官僚世家的纸醉金迷,贵族子弟的荒淫无度,封建军阀的草菅人命,上流社会的歌舞升平,下层百姓的水深火热,以及在物欲横流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普通青年人价值观念的扭曲和蜕变。作者写爱情固然不成功,但在写尽世态炎凉方面,却自有可取之处。
  因此,与其将张恨水的小说划入鸳鸯蝴蝶派,不如将其视为社会谴责小说。报人出身的张恨水,对社会民情的细致关注本属于职业习惯,在创作小说时不自觉地揭批丑恶,反映社会百态,这亦属于记者常情。
  从关于张恨水生平的各方面资料来看,在创作这些小说时,他没有任何亲身经历的恋爱经验可循。只不过他从小读书极多,因此文学创作的想象力也极丰富,但这种基于间接经验的写作也实在算不上高明,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人写恋爱,说到底也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那么,既然本就不善于言情,为何要为小说架一个言情的空壳子呢?原因依旧在于张恨水的报人身份。其时,各大报纸的副刊连载小说,报纸销量剧增,这使得文学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而这类连载小说的消费群体是广大市民阶层,他们不需要也不可能绞尽脑汁去钻研什么深刻的文学思想,唯一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娱乐性。因此张恨水的小说往往情节曲折,悬念丰富,人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民间艺人,一切能吊起读者的胃口,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的内容,他都尽力涉及,而都市的男欢女爱(尤其是多角恋爱),无疑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使不会写,但那是读者想看的内容,又怎么能缺少呢?
  民国初年的这种情形,让我想到了欧洲的十九世纪,法国通俗作家大仲马同样也是被日益兴盛的商业报刊捧起来的。本雅明曾讥讽那个时代卖文而生的作家,他们不是在创作小说,而是在大批量的生产小说,甚至很多小说都是产自写作工厂里的写手,再署以大作家的名字。也许这种状况是商业报刊的兴起和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文人和报纸相互利用,文人扩大了报纸的销量,而报纸扩大了文人的声誉。
  但我不禁想,这些依靠报纸推动的文学创作,是否也在另一方面,受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压抑?对读者的迎合,对产量的追求,使得文人们不再能潜下心来,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将自己思想的结晶付诸笔端。就如张恨水的才华,不必说其一挥而就行云流水的写作,仅从他在小说中随意点缀的旧体诗词就能看出来其深厚的功底。然而,他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小说,绝大多数都是中长篇,却没有一部可以称得上完善,像《啼笑因缘》《金粉世家》这样的代表作也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这样的结局之于他的才华而言,不是很不相称的么?
  不少人将《金粉世家》和《红楼梦》相比,固然,前者还远远不能达到和后者相提并论的高度,不过张恨水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写成一百一十万字长篇实属难得,何况其并非出身大户人家,且家道中落,国务总理家庭的生活本不是他所熟悉的题材。试想,倘若张恨水能如曹翁一样,于寒窗下静心锤炼文思,写其亲历之人生感悟,假以时日,以他的才华,他的勤奋,未尝不能写出如《红楼梦》一样的鸿篇巨制。只是如此一来,他却必得放弃对报业的经营和优裕的生活。人生在世,有舍有得,选择了一条路上的风景,必得放弃其余所有的美丽,到底是报业误了他,抑或是报业成就了他,虽盖棺而莫能论定。但我却不得不为一代大家的流失感到深深惋惜。
  行文至此,仿佛和鸳鸯蝴蝶派也无甚关系了。扯远了,就此搁笔吧。
  
  


  重读《金粉世家》,翻来覆去,冷眼冷心的我只读出了四个字“繁华梦断”。
  无关时代,不论境遇,冷清秋都在等待自己的金燕西。是的,她不会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追求,但她会永远摆好姿态等金公子送上门来。
  其实,冷清秋是顶顶俗气的一个女子,虽然精通国文,会写几句诗词,平仄境界都高出他人一截子,又顶着这样一个寒意袭人的名字,然而她做的仍然是粉红色的少女梦,有一个金燕西一样的年轻男子,翩翩人才,楚楚衣裳,处处对自己小心讨好,百般耐心。
  可是话说回来,冷清秋又有什么错?一个年轻男人,长得那样好,又对自己那样好,似乎没有不从的道理。
  嫁入了钟鸣鼎食的金府,冷清秋依然按自己小门小户的逻辑,却过上了纨绔子弟的生活,徒然令自己招燕七讨厌。
  那份小家碧玉的新鲜过去,燕七对冷清秋“不爱”了。
  话说“不爱”这两个字,有时我真心觉得是放屁。
  她还是从前你为之如痴如醉的那个人,
  凭什么你现在说不爱说的如此理直气壮。
  往事全被狗吃了?
  如果爱不能长久,那么之前所谓的爱,不过是一堆空洞而虚弱的谎言。
  金府的繁华丰富,燕七的温柔多情,不过是恨悠悠梦一场。
  当然燕七对清秋,是用了真心的,即便是凤举对晚香,何尝没有几分负气和真情?
  人生那么长,恩怨痴缠,不用上真心,怎么撑得下去。
  书末的一场烈火,烧的十分象征主义。浇灭了冷清秋对于世间情义的温柔念想,也终于烧灭了自己对于生命本身的希望与乐趣。
  回想开篇那个独立自主的母亲,很难不令人念及苏青那句名言,——“这又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


   张恨水写冷清秋,金燕西,应该都是寄语了他自身的人格。冷清秋继承他身上属于读书人的超逸的一面,而金燕西继承他身为男子颇有花花心思的内心。可贵的是,张恨水完全没有意愿掩饰他们身上的缺点,清秋脱俗,而终有小女人气的一面,燕西纯真,也落于自我。一个男性作家,写清秋的心理活动,写燕西与清秋的几番争吵,写小姑对清秋的背后看法知道婚前有孕,说原来婚前颇下了功夫,竟都能深入细微,也是让人称赞。
   其中有片段说金母听到清秋评价燕西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内心想这也你太清高不尊重燕西了,难怪相处不好。清秋自己以为自己看清了燕西纨绔子弟的本性,殊不知这样的她在别人眼中也是一清二楚。泛泛谈起来,结合在一起的人如果一个比较有深度而另一个相较粗庸的,多半没有什么好结果。放在金燕西和冷清秋身上,就是金燕西理解不了冷清秋的内心,达不到深层次的共鸣,就算起了诗社用别人的诗歌讨好,终究只能装一时。金燕西感兴趣的是热闹,好玩的事物,不是清秋这个端庄女孩子想的小家庭,个人奋斗之类的事物。相较来说,清秋的气性到比燕西这个男子要大了。放在古代来说,才子而不配懂诗书的闺秀,配个粗庸一门逼人求共鸣利禄的伴侣,也是一生的痛苦。不过古代才子找到了解决方法,就是教妻子文才,既可为师,又可心意相同,日子也颇为有趣,泰戈尔便是如此。近代的大师总爱休家里婚配的封建女性而配新人,除了父母之言得来太易,不跟自由恋爱好比,也是希望能有理解自己的人。而不是内心世界只有三从四德的女性,没有换得呢,也自我安慰,因地位不平等而得到照顾周到也是美事。总之金燕西和冷清秋,追求不一样,当爱情的热意褪去后,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悲剧就成必然之事了。
   燕西固然凉薄,婚后依旧与白莲花,秀珠等女子共同交游,而清秋也不是什么痴情女子,并没有委屈求全呆在燕西身边,而是看清了纨绔子弟,大户人家生活的本质后,就果决的离开了。清秋的气性固然是太大了点,但是也因为清秋是那个读过书的清秋,有着不能做寄生虫的新女性思想,才跟家里另外的封建观念的嫂子不大一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离开的干净利落,让我想到张爱玲母亲,那个离开鸦片瘾丈夫,裹过的小脚能在外国滑雪的奇女子。于清秋来说,我觉得到底是年轻了,并不能想到很多事,所以之后有被张恨水不厌其烦的重复的齐大非偶的懊悔,清秋年轻时以为有仆人不缺衣食的生活让人 向往,得到才知如此艰涩,而哪个妙龄女子被这样追求又能不动心呢。这时想到我生活中倒还真有见到这样的女孩子。外表及其柔弱,而极有主见。女孩子对着死缠烂打,真正要沉着。
  


  虽没有完整看过电视剧,但也略知一二,改动太大,扭曲本意,堪比程高。
  波澜不惊的结局,并无想象中的大喜大悲。生活不正是如此,经历烈火烹油,遂呼啦啦如大厦倾,最后飞鸟各投林。倒不至于落得白骨如山望姓氏的地步。虽惨淡,却也充满了希望。望公子红妆皆能获得新生。
  读此类文,难免联想到红楼。然最终不至于一败涂地,乃是时代之幸。若要类比,则无法尽数按着人物关系,只能视人物性格而定。清秋有颦儿之高洁,宝钗之品行,探春之才干,而燕西,起初以为宝玉,之后深恶其放荡不羁,视作贾琏薛蟠一流,无半分宝玉体贴女子之心,而最后不免喟叹,不过是红尘中一懵懂顽童罢了,亦不忍重责。
  一部大作,必不能仅有一条脉络。展卷之前,曾以为此书为爱情小说,惭愧。后明白,一如红楼,大旨谈情而已。


很赞同。
不过,感情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东西。
五四的文人,向往的都是连自己都不了解的罗曼蒂克,又何必苛求。


深得我心,写的真好,大概这也是我不喜欢张恨水的原因吧,


女孩子对着死缠烂打,真正要沉着。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