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

王峘 轻工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轻工  

作者:

王峘  

页数:

209  

Tag标签:

无  

前言

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心理系的普通学生,于心理治疗,初萌兴趣,略窥门槛;电影呢,是大学生活里周末偶尔的调剂,不过是将别人的传奇填入自己的平淡罢了。那时候,我认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彼时,他正在北美攻读博士。他告诉我,他非常热爱电影,每个星期至少都会看一部。这个朋友非常优秀,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名列前茅,从高考状元到名校才子,后来又顺顺利利去了美国,跟了一名著名的导师,年纪轻轻便爬向世界的顶峰。可是,他却告诉我,他从来未曾快乐过。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络。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会时时想起他,想起这个优秀却不快乐的人,想起这个符合普世意义上成功的标准却异常寂寞的人。我也曾试着一揣,在那漫长、艰难而孤独的异乡求学生涯中,电影对于一个迷惘而求索的灵魂意味着什么。因为他,我开始真正地用心看电影,开始思考在那些变幻的光影、曲折的故事背后更深刻的意义。再后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人:我的导师,我的师兄弟姐妹,治疗界的前辈朋友。我发现,学心理学的人对电影总有着特殊的兴趣,看电影、评电影,简直是心理学界的传统之一。2005年初识李孟潮,我把他的文章翻出来看,才发现原来经由心理学视角解读电影,竟是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后来,在和雷正则的私下交流中,我发现他常常会拿电影中的某个情节来生动阐述某个深刻的心理学原理。慢慢地,我知道,精神分析和电影,早在最初的最初,便有着不解之缘。也许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电影,打动人的,正是它们以某种象征化的方式触及到人性最真实的某个深度,那感觉柔软而疼痛,却让人为之着迷。有的时候,我会直接和我的病人讨论电影,渐渐地,我也会在我的课程中引用电影。我始终认为,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某种治疗意义的。正如那位北美的朋友,于他,我想一定在那一部又一部光影传奇中,寻找到某种慰藉。我们常常可以在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的照见自己,照见纠结,照见挣扎,照见孤单;同时也照见亲密,照见依恋,照见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求到某种内心深处的共鸣。而作为心理医生,我也常常会在电影当中,看到很多很多人的影子:我的病人,我的朋友,我的师长。他们的脸和电影中人的脸,重叠起来,于是每一个故事,对我而言,都不是陌生的。我喜欢这种感觉,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等待、观望、相守。正如我做治疗时,虽则也有情感卷入,有时也会触动叹息,有时也感欢欣喜悦,却绝不随意掺合,急切解释。我希望任着一个故事自自然然的发展下去,任着一个灵魂慢慢展露真纯的本来面目,等待着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发生。而这本书,却是某种干预的方式。有些在治疗中不方便说的话,在这里,总有个机会表达。我希望我的来访者们也能有机会读到它,真的。我喜欢寓言式的表达,看起来说着别人的故事,而其中隐喻的一切却统统与你有关,与我们有关。最后,感谢申荷永老师和曾奇峰老师为我作序。申老师是我硕士期间的导师,从治学到做人,申老师都曾是某段最重要的岁月的领路人。老曾则是那个最初引荐我到中德心理医院的人,我最终选择了心理治疗师这条道路,也始于这份机缘。感谢在过去的十年中,所有出现在我生命里重要的人,因为有你们陪伴,我才成为今天的自己。还有你,远方的朋友,希望再见之时,你能有快乐的事说给我听。王峘2011年5月27于武汉

内容概要

  精神分析和电影,早在最初的最初,便有着不解之缘。也许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电影,打动人的,正是它们以某种象征化的方式触及到人性最真实的某个深度,那感觉柔软而疼痛,却让人为之着迷。
  我们常常可以在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照见自己,照见纠结,照见挣扎,照见孤单;同时也照见亲密,照见依恋,照见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求到某种内心深处的共鸣。
  ——王峘

作者简介

  王峘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华人心理分析协会会员,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协会(ISST)发展小组成员,国际心理分析协会(IAAP)发展小组成员,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的轨迹——电影中的教育与人格成长
1.关于男人的成长 《哈尔的移动城堡》与《生死朗读》
2.爱丽丝的自我成长之旅 《爱丽丝梦游仙境》
3.永远的阿尼玛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4.爱的适度挫折 《魔法保姆麦克菲2》
5.虎妈VS学习障碍 《地球上的星星》
6.残酷的青春断层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7.黑白天鹅之争——混乱与分裂的迷魇 《黑天鹅》
8.离开母亲的斗争 《长发公主》
9.还没有睡醒的男孩 《月满轩尼诗》
10.结构性中年危机在中国 《人在囧途》
11.和青春有关的幻影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与《剑雨》
12.下午时分的飞翔 《飞屋环游记》
13.告别的仪式 《入殓师》
第二部分 心灵的印记——生活中的心理学
14.权力与爱的拉锯 《风声》
15.今天,你拯救地球了吗? 《变形金刚》
16.永远的“末日情结” 《2012》
17.情与义,中国式的自我实现之道 《十月围城》
18.情迷“未竟事物” 《午夜出租车》
19.活在当下 麦兜系列电影
20.那一场集体幻觉盛宴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21.逆序人生的生与死、爱与孤独 《本杰明·巴顿奇事》
22.现在已是最好 《怪物史瑞克4》
23.两种社会化 《达利和他的情人》
24.第二道彩虹 《岁月神偷》与《活着》
25.真实与虚妄的斗争 《道林·格雷》与《化身博士》
26.来自阴影的力量 《阿童木》与《超级大坏蛋》
27.最浪漫的事是慢慢地爱 《山楂树之恋》
28.逃离梦境,逃离全能的幻影 《盗梦空间》
29.尘埃里开不出花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30.所谓理想 《让子弹飞》
31.成为自己的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
32.大女人和她的捣蛋鬼 《公主和青蛙》与《丛林有情狼》
33.寻找内在儿童的思考 《卑鄙的我》
第三部分 人性的侧面——电影中的病理学
34.这个时代的神经症 《气喘吁吁》
35.时代之瘾与存在危机 《拆弹专家》与《在云端》
36.一幕自恋的职场童话 《杜拉拉升职记》
37.暴力美学中的适应性暴力与共情缺失 《无耻混蛋》与《第九区》
38.那一场心甘情愿的骗局 《婚姻欺诈师》
39.角落里安放的孤单 《玛丽和马克思》
40.数字、安全与完美 《十一先生》
41.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及其相关的荒唐与荒凉 《色戒》
42.执念、痴迷与强迫 《致命魔术》
43.有生之年 《时时刻刻》
44.一种现代传奇 《社交网络》
45.结巴是怎么炼成的 《国王的演讲》
46.回头与不回头的悖论 《不要回头》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男人的恋母情结永远是电影乐此不疲表达的主题。大师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用一种夸张的直白彰显了这种情结对男人的影响。哈尔和苏菲初遇时,苏菲还正是18岁少女青春娇嫩的容颜。他从天而降带她逃离女巫的追捕,那不过是年少气盛的张扬与举手之劳的殷勤,谈不上爱慕,更不带一丝留恋。而当苏菲中了咒语变成了90岁的老太太时,阴差阳错,留在了哈尔身边,照顾他,保护他,替他出头,为他抗争,这反而在他的心里激起涟漪,衍生出对苏菲越来越深的依赖。终于,少年时就用真心交换魔法的魔法师,在苏菲苍老容颜的背后感受到真爱。2009年度奥斯卡角逐中的热门影片《生死朗读》中,迈克尔对汉纳的感情则是贯穿电影中所有爱与罪恶、秘密与救赎的主脉:谁曾想少年时期的一个夏天里被激发的情欲会成为绵延一生的隐秘眷恋。母亲这一角色,总是男性的情欲剧场里最基本的原型,特别是在青春期,即便在伦理道德严苛的铁幕之下,“恋母情结”也会以“恋姐”“恋女老师”等种种变形露出端倪。而这“恋”本身,虽然以情欲为核,却并不因性而始,也不以性而终,围绕着它的,更多是母性带来的爱与温暖,以及男人在恋的过程里感受到的被支持、被呵护、被滋养的感觉。当这感觉再与荷尔蒙纠结在一起时,怎能让人不上瘾呢?就连贾宝玉,初试云情雨意的对象也不是美丽俏皮,被誉为“黛玉的影子”的晴雯,而是看似老实刻板,像母亲一样呵护管制自己的袭人。然而,沉溺于母亲的爱中的男人是不能成长的。或者说爱能让人成长,而被爱则不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尔都是一个自私、胆怯、任性的懦夫。尽管他是最优秀的魔法师,拥有强大的魔法,也有他的个性和良心,但是他逃避问题的一贯作风并不能真正去解决问题,也无法让他安然的面对自己。他厌恶战争,却没有勇气直接对征召自己作战的老师说“不”,只能通过城堡的任意门在有限的地方阻止战火的蔓延,代价却是在过度使用魔法之后可能会被自己的心魔吞噬。而在《生死朗读》中,法学系的实习生迈克尔在法庭外陷入了一生之中最大的混乱和挣扎: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不忍面对即将强加于汉纳的不甚公正的判决,但是他不确定是否要尊重汉纳的意愿将她其实是个文盲的秘密捍卫下去,也没有勇气袒露他与汉纳的关系。他只是坐在那里,看着一切发生:内心激烈交战,表情痛苦扭曲。而后,他试图在女同学的青春肉体上释放自己,而因此造就的婚姻最终却潦草收场。哈尔成长的转折点在于他终于认识到苏菲对自己的重要,赶到国王的皇宫,跟老师进行面质,澄清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当他再次从皇宫中逃出带着苏菲翱翔于朗朗碧空之时,哈尔和观众们的心里都很清楚,这一次的出逃不再是逃避,而是正式宣战。他很清楚接下来他要面对什么。男人的成长始于对抗,始于勇气,始于承担。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哈尔的老师沙丽曼虽然是个年长的女性的形象,可是在象征层面,她更类似于哈尔父亲的角色。作为庞大的国家机器的维护者,国王的代言人,沙丽曼始终象征着父性的权威。而她废掉荒地女巫的法力,镇压哈尔反抗的铁血政策,更是父亲的力量与维护秩序感的表达。男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反抗物总是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早于自己占有了母亲,自己和母亲终将分离,而父亲则有可能与母亲永远在一起,这是与生俱来的敌人。而只有在象征意义上最终战胜了父亲的男人,才有可能有勇气和信心迎接生命里接下来的一切纷争和挑战。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峘是我们心理分析专业的硕士、从业多年的心理治疗师,《心理月刊》等杂志的影评专栏作家。她将其近年所撰写的心理分析与影评文章40余篇汇集成这部《电影中的心理寓言》,分为“生命的轨迹——电影中的教育与人格成长”、“心灵的印记——生活中的心理学”和“人性的侧面——电影中的病理学”三部分,运用心理分析的专业知识,揭示与呈现电影中的生命轨迹、人性侧面和心灵印记,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电影中的心理寓言》。  ——中荷永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这本集子的作者王垣,是受过良好训练的精神分析治疗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临床经验。更关键的,她还是电影爱好者,游走在科学和艺术之间多年之后,她有了这些呈现电影和精神分析之间的链接的文字。如果说电影和精神分析在恋爱,王峘作为旁观者要精确而生动地描述这场恋爱的细微曲折、惊心动魄之处,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清楚地看到,她做到了。读这本集子,你可以有双重收获:获得科学的知识,领略表达的畅快。  ——曾奇峰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电影中的心理寓言 PDF格式下载



是影评,文笔优美;谈心理,分析透辟。不可多得的透过电影学心理的好书。


我很爱看电影,我也很爱写点东西,影评,书评什么的都在写。看了王老师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电影,在看热闹的同时试图锻炼自己去看门道。也给我将来写影评一个方向。
看了王老师的书,对一些电影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这本书值得一看。


嗯,这本书不错啊,作者很有见地,很有洞见。电影分析写的不错,挺喜欢的。深刻。看出了我看不到的很多东西,总之比我深刻了,文笔也不错。


本身爱看电影,对心理学有点小兴趣,所以喜欢这本书将心理学和电影二合一的感觉!看完后,有种把里面介绍的电影全部看一遍的冲动!


寓教于乐,轻松愉快中了解心理学常识,同时加深对电影的了解。


不同的电影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咱买来看看


喜欢看电影,所以买来看看


很喜欢,最近不怎么喜欢看电影,但对心理学很感兴趣,结合电影和心理学是个不错的组合,作者是专业的心理学家,写的东西也多从心理学上入手,和自己看电影的感受很不同,喜欢!


同学买的,他看了说很好很好


虽说写得不太详细,但对于喜欢书的朋友来说,看了或多或少总有收益、


中国人心理学的理解,非常好,good


一口气看完的,很好。


这本书介绍了几十部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分析,因为自己也从事心理工作,感觉分析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略显表面化


电影中蕴含着很多心理画面及片段,可以很好的研读和学习。这本书帮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作者的切入角度选取的恰当,所以读来不费劲,影评不够犀利,心理分析的很在理。适合我这种门外汉看热闹。


一本好书,很值的学心理的人读。


心理学与电影 总是像是恋爱 而 我总充当第三者爱着它们俩


只能说,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当然,有些地方不免有评论过头的感觉,但好在这类牵强之处不多。


书中有图片,又有评论,很有收藏
价值


作者文笔不错,但是。。。偶尔有些矫情


看来觉得总有些道理,闲暇时看看……


既通俗,又讲到了点上,这本书对于我有所作用~


主题都很好 就是和我想的还有些差距


很一般的一本书,电影和心理都很浅,书那么薄还那么贵。


作为从业七年的专业心理咨询师,个人感觉这本书作用不大,对于新手而言估计没有帮助,对于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师可以稍微有点启发,但是作用不大,当做影评看看便罢


我喜欢围绕电影的解读。而本书则更多是对电影的解读为作者的写作架构服务。


纸质一般,内容肤浅,很适合烦闷时候看。不适合于第二次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