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庆葡萄花油田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刘洪军,刘洪涛 编 刘洪军、 刘洪涛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出版)
出版社:

刘洪军、 刘洪涛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

刘洪军,刘洪涛 编  

页数:

298  

内容概要

  《大庆葡萄花油田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精选了大庆葡萄花油田“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和经验总结。内容包括油藏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共54篇。  《大庆葡萄花油田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适合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参阅,也可供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油气地质 薄差油层预测技术在窄薄砂体油田的应用 葡南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研究 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在薄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葡北油田断层发育特征与侧向封闭性研究 太南滚动区葡萄花油层增储潜力研究 敖南油田茂6—茂202区块储层特征再认识及增储潜力评价 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非均质性建模方法探讨 测井测试 特低渗透扶余油层油水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 影响台肇地区分层测试合格率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 浅谈注水井测试资料周期缩短原因及其影响 注水井联动测试技术在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应用 油藏工程 敖南油田超薄砂体油藏水平井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葡南扶余油层裂缝分布对水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高含水期水驱油藏合理提液的实践与认识 葡北油田南部区块高含水井堵水界限研究 注采井联合对比的分析依据与方法探索 扶余油层小井距开发技术分析 利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台105区块开发效果的可行性探讨 台肇钻控区油井产量变化规律与认识 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方法及效果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调整技术探讨 采油工程 特低渗透油层层内自生CO2吞吐技术研究 新型机械式储能装置的设计 低渗透油田碱土复合段塞深度调剖技术 注水井环保型洗井技术可行性探讨 敖南油田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压裂可行性探讨 敖南油田水平井分段压裂完井初探 大跨距两套层系低渗透油田开采技术 一种新的井口带压作业装置设计 水平井冲砂工艺技术设想 水井投捞疑难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浅论防喷脱接器在中小级抽油泵上的应用 采油井油套环形空间防盗油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探讨 台肇地区低产低效井治理措施研究 敖包塔作业区注水井浅层套漏的几点认识 大跨距葡扶分层注水技术研究 地面工程 单管深埋冷输技术在外围油田的应用与评价 葡北油田地面系统调整改造的认识 葡北油田集输系统优化运行效果及分析 全过程提高第七采油厂注入水水质的技术探讨 葡一联注水工艺流程改进技术与应用 环停掺水常温集输应用界限探讨 配电网中电能损耗分析及降损措施 葡二联变电所避雷器、线路变压器烧毁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水源热泵在油田中的应用 机采井多参数整体优化技术在葡萄花油田的应用与评价 大庆油田电网谐波污染的研究与防治 电伴热集油流程在敖包塔作业区的应用评价及节电规律探讨 信息工程 管道腐蚀与防护信息系统的现场应用 第七采油厂企业网地址优化研究 计算机蜜罐技术在油田企业网中的应用 基于三维视图的导航系统研究与应用 第七采油厂服务器监控模型的研究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2油水分布特征 扶余油层水层和油水层不发育,油藏分布不单受构造控制,岩性是主要的控制因素;油层厚度由南向北变薄,由西向东变薄。其储集性能也表现为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变差的特征。纵向上油水分布遵循上油下水的重力分异规律,主要以全段纯油层为主,个别井为上油下水。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该区南部和东南部,垂向上,主要分布在扶一组和扶二组。油气在全区广泛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低部位均富集油气,构造对油气聚集有一定控制作用,岩性、物性是控制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因素。 4扶余油层增储潜力评价 4.1有利区油气成藏主要因素 4.1.1区域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构造的高垒、高块更有利油气聚集 扶余油层顶面构造具有北高南低、东西两侧低中间高的鼻状构造形态,构造格局分为:西斜坡、中央隆起、东鞍部。主要发育背斜、断鼻、断块三类构造圈闭。断块多而碎,断鼻少又小,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条件。 扶余油层断层的主要发育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断裂系统复杂,在剖面上构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不同期次不同走向的断层在空间上组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形成了众多的局部构造。扶余油层的钻井资料说明,这些构造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一定作用。从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看,高垒、高块及区域构造高位置更有利油气聚集。如扶一组产量较高的敖406—76井位于构造较高部位,压后抽吸13产油8.202t。敖430—65井位于构造较高部位,压后抽吸日产油4.062t。南278—238井位于构造较高部位,压后抽吸日产油2.788t。 4.1.2 产能较高油藏与河道砂岩有关 该区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松辽盆地坳陷阶段的早期,主要受西南方向沉积体系的控制,其中以西南保康一扶余影响最大,以角州平原亚相沉积为主。发育分流河道砂、决口沉积、河漫滩和分流河道问薄层砂等沉积微相。 从各层砂岩预测图看,油井均分布在扶余油层具有一定厚度的单砂体上,而多为分流河道沉积。在构造、岩性的控制下,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油藏的分布与沉积砂体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产能较高油藏的主力贡献层均与河道砂岩有关。如产量较高的敖406—76井扶Ⅰ+Ⅱ组有效砂岩厚度3层12.2m,压后抽吸日产油8.202t;敖430—65井扶Ⅰ+Ⅱ组有效砂岩厚度3层6m,压后抽吸日产油4.062t;南278—238井扶Ⅰ+Ⅱ组有效砂岩厚度2层20m,压后抽吸日产油2.788t。 4.1.3反向正断层有利于油气成藏 在西南部物源控制下,研究区扶余油层河道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并与众多的近南北向断层斜交,在有利的油源条件下可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这些断层当中,反向正断层最为有利,因为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形成的局部高部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反向正断层对油气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有利于油气成藏。 4.1.4 古构造与现今构造均有利油气成藏 古构造研究表明,研究区古构造发育主要有4种类型: (1)继承性的古构造。局部构造具有一定的继续性,但圈闭面积和幅度都有一定的变化,这类圈闭对油气的聚集非常有利。 (2)嫩末及四方台末期形成的古构造。嫩江组沉积末期及四方台组沉积末期对应于松辽盆地的两大排烃期,这些古构造,再配有渗透性砂体,是油气集聚的有利场所。 (3)后期改造的古构造。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对古构造有一定的改造作用,使古构造的个数、形态、面积、幅度、高点等改变较大。这类圈闭对油气的聚集较为有利。 (4)古构造存在,后期被破坏。此种情况在研究区较多。在油气大量形成并开始运移的嫩江组沉积末期,根据油气由高势能向低势能运移的原理,在构造指向的高点部位聚集成藏,虽经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破坏,但在现今的构造高部位如有渗透性好的砂体,也能成为储存油气的场所,成为现今受断层控制岩性油气藏。


编辑推荐

《大庆葡萄花油田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适合油田开发工程技术人员参阅,也可供石油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庆葡萄花油田开发技术实践与认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