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拒绝光滑

张俊东 张俊东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张俊东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

张俊东  

页数:

267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经典征服时间”前胆怯和徘徊 在整理书稿和最后校对期间,我不止一次问自己:为什么要出这本书,此书的特点是什么,要通过此书传递给他人什么信息。如果自己都回答不好这些问题,无疑出书就是盲目的。 之所以要做这本书,第一个原因是源于喜欢。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读书,喜欢写东西。从儿时喜欢小人书开始,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此读书习惯不是阶段性,不是偶尔,不是一曝十寒,而是持续,甚至是不曾一天间断。书读了一些,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所以也就经常在书上作一些标记和眉批。这是这些随笔的最早雏形。第二个原因是多年的一个夙愿。写了一些文章,自然就想集结成册。其实写得最多的是评论、批评文章。那些评论、批评文章大多都发表过,也在书画界产生过一些反响。而在读书、写评论文章之余,随手、随意写下的小文,或一个感悟、顿悟,或记录一种心情、心绪,或一个展览、一本集子的前言或跋,虽说是“边角料”,却有很多灵光乍现,让自己惊喜、情感所至深深打动自己的东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喜欢就觉得是好玩意,美其名日不敢私藏其美,实为炫耀和得瑟。其实多年以来就一直想出一本所谓书画家的随笔。当然,这里还带有对很多人说当代画家没文化的质疑和挑战,尽管不能改变人们的认识和判断,但也努力过。此书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想法。第三个原因是对父亲的怀念。2002年8月12日,我当时从黑龙江大庆来北京看首届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而就在此时父亲突发脑溢血,赶回去时父亲已没有清醒意识。因为热爱书法艺术去看展览耽误了父亲的最佳治疗,一直是我愧疚和遗憾的心结。今年8月22日父亲去世整整十年。之前写的《想念父亲》《纸上种植的果园》《母亲的话》等文也收入此书,权当对父亲和母亲的交代和怀念。 概括而言,此书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篇幅小,没有大文章,都是一些读书札记,一人一事的感悟和顿悟,当时成文想到哪就写到哪,没有做深入的论证和展开。未见深度,但见性情。特点之二是范围广。没有仅仅局限于书画领域,而是涉及音乐、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涉及亲情、爱情、友情的文章也有一定比例。艺术是相通的在这里有一定体现。也是一个书画家对其他艺术的别样解读。特点之三是情感为主线、是核。几乎所有文章都含有浓郁真挚的感情。笔者曾有个观点:艺术品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没有光华璀璨的情感,作品就不会感人,也不可能产生精彩、伟大的作品。特点之四是很多文章都有反思、反省自我的成分。一个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画家是画不好画的。文化体现在哪里?更多体现在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笔者很欣赏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先生的:“盖儒家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自觉地不断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对于真理、高尚、伟大、文明的追求,是艰辛的。但要“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无论多么遥远,都要知行合一,积极实践。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 在校对文稿过程中,发现稍早一点写成的文章用“的、地、得”等虚词和修饰词很多,句子也普遍长。原来觉得还好,现在觉得哕唆冗长。从中也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审美和心态越来越朴实,句子也平实了。“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也许再过几年看此书中文字还会觉得有很多浮华、不成熟处,这不能不使我胆怯和心虚,常有想退却的念头。但转念想,时间是最伟大的,时间可以历练、考验、还原一切。可是谁又能征服时间呢?我想是经典,只有经典才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我们能够创造经典吗?担当意识、想法可以有,但太难了。知道怎么做,但却做不到。这就是人的局限性,也是缺憾之美。写下这段文字,以期再过五年、十年回首此书,能少一些缺憾,多一点自信。不知可否? 张俊东 2012年7月25日深夜于华雍和堂

内容概要

  《拒绝光滑:张俊东谈艺录》是作者近十年来关注、研究中国书画艺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谈艺随笔集,并收藏有作者的书画作品近120幅。内容涉及中国书画、文学、舞剧、话剧、音乐、电影等艺术门类。是一本朴实又深刻的文艺随笔,也是一部深刻的内心反省作品。

作者简介

张俊东,北京大学书法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中青年书画家、书画评论家。中国书协展览中心特聘学术主持,芥子园书画视频网艺术总监,《书画艺术》杂志编委。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展,首届青年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第三届楹联书法展获奖提名。论文《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建立的心理描摹》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完成书画理论研究专著《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选集•张俊东卷》、《流行书风档案》、《二十世纪著名书家作品门诊室》(正在出版中);尤以其《中国二十世纪画家书法艺术》、《二王书风在当代》、《第三届流行书风印象批评》等系列评论文章在书画界引起反响。并有百万字书画理论、评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画》、《书画艺术》、《美术报》、《收藏界》、《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杂志。近年致力于中国画研究和创作,尤其在花鸟画创作上主张深挖传统、回归笔墨内美,取得一定突破。

书籍目录

002 坚持004 由播音员“流口水”的特殊效果想到的009 意临吴冠中的《美盲要比文盲多》013 学问和学术016 第一次画菊020 去看展览的心情025 为艺的真诚029 艺术需要什么033 是做艺术家,还是做赚钱机器?036 为什么去批评?040 又是这样的夜晚046 为了什么?艺术是什么?050 炎炎夏日里的那个“冷颤”052 说说我的书法是怎么回事058 零点心迹061 从《走向表现》到走向表现066 离不开铅笔067 如遇故人069 诗情073 39分钟的精神盛宴077 那枝玫瑰080 自由082 吴振立先生悄悄出现在京城086 关于沃兴华先生专程抵京听石开先生篆刻讲座的感想088 “非常经典”089 生命的渴望092 在路上094 “虚己问道”书法网络展序096 与狼共舞097 梦想099 盛夏的清凉102 在“书画同源”提名展上海站展览座谈会上的发言106 《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后记111 《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又记112 不满意和深爱着并不矛盾114 大雪与孤独116 这场春雪,让我倍感孤独118 对,有用吗?120 繁华落尽,无心自达124 疏旷天岸马,野逸云中鹤129 诗意的追寻与执著132 心存高远求文气,能过关者自知之138 对传统的理解和思考142 烂漫至极复归平淡144 寻找直线与曲线146 形式构成与气韵生动149 用“有”去表现“无”153 齐白石:人骂我我也骂人157 春夜里,有淡淡的风吹过168 初春,拜访邱振中先生173 老戈,一路走好176 公者,在这深深的夜晚很想与你喝一杯178 美女和艺术家关于“天才与生命意义”的对话183 对书画艺术的一种担当和责任189 喝汤时,你会流泪吗?192 斯琴高娃使《月牙儿》生韵194 感受孔祥东钢琴演奏《黄河》197 比蒙娜丽莎smile迷人百倍的卢舍那202 张继钢三次“拥抱爱情”之凄美206 不听音乐不是好孩子208 缺少了音乐的清晨211 纸上种植的“果园”214 想起父亲217 母亲的话221 写给过七周岁生日的女儿225 写给女儿八周岁生日的信228 女儿制造的感动230 悼恩师金开诚先生232 追忆金开诚先生二三事237 四哥241 能不能再为你跳一支舞244 为别人还是为自己246 清冷的夜248 真251 写给30岁的最后一天253 我们一起走过256 写在2006年的12月12日260 五年了,我们把真情当做生命的痕迹镌刻在彼此心里263 北京“窝”迹266 代后记 有点“小清新”

章节摘录

坚持 又是岁末年初,与去年一样,北京以一场瑞雪迎接新年的到来。 早上送女儿去上学,还是在马路边的那个路口,还是那个老人,还是那个小推车,只是因为大雪的原因,本来每天都要摆些青菜、面食的小推车盖上了塑料布。我猜想,小推车上一定还是和往常一样,摆着看上去并不很新鲜的青菜。 第一次在这个路口看到这个老人和小推车,以及以后每一次看到,我都会想,在这样天还是很黑的早晨,在这样一个人们匆匆赶路的路口,卖这样的东西能赚到钱吗?而老人每天都要起得那么早、那么辛苦,值得吗? 从最初看到老人时的疑问,到后来有点佩服,直到今天这个下着雪的早晨,我对这位老人有了些许理解。其实生活中,一个人选取什么样的方式生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面对周围的人们、面对身边的这个世界,大多取决于自己内心世界对于一种价值的判断。选择在这样的一个路口每天卖这样的东西或许是老人生存的需要,但不一定必须要这么做。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在这种选择中,一定有老人的想法和内心的一种坚守在支撑。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天黑黑的下着大雪的早晨,那个塑料布盖着的小推车,那个伫立在雪中的老人其实是给我们一种标志和信念,如果在某一个清晨你看到过路口的老人,或者买过老人提供的虽不很新鲜但很方便的东西,今天的老人无疑会给你一种力量和感动。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经济利益可以摧毁一切的时代,很多人已经怀疑是否还有恒久不变的东西。其实,无论世事如何变化,能够按照内心的想法和操守做出一种选择和判断,尽管被别人看来可能是微弱、痴傻和没有意义的,但对自己来说却是一种信念、内心的洗礼和崇高。因为很多事情,不仅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内心。 2007年末北京这个下着雪的清晨,安德路27路车站旁边路口的这位老人让我肃然起敬,更让我懂得了坚持的可贵。 2007年12月28日 于京华安德路蜗居 由播音员“流口水”的特殊效果想到的——兼谈传统意义上书画艺术真挚情感的作用 2006年11月24目下午17:35分,坐T47火车从北京回大庆。上车不久,列车播音员在播餐车已经可以用餐并播报菜谱时,明显听到播音员在播音中有因口水溢出而发出的特殊声音。播音员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她也许还会因为自己有口水溢出影响自己音质而不安。其实这特殊声音,特别是这一特殊声音隐含的内容,以及与那些菜的味觉记忆混在一起的感觉,使笔者口舌生津,也有口水流出,并带来很强烈的马上要去餐车就餐的欲望。我想那一时刻乘坐那列火车的很多人都会有笔者同样的感觉。 播音员流口水的特殊声音,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染效果呢?后来想,一是因为当时的时间是晚上六点多了,播音员肚子饿了,我和其他乘客也饿了,有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二是因为意象的刺激功能。这里说的意象不是现实中的真实事物,而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觉记忆。播音员播报菜名时,我凭着对这些曾经吃过的菜的一种口味记忆产生食欲刺激,从而口舌生津,流口水。第三是因为播音员播音时有切身体会,感觉真挚。本来是一次很正常的播音工作,却因为播音员很真挚的“流口水”最后使乘客流口水完成了一次从艺术加工到艺术演出再到收到良好效果的全过程。 从上边分析的三个原因看,欣赏艺术作品(演出活动),一方面需要观者有需求、有愿望。如果当时笔者酒足饭饱,肚子不饿,可能播音员如何流口水,笔者也不会注意到,更谈不上有什么特殊感觉。第二,参与艺术欣赏活动需要观者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并不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和艺术修养的所有人都能很好地欣赏艺术。好的艺术作品(活动)都是在其精微、细微处,需要观者具备非常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笔者和乘客感受能力不够敏锐,也许就不会捕捉到、感受到播音员流口水的特殊播音效果,也就谈不上什么刺激和感受。第三点是艺术家在创作时一定要有切身体会,要有真挚情感投入。如果前两点都具备了,但艺术家没有真挚情感投入,也很难达到好的艺术感染效果。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点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要让观者动容,表演者一定先感动;要让观者流泪,表演者首先在心里先流泪。如果播音员没有“饿”的感觉,这些菜谱也没有带给她意象刺激,她就不会有流口水的切身体会,也不会把流口水的声音传播出来,当然笔者和其他乘客也不会口舌生津,大流口水了。 当我们面对书画艺术时也是这样。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喜欢,其实以内心喜欢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低,应该说,如果一个人立志在书画艺术上有所成就、有所担当,对书画艺术应该是内心的一种需要。这种内心的需要体现在学习、研究与创作的方方面面。在创作时,如果没有一种真切情感的投入,没有在一种状态里,何异于抄了一段书、临了一张构图,又怎么会打动别人。因为书画艺术传递的不仅仅是技法、书写内容、描绘景物等外在形式,重要的是它要传递一种情感、一种状态、一种境界等内形式。这种内形式我们称它为内韵、格调或境界。当前很多艺术院校学生在创作上都很讲究形式构成中的夸张、造型等新手段,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在做这些夸张和变形时,是不是一种真实的状态,有没有一种真情感的表达。我们都知道妈妈对孩子的爱一般都是比较夸张的,孩子经历了一点点小事,比如手上扎了一个小刺,妈妈的表情、感觉、动作一般都很夸张,我们可能会觉得有点过,但是都能理解和接受。为什么,因为妈妈的情感、感觉和动作是真挚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噙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艺术是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书画艺术更是这样,你真挚地对待她,她就真挚地对待你。 2009年2月12日晨 于京华雍和堂 P002-008

后记

有点“小清新”——写在老爹随笔枭《拒绝光滑》之后 文章写得不很好,但希望你们能感觉到我的真挚。 对于我爹的画,画得好坏,我不便作评价。说画得好,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意味。说画得不好,又何必出书呢?有点过于自谦了。但是我相信并没有多少人是真正懂艺术里的技巧,还是感觉更重要吧。请不要问一张画值多少钱,那没有意义。如果你不懂,即使你为了收藏倾家荡产,它对你而言仅是赚钱的工具,仅是。 最近很流行“小清新”这个词,搭配着小碎花、复古风的图片出现在各大知名网站中。我认为,用“小清新”这词,搭配或者说是形容我爹的画,大概是再合适不过了。想来人生与画一样,何必一定要追求大气稳重,气势磅礴呢?优哉游哉的自在怕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要追求的吧。 他人生的转折,我陪他经历过一部分。他落泪的瞬间,我陪他经历过一部分。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部分。转折点是他自己决定的,眼泪是他自己擦掉的,文章的风格是我喜欢的。有些人的文章乍一读,很有深度,但若仔细一看,就觉得他在为了深度而深度。并不是只有关于哲学、人生这方面的,才是有深度的。在人性深处那些没有被挖掘出来的东西,或是丑陋,或是单纯,或是寂寞,可能才是最美好的。单纯的文字也许是朴素的,也许是“没词”的,但也许是真正打动你的。 希望他的某一篇文章能够打动你。其实一本好书,仅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已经足够。 张敬泊 2012年7月于京华


编辑推荐

《拒绝光滑(张俊东谈艺录)》由张俊东著:一个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画家是画不好画的,文化体现在哪里?更每体现在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审美和心态越来越朴实,句子也平实了。“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也许再过几年看此书中文字还会觉得有很多浮华,不成熟处,这不能不使我胆怯和心虚,常有想退却的念头。

名人推荐

一个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画家是画不好画的,文化体现在哪里?更多体现在对自己内心和灵魂的反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审美和心态越来越朴实,句子也平实了。“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也许再过几年看此书中文字还会觉得有很多浮华、不成熟处,这不能不使我胆怯和心虚,常有想退却的念头。——张俊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拒绝光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