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
2008-10
原子能出版社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380
潘自强
无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2007年建议书》是基于经公众及内部磋商后形成的2004年早期草稿,及2006年修改稿由主委员会制定的。在修改的过程中,增强了透明度,包括征求对放射防护有兴趣的许多组织和个人的意见,委员会希望本建议书能够得到更多的共同理解并增强其可接受性。
潘自强(1936.6.1-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湖南省益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的初期,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完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低本低气流式测量装置”等多项监测装置和方法。参与指导和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为建立我国辐射防护监测和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多项军工任务和重水堆改建工程的辐射安全中解决了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显著降低了集体剂量,为保证核工业良好的安全记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70年代末开始,率先开展并参与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发展了能源-环境评价方法学,设计了评价方案,并主持完成了“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不同能源对健康、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比较研究”等多项重大项目,对推动我国核电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推动“辐射事故和应急体系”的建立,在我国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工作,并受委托主持编制新的“国家辐射防护标准”。提出了“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以处置为中心的观点”,奠定了我国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基础。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译者的话摘要编者的话目录前言内容提要术语1.引言1.1 委员会的历史1.2 委员会建议书的发展1.3 建议书的结构1.4 参考文献2.建议书的目的和范围2.1 建议书的目的2.2 防护体系的基础和结构2.3 建议书的范围2.4 排除和豁免2.5 参考文献3.放射防护的生物学方面3.1 确定效应(有害的组织反应)的诱发3.2 随机效应的诱发3.3 非痛症疾病的诱发3.4 胚胎和胎儿的辐射效应3.5 判断和不确定性3.6 参考文献4.放射防护中使用的量4.1 引言4.2 关于健康效应的考虑4.3 剂量量4.4 辐射照射的评价4.5 不确定度及其评价4.6 参考文献5.人类放射防护体系5.1 源的定义5.2 照射情况类型5.3 照射的分类5.4 受照射个人的鉴明5.5 放射防护水平5.6 放射防护原则5.7 正当性5.8 防护的最优化5.9 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5.10 剂量限值5.11 参考文献6.委员会建议的实施6.1 计划照射情况6.2 应急照射情况6.3 现存照射情况6.4 应急和现存照射情况下胚胎/胎儿的防护6.5 放射防护准则的比较6.6 实际的实施6.7 参考文献7.患者、抚育者、照顾者及生物医学研究志愿者的医疗照射7.1 医疗程序的正当性7.2 医疗照射防护的最优化7.3 医疗照射中的有效剂量7.4 妊娠患者的医疗照射7.5 外部射线束治疗和近距离治疗中的事故预防7.6 放射性核素治疗中对患者的抚育者与照顾者的防护7.7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志愿者7.8 参考文献8.环境保护8.1 环境放射防护目的8.2 参考动物和植物8.3 参考文献附件A 归因于电离辐射的健康危险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资料:为人类放射防护目的的判断概要附件B 放射防护中使用的量全部参考文献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