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学精粹
2008-5
王宇明 科学技术文献 (2008-05出版)
王宇明
535
《感染病学精粹》主要反映当前感染病研究和实践中的某些热点和难点,以某些片段为基础,涉及部分感染病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技术,未强调一般书籍的全面、系统或连贯性。但内容范围较广,涉及面较宽,以基础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为重点,结合国内外进展及作者本人的实践,从一个侧面或局部反映其相关领域的进展,同时对某些感染病的病原、发病、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控制等方面有所阐述,既体现国内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也有重点地介绍某些实际内容,为更新理念、提高技能,以更好地为防治感染病提供帮助。全书分为各自独立的52章,前部分以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为主,后部分对部分感染病的病原特征、流行概况、临床诊治和防控实践等进行了综述和介绍,在最后一章还对写作和翻译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供从事感染病研究、临床工作及预防检验人员参考。亦可满足一般医务工作者或学员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的需要。
王宇明,现任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1990~1991年入选国家卫生部笹川医学研修生,赴日本岐阜大学第一内科,从事肝炎及肝衰竭研究;1995~1998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UCSD)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从事肝炎研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救治了大量危重疑难病人。
第一章 感染病学科的现状和未来第二章 人类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应用第三章 HLA限制性HBV特异性T细胞表位第四章 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的研究进展第五章 B-内酰胺酶抑制蛋白(肽)研究进展第六章 氨基酸与肝脏疾病第七章 肝病与糖尿病第八章 蛋白质组学在感染病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 基因功能研究新途径——RNA干扰第十章 肝脏组织工程第十一章 超抗原和感染病第十二章 抗体分子片段与传染病第十三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分子研究进展第十四章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与临床第十五章 白细胞介素与HBV感染第十六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体内树突状细胞功能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第十七章 肝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第十八章 慢性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第十九章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第二十章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与感染的研究现状第二十一章 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进展第二十二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皮肤病第二十三章 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进展第二十四章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第二十五章 聚乙二醇a-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研究进展第二十六章 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预防与诊治研究进展第二十七章 慢性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第二十八章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进展第二十九章 肝衰竭病人血浆(血清)对培养肝细胞的体外影响第三十章 猪肝细胞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研究进展第三十一章 肝细胞低温保存及应用研究的新进展第三十二章 人鼠嵌合肝动物模型及移植肝细胞的检测第三十三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垂直传播研究第三十四章 艾滋病合并的皮肤病变第三十五章 一线抗HIV药物治疗进展第三十六章 人禽流感的发病现状及其防控策略第三十七章 登革病毒感染的防治第三十八章 轮状病毒感染第三十九章 小儿感染性腹泻第四十章 旅行者腹泻——感染性腹泻研究热点第四十一章 微生态学与感染病研究第四十二章 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第四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进展第四十四章 自身免疫重叠综合征第四十五章 快速鉴别分枝杆菌及检测耐药菌的研究进展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诊断和治疗第四十七章 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培养快速诊断方法的评价第四十八章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重型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第四十九章 胸腺素a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第五十章 水飞蓟药理作用及其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第五十一章 急性肝衰竭的处理——AASLD指南及其述评第五十二章 感染病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章 感染病学科的现状和未来二、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医院感染病学科或感染病专科医院在各地区和医院分布广泛,但因受环境及各种因素影响,发展不太平衡,有的感染病院(科)一直位于感染病防治前列,进展快速,作出显著成绩;有些则发展步伐缓慢,功能受限,如在有关病原体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开展先进的诊断、治疗技术,以及医学研究的前沿等主流学科内容,尚未能完全发挥和履行本身职责,更谈不上现代医学和与国际接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感染病防治体系不尽合理我国感染病防治体系最大问题是缺乏良好的前瞻性规划。20世纪90年代步入医疗市场后,感染病学科因经营成本高和经济效益低而逐渐萎缩,基于同样原因,防疫工作及其队伍为自谋生路而开办医院或检验中心等,致使很多重要的流行病学调查、重要感染病的自然史及预防花费一效果评价缺乏必要资金和队伍来完成。2003年SARS在我国医院中的流行,暴露了我国感染病医疗上从领导、设施、制度到个人知识、技能等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其后又滥用了北京在SARS流行期间建立小汤山医院的经验,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建大型传染病医院,而忽视在原有相应医院健全设施,如设立负压病房,扩大和深入研究,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二)学科队伍萎缩本来居我国感染病高发病率的乙型肝炎、结核病、艾滋病及其他新发感染病的不断涌现,理应加强感染病的防治力量,然而感染病学科及感染病医师仍显数量少、力量弱。据数年前统计,当前,全国感染病医师仅3万余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微不足道。队伍萎缩的主要原因为配备不合理及经济支持力度不够外,工作人员风险大而收入低也是原因之一,表现在:①由于患者普遍较贫穷,学科临床开支巨大,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低下;②临床及实验室工作均有传染危险,尤其是SARS出现后众多医务人员及实验室人员感染,致使人群恐惧心理增加;③上述现象对学科工作人员的配偶、家属、亲友等产生不利影响,不愿意从事感染病相关工作。导致感染病科成了医院内的弱势群体。
《感染病学精粹》由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
还没看完,有些章节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