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再传伤寒论

韩世明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

韩世明  

页数:

661  

内容概要

  《再传伤寒论》分为上部、中部、下部三部。上部《顺编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 明·方有执曾提出《伤寒论》为错简,作者通过仔细研究《伤寒论》条文也确定其为错简。于是用了15年时间反复斟酌才将《伤寒论》错简全部订正,并根据明·赵开美《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十卷(中医研究院本),整理成《顺编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恢复及再现了张仲景亲自写定《伤寒论》时的全部条文顺序,即未错简的十卷本原来顺序。解除了前人对于《伤寒论》的很多疑虑,并使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认识疾病的表里浅深、发展变化,及治疗用药方面的前后安排彰明于世,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对于十卷本《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中部《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 由于张仲景所认识的医学理论极为深奥,至今中医界也没有对其理论进行全面破解。作者在其硕士生导师张斌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渡舟教授关于《伤寒论》气化学说研究的基础上,经过20多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于张仲景医学理论的全面破解,充实与完善了中医学理论。用这种完善化的理论去理解《伤寒论》,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掌握仲景临床思维与辨证方法,从而提高辨证水平。下部《顺编伤寒论注释》 是对顺编后十卷本《伤寒论》原文进行逐条注释。为了使论述更加深刻,综合参考了众多伤寒论注家对于条文的见解,以去粗取精的精神,加以引用。作者更以深刻的理论及临床认识来阐释条文,以发前人所未能阐发,使学者能更深入地领会《伤寒论》的临床证治。

书籍目录

上部 顺编翻刻宋板伤寒论全文伤寒论卷第一平脉法第一辨脉法第二伤寒论卷第二伤寒例第三辨痉湿喝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伤寒论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伤寒论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伤寒论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伤寒论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论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伤寒论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伤寒论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伤寒论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伤寒论后序中部 破解张仲景医学理论前言导论对前人所述《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综合分析1历史上由浅入深的《伤寒论》六经实质研究1.1经络说与经络脏腑说1.2经络脏腑结合部位说1.3六经气化学说1.4综合说……下部 顺编伤寒论注释附录

章节摘录

  病至阳明,由于阳明本燥标阳,气机又从阖下行,虽然最初为风寒之邪,人于阳明,也多寒郁化热,进而热壅热盛,热盛于里,产生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等后世所说的阳明经证。这实际上就是初为风寒之邪所郁,但进一步就转化为温热病。所以说,张仲景是把温热病的证治融人《伤寒论》中了。阳明腑实证更是实热、燥热壅结于阳明之腑的温热证,其机理与阳明的经气特点有关,与病人的体质有关。但个别人胃肠平素就偏寒,阳气偏虚,感寒后不易燥化热化,却容易形成“食谷欲呕,属阳明”的吴茱萸汤证等。  风寒之邪侵入少阳,一般是由于太阳表气已经开泄,汗出而使邪气能进一步入深,入于比肌腠更深些的腠理,腠理为肌腠的深层,向内又与三焦的脏腑之纹理延伸及贯通,外邪客于偏近于体表的腠理,当邪气较强时,就由所据的腠理向内进犯,而以三焦为根据的少阳之气,阻击邪气的进犯,力图驱除邪气,使之能从腠理向体表泄越。这样就形成了与邪气的往来寒热之争,邪气较盛时就寒,正气较盛时就热,在《伤寒论》中将此叫做“正邪分争“,邪正均疲乏之时,就暂时罢兵休战,故为“休作有时”。更由于少阳之气被邪气壅郁于内,少阳之气的性质又是本火标阳,中见厥阴,故而常有口苦、咽干、目眩。又可有邪气在腠理,然而却影响于里的“邪高痛下”,使正气郁于里而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  邪入于太阴,则太阴气液不得输布,凝滞于里而腹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如果太阴虚寒,其脏(即脾胃)有寒,当用理中、四逆汤之类治疗。如果太阴原来较虚,却又逐渐转强了,邪气就可由里而被驱达于表,这时,可用桂枝汤进一步解表为治,所以,病在太阴,也有虚实进退的转化。太阴本湿标阴,中见阳明燥气,阳明燥热之气不足,太阴为病一般为寒湿内盛。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再传伤寒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