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新技术
2004-1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齐文启等编
780
1248000
无
本书共分8章,分别介绍了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监测技术。烟气固定源监测与常规大气监测、放射性核素污染及监测、水质监测、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新型监测仪器及多种仪器联用、环境管理与研究、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理与相关标准。在新型监测仪器与多种仪器联用一章中,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环境监测中普遍使用的ICP-MS、GC-MS、LS-MS、FT-IR、XRF、IC、AAS、TLC、PAS及分子吸收法、超临界色谱、荧光和磷光等内容。 本书内容全面,技术性强,所参考资料多为近年来国际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国内外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以对国内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士和从事污染物控制监测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1章 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及相关监测技术 1.1 概述 1.2 消耗臭氧层物质控制对策研究 1.2.1 臭氧层破坏及其危害 1.2.2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2.3 世界各国对《议定书》的态度 1.2.4 氟氯烷烃和氟溴烷烃生主现状及其对策 1.2.5 日本对对流层臭氧长期变化的监测状况 1.2.6 氟氯烷烃的测定 1.2.7 臭氧的测定 1.2.8 遥感监测技术 1.3 温室效应气体 1.3.1 温室效应气体分布及其发生源 1.3.2 温室效应气体造成气候变化的内阁会议 1.3.3 一氧化二氮的测定 1.3.4 二氧化碳的测定 1.3.5 甲烷的测定 1.4 酸雨 1.4.1 概述 1.4.2 采样 1.4.3 化学成分的测定 1.4.4 雨水中低沸点有机氯化合物的分析 1.4.5 酸雨自动化监测存在的问题 1.4.6 酸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和监测分析 1.5.1 概述 1.5.2 大气颗粒物的性状及发生源特征 1.5.3 监测分析中的采样和质量浓度、粒度分布测定 1.5.4 元素分析 1.5.5 各成分的状态分析 1.5.6 单个粒子的分析 1.5.7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1.5.8 制定PM2.5环境质量标准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6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1.6.1 背景 1.6.2 关于气溶胶和空气中的粒子 1.6.3 国外对PM10和PM2.5的研究现状 1.6.4 关于沙尘暴和TSP及扬尘的来源解析 1.6.5 大气颗粒物发生源的调查(一次粒子) 1.6.6 关于二次粒子的研究 1.6.7 气溶胶 1.6.8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评价方法 1.7 环境激素物质的监测分析 1.7.1 概述 1.7.2 环境激素物质的致毒机理 1.7.3 环境激素物质 1.7.4 监测分析与发展 1.7.5 永久性有机污染物 1.7.6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生物芯片技术 参考文献第2章 烟气固定源监测与常规大气监测 2.1 烟气固定污染监测技术 2.1.1 污染源烟气便携式监测仪器 2.1.2 污染源连续监测技术 2.2 常规大气监测项目 2.2.1 概述 2.2.2 常规大气监测项目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3 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2.3.1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2.3.2 大气粉尘中苯并[α]芘的测定 2.3.3 气态有机氯化合物分析 2.3.4 邻苯二甲酸酯测定 2.3.5 多氯联苯(PCB)的测定 2.3.6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2.3.7 大气粉尘中及柴油发动机排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分析 2.4 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 2.4.1 适用范围 2.4.2 试剂与仪器 2.4.3 采样方法 2.4.4 测定 2.4.5 准确度及精密度 2.5 废气中二英类的测定 2.5.1 适用范围 2.5.2 采样 2.5.3 样品预处理 ……第3章 放射性核素污染及监测第4章 水质监测第5章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第6章 新型监测仪器及多种仪器联用第7章 环境管理与研究第8章 危险废物的焚烧处理和相关标准附录1 大气中PM10自动监测仪(日本7954——1988)附录2 日本PM2.5质量浓度测定方法附录3 美国EPA和日本对PM2.5和PM10测定的相关规定附录4 关于二次粒子的调查附录5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分布和来源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