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闽台民俗散论

赵麟斌 海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作者:

赵麟斌  

页数:

43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民俗,笼统地说,是指广大民众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沟通着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本论文集的内容,基本上围绕福州民俗文化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比较而展开的。包括福州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阶段划分、民俗形式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全国以至海外的读者认识福州、了解福州的民俗文化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福州民俗论福州民俗文化的渊源试论福州民俗对主流民俗的传承与变异福州岁时风俗考福州茶文化习俗述论从现存石刻看福州风俗福州榕文化新探浅议福州生产民俗的发展和家庭关系演变从三坊七巷看典型的福州传统民风民俗宋代闾山派巫法与早期妈祖信仰基督教会与近代福建社会习俗的改良明清的福州港与妈祖信仰从《闽都别记》中看闽都古代女性的生活场景天后信仰覆盖下的清代福建女神崇祀明清福建停柩不葬习俗述论福州蛋民民俗文化刍议福州地区水上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其时代变迁从临水夫人信仰看福州民间信仰的特色传教士笔下的近代福州民俗移民、寺庙和民间信仰温泉民俗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关系探究拯救福州话创建文明城 闽台民俗试谈闽台民俗之缘略论闽台民俗史的分期简述明清时期闽台海岛民俗论闽台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海峡两岸漆艺文化探源试析闽台螟蛉子习俗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摘要:福州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植根于中华大地,又离不开福州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它和整个福州文化一样,源流主要是古闽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文化。 关键词:福州 民俗文化 源流 民俗文化来自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就是说,凡有人类,则渐有群,而群中多数人的行为、爱好、语言、习惯,常于经年累月、不知不觉中,相演相嬗,而成为一种风俗,即民俗。 民俗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如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的影响,还有宗教观念、宗教情绪及宗教生活的影响等。反过来,民俗又一定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民俗文化研究在打造文化强市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民俗包括的范围十分广范,有生活习俗、生产习俗、礼仪习俗、社交习俗,时令习俗,以至道德风尚、民间信仰等等。通俗地说,凡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皆属于民俗。福州的民俗丰富多彩,其中有淳朴而生动的,有浪漫而美妙的,有现实而功效的,有神秘而怪异的,当然也有愚昧而可笑的。研究民俗文化不仅要去粗取精,而且要探古研今,古为今用。 “古今风俗,皆有渊源。”福州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既植根于中华大地,又离不开福州本身的地理和历史,也离不开周围的影响。它和整个福州文化一样,源流主要是古闽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文化。 一、古闽文化 福州先秦时期的历史,是闽族和闽文化发展的历史。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闽族是福州地区地地道道的土著先民。他们就是壳丘头、昙石山的主人。 位于平潭县平原乡南垄村的壳丘头遗址,是福州乃至福建全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500—6500年。当时先民的生产习俗主要依靠讨海,辅以农耕和狩猎。闽侯县甘蔗镇恒心村的昙石山遗址,则是中国东南地区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代表着闽族先民的民族社会文化,距今4000—5500年。当时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产,辅以狩猎、捕捞,同时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而且几何纹陶进一步成熟。这里相当于先秦典籍与古代方志上记载的闽族或“七闽”活动的区域。“闽”最早见于《周礼》的“夏官”、“秋官”,它作为一个方国与族群,出现于中国东南方,其存在比浙江的“越”更早。他们以蛇作为图腾来崇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指的就是这个。蛇的崇拜与龙的崇拜并不相同。这应该是“闽”的原始民俗文化;还有“拔牙”的习俗和喝汤的爱好。这些都给后代留下了影响。至今福州地区乡村还有蛇王庙;闽菜菜谱中还特重于汤。 二、吴越文化 《史记》和《汉书》上都记载: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王族分散在江南海边,各踞一隅,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其中一支航海南奔入闽,同原有土著的闽族人结合,成为“闽越族”,也称“闽越人”。《春秋集览》云:“越人居闽地,故并称闽越地。”越人人闽,带来了吴越文化。这对福州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俗文化也不例外。 从生产习俗看,春秋战国时代吴越的水稻种植很盛。《吴越春秋·勾践外传》说:“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又说:“留意省察,谨除苗秽,秽除苗盛。”说明当时不仅水稻的品种多样,而且田间管理精细。而史书记载,西汉初期,闽越人的生活,已是“饭稻羹鱼”,“无饥馑之患”。同样的,春秋、战国时代,吴越已成为丝绸之乡,户养家蚕。吴国季札到郑国拜访子声,赠送的礼品便是精美的丝织缟带;勾践自吴归国后,“使国中男女人山采葛”,由女工织成“黄丝之布”十万匹进贡于吴王。而《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江都王建“遣人通越繇王闽侯,遗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市遗建荃葛、珠玑、犀角、翠羽、熊、奇兽”。可见吴越对闽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的青铜戈剑铸造术,堪称绝技。而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期间,闽族人也懂得冶铸铜矛、铜剑。传说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曾聘请冶炼名匠欧冶子来福州铸剑。至今福州鼓屏东侧还有冶山和欧冶池等遗迹。这反映福州的冶炼技术是从吴越传来的。到了西汉时期,福州已有铁制的农具、工具和兵器十多种,使用得很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看,史载“越人俗鬼”、“祠天神上帝百鬼”。为了破吴,越大臣文种向勾践献计,第一条便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这一点对闽人深有影响,至今不衰。“断发文身”是吴越之地的奇特风俗。 《汉书·地理志》应劭注:“越王勾践,剪发文身”,“越人被发”,这是由于居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这一习俗同样影响到闽人。 再从语言文字看,吴越自成系统,吴语大有别于荆楚之地,其语言主要特点在于有清浊声母之别,有短促的人声,声调多至七、八种。这一特点在闽语中也有表现,福州话有人音(也有人声),同样有别于中原方言。P1-4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俗,笼统地说,是指广大民众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沟通着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研究民俗文化,无论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还是保持当今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集的内容,是围绕福州民俗文化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的比较而展开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全国以至海外的读者认识福州、了解福州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闽台民俗散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