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风景名胜区管理学

马永立,谈俊忠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7-1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

马永立,谈俊忠  

页数:

477  

前言

  序  风景名胜是一门大学问,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我们说风景名胜是大学问, 因为风景名胜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重要载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江,不能尽秀。无论是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风景名胜区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结晶之所在,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场所。如果说我们的历史地理教科书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的“风景名胜”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风景名胜是以自然山水和人文胜迹为载体的“历史地理课本”。古人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实际上就是讲的风景名胜具有审美和认知两大功能。古人又云:衣食,生之所资; 山水,性之所适。这实际上讲的是风景名胜之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恰如布帛菽粟之于人类的物质需要,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们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这是因为: 第一,风景名胜区管理者首先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透彻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区分为三大层次:最浅层次是功利关  系,人类要通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来获取生活资料,如热源、食物、矿藏等;第二层次是认知关系,人类要想利用大自然,就要研究大自然,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科学所努力的大抵在此;最高层次的是审美关系,人类在认知、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美,懂得鉴赏美,并知道按美的规律办事,而天地间的大美就是自然,就是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第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应该分清风景区和旅游区的差别,风景名胜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差别。事实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有区别的。丁文魁教授生前曾经指出:风景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的财富;旅游资源仅只对旅游者有价值,是旅游者的吸引物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种。风景资源并不全部是旅游资源,同样,旅游资源也不全部是风景资源。或者说,被旅游者利用的风景资源可以称旅游资源,而风景资源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旅游,两者有重叠部分。由于对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认识上的差异,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风景资源价值观:表层次的是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中层次的是通过对风景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本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从而振兴本地的经济和文化;深层次的是保护和合理开发风景资源,使之为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目前的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发展还是绝对的硬道理。这就连带了一个问题,地方政府要脱贫致富,不得不在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振兴本地的经济和文化上做文章,而建设部作为国务院授权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却不能不从全国甚至是全球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即他们更关心的是丁先生所说的深层次的问题。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制衡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协调。一言以蔽之,是急功近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协调。  我们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还因为风景名胜区的美具有多样性。对我们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说,对风景的自然美、胜迹的人文美、管理的和谐美的认识都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研究者和骚人墨客们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不乏对风景名胜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和发掘,众多的山水诗词和游记文章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审美和认知材料,而对现代社会的风景名胜区而言,从管理的角度来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马永立、谈俊忠两位教授编著的这本《风景名胜区管理学》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即从管理的和谐美这个角度来丰富我们传统的旅游文化。

内容概要

本教材的特点:一是系统性。举风景名胜区的概念,规划、保护、综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的比较,书中都有广泛的涉猎,一书在手,可省翻检之劳。二是实证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本书中援引了钟山、千山、黄山、泰山、庐山等许多著名风景名胜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具体的例证十分便于读者自行参悟。三是规范性。作者此前有过成功编写《地图教程》(南京大出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二等奖”)的经验,因此,教材编写完全符号规范,既适合教学,也适合自学。 为了提高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业整体实力,我们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将总结和探讨有关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写进《风景名胜区管理学》。书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安全、卫生和文明服务管理,超前推出制定风景区门票价格数学模型、风景名胜区信息管理系统等新理念、新方法。 本书既是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风景名胜区管理学”课程的教材,又可作为全国各风景名胜区及其主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绪论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概述 第二节 世界遗产概述 一、世界遗产项目 二、世界遗产登录标准 三、世界遗产委员会及其职责 四、世界遗产国家保护与国际保护 五、世界遗产基金筹集 六、世界遗产国际援助条件及安排 七、世界遗产事业诞生的意义 第三节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外国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节 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 第六节 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重心第一章 风景名胜区概要 第一节 风景名胜区事业 一、风景名胜区事业性质 二、风景名胜区功能 三、风景名胜区事业特点 四、风景名胜区事业管理原则 五、风景名胜区事业管理职责 六、风景名胜区事业管理制度 七、风景名胜区事业管理体制 八、风景名胜区事业管理工作方针 第二节 风景名胜概念 一、风景 二、风景资源 三、风景名胜 四、风景名胜资源 第三节 风景名胜区及其分类评价 一、风景名胜区定义 二、风景名胜区分类 三、风景名胜区调查评价 四、风景名胜区设立与分级 五、风景名胜区功能结构分区 第四节 风景名胜区地域特色与分布 一、东北林海雪原·火山特色景观区 二、华北古都古迹·名山特色景观区 三、东南名山胜水·园林特色景观区 四、华中名山胜水·古迹特色景观区 五、华南海湾海岛·热带特色景观区 六、西南喀斯特·民情特色景观区 七、横断山高山峡谷·民情特色景观区 八、内蒙古草原·民情特色景观区 九、西北荒漠绿洲·古迹特色景观区 十、青藏高原雪山·宗教特色景观区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第三章 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第四章 风景名胜区建设控制管理第五章 风景名胜区综合管理第六章 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第七章 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管理第八章 风景名胜区人才资源管理第九章 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第十章 国际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1.风景资源评价标准 风景资源的评价,可从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人手,相应地确定历史性、科学性、观赏性、自然性、多样性等价值标准,对风景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1)历史性标准 系指评价风景资源文化价值的标准。风景资源的历史性体现在风景资源文化的悠久性、地方性、独特性、知名程度等方面。历史越悠久,其文化价值就越高。这对风景资源的价值有很大影响,如泰山因拥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更有5000多年来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摩崖石刻、碑碣等,还有历代帝王封禅的遗址,因此,泰山不仅成为“五岳独尊”的天地象征,而且也成为有着悠久历史与辉煌灿烂古代文化、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泰山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名录。 (2)科学性标准 系指评价风景资源科学价值的标准。风景资源的科学性主要指风景资源中地质、水文、地形地貌变化的丰富程度,以及稀有动物、原始植物群落等。这些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实验考察的内容越丰富,其科学价值就越高。如中岳嵩山,其地质构造复杂,岩龄古老,经历了嵩阳、中岳、少林、怀远、燕山、喜马拉雅和新构造等地壳运动,从而形成了瑰丽多姿、怪石林立的嵩山山岳景观,被地质学家们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3)观赏性标准 系指评价风景资源观赏艺术价值的标准。风景资源的观赏性表现为景物的新奇性、复杂性和统一性等,丰富多彩的景色胜于平淡乏味的景色,自然和谐的景色胜于支离破碎的景色,如桂林山水以其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有机结合,形成“无水无山不连洞,无山无水不入神”的优美境界,从而享有“甲天下”的美称。 (4)自然性标准 系指评价风景资源生态价值与环境质量的标准。风景资源的自然性表现为风景环境的生态系统运动秩序良好,物种丰富,污染小、遭受破坏程度低。风景资源的自然性越强,其生态价值和环境质量就越高。如湖北神农架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原始植被繁茂,动植物景物丰富,野生植物有2000多种,其中属世界稀少或我国特有的植物近40种,野生动物有500多种,其中珍贵保护动物有20多种,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湖南张家界,地质构造奇特,植被茂密,珍禽异兽种类繁多,被誉为“大自然博物馆”。 (5)多样性标准 系指衡量风景资源综合价值的标准。风景资源的多样性越强,其综合价值就越高。如泰山,无论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还是生态价值、科学价值,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因此被誉为“五岳独尊”、“名山之祖”。 2.风景资源评价方法 (1)专家学派评价法 是以形式美为原则的评价方法。专家学派把风景资源的景色分解为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等基本构成元素,以其多样性、独特性、统一性为标准,对风景进行评价。专家们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一般均具有较高的质量,就是优美的风景。此法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强,因而是风景师们常用的传统的评价方法。 (2)心理学派评价法 是以将景观与景观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一反应关系为出发点,运用心理学检测方法,通过测试公众对景观的审美反映,得到公众的评价结果;然后设法寻求该结果与景观客体元素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进而根据具体环境中景观客体元素,计算出公众对该环境的风景资源评价结果。心理学派的风景资源评价模式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众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的主观测试;二是对风景景观客体元素,即构景成分的客观测试。此法因用数学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所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物理元素评价法 是将自然景观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要素定量化,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根据选定的对象来评判其中某种自然要素影响风景的美学和生态质量的程度,即将风景按景观中占优势的特征类型分类,以表述其中各种类型景色的不同美学价值。风景要素分类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色彩、相邻地域景色以及奇特性、侵人性、人文变更等方面,将各要素再进行分级定分,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景要素进行分析叠加,经综合评价,提出一定的管理目标,为决策部门提供指导性意见。这是一种科学性更强的风景资源评价方法。 (4)类比评价法 采取与名山逐个要素进行对比,打分,通过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不足之处,来确定评价对象的风ㄏ嗟庇谛姓娜范ǎ嘤Φ娜嗣裾笈⒈涛模昝髑纾锹既氲怠? 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其总体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规划确定的范围,即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必然会涉及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因而须严肃对待,按下列原则慎重处理。?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确定其等级。风景资源一般分为特级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5级。各级的标准分别为: 1.特级风景资源 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2.一级风景资源 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3.二级风景资源 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4.三级风景资源 具有一定价值和游览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吸引力。 5.四级风景资源 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一、规划编制组织工作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当前是由设立该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地方政府组织编制的,即由该政府的城建部门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牵头,会同文物、环保、旅游、农林、水利、电力、交通、邮电、商业、市政、服务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其规划文件可委托国内有资质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或大专院校协助编制;指定技术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汇总规划,并征求有关部门、专家私人民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比较和论证。为实现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须创建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中心,总揽全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设计任务。 二、规划编制基本任务 全国各级风景名胜区都要编制包括下列内容的规划: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确定风景名胜区发展目标,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确定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确定游览接待容量和游览组织管理措施,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必要设施,估算投资和效益,其他需要规划的事项。 (一)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 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风景名胜区规划阶段的重要原则性问题之一,因要涉及若干重大原则的论证,故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亦成为争议的焦点。 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风景名胜区性质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一般性质。它是指给风景名胜区确定一个特有的性质,即某风景名胜区具有的特点和作用,故谓之“规划性质”。觇划性质确定于规划之初,贯彻于规划之中,验证和调整于规划之末。确定和完善规划性质,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只有明确了一个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性质,这个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才会有方向,才会有意识地去突出其特点、去安排相应的设施和活动,才能避免盲目地模仿和抄袭。风景名胜区性质的表述,一般应明确表达出风景名胜区的特征、功能和级别三项基本内容。因此风景名胜区性质的确定,须依据本风景名胜区典型景观的特征及其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依据风景名胜区的优势、矛盾和发展对策,依据规划原则和功能选择等。表述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基本文字,定性用词应重点突出,准确精练。景观的典型特征,常分成若干层次进行表达,最精练的一层仅用一句或若干词组。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常从游憩娱乐、审美欣赏、认识求知、休养保健、启迪寓教、保护培育、旅游经济与生产等七个方面演绎出本风景名胜区的具体功能形式。风景名胜区的级别,对已列人国家或省、市县三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其级别已肯定;若对其认定又有新意者,则可称谓“具有某级(新拟的)意义的某级(原定级别)的风景名胜区”;对尚未定级的,则规划者可称谓具有国家级意义,或省、市县级意义的风景名胜区。例如,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为“以典型的丹霞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为主景,与悠久历史文化相融合,供参观游览为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性质。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性质,概括为“以十朝古都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中山陵、明孝陵、明城墙、玄武湖称著,融山(林)、水、城、陵为一体,雄秀兼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性质,确定为“泰山为五岳之首,景观雄伟,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形象崇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精神文化的缩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世界遗产”。这些规划性质,均较好地概括了各个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和作用。这些风景名胜区在其规划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它们的规划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规划出的风景名胜区,最终能充分体现出当初确定的性质,并能对各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开发、利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地带 鉴于保护和管理的需要,每个风景名胜区都须有确定的管理范围和外围特定的保护地带。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地带要有科学依据,要反复调查、核定和论证,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和保护地带的划定相当于行政区划的确定,要经过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批,要立碑刻文,标明区界,记录入档。 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其总体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规划确定的范围,即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必然会涉及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因而须严肃对待,按下列原则慎重处理。 1.风景资源特征及生态环境完整性原则 风景名胜区及外围保护地带范围的划定,要保障风景资源的特征、价值和生态环境等的完整性,不得因划界不当而有损其特征、价值和生态环境。 2.历史文化与社会连续性原则 在对一些历史悠久和社会因素丰富的风景名胜区划界时,要维护其历史特征,保持其社会延续性,使历史社会文化遗产及其环境得以保存,并能永续利用。 3.地域单元相对独立性原则 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界限,当遇到地域单元矛盾时,要强调风景名胜区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划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按人地同归,一并安排原则处置。 4.保护、利用、管理必要性与可行性原则 分析风景名胜区背景区域环境因素对风景资源保护的依赖程度、经济条件对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的影响、社会背景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风景名胜区与社会辐射范围的供需关系,提出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范围;当与行政区划发生矛盾时,或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或适当协调责权利关系,探求一种既合理又可行的风景名胜区范围。 风景名胜区范围界限的划定,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风景名胜区在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是其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各种面积计量的基本依据。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风景名胜是一门大学问,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 我们说风景名胜是大学问, 因为风景名胜是我们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重要载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江,不能尽秀。无论是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风景名胜区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结晶之所在,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场所。如果说我们的历史地理教科书是以文字和图像为载体的“风景名胜”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风景名胜是以自然山水和人文胜迹为载体的“历史地理课本”。古人云: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实际上就是讲的风景名胜具有审美和认知两大功能。古人又云:衣食,生之所资; 山水,性之所适。这实际上讲的是风景名胜之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恰如布帛菽粟之于人类的物质需要,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们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这是因为: 第一,风景名胜区管理者首先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透彻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区分为三大层次:最浅层次是功利关系,人类要通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来获取生活资料,如热源、食物、矿藏等;第二层次是认知关系,人类要想利用大自然,就要研究大自然,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科学所努力的大抵在此;最高层次的是审美关系,人类在认知、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美,懂得鉴赏美,并知道按美的规律办事,而天地间的大美就是自然,就是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第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应该分清风景区和旅游区的差别,风景名胜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差别。事实上,风景名胜资源和旅游资源是有区别的。丁文魁教授生前曾经指出:风景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的财富;旅游资源仅只对旅游者有价值,是旅游者的吸引物之一,是旅游产品的一种。风景资源并不全部是旅游资源,同样,旅游资源也不全部是风景资源。或者说,被旅游者利用的风景资源可以称旅游资源,而风景资源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旅游,两者有重叠部分。由于对风景资源和旅游资源认识上的差异,形成了三个层次的风景资源价值观:表层次的是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可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中层次的是通过对风景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本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从而振兴本地的经济和文化;深层次的是保护和合理开发风景资源,使之为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目前的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大多数地区而言,发展还是绝对的硬道理。这就连带了一个问题,地方政府要脱贫致富,不得不在利用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直接取得经济效益,振兴本地的经济和文化上做文章,而建设部作为国务院授权管理全国风景名胜区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却不能不从全国甚至是全球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即他们更关心的是丁先生所说的深层次的问题。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制衡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协调。一言以蔽之,是急功近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种发展观的协调。 我们说风景名胜区管理是一门更大的学问,还因为风景名胜区的美具有多样性。对我们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说,对风景的自然美、胜迹的人文美、管理的和谐美的认识都是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研究者和骚人墨客们在游览风景名胜的同时,不乏对风景名胜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赏和发掘,众多的山水诗词和游记文章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审美和认知材料,而对现代社会的风景名胜区而言,从管理的角度来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见。马永立、谈俊忠两位教授编著的这本《风景名胜区管理学》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即从管理的和谐美这个角度来丰富我们传统的旅游文化。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风景名胜区管理学 PDF格式下载



很好实用的书。


整体内容组织得很科学、系统,内容专业丰富。小遗憾是书的装订质量有待提高,掉了很多页了已经……


本书的内容很详细,有点太详细了,而且作者可能因为年纪的问题,里面的实际内容和现在的研究脱节太久了,政策性的文字描述太多了。可以看看,但不适合做教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