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旅游文化史纲

马勇,余冬林,周霄 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

马勇,余冬林,周霄 著  

页数:

427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日从报刊获悉,我国的旅游业2006年的年产值超过10000亿人民币。此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参与旅游的各色人等,则多达数亿,旅游业成为国家体量最大的产业之一,成为引发地区间、国际间人员流徙、互动的最大行业,这在十年、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无论旅游业经济效益如何高度增长,其文化内涵却不但不会被掩盖、淡化,反而正在被深度开掘、广为弘扬,这并非少数专家鼓吹的结果,乃是由旅游业的属性使然,这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三方面都有鲜明体现。旅游主体(旅游者)总是在特定的文化心态支配下从事旅游的,获得某种文化满足,是旅游者的共同追求,故对于旅游者而言,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旅游总是一种文化行为;至于旅游客体,都是文化创造物,长城、故宫之类的人文景观自不待言,华山、漓江之类的自然景观,也莫不是天工塑造与人心感受双向互摄的产物,拥有美感的人,才有探寻泰山之壮美、西湖之柔美的旅游行为,这当然也得自文化之赐;旅游媒体(交通工具、驿站旅舍等)乃文化成果,透露着文化信息。旅游既然是文化行为、文化产物,从文化视角探讨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便是旅游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无论从学科建设而言,还是从提升旅游业文化自觉的实际需要而言,都甚有必要。然而,以往尚少见从文化角度铺陈展开的旅游学论著。令人高兴的是,马勇教授与余冬林君、周霄君注目于此有年,置于我们案头的数十万言的《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便是他们潜心撰构的从文化史视角探究旅游的力作。

内容概要

《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以独特的视角和谨严的态度重新阐释和审视了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并力求揭示各种旅游现象的文化意蕴和探索旅游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这种创新和尝试,为中国旅游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利于将其引向深入,同时亦使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在旅游事象的阐述中得以较为清晰地凸显出来。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滥觞 第一节 文化的萌生、发展与“和而不同”  第二节 滥觞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神秘渺茫的远古游踪  (一)原始先民的山林生存之旅   (二)氏族部落的追寻芳草地之旅  (三)传说中的帝王辟地探险之旅 二、人文日新的夏商西周旅游   (一)商旅肇始:肇牵牛车远服贾  (二)帝王淫游与民间风情之游  (三)《易经》:三代旅行之宝鉴 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旅游   (一)践礼之旅:朝聘之旅与“秦晋”之旅  (二)游娱之旅:游猎之旅和观光之旅  (三)文化之旅:游学之旅与游说之旅 第三节 滥觞时期的水陆交通和驿站馆舍 第四节 滥觞时期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文学第二章 旅游文化的勃兴 第一节 文化的“大一统”和多元走向 第二节 勃兴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气象闳阔的秦汉旅游   (一)隆重的封禅巡游之旅  (二)恢弘的壮行之旅  (三)悲壮的宦游之旅 二、旷达风流的魏晋南北朝旅游   (一)慷慨悲凉的羁旅征戍  (二)旷达超逸的玄游  (三)方兴未艾的仙游和释游 第三节 勃兴时期的水陆交通和驿站旅馆 第四节 勃兴时期的园林建造和景观开发 第五节 勃兴时期的旅游观念和旅游文艺第三章 旅游文化的隆盛 第一节 文化的“有容乃大”和泽被亚欧 第二节 隆盛时期的旅游文化事象 一、独具特色的隋朝旅游 二、朝气蓬勃的唐朝旅游   (一)恩泽天下的封禅之旅 ……第四章 旅游文化的新变第五章 旅游文化的穴结第六章 旅游文化的转型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旅游文化的滥觞第一节 文化的萌生、发展与“和而不同”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场与社会场中创造出来的。所谓“自然场”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所赖以依托的自然环境,又称地理环境。所谓“社会场”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可大致分为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工具、技术和生产方式等。社会制度环境则包括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制度等结合而成的体系。中华民族栖息生养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这里领域广大,腹地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这种恢弘的地理环境是其他多数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我国先民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世界范围而言,确定为人类祖先的古猿有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等。在我国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禄丰县石灰坝等地,先后发现距今约800万年以上的腊玛古猿化石。南方古猿中的纤细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我国湖北建始县、巴东县,广西南宁市都曾发现可能属于南方古猿的牙齿化石。以上迹象表明,中国是古猿生存栖息并最终完成向人类演进的重要地区。从古猿到人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第三纪的造山运动导致了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迫使原来生活在茂密森林里的古猿经常到地面上觅食,从而加速了手足的分化,逐渐习惯于用后肢直立行走,用手握取木棒、石块等天然工具来谋生。

后记

本书由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研室主任余冬林和武汉工业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霄共同撰写完成,自酝酿构思至修改定稿,历时三年有余。其间,三位作者通力合作,常相聚切磋,其乐融融。为追寻古人游踪,体验其旅游心迹,我们遍访七大古都,登临三山五岳,实地考察了众多的旅游城市和名胜景点;为获取丰富的资料,尽力拓展研究视野,我们多次前往北京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甚至远赴港澳台地区查阅各类典籍史料。显然,这些努力对于撰写一部纵贯数千年的中国旅游文化通史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这种通史的撰写目前尚无先例可资借鉴。因此,这部作品中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此之谓“初生之物,其形必丑”。不过,若能抛砖引玉亦足以偿献拙之愿。望着即将付梓的数十万字书稿,不免感慨万千。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论写作甘苦云:“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此于我心有戚戚焉!同时,奔涌而来的是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因为此书的问世实在离不开许多前辈和朋友的无私帮助和真诚鼓励。首先要感谢著名文化史专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审阅书稿并作序;感谢国家一级美术师、原《芳草》杂志美术编审黄河清先生为本书配画插图。两位先生的点睛之笔,使拙作气象大增。


编辑推荐

《中国旅游文化史纲》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旅游文化史纲 PDF格式下载



质量不错,想必读后会有很大收益。


学习旅游,难免要对旅游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旅游史)有所了解。很庆幸,马勇先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史做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与思考,书中将中国旅游文化史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对该阶段的旅游节事活动做了具体阐述,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