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提篮桥监狱

徐家俊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徐家俊  

页数:

302  

Tag标签:

无  

前言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上监狱曾有各种名称。在中国古籍上,“监狱”一词始见于《汉书·王尊传》:“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这里的“监狱”,是两个词,并非牢狱的同义词。“监”字是监察之意,“狱”系诉讼的意思。“监狱”两字合为一词,真正有监禁人犯场所的意思,最早见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项笃寿撰写的《今献备遗》一书。书中第六卷的一篇《夏原吉》云:“上将亲征北地,原吉言:‘今边储不足,请遣将,无烦六师。’忤旨,系内宫监狱。”这里的“监狱”一词,才是牢狱的同义词。  号称为远东第一大监狱、东方巴士底狱的提篮桥监狱是系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犯中国司法权的产物。近半个世纪内,提篮桥监狱先后历经公共租界工部局、日本人、汪伪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四朝”统治。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了提篮桥监狱,经过了改造、清理和整顿,使它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让老建筑发挥了新功能。上海解放六十余年来,提篮桥监狱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改造教育犯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较长时间内,在上海人的口语中,“提篮桥”就是监狱的代名词。提篮桥监狱不仅具有重要的司‘法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1994年2月,提篮桥监狱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在原地保存完好并使用至今、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大型老监狱。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中国革命史上许多著名人士都在上海活动、工作过。其中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因参加革命活动囚禁于提篮桥监狱中,在黑色的牢房里留下了红色的记忆。提篮桥监狱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留下特殊的意义。抗战胜利后,提篮桥监狱是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系中国盟军美军军事法庭的所在地。先后有几百名日本战犯关押在此。1946年1~9月期间,先后有47人受到审判,5人在狱中处以绞刑。其他还有20多名德国纳粹战犯也在提篮桥监狱被关押审判。1947年8月至1948年9月期间,有14名日本战犯被审判后,由中国法警在狱内刑场执行枪决。1997年8月,提篮桥监狱日本战犯关押、审判和执行处,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点”。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已于2007年12月向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正式申报提篮桥监狱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亲临考察。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多一所学校,就可以少一座监狱。解放后的提篮桥监狱本身也是一所学校,把犯人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如今提篮桥监狱内也建起了“上海监狱陈列馆”,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模型等,反映了中国几千年、上海几百年的监狱历史。  监狱是凭借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关押场所。一定意义上讲,监狱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特殊“标尺”,这正如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所说:“觇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度之文野。”监狱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总显得既熟悉又陌生,既神秘又恐惧。在中外文学著作和戏曲中,曾有大量的描写和叙述。如《水浒》、《活地狱》、《窦娥冤》、《红岩》、《基度恩仇记》、《悲惨世界》等中外名著中,对“监狱”,曾有大量的描写。现在有些法制文学、大墙文学对监狱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有的比较真实,有的不一定十分准确,艺术加工的成分比较多。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又是比较严肃的历史读物,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对提篮桥监狱进行介绍。书中所写的内容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除了近期个别人员为化名以外,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均为真名实姓。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地感到,对一座监狱的历史,要写一二篇文章,也许不难;但是要对一座监狱的历史,写一本几十万字篇幅的专著,确实难度很大。它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对历史负责;决不容许凭空编造和合理想象,对其人名、地名,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都要准确无误。要对该监狱材料进行长期的积累,但又要避免材料的堆砌、显得枯燥乏味,应有一定的可读性。我感到提篮桥监狱历史积淀厚重,内容丰富翔实,一百多年来,在监狱中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本书仅反映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主要是1949年5月以前和上海解放初期的相关的人和事情。今后如有机会,还可以进行补充。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辑,狱史沧桑。主要反映1901年至1949年5月期间提篮桥监狱的有关情况,个别整体性的内容也延伸到解放以后。第二辑,炼狱精英。主要反映1949年5月以前囚禁监狱中的部分志士仁人和革命人士的事迹。第三辑,主要反映日本战犯和汪伪汉奸等人,关押和处决于监狱的史实。第四辑,狱史钩沉。反映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后的提篮桥监狱的有关内容。第五辑,管理人员。提篮桥监狱部分管理人员的情况。   我还要向读者说明一点。“提篮桥监狱”的名称,自1903年5月启用以来,变化较大,名称较多。曾俗称提篮桥西牢、外国牢监等。但是在正规场合下,它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上海工部局监狱”,或简称“工部局监狱”、或“华德路监狱”。1941年12月,日本人统治时期,正规名称为“上海共同租界华德路刑务所”,有时也简称“华德路刑务所”或“华德路监狱”。从1943年8月起,该监狱的正规名称为:“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或简称“上海监狱”,有时候也称“上海第一特区监狱”。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以来,最初称“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5月由法院建制划归公安建制,改称“上海监狱”,同年8月起改称“上海市监狱”。1995年5月起,才正式更名“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严格地讲,“提篮桥监狱”自1903年到1995年5月期间,一直为俗称,直到1995年5月以后才是正式名称)为了全书的行文的统一和读者阅读的方便,书中除了个别历史材料外,全文均统称“提篮桥监狱”。   在《提篮桥监狱》一书正式付印、出版的前夕,我写下这些文字,主要向读者作交代,以便与读者交流。是为序。   2010年10月

内容概要

本书从“狱事沧桑”、“炼狱精英”、“毙狱终极”、“狱史钩沉”等多个侧面和角度叙述描写了提篮桥监狱的身世和历史、典故和人物、往事和现状,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是中国第一部横向描述提篮桥监狱的纪实读物。

作者简介

徐家俊,江苏苏州人,1949年10月生。通过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1968年11月务农,1972年10月从警。先后在提篮桥监狱。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机关工作,曾任大队长、政治处副主任、史志办主任等。三级警监。现任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监狱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副主任等。主持了《上海监狱志》、《上海监狱年鉴》(五本)的编撰出版。参与了《中华民国史大辞典》、《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提篮桥监狱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史》的编撰,参与了上海监狱陈列馆、上海公安博物馆的筹建。

书籍目录

自序第一辑 狱事沧桑 “提篮桥”的由来 漫话提篮桥监狱 监狱“吞吃”了马路 提篮桥女监变迁录 提篮桥少年犯监变迁录 提篮桥监狱外籍犯关押简史 提篮桥监狱印度看守大罢工 发生在监狱里的暴狱案 1937:炮火袭击下的提篮桥监狱 监狱里的“三脚凳” 监狱里的外文翻译所 陈纳德探监提篮桥 柳亚子探监提篮桥 死囚犯在绞刑架下逃生 一个犯人“提前释放”之谜 提篮桥监狱犯人嵊泗遗恨录 发生在提篮桥监狱里的凶杀案 上海金砖大盗陈元盛 黎明前的营救第二辑 炼狱精英 章太炎囚禁提篮桥 邹容之死 张爱萍难忘提篮桥 任弼时在提篮桥监狱中 江上青囚禁狱中 周立波,监狱里走出的大作家 袁也烈在狱中 在牢房里入党的共产党员 王孝和就义提篮桥 冲出黎明前的黑暗第三辑 毙狱终极 日本战犯走上审判席和绞刑台 末任台湾总督服毒自杀在狱中 病亡中国的最高侵华日军将领 提篮桥监狱内枪决的第一个日本战犯 芝原平三郎提篮桥监狱毙命记 中野久勇:脱逃后又被捕获枪决的日本战犯 松谷义盛:提篮桥刑场上枪决的第13名日本战犯 提篮桥监狱唯一一个处绞刑的中国犯人 梁鸿志,枪决于提篮桥的第一个汉奸犯 “黄道会”会长常玉清写真 汉奸苏成德沉浮录第四辑 狱史钩沉 1949,接管旧提篮桥监狱始末 上海解放后,提篮桥监狱刑场上枪决的第一个犯人 解放后唯一一起犯人工伤死亡事故 奇异的犯人掉包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 陈璧君在提篮桥监狱中 第一次为犯人放映电影 化腐朽为神奇 王造时提篮桥监狱医院就医记 监狱里诞生的“星球大战棋” 我为属牛而感到羞愧 天然的影视拍摄基地 提篮桥监狱对外开放录 第一次大批量组织犯人外出参观第五辑 管理人员 提篮桥监狱首位华籍典狱长——严景耀 租界时期的提篮桥监狱管理人员 民国时期的提篮桥监狱管理人员 旧提篮桥监狱华籍典狱长小传 提篮桥第一任女监监长的传奇人生 解放后提篮桥监狱部分监狱领导小传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辑 狱事沧桑  “提篮桥”的由来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河道纵横,不但桥梁众多,而且桥名色彩缤纷,带有几分诤隋画意,如南阳桥、枫林桥、八仙桥、太平桥、白渡桥、泥城桥、东新桥。在众多桥梁中,还有一座“提篮桥”。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这座“提篮桥”虽然已消失,昔日的小桥流水,已成为通衢大道,但是名称仍保留下来,并衍变成两个含义。其一,指地名,是上海虹口的闹市中心之一。其区域范围一般为:西北近杨树浦路和惠民路,南接黄浦江,西至东大名路南端,东北临霍山路,西北通海门路一带。其二,指“提篮桥监狱”。那么,一座桥梁的名称,怎么成为“监狱”的代名词呢?细细说来,其中倒有不少趣闻逸事。  上海成陆过程十分漫长,上海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古代上海处于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合流处附近。那里水网密布,河流众多,这些水道名称不一,分别称作江、河、泾、浜、沟、港等等。其中也有叫“浦”的。如杨树浦、上海浦、下海浦等。下海浦当年是吴淞江下游十八条支流(即史称十八浦)中的一条。它最早见于北宋熙宁年间。下海浦的流向位置,大致是现已拆除的大名电影院南,沿海门路、昆明路一线,折向西北人虹口港。从《松江府志》和《同治上海县志》的地图上都可以看到“下海浦”的具体流向。  在“下海浦”边上,有一座下海庙,该庙在上海地区也颇有名声。据史料记载,下海庙原名义王庙,后称夏海庙,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该庙原为当地渔民供奉海神的庙,渔民们常常在出海捕鱼之前到夏海庙祈求菩萨保佑出海平安。由于沪语中“夏”与“下”同音,“下”笔画简单,易写易认,加上该庙又位于下海浦边上,后来就将“夏海庙”改名为“下海庙”。(几百年来下海庙几度兴废。抗战时毁于战火,1941年在原址重建,有庙屋36间。“文革”中一度改为街道医院。1990年动工修复,恢复旧貌,重新开放,最近又大大扩展了庙宇规模,正门位于昆明路,后门位于唐山路,为上海沪东地区的主要庙宇)。当时渔民、农民和其他香客,为了进香方便,就在下海浦上筑起一座宽6尺,长3丈的木桥,进香的人提着篮子,带着香烛贡品过桥烧香拜佛。所以这座木桥就得名为“提篮桥”。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首先在上海建立英租界,后来美国人又在苏州河以北地区建立美租界。次后英、美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租界当局又以各种方式扩展租界区域,蚕食土地。所以当年的下海浦被填没筑路。下海浦的一部分成为茂海路(今海门路的一段),横跨下海浦上的“提篮桥”也就荡然无存。但是提篮桥的名称却保留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带发展成为上海的一个商业区。  随着殖民统治的日益加剧,上海各巡捕房的监舍设备拥挤不堪。186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厦门路建立了主要关押英国籍犯人的监狱,1895年11月工部局警务总监唐纳·麦肯齐向董事会提议设立一座新监狱,并拿出一幅新监狱的草图,全部设施约需6万两银子。后来经董事会批准,在虹口新建监狱,首先以每亩3250两银子的价格买下了靠近汇山路(今霍山路)的22亩土地。1901年11月4日,位于提篮桥附近的华德路上地籍编号为BC2134号土地上的新监狱签订界墙合同,12月7日又签订房屋合同并开工建造。监狱是围在一垛高17呎的界墙内(看守和职员的住宅不在其内)。1903年5月18日,新监狱建成交付使用。  当时的监狱可不是现在看到的样式和规模,它占地面积10亩左右,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建筑,分别称之为AB监和CD监,监楼每层30间一面,背靠背排列,一层共60间,两幢监楼共480间。监楼全部是用青砖和宁波石块琢磨修造的,底层是水泥地,其他楼层是硬木地板。监房的门棵是钢筋水泥,牢房的铁门、铁栅由上海本地制造,但门锁由英国伦敦霍勃·哈脱公司特制供应。监狱大门朝南,开在华德路上(今长阳路111号),它具有坚固铁门的拱形门廊。大门两侧是四幢管理大楼,犯人的新收楼设在大门的一边,该楼高3层,底楼有犯人新收间,犯人私人衣服贮藏仓库、浴室、囚服仓库等;2楼为看守长(监狱最高行政官员,以后监狱规模扩大后才设典狱长)和职员办公室。另一幢为看守长和职员的住宅楼,楼内设施较好。看守长住宅有1间饭厅、2间卧室,还有浴室、厨房、佣人住房等。监狱大门的另一边是看守室和犯人接见室等。进了第二道大门以后,才是狱区。其他还有医务室、炊事用房和看守用房等。不久又建造了专押少年犯的E监和其他有关建筑。  1906年10月工部局又以每亩3500两银子的价格购买了地籍编号为1965的5.43亩土地,以后又陆续购买了一些与提篮桥监狱相连的土地。添建了仓库、洗衣房、岗楼等。原先,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的中国籍犯人除提篮桥监狱关押外,老闸、新闸、虹口等巡捕房押所也关押。1916年起,工部局各巡捕房停止收押已决犯,全部集中关押于提篮桥监狱。为此,提篮桥监狱押犯猛增,监舍严重超员,所以提篮桥监狱向北面扩建,从1917年至1918年又建造了两幢5层楼监楼,原先向英国伦敦霍勃·哈脱公司定制的铁锁和钥匙,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运受阻,一时运不过来,这两幢监楼竣工后,无法启用,直到1920年前后才正式使用。20世纪30年代初,提篮桥监狱拆除了原先的部分建筑物,又进行扩建,形成了英国式的建筑风格。直到1935年才形成目前的规模,并在今长阳路147号,开设了新的监狱大门(原来位于长阳路111号大门仍保留使用),占地面积60.4亩。总之,提篮桥监狱的建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实施”的,是由于在押犯的增多而逐步扩建起来。  这座监狱最初的正式名称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由于它位于华德路(华德路于1943年8月起更名为长阳路)上,亦称为“华德路监狱”。从1943年8月到1949年5月间,该监狱正式名称为“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简称上海监狱。又因为监狱由外国人建造和管理,就称为“外国监牢”或“西牢”;还因为监狱处于提篮桥地区,所以又俗称“提篮桥监狱”,简称为提篮桥。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提篮桥”在上海口语中成了“监狱”的代名词。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第二天,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收。经过改造、整顿、清理使之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之一。194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在长阳路147号挂牌成立。著名书法家,曾任冯玉祥将军金石教师、八路军团长的武中奇首任解放后该监狱典狱长。1951年5月监狱划归公安建制,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83年7月划归司法行政建制,1995年6月更名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部横向描述提篮桥监狱的纪实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提篮桥监狱 PDF格式下载



了解历史很有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