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铭枢回忆录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页数:

240  

字数:

226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陈铭枢将军逝世,于今已30年,此30年中,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闭锁的传统农业国,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民主和法制。有了逐步发展,中华民族前途光辉灿烂。在此时期,《陈铭枢回忆录》的出版,保存过去历史真迹,启迪爱国主义精神,意义重大。叨在门墙旧部,受知较深,今届耄耋之年,回忆前尘,敬述一些历史轮廓,聊为读者一助。 陈铭枢将军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一位英杰。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是大革命时代的北伐名将,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战友和诤友。他又是爱国诗人、书法家,能文能武,亦儒亦佛,正直倔强,铁骨铮铮,无论是在辛亥革命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他都站在时代前面,对历史的进步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陈铭枢将军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生于广东合浦县(今属广西),其地风景幽关,地处南陲,面临北部湾,依山傍海,盛产珍珠,古“海上丝绸之路”之出口港。陈将军1965年5月15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字真如,晚号一缘,时人尊称为陈真公,至今全国各地人士怀念他的文章诗词,不绝于报纸、杂志,可见遗爱在人,都还怀念他。 他在少年时代,家境清贫,而怀爱国爱民之志,1906年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在校时加入同盟会,与同学邓演达、蒋光鼐、李章达等,秘密活动,成为民主革命积极分子。1909年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自校中率领一批同学前往武汉参加起义军,接着参加黄克强将军卫队。民国成立,政府迁北京后,大权落入袁世凯手中,革命形势丕变,陈铭枢离职,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学习期中,袁世凯毁法独裁,国民党人起兵讨袁,陈将军又去广州参加革命,失败后,与方声涛、吴艺五等人亡命日本。 护法运动中,陈铭枢率民军在阳江起义,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团长。第一师师长邓铿,治军有方,第一师出身的名将如云。 大革命时期,陈铭枢率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之役,平定南路,积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 1926年夏,誓师北伐,以第四军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发,经湖南进军武汉。这时代军长陈可钰患病,由陈铭枢代理指挥全军作战,勇猛异常,号称铁军。陈铭枢是铁军中影响很大的人物。 武汉平定后,四军扩编,陈铭枢升为第十一军军长。国民政府建都武汉后,发生内部政见分歧,不幸国共分裂,陈铭枢极度苦闷,悄然离开武汉。年底,至福建重握兵符。1928年2月率军回粤,11月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1929年至1931年这段时间中,陈铭枢和蒋介石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指挥十一军及十一军演变而来的十九路军参加内战,在两广及湖南与张发奎、桂系联军作战,在津浦路、陇海路与冯玉祥、阎锡山联军作战,在江西,任右路军总司令与红军作战,都是在所谓“拥护中央”、“维护统一”的口号下,为蒋介石独裁政权卖命。这段历史,陈铭枢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回忆中总觉得走错了路,十分内疚。 1932年1月28日开始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争,陈铭枢将军又重新创造光荣的历史。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看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最后要灭亡中国的真面目,就坚决反对内战。要求一致抗日,以挽救中国危亡。 1932年1月28日夜半11时,日本首先向我闸北天通庵一带七十八师张君嵩团进攻,我军坚决抵抗,由此展开了“一·二八”上海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在一个多月战争全过程中,陈铭枢都全盘过问,积极支持,鼓励蒋光鼐、蔡延锴, “秉正当防卫之旨,不以尺寸土地授人。人怀必死之心,愿全体牺牲以作民族生存、国家复兴之代价。”我军当日军屡次增兵、数易主帅、战事十分激烈、牺牲最大之时,陈不断请求蒋介石、何应钦增兵支援,结果均未成功。蒋、何之意均坚持战事不宜扩大,调兵增援,一概不准,一味希望国联及英、美调停,结束战斗,与陈铭枢意见相左,矛盾逐渐增大。 3月3日,国联要求中日双方停止战斗,5月5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不驻兵、不设防、不进行抗日活动。接着5月18日,接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密令,将十九路军全部由海道输送至福建“剿共”,继之陈铭枢被迫出洋考察、蒋光鼐回乡不问政治。陈铭枢及十九路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从此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境地。 陈铭枢在海外期间,观察日本和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实况,又与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学者交往深谈,思想开朗,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救国方案,认为中国必须坚决抗日,才能救国。中国必须走独立、自由、民主道路,必须依靠人民,尤须“依靠农工生产人民”,从半殖民地化中把中国民族资本解放出来,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解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束缚和压迫。1935年5月,他由欧洲回到香港,即与各方联系,寻求抗日反蒋途径,又到福建十九路军各部队视察演讲,确定在民族危亡紧急关头,必须联共反蒋抗日。他为寻求与共产党合作,曾派梅龚彬等为代表去上海与中共联系,在福建,由蒋、蔡派陈公培为代表,从前线于9月21日赴南平王台,与彭德怀将军取得联系。再以徐名鸿为代表至江西苏区,于10月26日由徐与潘汉年代表两方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11月20日,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发表《人民权利宣言》,通过《人民政府政纲》18条,推李济深为主席,陈铭枢为文化委员会主任。由于当时行动仓促,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及自身战略战术上失误,加以红军受“左”倾路线的束缚不能很好配合,在强大蒋军压迫下只维持了56天而告失败。但是这次革命行动,在中国现代史上是巨大的进步。 人民革命政府失败后,陈、李、蔡、蒋等返回香港,继续进行抗日反蒋活动,以十九路军旧部及在福建时建立的生产人民党一部分成员为基础,于1935年秋在香港成立“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推李济深为主席,陈、蒋、蔡、李章达等任中央委员,集体领导,吸收一些新积极分子。派往各地进行反蒋抗日工作。发行机关刊物《民族战线》,支持中山大学师生抗日救国运动,协助救国会建立华南区总部,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 1936年陈出国访问,游历英、德、法,中途应第三国际之邀,访问莫斯科,在比利时首都参加“国际反侵略大会”,并任主席团主席。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展开全面抗战,陈回国参加抗日。国际反侵略大会成立中国分会,陈铭枢被推为主席。 1943年,陈铭枢联合谭平山、杨杰、王昆仑、郭春涛等民主人士,在中共南方局领导同志和老友梅龚彬推动帮助下,组织一个经常性集会“民主同志座谈会”,是年8月,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5年8月28日,“民联”在重庆上清寺特园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设立领导机构,选举陈铭枢、谭平山等七人为常务理事。1948年元旦,民联与民主促进会在香港合并,并共同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底,陈曾多方活动,秘密在上海策动浙江省主席陈仪起义,此事不幸失密,陈仪被捕。又曾劝湖南省主席程潜起义,运动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保护机要物资以待和平解放。陈所进行的上述活动,是通过老朋友梅龚彬等与中共地下组织配合进行的。 1949年夏,陈到达北平,此时李济深、蒋光鼐、梅龚彬等已由香港到北平,在统战部长李维汉和民革秘书长梅龚彬邀请下,共同欢聚商讨,使民联、民促和民革的同志进一步联合,融为一体。此时陈特别高兴,认为进入另一新天地,从前怀抱的理想,眼见都要成为现实。 1949年6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新政协筹备会,及此后继续召开的政协预备会及成立会,陈铭枢均应邀参加。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陈铭枢与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诸公均参与盛会。新中国成立后,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继之,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农林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在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开会中,毛泽东主席还对陈说:“我们的人民政府,还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陈铭枢解放初期很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共领导同志的敬重。 1957年,在那沉重的日子里,陈铭枢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党整风工作的健康进行,他热情发言,就自己工作中之所见,提出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失误,并提出改正意见,对共产党员干部寄托热情期望,希望“党员应向非党人士求师求友”。结果受到批判。被错划为“右派”。1965年5月15日,陈铭枢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言后过于兴奋,心脏病突发而逝世,拨乱反正之后,陈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在“陈铭枢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言,说,“陈铭枢先生的一生,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亲密朋友”。王任重同志题词说:陈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陈真公在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投资接办神州国光社,出版了无数进步的马列主义名著和中国社会史论战《读书杂志》等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好书,结交了无数进步学者和名人,如王礼锡、胡秋原、梅龚彬、王亚南、欧阳予倩等,都是知名民主人士。在法国留学有贡献的林崇墉、英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在外交上有贡献的程希孟,也是他的朋友。 陈真公能诗、善书,是诗人,又是书法家。诗人又是书法家的潘伯鹰曾论真公诗与字很有功力与个性,说: “勇猛缘慈悲,缠绵孕刚烈,填胸久万端,适可快快一发。试听微笑中,意较怒尤决。”众人认为中肯。 今有幸《陈铭枢回忆录》出版,欣喜之余,多说几句,以作“导读”。 朱伯康 (1995年5月1日,于上海复旦大学)

内容概要

  本书为中国文史出版社隆重推出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系列之一种.
陈铭枢将军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参加者,是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名将,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将领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战友和诤友。本书作者回忆他一生经历,反映了他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始终站在时代前面,对历史的进步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少年的艰苦生活
第二章: 投身辛亥革命
第三章: 粤军时期
第四章: 在北伐军中
第五章: 卷入内战漩涡
第六章: 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
第七章: 欧游和归国抗战
第八章: 经营神州国光社
附录
编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回师广州 我旅调汕头时,接到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并曾接到陕西胡笠僧(景翼)来信,吊唁孙中山先生,记得他还写一手很娟秀的十七帖。我们为悼念孙中山先生,举行了纪念周活动,纪念周即由许崇智部创始。时刘震寰、杨希闵叛乱,我东征军决定回师广州,讨伐刘杨,总司令仍为许崇智。行军序列分两路,一路蒋介石的学生兵任右翼,一路我任左翼,经海陆丰回广州,于博罗会师。蒋介石和张民达不和,把张民达一师归我指挥,意在报复,把许济一旅留驻东江。我以记名师长(实际为旅长)指挥师长,和前次我与蒋之不相隶属同样不合理,我认为大不可,坚决反对。乃改张师为又一路,不归我指挥。不久,闻张民达不慎淹死于潮州桑枝桥。我率所部到了龙眼洞,两路会师。何应钦在右翼,凭借白云山之东关一带山地,左翼我军直接沿东江进广州大道,直薄燕塘。拂晓两路同时出发,我部向瘦狗岭(燕塘)进攻,以张发奎做前锋,蒋光鼐团做预备队。张部攻势甚猛,我与蒋介石在一山腰上观察战事进行,用望远镜看得很清楚,张发奎在瘦狗岭受到敌人强烈阻击。时范汉杰在我身边,我看了,范汉杰也用望远镜看。不几分钟,范告诉我发现我部退下,我看了果然,马上要带蒋光鼐团向左翼威胁敌人。蒋未发现,尚说不忙,我说我看得很清楚,立即下山,面命蒋团向敌左侧威胁敌人。当我前进时,看见张发奎正用手枪压迫士兵前进,张本人亦跟着前进。当蒋团已绕到左侧时,我发现何应钦团仍在我后山上,立命号兵吹号叫他前进。何在此紧急关头,仍徘徊不前。结果,敌人纷纷溃败,蒋团即乘隙长驱直入,占领了市区。为此,我就看不起何,他见我退下尚不支援,见死不救,足见何之无能,由此也可见蒋介石之无战场经验。 平定刘杨后,扩大编制,采用苏联师编制(一师三团)。我因为扬扬得意,且疏于人事,回广州后,与第一师人来往甚少(第一师师部仍驻肇庆)。同时,因功高震主,使李任潮不安,加以第一师中一些小人,随而媒蘖其短。第一师除邓演达外,都群起而攻我,并向政府首脑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等人控诉。李任潮也写信给张发奎诉苦(冯祝万告诉我的)。政府首脑素知我对李的态度,在东征前政府怀疑李任潮搞广西,我一再辩护,政府要李出兵参加东征,叫我负责,我曾向政府发过脾气,说你们应当把李请回广州,加以重用。在我旅东征时,政府请李回来,即加重用。故他们对我攻击,不仅廖、汪等人不信,就是李的老师胡汉民也不相信,说你们真胡闹,陈真如哪里是这种人?因我在政府方面为李说话的事,是一种内幕,我也从不向人道及,故他们不知道。无怪他们竟以不肖之心度人。当政府计议扩军时,我正卧病在颐养园休养,李章达奉廖仲恺之命来看我,说:“第一师对你不好,知道否?”我说:“我有所闻。”李说:“政府拟把你的部队拉出第一师,另编为一独立师,这对你有好处。”我答:“我不考虑这一问题。我因尊重邓仲元师长,不愿离开第一师范围,至于别人对我如何如何,那是他们的事,况在革命队伍中,哪怕个人攻击。”李见我态度坚决,把我的意见转达了政府。于是,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旅扩编为第十师,李济深升任军长,我任该军参谋长兼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任副师长兼二十八团团长,后由蔡廷锴继任该团团长;孙绳、范汉杰先后任二十九团团长,戴戟任三十团团长,师参谋长由朱绍良担任。第二旅扩编为第十一师,陈济棠升任师长。原属第一旅的张发奎团曾扩编为独立旅,这时亦扩编为第四军的第十二师,张发奎任师长。

后记

陈铭枢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他是北伐的名将,奋起抗日的第十九路军的领袖。在国民政府时期,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院长、行政院副院长、交通部部长。他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是最早和红军合作的国民党将领。他率直的品格,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道德榜样。我们承陈铭枢后人的委托,很高兴地从事陈铭枢回忆录的编辑工作,并承中国文史出版社惠予出版,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陈铭枢的回忆录稿,在生前发表的只有一篇,其余均系遗稿,后经整理发表的有若干篇,还有一些没有完全成文的遗稿。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陈铭枢对以往的经历,也有一些回忆性质的文稿,或文章片断。这些,都缺乏完整性,但却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历史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然,由于陈铭枢的突然逝世,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福建事变,没有留下完整的资料,十分遗憾。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整理的时候,不采用单篇汇集的办法,而是采取了按时间顺序,进行有系统的汇编,一方面删去重复的内容,一方面把散在已发表或未发表的文稿中的同一历史事件的回忆,汇为一体。为此,我们重新安排了章节段落,一些标题也相应作了改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这部回忆录更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可使读者对作者的一生,有一个不间断的印象。当然,这样做也有缺点。作者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忆,有不同的思想和风格,汇在一处,有时难免觉得矛盾和突兀。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去修改作者的成文,所以,不同时期的思想和风格有时会在回忆录中同时出现。我们只是在不影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删去了一些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色彩的浮词。因此,回忆录中的观点,反映的是作者写作时的看法,我们作为编者,所作的是一些技术性的工作。为了使读者能进一步研究陈铭枢的回忆录,兹列出编入本回忆录的陈铭枢已刊文稿如下: 《我的禅观》,《现代佛学》第1卷第8期。 《结合“批判儒家思想”的自我检讨》,《现代佛学》第2卷第10期。 《我在辛亥前后所接触的人和事》,《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第75辑。 《北伐之经过及其成功之原因》,《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之言论》,无出版年月和出版社,系当年品。 《陈铭枢谈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的军政大事》,李任夫整理,《武汉文史资料》1983年第4辑。 《“宁粤合作”亲历记》,《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第9辑。 《我的回忆》(舒倜整理),《天津文史资料选辑》,1994年2月,总第62辑。 《对


编辑推荐

《陈铭枢回忆录》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陈铭枢回忆录 PDF格式下载



海德能的互动歌会进入发给你


背景、故事、风云


才看到50页左右,发觉漏订了很多页,有将近四十页的内容前前后后都找不到了。严重的装订错误!!


关于北伐及第四军的内容等还是切实可信的,但是很明显回忆录中蒋氏同陈的对话并无所谓反动,编者强加尔,只能TG心中有鬼没有气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