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刑事诉讼法学(上下)

徐静村 编 法律出版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法律出版  

作者:

徐静村 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教材的特色,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材结构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设计的蓝本。作者为了使这本教材所体现的新的教学模式更为完善,在教材出版后,于1997年9月至1999年1月,在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采取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的做法,开展了使用这本新教材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迸行课堂教学的实验。实验证明,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传统授课模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进行自学和准备课堂讨论,由课堂教学的对象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学内容因采用讨论分析案例的教学形式而得以"活化",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加呆板的法条,使学生对本门学科从理论的把握到实际应用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司法部为了总结和推广这部教材和这种新的教学法,于1998年5月11日至23日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了有二十余所政法院校(系)、四十多名讲授本门课程的教师参加的讲习班,通过观摩教学和总结讨论,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教材的修订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次修订本教材,由主编决定约请孙长永、杨建厂、高一飞三位青年学者加人修订小组。因此,修订本作者增署三位同志之名。修订本由主编徐静村教授统一修改定稿。

作者简介

  徐静村,男,1940年11月7日生,四川江安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曾任职于四川省公安司法机关。1979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曾任《现代法学》主编。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任教育部高等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书籍目录

上册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历史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体系第二章 刑事诉讼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结构第二节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职能第三节 刑事诉讼状态与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四节 刑事诉讼行为与刑事诉讼条件第五节 刑事诉讼客体与裁判的效力第三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第四章 刑事诉讼证据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第三节 证据规则第四节 刑事诉讼证明第五节 证据开示第五章 侦查程序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侦查的发动和终结第三节 侦查行为第四节 强制措施第六章 起诉程序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提起公诉第三节 不起诉第四节 自诉第七章 审判程序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审判原则第三节 庭前审查活动第四节 审判方式第八章 再审判程序第一节 再审判程序的一般理论第二节 上诉审程序第三节 生效判决的再审第九章 执行程序第一节 概论第二节 各种刑罚的执行第三节 变更执行的程序第十章 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第一节 被告人权利保护的扩大和加强第二节 被害人程序保护的提出和加强第三节 诉讼目的体系的折衷化、非极端化第四节 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的融合第五节 刑事诉讼国际标准的确定与推行第六节 日益追求诉讼效率第七节 现代技术手段的普遍运用第八节 21世纪刑事诉讼制度的新发展下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教材自1999年7月修订本出版,更广泛地用于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又过了五年时间。在此期间,刑事诉讼法学科的学术研究十分活跃,涌现了许多新的成果;教学实践也有很大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不少国家对其刑事程序制度作了大幅度改革,我国也正在酝酿对《刑事诉讼法》进行再次修改。因此我们决定对本教材进行第二次修订,力图将制度改革的新情况、学术发展的新成就和教学实践的新经验反映进去,使本教材能够与时俱进,更加成熟。  本次修订仍由主编徐静村教授负责进行,并由主编决定约请李昌林、潘金贵二位青年教师加入组成修订小组。因此,第三版拟稿人增署二位同志之名。修订本由徐静村教授统一修改定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刑事诉讼法学(上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