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土地资源学

吴斌,秦富仓,牛健植 主编 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

吴斌,秦富仓,牛健植 主编  

页数:

349  

前言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3;耕地总面积列世界第2位,而人均耕地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全国后备土地资源1333×10hm,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800×10hm。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目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类型与土地结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规划、土地资源整治、土地资源管理等。随着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和“3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城镇用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本书为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材,主要面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及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资源环境类专业而编写。  全书共分13章,包括: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土地资源的功能与特征;影响土地资源的气象、地学、水文、土壤、生物要素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土地类型及其划分方法,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类型的演替及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及土地资源制图技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理论、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及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和估价的理论与技术;土地承载力的基本理论及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技术。

内容概要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随着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和“3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城镇用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本书为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材,主要面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及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资源环境类专业而编写。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1章 绪论 1.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 1.1.1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性质 1.1.2 土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2.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3 土地资源学的产生与发展 1.3.1 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 1.3.2 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特点 1.3.3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1.4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1.4.1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 1.4.2 中国土地资源问题第2章 土地资源的产生与特征第3章 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第4章 土地资源类型第5章 土地资源调查第6章 土地资源评价第7章 土地资源承载潜力第8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9章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整治第10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第11章 土地资源管理第12章 土地整理第13章 土地复垦

章节摘录

  3.5.2.2 植被生态要素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主要包括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的各个环节都表现为物质迁移,能量的转换。但从土地肥力角度看,地质大循环表现为养分的释放与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则是在地质大循环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与积累过程。3.5.2.3 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据估计,整个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的有机物总量约为830×10t,其中以陆地上的绿色植物生产的有机物为主,约占总量的64%;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以森林居首位,其生产的有机物约为283×10t,占陆地生态系统生产的有机物总量的53%,其余的则由草本植物和农作物所制造。  陆地上这些绿色植物所创造的有机物质,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和生产资料,如森林是林业之本,草地是畜牧业的基础,而农作物则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另一方面,每年又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以植物残体的形态回归到土壤中,进入地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矿质养分在地表的富集,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5.2.4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各种植被类型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它不仅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土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植被对环境的生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林冠可以截留10%~30%的降水,枯枝落叶层及植被可使50%-80%的降水渗入林地土层,形成地下水,减少了地表径流和表土冲刷。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大片森林有强大的蒸腾作用,观察表明,有林地区一般比无林地区降水量要多17.4%。我国雷州半岛过去林少,荒凉易旱,后来森林覆盖率增大到36%,年降水量因此增加32%-。森林上空空气的相对湿度比无林区上空高12%~25%,高温季节林区气温较低,寒冷季节气温则较高。森林对周边地区的气候特征起到明显调节作用,对区域气候也有重要影响。植被通过强大的蒸腾作用,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热能,从而降低其周围空气的温度,提高了空气的湿度。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土地资源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