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

许钧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许钧  

页数:

31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文化特征,一种语言的成长史包含着这个民族文化密码——语言与文明进步的关系。一个民族语言所显示出的智慧、创造性与丰富性,与这个民族在文明的所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成正比。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巨大融合力量,它的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语言对民族的凝聚作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要完成的统一内容其中就包括了文字。走向极端,酿成了焚书。然而,统一文字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在历经春秋战国之后,各国的文字和书写方式都有了很大不同。 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而对汉语研究来说,恐怕也是最寂寞的学术之一吧。我们每天使用着我们的语言,而对它的现状却熟视无睹。汉语热正在很多国家兴起,这些国家的人们期待着通过汉语与我们发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虽然我们并不指望与英语一较高低,但我们的的确确首先要让汉语真正成为一门有魅力的语言,纯洁她、发展她,使我们自己以及热爱汉语的世界各民族朋友在汉语中共同感受人类和谐。

作者简介

许钧,1954年生,浙江龙游人,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大学顾问教授,并兼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
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科学文献委员会委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并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译林》、《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10余种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通讯编委。已发表法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170余篇,著作7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主编和合作主编《法国中篇名作精品丛书》、《现代性研究译丛》、《夏多布里盎作品精选集》、《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巴别塔文丛》、《杜拉斯文集》和《法兰西书库》等大型丛书或文集。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其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名士风流》、《邦斯舅舅》、《中国之欧洲》(上、下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文字 文学 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翻译论》等作品,先后10余次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成果奖。

书籍目录

关键在于为翻译正确定位(代序)翻译问题面面观 绕不过去的翻译问题 翻译的哲学与宗教观 翻译是有限度的 主体意识与“私我意识” 翻译不可能有定本 怎一个“信”字了得——需要解释的翻译现象 “不忠的美人”辨识 关于翻译的“风格” 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小议 译文的美及其他 余光中的“‘的’的不休”说 法国的文学翻译面面观 翻译与社会 翻译家谈翻译四题 文学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我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思考应该是自由、闪光与多彩的——《翻译思考录》代前言 中国文化:不可抵挡的力量——毕基埃先生谈中国文学在法国的译介 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译书人谈书 流亡之魂与知识分子的良知——读《失却家园的人》 揭开“公共舞台”后的真实世界——《日常生活文化译丛》序 观察历史真实的“碎片”——《西方文明进程译丛》序 流亡之梦与回归之幻——论昆德拉的新作《无知》 在善恶之间:人性与魔性的交织与倒错——读《桤木王》 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读郁白著《悲秋:古诗论情》 品味文学翻译——读《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有感 “遭遇”莎士比亚 译可译非常译——谈翻译之道 “信达雅”没有过时 粗糙、失误还是缺乏警觉?——谈张承志对傅雷的“批评” 汉语的境况令人担忧——从《汉语的危机》谈起翻译文化与社会观有关翻译的对话与访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 PDF格式下载



大家的书,值得一读!


我们推荐的一本书,看完受益匪浅


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又是许教授“信手拈来,皆成妙趣”之作,值得一读。


作者谈翻译还不错。毕竟是行家。但是感觉有些地方还是功力不足。


因为是寄到家里的,所以放假回来之后才看到。本来就是白色的封面,结果还全是脏印子在上面。大致翻阅了一下,整本书就是在就事论事的谈翻译,像是本论文,读下去很需要耐性。慎重购买。


  为了凑数因为许钧和书名的缘故临时在当当选买的。书到的时候稍微翻了一下内容就开始头痛。年底结案时期,事情不多,赶紧利用上班这种一本正经的时间啃这种书。其实这本书算是散论杂集,刚好适合我这种跳跃式阅读,不然肯定要睡着的。关于翻译理论的说明对于外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应该不会新鲜,多在以前长期的上课中慢慢地植入了脑袋中,只不过一些说法和术语因为久未触及,再次瞥见会带来一种熟悉而疏离,就当是重温吧。理论的东西如果足够凝炼和系统条理是能够无形中对实践产生莫大影响的。不过类似散论可能更需要自己多点耐心去提取和体会了,也大可不必逐字逐句钻研,因为其中翻来覆去,重复的东西不少。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