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

张娅娅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张娅娅  

页数:

311  

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一项关于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大样本社会问卷系列调查是本书的基础与前提。收在这本书中的文字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关于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实证研究报告。2.系列调研的分区域专题研究。3.同主题的研究论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社会调查的最初印记,是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那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我们而言,首先不是作为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而是作为一种工作方式来感受的。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其实为中国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但目前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社会学与传播学的实证研究,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作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普遍应用的研究方式。对于调查报告所必需的数理统计的规范要求,也没有实质性地运用在调查中或报告中。我的全部实证研究的“起点”与“动机”,实际也是开始于一项北京市委宣传部关于文化工作的普遍调查任务中。这一“起点”在首次大样本的问卷调研呈现了令我惊讶的结果与本质展示以后,探究并继续“方法论”变革的工作,就在种种局限与突破中展开了。由于必须遵守的规范,本书不是全部结果的呈现。尽管这一实验并不完整,研究也并不充分,但它们至少呈现了一种生命过程中曾充满庄严责任与坚忍激情的劳动。当这劳动经岁月磨损沉淀下来的时候,那一条最初看不清楚的线条,越来越明亮地呈现出来。我想,这是有意义的。

内容概要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一项关于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大样本社会问卷系列调查是本书的基础与前提。收在这本书中的文字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关于价值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实证研究报告、系列调研的分区域专题研究、同主题的研究论说。

作者简介

张娅娅,女,1953年9月出生于北京。1969年-1978年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知青”。1978年入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学习,1983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系主任。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视听艺术、传播文化等当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书籍目录

前面的话第一章 目标与本质第二章 选择与路径第三章 记录与方法第四章 前提与实现第五章 姿态与立场后记

章节摘录

关于摇滚乐的发展前景,首选为“同任何流行潮一样”,将从“极盛”走向“平淡”,可“听其自然”。上述结果可提出:第一,这种“二战”以来,产生于美国继而风靡世界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青年的感染,首先是其艺术特色体现和呼应了“青春”的律动。因而,尽管部队青年在价值选择方面与学生、三资企业职工不同,但因对摇滚艺术形式内蕴的共鸣而与“学生”职业类别一起,成为摇滚乐的主要喜爱者。这一结果,显然与传媒界定的“摇滚青年”职别有很大不同。第二,“这世界变化快”即中国疾速的变革现实,在青年中引起剧烈的内心冲撞,困惑、怀疑、对抗情绪在摇滚乐尤其是崔健摇滚乐中得到了共鸣、宣泄与释放。因而,摇滚乐演出在“情绪释放”这个意义上不会引发激烈冲突,可放宽其演出。但对青年中的“精神现实冲撞”则应引起各方关注。简言之,中国都市青年摇滚热,不具有西方“垮掉一代”中摇滚热对社会的反叛行为,可因势利导。第三,“追星族”的主要组成是在校的中学生。我们将座谈采访中的结论和统计结果相对照,反映了青年追星族行为受青春期情绪、偶像需要、情感抚慰、孤独排遣等特定时期心理特征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了14—19岁青年心理的脆弱与敏感,另一方面,我们社会没有给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提供“青春偶像”,“代沟”的存在和学校思想教育的成效局限,亦是“追星”的重要因素。这给有关方面提供了一种映照与提醒。3.“扶雅正俗”应和开辟群众文化市场与普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结合起来。1993年年末以来,有关方面加强了对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即总括为严肃音乐的弘扬与扶持,对于“扶雅正俗”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两个未引起重视的问题:第一,在五种音乐类别中,听众的喜爱因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差别呈现明显分野。严肃音乐喜爱者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通俗音乐。文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古典音乐一民族音乐一通俗音乐一摇滚乐。年龄排列为:古典音乐为各岁段较普遍喜爱的门类,摇滚乐、通俗音乐为35岁以下者所喜爱,民族音乐和戏曲音乐为36—56岁以上者所喜爱。这种结果反映了:1)严肃音乐的倡导必须与提高听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教育水平、文化素养联系起来。

后记

翻检与本书有关的资料,发现最早的记录是1988年,这时,才骤然意识到:这一场跋涉,从起步距今已经20年过去。与本书有关的人与事件,由于一个命定的背景,在2007年10月以后,一一走到眼前。同时,那些曾带着庄重色调的质量认定,伴随所有延宕与封存、所有距离与隔膜,所有热判与冷误,也已走进一己岁月的苍茫时分。有一个场景总是清晰地展现在面前:那一大捧从潇潇雨中采集的野菊花,被放进红木条案上的一只景泰蓝瓶中——种种不谐也许正由此而生。所以,对这一路走来,以他们的社会责任、学术品格与文化视野,从“价值”与“审美”的双重意义上指教与帮助我的师长们,我在心底一直怀有深切地感怀与谢忱。葛明德先生——时任北京大学分校校长、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从我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卷首语作者葛老师名字,知道他曾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副系主任,到他始终坚持生物学科及学院整体应用方向改革,一直以为葛老师是一名优秀的理科学者;但在他仔细阅读我的调研报告并逐项提问,在他进行关于样本取样与方差分析指导,在他将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与应用方向的意义强力推进,特别在当时学院文科立项课题与应用方向科研方法及成果不被重视时,葛老师排议力举,连续推荐参评当时相隔四年的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所幸均中。此学术认定,使当时科研成果尚薄弱的北京联合大学,第一次由本校青年教师担任课题组长的社科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级政府奖,从而倡导和规划了应用方向的科研之路。但对于我,更重要的作用还不在于此:在第二次调研项目之后,关于整体研究结构,关于方法论变革的要素,关于由文艺作品的审美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馈渠道的理论假设与实现路径,葛老师都提出了指导性从而是关键性的意见。我很惊讶他的丰厚学术积淀与“发现”性质的社会科学理论素养,感怀于他的眼光与决断,感动于他浓烈的国家责任感,这从一个深刻意义上,照亮了我。


编辑推荐

《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价值与审美取向研究 PDF格式下载



是一份详实的倒查报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