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与救赎
2008
文化艺术出版社
于闽梅
219
无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借着对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紧急状态”、“国家大计”等诸范畴的考述,把充满歧义与内在扦格的本雅明思想阐释为一个线索清晰、略可予以整体把握的系统。 作者对本雅明致思初衷的探问是真切而富于同情理解的,对其理论得失的检讨颇具分寸感而又有相当的深度。对多个“双重的本雅明”——卡夫卡式的本雅明与波德莱尔式的本雅明或布莱希特式的本雅明与阿多诺式的 本雅明——所体现的某种时代悲情和精神张力的揭示是《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最见特色之处。
于闽梅,2000-2003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童庆炳教授学习文艺美学,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攻读博士后,从事本雅明思想研究。著有《西方戏剧史话》并撰写论文多篇。
引言“紧急状态”及其应对第一章 作为“非宗教时代”的现代 一、“大众”:现代社会的新的人群 二、现代社会的个体危机:丧失“经验”与转向内心 三、非宗教时代与“弥塞亚”的意义第二章 灵韵消逝 一、灵韵——信仰时代的价值之光 二、灵韵消逝:由“礼仪”到“政治” 三、现代“灵韵”:“商品的光环” 四、现代“灵韵”:“灵韵的借用”第三章 权宜之计:放弃灵韵 一、“阿本之争”:从旧的好东西还是从新的坏东西出发 二、艺术批评家(知识分子)的战略任务:毁坏作品第四章 个体应对:重返“灵韵” 一、“善变”的波德莱尔 二、“失败的”卡夫卡第五章 总体应对:“国家大计” 一、“进步的概念必须以灾难的观念为基础”——本雅明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寓言作为救赎:德国悲悼剧研究 三、“国家大计”:《巴黎拱廊街研究》结语 本雅明思想的意义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 一、更新传统,灵韵再现 二、中国的文化现状:意义缺失的大众化时代的艺术 三、本雅明的思想资源与中国当前文化现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灵韵消逝敲响了艺术的丧钟,“技术”导致艺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表面的,它引起了艺术概念及社会功能的转移。本雅明可能出于对现代社会和艺术危机严重程度的极度担忧,他甚至准备在洞察机器的否定力量之后,重新研究机器的肯定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开始辩证地看待“灵韵”。灵韵的否定性一面显露出来了。一方面,灵韵总是表明有“原作”的在场,使艺术品对于“复制品”和“批量产品”保持着权威性和神圣性,使艺术品保持其所固有的“膜拜”价值和“收藏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传统艺术的“拜物性”。文学艺术在传统上是少数人的特权,艺术品大多作为权势者和富人们的收藏品而与大众相隔绝。而用复制技术生产出来的艺术品却打破了大众与艺术之间的隔膜,使艺术获得一种“展示价值”,艺术品从过去那种封存的神秘中走出来。与“原作”的价值、意义和神秘性(神圣性)丧失相应,复制艺术把艺术品从只供少数人享用的狭窄领域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审美能力较低的大众欣赏的对象,尤其是新型艺术如电影、唱片、摄影作品的欣赏和消费已经成为大众的日常活动。这样,艺术一方面摆脱了过去那种依附于极少数有教养、有财产的人的寄生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艺术通过“商品化”的方式,以其“交换价值”进入市场,艺术家成为商品生产者,进人生产领域,与大众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自古以来只能为公共领域里统治阶层所掌握的艺术创作和欣赏民主化了,人人皆可参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灵韵的“要么唯一,要么没有”的悖论被解决了。无产阶级若能合理利用机械复制艺术,就有可能把它变为改造世界的批判武器,如布莱希特所做的。在这个意义上,暂时的艺术政治化是可以允许的。显然,在本雅明看来,大众文化(如电影)按其实现的方式,完全可以逆转,虽然它被法西斯和资产阶级利用,但也同样可以作为无产阶级解放自身的工具。
一天下午,本雅明坐在圣日尔曼德普雷的德斯杜赫马哥兹咖啡馆等一个朋友,突然觉得“有一种迫入的力量”,他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明确无误”地找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他用一连串“简单的问题质询”自己的过去,“答案似乎顺理成章地写到了随身带的一张纸上”。但他之后却把这张纸弄丢了,从此以后,他痛心疾首地承认,“我再也没能像那天那样把它写成原来的样子,写下来的倒像思想家族的系列。然而现在,在不直接重现它的情况下再在思绪中重构它,那简直就像谈论迷宫了”(《莫斯科目记柏林纪事》)。所有本雅明思想的研究者,都在试图复原这幅本雅明思想图表。本书也企图做这一努力。只要涉足当代重大文化问题的思考,就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到本雅明的思路。在试图切近本雅明思想的那些不眠之夜里,有几个晚上,我也感觉要似乎接近了,所有的线索开始变得清晰了,似乎如此不即时抓住就马上又要成为乱麻,我就是在那些混乱的日子更加放纵我的坏习惯,我似乎永远不满意自己所写的,如果不是马上发表,我就永远要对我的文章有所改动,我很佩服那些落笔洋洋洒洒者,因为我的文风以及思考方式永远限制了我的表达。
本雅明坐在圣日尔曼德普雷的德斯杜赫马哥兹咖啡馆等一个朋友,突然觉得“有-种迫人的力量”,他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明确无误”地找到了-条清晰的线索。他用一连串“简单的问题质询”自己的过去,“答案似乎顺理成章地写到了随身带的一张纸上”…… ——闽梅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无
对本雅明的研究,角度独特
灵韵或者灵氛,也有译作灵光的,是本雅明的重要概念。尤其是通过对艺术品和工业产品的反思,灵韵的远去或消失,是本雅明思想中的隐痛。恰恰在这里,本书作者所强调的这一方面,足可开辟出一条革命之路径。作者把握住了这一点,可资称道。
很好!印刷精美,内容质量较高!
雖然還沒有讀完,但于闽梅的《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的確寫得不錯。跟大部分以華語寫成的外國思潮引介書不同,《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是一部論著。換言之,該書是要跟本雅明對話的,且作者透過本雅明的文本,也有話要說,而非借著書寫雞精書,做起文化買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