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梦幻之美

原著:蒲松龄,导读作者:郝誉翔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原著:蒲松龄,导读作者:郝誉翔  

页数:

12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  从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莲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书《聊斋志异》初稿完成为止,总共九年的时间,其实也正是蒲松龄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光。  郝誉翔认为,这段时间的蒲松龄,彷佛被困在一个“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无四壁”的牢笼里,而唯一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象力,所他以笔墨为刀斧,凿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墙壁,而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无穷无尽的“美”的天地。  郝誉翔指出,对于“美”的高度评价,正是蒲松龄与六朝志怪小说分岐,而要上追屈原《离骚》《九歌》所歌颂的“香草美人”。  “读《聊斋志异》,不只是在读它那充满了想像力的精彩故事,更是在读中国文化中美的精髓,并且要以此无限之美,点染我们自己有限的生命。”——郝誉翔  关于经典3.0N种解释:  ●3层精彩内容——导读 + 漫画 + 原典  ●3类阅读元素——文字 + 图像 + 图解表  ●3重阅读收获——演讲 + 互动 + 资料库  ●3种阅读方向——书 + 网络 + 旅行

作者简介

郝誉翔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中正大学台文所教授。着有小说集《幽冥物语》《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学术论著《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论》《情欲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傩:中国仪式戏剧之研究》;编有《当代台湾文学教程:小说读本》。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华航旅行文学奖、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等。[绘者简介]541 本名吴志英,一个来台流浪10多年的韩国华侨,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毕业。现况为SOHO族,平日以插画设计维持生计。著有《541的上班日记》《541的上班周记》等书。

书籍目录

目录:

章节摘录

插图:写作《聊斋》的过程《聊斋志异》意念的发端,最早可以推到康熙四年(1665)左右,蒲松龄二十六岁,因为长嫂的性格泼辣,故兄弟分家,使得他的生活一时陷入贫困的绝境。他描述自己的住家:“一庭中触雨潇潇,遇风喁喁,遇雷霆谡谡。狼夜入,则埘鸡争鸣,圈豕骇窜。儿不知愁,眠早熟,绩火荧荧,待曙而已。”家庭穷到这种地步,屋漏风吹,雷电和野兽竞相来袭,早已非一个安适之地。故蒲松龄开始四处游学,找寻谋生的出路,“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便是他这一时期的自我写照,而也正是在这一段浪游不安的岁月中,他开始了《聊斋》的写作。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应好友孙蕙之邀,到江苏宝应县担任师爷,深秋时节,他离开故乡远行,从淄川来到了博山县青石关,再经过沂蒙山区、鲁南的沂州、苏北的淮阴,而抵达宝应。这一去,道远路迢,山间的寂寥荒凉,以及山势的险峻和壮观,均给了他极为深刻的震撼以及启发。对年仅三十岁的蒲松龄而言,这更可以说是一趟启蒙的大旅行。当他来到沂州,遇到连日大雨,不得不中断行程,停留在旅店里,而投宿在同一间旅店的,还有一个叫做刘子敬的读书人,两人萍水相逢,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刘给了蒲松龄一本表亲王子章所写的《桑生传》,大约有万言左右。蒲松龄读了之后,大为感慨,遂把《桑生传》改成《莲香》,而这便是《聊斋志异》第一篇完成的作品。《莲香》其实是一则读者最熟悉的、典型书生与美女的爱情故事。桑生独自一人住在郊外,夜中,却忽然有两个美女,隔日轮流出现在他的房中,其中之一是莲香,另一位是李女。可想而知,这两位美女都不是凡人,莲香是狐狸,而李女是鬼。人、鬼、狐虽然殊途,但却也不妨害他们三人之间亲密的感情。故事到了这里,急转直下,突然有一天,李女不见了,原来身为鬼的她,太渴望回到人世间了,她日日“随风漾泊,每见生人则羡之,昼凭草木,夜则信足浮沉”。一缕幽幽的芳魂,对于人世充满了不舍依恋,故载浮载沉,不知不觉中,就附身在另外一个张家少女燕儿的身上,借由她的躯体还魂。“还魂”,同样是中国古典志怪小说,乃至于《聊斋》中常见的故事典型。但值得注意的是,《莲香》中的李女虽然借到了张燕儿的躯体,但是她不开心,当她起身,一揽镜自照,便痛哭失声,说:日形貌,颇堪自信,每见莲姊,犹增惭怍,今反若此,人也不如其鬼也。这段话非常有意思,也点出了《聊斋志异》与一般“还魂”之作的不同点,那就是:光有了躯体还是不够的,假若不“美”,那躯体又有何用?假若不“美”,那么做人,还不如做鬼。接下来,《莲香》描述了一段躯体蜕化的过程,非常精彩,而且充满想象力。李女痛哭失声后,便躺在床上,盖紧棉被,绝食不吃也不喝,然后全身肿胀起来,仿佛化脓,七天后,竟也不死,她忽然觉得饥饿,进食后,又过了几天,遍体开始搔痒难耐,身上的皮竟然陆续脱落下来,她又回复到原来的美貌。而从丑到美的蜕变,以及净化,成了全篇最为奇幻的段落。李女,现在是张燕儿了,还魂成功,与桑生结为夫妻,但这时莲香得了大病,膏药罔效,桑生和燕儿痛哭流涕,而莲香却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子乐生,我乐死。”有的人以生为乐,但有的人却是以死为乐,所以或生,或死,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它仿佛是事物相互流转的两面,而我们的灵魂并不会因此而减灭。不过,光有飘渺的灵魂,却也是不够的,因为没有身体,我们就无从实践情爱,也就无从表现自己。因此莲香许下了十年之约,十年后,她果然转世成为一个女孩,重新和桑生、燕儿相见。蒲松龄在故事的末尾说道:嗟乎,死者而求其生,生者又求其死,天下所难得者,非人身哉?奈何具此身者,往往而置之,遂至腆然而生不如狐,泯然而死不如鬼?如此看来,身体,不也就是世界上最可贵的事物吗?它不再只是一具臭皮囊,相反,它是我们意志的显现,也是情意的具象化,所以又怎么可以不珍爱它?甚至不追求它的美呢?从《莲香》开始,蒲松龄揭示了《聊斋志异》的命题核心,就在于:呼唤芸芸世相之中所流转的美。而这种美,从内在的意志穿透到外在的躯体,而形成了一股超越无形的力量,它可以起死回生,也可以从生入死,甚至可以感动非人类的万物,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以此看来,《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颇堪玩味。从康熙九年(1670)的第一篇《莲香》,到康熙十八年(1679)全书初稿完成为止,总共九年的时间,其实也正是蒲松龄一生中最为落魄潦倒的时光。他不断地考科举,但都没有考上,又得了大病,家中穷到无米可炊,面对妻子和幼儿,他慨叹自己的无用:“花落一溪人卧病,家无四壁妇愁贫”。屋外的大自然,是“花落一溪”的美,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屋内不堪的丑陋人世。而在一首俚曲《穷汉词》中,他写道:“血汗暴流,扭筋拔力”,“粮也欠,米也欠,粮食出得没一石,衣裳当得没一件。”也仿佛是对他在《聊斋志异》中所戮力刻画的美,做出了最大的嘲讽,因为那种美,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的人间。蒲松龄仿佛被困在一个“血汗暴流,扭筋拔力”、“家无四壁”的牢笼里,而能把他拯救出去的,唯有文字,唯有想象力,故他以笔墨为刀斧,凿穿了时间和空间的墙壁,而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无穷无尽的“美”的天地。蒲松龄的朋友曾一再劝告他,不要浪费时间在这些无聊的故事上,但他却不听,对他而言,这恐怕是性命攸关之事,否则,人世又有何值得眷恋?等到《聊斋志异》书成,蒲松龄也已经四十岁了,恰好应聘到刺史毕际有的石隐园中,担任私塾先生,教弟子诗文,而这一教,便是三十年。他的后半生总算比较安定了,但从四十岁到他去世为止,将近三十多年的时光,蒲松龄仍然反复地删改《聊斋志异》,斟酌文字,耗费了他一辈子的精力,把这本“孤愤之作”经营得尽善尽美。康熙五十四年(1715),蒲松龄七十六岁,据说是在窗前正襟危坐,悄然逝世。在他生前,《聊斋志异》仅以手抄本的方式,在亲朋好友之间流传,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也就是他死后五十年,才有抄本编刻。至于这本书影响所及,也出现了许多仿作,有名的有:袁枚(1716—1797)的《新齐谐》、纪昀(1724—1805)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然而这些著作多半停留在“志怪”或是搜奇,近乎游戏笔墨,既缺乏蒲松龄深沉的寄托,也没能超越它广博又精致的艺术成就。物之哀:孤独的终极美学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方式,最有名的传闻,莫过于邹弢《三借庐笔谈》了: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癖,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做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瓮,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引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这种说法,未免近乎夸大,而且不近人情。事实上,蒲松龄的题材来源多是听亲友讲述,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融化了中国古有的志怪传奇,然后再转化出自己独特的面貌。志怪,向来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流,从神话《山海经》、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幽明录》《述异记》等,到唐代传奇,已经攀登上想象力的高峰,但自从宋代话本和明代以降,小说便又逐渐浸染了世俗化的色彩,而越来越朝向现实靠拢,譬如《金瓶梅》等正是。故《聊斋志异》乃是上追古人,集六朝笔记小说乃至唐代传奇之大成,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故事的宝库,像是“还魂”、“离魂”还有“黄粱梦”、“桃花源”等等故事的典型,都可以在《聊斋志异》中轻易地找到。除了它是中国古典故事的宝库之外,《聊斋志异》甚至可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儒家文化之外,所开辟出来的另一个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而这个世界与儒家的规范相互对立,它自由不羁、浪漫绮丽、多采多姿,而被科举所禁锢了的士人心灵,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解放。尤其是身逢乱世,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大都要沦为空谈,而失去了原有的安身立命的效用,故一个有理想的文人,更容易被另外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所吸引,而欲向它翱翔而去,好寻求精神上的终极慰藉。如此一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打造出来的,无非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它是一颗被压抑于黑暗深处的灵魂,所隐约颤动而出的微弱之光──“子夜荧荧,灯昏欲蕊”,但它却比起光明还要更加的慑人,比起真实还要更加的真实。这一精神世界的源头创始者,就是屈原。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时刻,屈原似乎比起孔子,都还要更能贴近知识分子的内心。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便开宗明义点出:“披荔带萝,三闾氏感而为骚”──“三闾”指的就是三闾大夫屈原,而“披荔带萝”则是出自于楚辞《九歌》中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屈原遭到楚怀王放逐,浪游在汨罗江畔,郁郁不得志,于是有了《离骚》诸作。而在《离骚》中,屈原上穷碧落,下至黄泉,翱翔八荒九陔,叩问天神,下访幽冥,虽然四处寻觅知音而不可得,但却在鸿蒙太空之外,开出了多重且无边无际的世界观。《离骚》中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楚辞之中的《九歌》《天问》,甚至《招魂》和《大招》诸作,不也都是在朝向另外一个非现实世界的探索?屈原借远游,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以无限,来求得此世有限之身的解脱,而这种向天、向浩瀚宇宙的叩问,也因此变成了一桩富有悲剧性意义的举动。故蒲松龄谈鬼搜神,不只设意好奇,更是一种精神上孤独的终极美学,才有了集大成的《聊斋志异》,也才能够超越中国志怪小说中朴素的原始思维,而达到了人文的高度──自我的解放之上,不但从黑暗的政治社会中解放,从贫困的物质生活中解放,也要从僵死的八股科举中解放。换言之,蒲松龄取志怪的故事骨干,但其实注入了自己的生命,意在释放澎湃的想象力、生命力,甚至是被污浊人世所遮蔽了的“美”。所以《聊斋》喜欢写美,尤其喜欢写美女、丽人,以之作为篇名,譬如《娇娜》《小谢》《婴宁》《珊瑚》《翩翩》《菱角》……仿佛人影绰约,暗香浮动于纸端。而且不仅人物美,动物美,景致美,就连言语都很美。蒲松龄下笔时,特意使用骈丽雅致的文言,譬如《婴宁》一篇,写王子服因为思念婴宁,媒人却又推三阻四,故他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前去山中,探访佳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柳丝,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写山景用“乱山合沓”,写空气之清新用“空翠爽肌”,这是多么的干净简洁!而婴宁所居住的空间,又是多么的“修雅”!故全书俨然形成一种绝美的风格,晶莹剔透,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几乎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可惜的是,日后改编《聊斋》的人却多未注意到这一点,而多把它庸俗化、粗糙化了。又有许多人误以为,《聊斋》是在写鬼魅恐怖之事,结果大失所望。不过,若要说蒲松龄把鬼狐写得像人类一样可亲,那倒也未必,恰恰相反,这些鬼狐大都闪烁着一种神秘的绝美,而非俗人可以比拟。这份绝美,更可以上溯到晚明——中国文化最为成熟灿烂的时刻,而承接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乃至于张岱的《陶庵梦忆》,这些作品无不是由“美”入“情”,而由“情”见到了人的真诚,但也见到了人的渺小、无奈、悲哀与执念。就这个角度看来,《聊斋志异》虽然写成于清朝,但其实是集晚明文化之美的大成,并且为之画下句点。


编辑推荐

《梦幻之美:聊斋志异》编辑推荐:经典3.025种经典/25位名家导读梦幻阵容前所未见●我们是在传播一种新观念:web3.0阅读 ●我们是在倡导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书+网络+旅行 ●我们是在倡行一种新的阅读体验:“我阅读,我存在” ●我们是在致力于一项事业: “为了人与书(经典)的相遇”;“阅读经典,打开梦想和未来”;“探寻两岸三地华文文化普适价值”(实现文化三通)。 3.0提供经典: ——我们永远不知道,如果错过这些经典,自己错过的是什么。3.0也提供体验: ——网络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梦幻之美 PDF格式下载



我发现,买过的最多打3星,不买的都打五星~~大家猜猜,这套书动用了多少托儿!大家可以去查查这套书的评论,或看看真正买过人的评价,觉得我说的对把评论顶到首位,我买过,非常差,坚决不能让这种东西害人!我又查了下,这套书每一本来来去去就是那么20来个人在评价,清一色是千佳评论者,英文加数字名,大家去验证下,文化垃圾啊!!坚决抵制,不要受骗!!


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


作者大略叙述了蒲松龄的生平,和简单概括了一下聊斋里的故事,要想看全篇的还得买聊斋全集啊。书里的小漫画很好玩,大的插图如封面一样,浓艳,抽象。


三分之一鉴赏,三分之一漫画,三分之一原著,1块钱买的,比较值,还没有细读


插图有点太过华丽了不过内容还算丰富可惜的是反而 聊斋 本身不全,只是节选


这本书当然不同于普通的导读,讲作者生平的部分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文学与生活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是生活的困顿孕育了聊斋志异。只是,我实在不懂第二部分的漫画有什么意义,可能3.0系列想让大家轻轻松松的读名著,但是这本的插画我实在觉得不怎么样。当然,主干部分很不错,读过原著的同志们可以看看。


这本书``纸张是很好```但是内容``唉``让人不得不哀叹```


看看聊斋的另类版也不错,秒杀活动赞一个


还没有收到货,不好评价,希望真的是签名版的!聊斋志异说实话也不错!


最吸引人的是541的那几篇漫画,太搞笑了,如果作者能出一个聊斋志异的漫画集就好了。图片也很美是我喜欢的那类,文章也还可以,比那本坛经好看得多,坛经那本的文字就像个讲座


在网上看到介绍,说是什么导读的,介绍的挺好。可是一看,其实也没什么内容,而且也就说了两三篇文章,有点以偏概全了。


印刷的倒是很精美,内容不是很翔实,基本上就是介绍下作者的生平和思想。适合中学生看。


内文插图很好看,内容很丰富,不过要去书店翻翻看看,再确定是否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