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学人物志

邓庆佑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

邓庆佑  

页数:

468  

前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学举办全国性《红楼梦》研讨会。我带着平生第一篇读红文稿(《淡淡写来及其他:《红楼梦》描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怯生生地从冰城去了南京。会议期间,依照日程安排在大会讨论中发了言。正是这次发言,让我有幸结识了邓庆佑先生,他鼓励我把《淡淡写来及其他》寄交《红楼梦学刊》。后来知道,他便是审阅编发我第一篇读红文稿的责编。 二十八年过去了。如今庆佑先生已摆脱了冗剧的编务,体尝着自由阅读信手著述的快乐。不过,《红学人物志》却不是在清谈漫议中汪洋恣肆地挥洒出来的,它是长期积累、慎择约取、精琢细磨的呕心之作。展读这部沉甸甸的大书,仿佛直面一位恂恂君子谨厚宽和淡泊睿智的笑容。于是,遵命为这部大书写序的忐忑与惶惑悄然淡远,一种求知求是明净舒朗的阅读热情陡然发生。记得十多年前宁宗一先生的弟子曾为宁宗一《说不完的金瓶梅》作序,那一对师生的神交与默契,那一位弟子的憨直和勇气,都让我感动。效仿宁宗二先生的弟子吧,做邓庆佑先生《红学人物志》的第一个读者,在第一时间内交上一份肤浅但诚实的读书札记。 《红学人物志》是一部由二十一位流光溢彩的红学名家不自知地联袂构建的凿实厚重灵动别致的红学史。 从红学(或曹学)的艺术本体切入,借助纵横比较方法,发现每一位红学人物在红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唯一性与“第一次”。此其一。 从学术史文化史的宏阔视角切人,在博大恢弘的知识海域中开掘每一位红学人物让人心动让人仰慕的坚实与精深。此其二。 从崎岖漫长的人生历程切人,在慎谨温文的考辨之间诠释每一位红学人物家世身世中尚待求证的悬疑或争议未休的谜。此其三。 学术研究的神髓是不间断地有所发现。发现,是知性学者们如痴如醉殚精竭虑戛戛独造的劳动与智慧结晶。当下,诸多探幽发蕴索隐抉微的学术新著正在沉稳持重地推出,与此同时,云山雾罩花拳绣腿的泡沫“成果”也勃勃涌现。在难以言说的大文化背景中,重新品味二十一位名家的经典著述,愈益见证了戛戛独造的弥足珍贵。庆佑先生在“志”中就特别关注特别在乎特别推重每一位红学人物戛戛独造的首创性知识产权。 苕溪渔隐(范锴)是“第一个对《红楼梦》里的人物进行统计”、“第一个为《红楼梦》里的贾府编修家谱”的人。 “戚蓼生是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伟大的红学家”,是“第一个体悟到曹雪芹艺术才能之绝伦超群的人”。他第一次指出《红楼梦》的艺术品位超越了“绛树两歌”和“黄华二牍”,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美轮美奂境界。 俞平伯与胡适虽同为新红学派创始人,但“与胡适经常发现新材料,从事材料考证的情况不同,俞平伯是专门在《红楼梦》本文上下功夫,主要从事文学考证的”。 顾颉刚研究《红楼梦》仅仅半年,却“无愧为新红学派又一创始人”。“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了别人,成就了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庆佑先生对顾颉刚在研究曹雪芹家世和《红楼梦》续书中的开创之功,作了详尽梳理之后,感叹道:“不为名,不为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精神,在学术界是多么难得啊。” 李辰冬的特殊阅历,给他的红学著述以高远的视野和比较研究的优势。他第一次“用欧洲第一流批评家研究他们第一流作品的结果和方法,来与《红楼梦》作一比较,以论定《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像李辰冬这样全面,这样深刻,这样形象,这样令人信服地论证曹雪芹是世界第一流作家,《红楼梦》是世界第一流作品的,恐怕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庆佑与何其芳先生有过一段较亲密的工作交往。他以亲切漫润的笔调,评说了何其芳对“红学理论”的两大贡献。“第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典型共名说’……第二大贡献是提出了‘双重悲剧说”’。对“典型共名说”的科学依据和经典例证,庆佑着意作出翔实而明澈的阐释,以求廓清当年特定政治背景下对这一闪光理念的误读和曲解。 余不……。如此观照和解读红学史上的名家名作,让后学者沐浴在温馨、通透、澄澈的学术氛围中,收获着一种脚踏实地、不诡不诞的教益和满足。 团善于发现和捕捉《红楼梦》之奥秘的学者有一共同点,那就是渊博。庆佑引领读者去贴近红学人物的视阈、学养、阅历甚至年纪,去触摸每一卓异名家所培植的那株硕果累累的知识树,而那些绚烂之极的红学著述只不过是挺立在一株株知识树上的璀璨夺目的枝丫。 庆佑还以柔软的同情心和谨严的务实求是精神i考辨二十一位红学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轨迹,让读者在辉煌中见识坎坷,在典雅中见识凡俗,在伟大中见识寻常,在仰视中拉近了与名家的距离。 《红学人物志》,一部形散而神凝,端庄而流丽的红学别史。读了,就会知道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由二十一位流光溢彩的红学名家不自知地联袂构建的凿实厚重灵动别致的红学史。
《红学人物志》收录《孙桐生与<红楼梦>》、《蔡元培和他的<石头记索隐>》、《王梦阮、沈瓶庵和<红楼梦索隐>》、《邓狂言和<红楼梦释真>
》、《胡适对红学的贡献》、《俞平伯和他的<红楼梦>研究》等文章。

作者简介

邓庆佑,江西萍乡人,世居赣萍太平山,又自号太平山人。1929年旧历二月生。195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教师研究班学习。次年3月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任编辑。1971年9月调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组。1979年7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先后任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和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编审。1990年1月退休。1980年以前,一直做编辑工作。以后兼做学术研究,发表过诗经和唐诗的论文,对红学史中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红学人物和红学派别,作过比较系统的探讨,完成了红学专著《索隐派红学的始末》。(稿本);参与了《红楼梦大辞典》的写作。《红学人物志》是耋十年来专栏文章的结集。

书籍目录

读《红学人物志》——代序
戚蓼生、戚本和《石头记序》
二知道人(蔡家琬)及其《红楼梦说梦》
苕溪渔隐和他的《痴人说梦》
归锄子(沈懋德)与《红楼梦补》
姚燮其人和他的红学研究
孙桐生与《红楼梦》
蔡元培和他的《石头记索隐》
王梦阮、沈瓶庵和《红楼梦索隐》
邓狂言和《红楼梦释真》
胡适对红学的贡献
俞平伯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顾颉刚——新红学派的又一创始人
寿鹏飞和他的《红楼梦本事辨证》
景梅九和他的《石头记真谛》
先进的文学思想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关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吴克岐的《犬窝谭红》及其他
李辰冬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沈慕韩和他的《红楼梦百咏》
何其芳同志和他的《红楼梦》研究
半生辛苦为红楼——怀念吴恩裕先生
秋风一载祭英灵——悼念红学家朱彤兄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福建既是一个产盐省份,又同样有盐业运销部门,虽然它的盐业不能与盐政衙门设在江苏扬州的两淮盐业相比,但戚蓼生一身兼盐法道与运使两职,在他上面的盐政虽由督抚兼管,但只是一个虚设,全省盐业管理,实际上只是由戚蓼生一人说了算。如果他要既收“盐差余银”,又收受盐商的“情愿缴银”,其数定亦甚巨,何况他在福建盐业部门一连干了整整七年!然而,在清史资料中,却找不到他有贪污受贿的证据。这便可以反证出:他是一个与贪污腐败不沾边的清官。 乾隆五十四年,戚蓼生在福建盐法道任职已整整七年,已于上述。这年,他从盐法道卸职,由直隶怀来人孙思庭接任,是正常的职务更替,甚至很可能还是为了让他升任新职,而不是如周汝昌先生所说,“戚蓼生去盐法道,原因很可能是父亲振鹭去世,丁忧返里”。果然,我们在这第一份履历档案行间的批语里,在档案上方所记文字中,就已得到了证实。它们说明,在乾隆五十五年九月,有司就在考虑让戚蓼生升任新职,并且于次年四月最后实现。《清实录》云: 四月乙卯(十一日)以福建候补道戚蓼生为福建按察使。 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一百十三和《清史稿》戚蓼生本传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五 乾隆五十六年四月,戚蓼生继山东福山县(按:今为烟台福山区——引者)人王庆长之后,出任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又称为臬司,是司法之意,其机构名称为“提刑按察使司”,一般称为“按察司衙门”。在各省,按察使的职位在总督与巡抚之下,与布政使,即所谓藩司,虽然职位相当,但却低半个品级。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督、抚、藩、臬,是各省的主要四大行政长官。按察使的职任是“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但重大案件需要与布政使会议办理。他还要兼办全省驿递事务;每三年乡试,他要充任监考官;逢五年“大计”(考察京外官员),他充考察官;每年办理秋审案件,他充主稿官。由此可见,他的职守包括了,甚至超过了现代省一级公检法的全部内容。加以林爽文于乾隆五十三年年初被擒,并于随后在北京就义,他在台湾领导的天地会起义被镇压之后,天地会的一些头领和会众,先后转移回大陆。原籍福建同安,向在台湾耕种度日,曾拜天地会李水为师的陈苏老、苏叶,在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即潜伏到内地山区少数民族中。

后记

本书收二十一篇红学人物评介,是我三十年来撰写的红学文章的大部分。作为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在此以前,不但不提倡搞科研,甚至还要受到批评,所以当时行业内有所谓“花香蜂采蜜,辛苦为谁甜”之叹。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它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造成的灾难。决定恢复邓小平1976年被撤销的全部职务;同意他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否定了“曾得到毛泽东批准的‘两个估计’(建国后十七年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教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从此以后,科研和编辑出版工作,也与我国的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一样,蓬勃发展。 1979年夏天,我从北京出版社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负责红楼梦学刊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当年下半年,真正的红学研究,即研究者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运用科学的文学理论,探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红楼梦》的艺术结构、表现手法和人物设置,等等,红学研究大繁荣的局面,从此出现。 我利用工作余暇,作些科研,也是从这时开始。先是研究《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然后转入红学人物的研究。到1988年,已写成蔡元培、王梦阮、胡适、俞平伯和何其芳等七、八人各一篇,寄往台北市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后来,该公司两任负责人林惠珍和筑龄曾于1990年3月2日和1991年3月14日先后来信,建议我将这组专栏文章结集成书,名日“红学人物志”,并愿承担此书的出版。鉴于当时我还有一项集体任务急于完成,且离我对人物志原来的写作计划,尚有较大差距,短期内实难完成,所以除复信表示感谢外,未与贯雅继续联系。 1990年1月,我从红楼梦研究所退休了。且90年代中期,曾患慢性重疾,迁延时间久,元气大伤,精力下降,且国内对红学著作,不似先前看重,甚至要自己掏钱出书,我就没有原来的劲头,更没有这样的实力。直到去年,我年已八十,三女儿翼如和女婿何木标,了解了我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催促我加紧把它完成,并帮我整理、打印文稿,联系出版单位,现在实得二十一篇,大约三十多万字。 我之所以研究红学人物,是因为一部红学史,是二百多年来无数红学人物写成的历史。但是,对《红楼梦》的评价,对红学人物的评价,正像鲁迅说的那样,会因个人眼光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所以二百多年来的红学人物,他们的红学观,肯定会有差异,有精华,也有糟粕。加上旧时代的人物,认为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丁日昌当江苏巡抚的时候甚至发出告示:本部院不仅要“尊崇正学,尤须力黜邪言”,《水浒》、《西厢》等“淫词小说,向干例禁”,应“亲督销毁”,《红楼梦》及其诸多续书,亦是“应禁书目”。因此一些写作评论《红楼梦》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不敢以真实姓名示人,这就更加增大了我们工作中的难度。为使写出来的每一位红学人物的评介,无论从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红学作为,都符合历史实际,三十年来,我曾经常出人于国家图书馆分馆(文津楼)、首都图书馆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资料室看书,查资料,尤其是各级的地方志,并希望能从中找到我想要用的东西。如果能找到第一手的,决不用第二手的。我的结论都是建立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三十年来,果然有不少收获。关于戚廖生一篇,甚至还纠正了二百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几处明显的错误。 在我写作中,曾得到上海师范大学已故徐恭时先生的关心和鼓励;黑龙江大学刘敬圻教授为本书作序;梅节和杜春耕二兄的一贯支持,最后梅兄并为我题写书名,杜兄多次为我提供研究资料。还得到蔡义江兄和刘世德先生的指点。台湾的罗德湛先生、上海的芮和军先生,也给我提供了资料。浙江义乌的张东平先生,与我素昧平生,却多次来信谈关于戚廖生的问题,并为我寄来戚廖生为舟墟周氏宗谱所写的序言。我的朋友仲秋同志,三十多年来,为我的写作把关,抄写文稿,胡适一篇,还曾联名发表,由于过于谦虚,收入本书时,却不同意列名。对于上列诸位师友,谨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出版以后,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但是由于我的学养不深,水平有限,理解不透,错误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2月10日


编辑推荐

《红学人物志》是一部由二十一位流光溢彩的红学名家不自知地联袂构建的凿实厚重灵动别致的红学史。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红学人物志 PDF格式下载



百年来,红学人物风起云涌。不过,绝大多数应该都是打酱油的。


红学人物传记,值得慢慢品读。


书写的很好,了解了很多红学知识


红学人物的一些故事,浅显易懂,初涉红学者,可以提高兴趣。


写的很多,对红学研究的人物的研究很充分,很全面。很有帮助作用。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