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艺术家年鉴

陈子游 编 陈子游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陈子游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

陈子游 编  

页数:

291  

内容概要

  《中国艺术家年鉴:曾三凯卷》主要侧重艺术家个体艺术状态的研究,以同步研究为理念,长时间对艺术家的生活与艺术创作进行多方位的渐进投入式记录。采用语言叙述、文本整理、图片归纳、影像拍摄、学理研究、创作过程跟踪、出版推荐等手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内感知艺术家个体生命的鲜活和本真,让艺术家的生命本体绽放光芒。主编《中国艺术家年鉴:曾三凯卷》的目的,就是在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为我们的时代艺术在将来的历史写作上保留一些最基本的材料和有益的参考。

书籍目录

学术推荐 序 逸山云林 春山烟岚 庭幽曲径 新安清远 寒山寻道 追摹古意 法书入怀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山色有无中 ——浅论三凯画意中的“淡”与“幻” 文 高士明 近日读三凯画,时常想起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中的名句“山色有无中”。文忠公所说的是在平山堂上凭栏远眺时,江南诸山似有若无的景致,窃以为三凯近年的画颇得此意趣。 “山色有无中”的意境并非独见于欧阳修,王维《汉江临泛》中就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语,而权德舆《晚渡扬长江》中也云:“远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所以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才说“欧阳公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诗人至是盖三用矣。”关于“山色有无中”的意境,文学史上有许多争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记《艺苑雌黄》云: (欧阳修)送刘贡父守维扬,作长短句云: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干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为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东坡笑之,因赋快哉享,道其事云: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查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盖“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也。 文忠公短视与东坡为之解嘲二说多属臆测,不足为信,但却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所谓“山色有无中”到底是何种景致?山色这若有似无可以由烟雨迷蒙至,也可因岚霭而生。东坡讲的自然是前者,欧阳修起句就是“平山栏槛倚晴空”,故多指后者。从王维《汉江临泛》最后的那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也山翁”看来,他的“山色有无中”所指自然并非烟雨。然而无论是由烟雨迷蒙至,还是因岚霭生, “山色有无中”描述的都是依稀隐约之貌,于似有若无中,自有一股缠绵。而此时的“看”,也正如李曰华所说的“意之所游”——“山色有无中”自在“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处是也”。此种景色情致在意趣上,一方面通向“淡”,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幻”。这两种境界,三凯一直惦念于胸。 对于“淡”,三凯自有心得:山色淡则远,远则虚旷幽玄。玄未必色暗,犹如淡未必色浅,而是指物象隐约,落实在画面,就是指“迹淡”。由是三凯不独钟爱淡墨,而且着意简笔(简笔先需减笔),笔简墨淡,素雅自得风致。然而,对于三凯而言, “淡”更重要的是指含义深远的“意淡”。意淡则疏散,三凯作画多率意而发,随机而动。随笔点缀,但求大意之象真,而不拘于绳墨之周全;不致力于造境,而用心于平淡而容;着力于在笔墨上求生动,运笔灵转活泼,用墨淡雅自然,笔与墨会,气韵遂生。当代画家用笔过速,笔意往往存不住而失之浮薄,究其原因,在于笔力之虚实未存意于纸笔之间。三凯用笔松灵、笔意简淡,取一“散”字,却散中有序,迹散而神全,每每能够置之险地,而后生其情致。 明以降,画家多追求浑厚,破墨晕染,干笔积墨往往同时兼用,通常先用淡墨立骨,勾勒皴擦。由淡而浓,层层添加;皴擦渲染,由浓而淡,则湿而干。讲究皴有浓淡,染有笔意,或晕染,或积叠,或破醒,方得墨韵生动。三凯的画,则于干笔皴擦、淡墨渲染之间取其一格,虽用墨多勾染而少皴擦,擅晕墨而少积墨,多湿和而少干笔,然自能求其清淡,得一己之面貌;用笔文雅秀润。于转折顿挫之间解提按之妙,故虽秀而不浑,却未必流于巧薄,且自有一种鲜丽风姿。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家年鉴:曾三凯卷》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艺术家年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