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化、性别与教育

张素玲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01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

张素玲  

页数:

22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聚焦于20世纪初期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民族国家建设中性别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当时的女大学生而言,在旧的思想体系逐渐崩溃之时,她们也存在一个不断确立和建构自己身份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在教育、文化和各种社会权力关系的影响下开始的。 在疏离于故土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习俗的教会女子大学、在时代风潮漩涡中的北京女高师、在充满了情趣与浪漫的男女合校大学,女学生们无论是其学校生活还是其人生选择都迥然相异。《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通过研究她们在不同的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生活,她们所获得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变迁中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文化与女性的生存境遇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

作者简介

  张素玲,女,河南省舞阳县人,先后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河南大学教育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领导教育、女性教育、女性领导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两项。

书籍目录

绪言第1章 寻求现代性:新女性的出现从边缘到中心:康爱德的故事情英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现代性与女性问题的论述新女性女大学生生活的特殊性小结第2章 在宁静疏离的学院,异国的土地上:传教士教师的性别观念与身份认同学校教育:内容、目标、结果女学生与宗教教育采用不同的方式: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女学生合校与女性对新的性别角色的认识何处是归程:职业与婚姻的矛盾小结第3章 风潮激荡中的女高师与女学生从母亲到国民教师:一所国立女子大学的起源变迁与历史记忆课程与教育目的激进思想及其后继者反抗与困境小结第4章 进入男性世界开女禁一个文化视角的比较新的校园生活对于新女性的争论进入男性领域小结结语 在促进与阻滞中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寻求现代性:新女性的出现:  从边缘到中心:康爱德的故事:  实际上,康爱德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①1873年12月6日,康爱德生于江西九江一户并不富裕的人家,然而此时的家中已经有了五个女孩儿,新生命的降生并没有给这对期盼能有一个男孩子的夫妇带来喜悦,相反却使他们感到担忧和不安。按照传统风俗,孩子生下来,常要请算命先生测吉凶,据算命先生说,这个女孩子生辰八字不吉利,命犯天狗,如果继续留在家中,这家将永不会有男孩。所以要么溺死,要么赶快送给别人养的好。然而当人们听说孩子命这么硬,没有谁家敢收养这个可怜的婴儿。正当家人为此感到愁苦之时,一位给西方传教士做中文教师的乡邻听说了此事,就赶去建议康爱德的父母,不如送给他所教的这位女传教士收养,就这样,在这位乡邻的说合下,传教士收养了这个只有两个月大的女婴,并给她取了个英文名字Ida Kahn。  康爱德的这位养母昊格矩女士此时刚到九江不久,是美国海外布道会派往中国的一名传教士。昊格矩女士184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后来举家迁徙到了中部密歇根州兰辛市(Lansing,Michigan),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曾一度经商,母亲是个虔诚的清教徒。昊格矩后来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师范大学(Michigan State Normal School)并获得了密歇根大学颁发的医学资格证书。1872年在她25岁时加入了妇女海外布道会,最初本打算到印度去传教,但到了10月份,妇女海外布道会通知她说,由于中国需要人,所以决定派她到中国。两天后,作为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单身女子传教士,昊格矩同另一位女子一起登上了远去中国的轮船。  初到中国,她开始在九江、南昌等地学习中文,同时传教布道并开办女学。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食物与衣服,然而她所开办的教会女校并没有赢得当地人的赞许和关注,相反招生却相当困难,没有几户人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最初,她的学校里招到了两个学生,不过,天黑以前就逃走了。(Burton,1911:43—44)  实际上教会女学的创办并非自昊格矩始,早在1844年基督教在华设立的第一所女校就已在宁波诞生。但是初期教会女校的发展却是异常艰难,这种状况主要取决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说最初两种异质文化的接触对于双方都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编辑推荐

  《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揭示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对现代性的追求抑或说对现代中国的想象和设计所伴随的对新女性的塑造和倡导,使女子教育被纳入了民族国家建设的主流话语中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此书指出女性并不只是被定义和想象的性别群体,在对女大学生家庭、个人经历、教育背景的研究中显示,女性并没有完全服膺精英知识分子关于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的倡导。女子教育目标、知识分子热切的对于女性的期望,与女大学生自己对于独立生活和职业的追求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距离。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她们的故事也显示了,教育对于她们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影响使她们有着同样的对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坚持,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她们也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压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化、性别与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