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管锡基 编 教育科学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教育科学  

作者:

管锡基 编  

页数:

293  

字数:

325000  

前言

  30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波澜壮阔,一套汇集了最新、最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丛书悄然诞生。  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战线经过了拨乱反正。1984年,烟台市被国务院和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烟台市的教育事业从此驶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教学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结出了许多闻名省内外的教学改革经验。1986年缘起于福山区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单元达标教学改革经验,1988年肇始于龙口市实验小学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改革经验,1996年发源于招远、莱州和牟平的学科异步教学改革经验,1998年开始的“两主”教学改革经验等,都为烟台市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纵观这个时期的教学改革,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改革依靠行政力量强力推进,呈现出突出的外延式发展特征;二是改革注重学习借鉴和移植改造,改革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单一学科和几个学科领域内,具有单项突破、散点式发展的特征。  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尤其是2004年烟台市基础教育改革从以外延发展为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决策的实施,烟台市的教学改革全面进入了内涵发展、整体推进、自主创新的崭新历史时期,突出标志就是从2007年开始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烟台市广大教科研人员和学校教师在准确把握国内外教学改革动向、认真总结区域教学改革经验教训、深入调查现实教学改革种种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新课堂建设思想和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在教学过程诸要素配置和谐的基础上,依托教师、学生、课程间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来实现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形态。“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力求实现的理想目标。

内容概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轻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性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课堂开始活泼了,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了,教学手段逐步现代化了。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某些地方、某些学校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本质,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现在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滥用,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到现在出现忽视教师作用的现象。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传统教学观的反思与批判,我们认为,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要素配置不合理、关系不和谐,要么缺少或者弱化了某些方面的因素,要么某些方面超越了现实需要而做得过分了;二是教学要素之间缺少有思维含量的交流和对话,学生没有形成积极的思维品质。在学习和借鉴斯滕伯格思维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理论,总结近几年来各市、县、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建设“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构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趋向 第二节 烟台市近二十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 第三节 基于抽样调查的课堂教学问题分析第二章 教学原理 第一节 教学本质 第二节 基本内涵 第三节 构建原则第三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导学模式 第二节 探究模式 第三节 合作模式 第四节 达标模式第四章 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设计策略 第二节 教学实施策略 第三节 检测反馈策略第五章 教学评价 第一节 基本理念 第二节 评价内容 第三节 具体方法

章节摘录

  (三)王策三的基本观点  在《教学论稿》中,王策三明确阐述了他的教学定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我们当然很容易地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渊源,而且这个定义在我国教学理论界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基本也是这样界定的:“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王策三在《教学论稿》中把我国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种种表述概括为三句话:“第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第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王策三关于教学的基本论述代表着当时我国教育理论界大体一致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的共同活动,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个认识过程,也是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活动,教学则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施良方教授曾经把中国教学理论建设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照搬苏联、20世纪80年代关注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理论体系改造三大阶段。王策三教授不仅亲身参与了凯洛夫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教学论稿》属于教学论“中国化”进程第三阶段的一部不可或缺的论著,在我国教学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情感体验本位的教学本质观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PDF格式下载



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