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

李伟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伟  

页数:

158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开拓理论视野、转变教育观念以及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和方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中国教学论学科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超越。  这套由浙江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的《教学新探索丛书》,正是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诸多研究成果之一。这套丛书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多视角聚焦学科前沿  丛书不仅涉及学科建设的概念与范畴、理念与方法的问题;而且涉及教学的应用性与技术性层面的问题,主要解决学科建设的实践性问题。针对已经进入研究者视野的教学论原理、体悟教育、学生自主、实践教学、学业评价、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数学教学的文化取向、历史教学思想等问题,研究者重新思考其中具有研究范式转变意义的重大变革,这对于促进教学论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追求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界一直在追求具有原创意义的研究成果。难能可贵的是,相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而言,此套丛书的作者们已经初步创建了具有原创性的教育话语体系,如《教学论思辨》一书对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历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形而上思考;又如《体悟教育研究》,立足于个体文化生命的生成与提升,从认识论角度考察悟性认识现象,关注教育过程中意义的建构。

内容概要

  《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范式的历史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的实践范式及其演变的原因,探索不同实践范式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试图为当前的实践教学改革扫清理论基础上的困惑,从实践范式转换的视角观察和反思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改革,从而为实践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道路。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实践范式的历史演变第一节 泛化的实践:人类最原始的实践范式第二节 道德实践观与实践范式的第一次转变第三节 生产实践观以及实践范式的第二次转变第四节 交往实践观与实践范式尚未完成的第三次转变第二章 实践教学的四种基本形式第一节 从游第二节 学徒制第三节 实验教学第四节 生产实习第三章 实践教学形式及其实践范式的反思第一节 道德实践范式与从游第二节 生产实践范式与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第三节 交往实践与实践教学第四章 重构实践教学:存在实践观的视角第一节 存在实践观:实践教学的新基础第二节 从存在实践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学界曾经掀起过交往实践研究的热潮。  有论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是诸主体间通过改造相互联系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社会关系的物质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见解,交往实践观在多方面超越或扬弃了传统实践观的‘主体一客体’框架。”有论者认为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交往实践观缺乏足够的重视”,提出要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在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其主题、视界与范式都将发生‘交往实践观’的转向”。同时,有论者表示反对,认为“变实践概念为交往实践,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交往实践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看法。  马克思的实践观到底是不是交往实践观,目前在学界还没有定论,估计一时也不会有定论。尽管学者们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不是交往实践观持不同意见,但是,大家对于马克思有关实践的论述中包含着交往维度,一般来讲是认同的。此外,由于哈贝马斯自认为自己理论的重要来源是马克思,在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观之前,对马克思有关交往的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是很有必要的。  马克思把“交往”作为一个专门概念使用,最早可能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类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说: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实践范式转换与实践教学改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