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其实很美

刘可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

刘可钦  

页数:

204  

Tag标签:

无  

前言

  不管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总之,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来的。自然,这样做教育也不会真正成功的,这样做教师也难以找到职业的幸福感,更不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其实,很难找出一把尺子来衡量事物美还是不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能切实地感受到“这样做,很好,很美”。这说明,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一件事的“美感指数”,但是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却又可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共同赞美同一件事。大凡真实的、友善的、愉悦的行为,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做教育也是如此。  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美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中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  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  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  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  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那该多好啊!”  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的并存,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人们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重新思考“教师不是裁判员而是教练员”这句话。  做教师是如此,做校长也应如此。  美和完美是两个概念。美在生活中,完美在理想中;美在过程里,完美在目标里。发现美和欣赏美是作为一种心态存在于当下,而追求完美只能作为一个人的理想而存在。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我们不能保证他的每一个生长节点都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完人。但是,每一个人又都有他闪光、动人的瞬间。教育就是要善于抓住一个人在某个瞬间的好行为、好想法,在发现中肯定,在肯定中激励,在激励中传播,在传播中影响每一个人,让这些行为慢慢地由一个偶然的行为变成稳定的行为,从一个人的行为变成一个群体的共识,并逐渐成为一个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追求。  发现、培育、传播好的行为,造就好的行为,这才是教育的魅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再从容一些,不必苛求“立即见效”;我们应该再包容一些,也不该苛求“都一样”;我们还应该再耐心一些,无须因为“此时与彼时”的差异而烦恼。不能用瞬间高峰的状态去要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时刻,也不能用偶然的低谷状态去作出结论性的判断,更不能用特殊情境下英雄般的惊天动地的行为,去苛求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底线与峰巅之间生活。教育,就是要不断提高这个区间的均值水平。  做了多年的教育之后,才体会出“教育就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真正含义。“求”不是简单地从A点出发就一定能够顺利到达B点,因为,从此岸到彼岸的旅途中,不仅存在多种途径,而且每一条途径中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  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理性、感性、悟性三者并用。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实与逻辑是否符合客观真理,然后才能“晓之以理”;感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感觉与形象是否带来了美感,这样才能“动之以情”;而悟性,指的是心与心的交融,是换位思考,是共同担当,是“抚之于心”。唯有真、善、美、爱协同并重,才能最终实现“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  追求完美,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典型心态,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完美才能够产生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有追求完美的理想与标准,同时又不要一味苛求身边的人们必须完美,这样就有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调整空间,一个适宜生长的土壤。  所以,美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着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回望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事业和人生来说,我最想向老师们和校长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真的很美!

内容概要

《教育其实很美》是刘可钦校长的教育随笔集。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案例,阐述了她关于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文化的系统思考,集中于一点,那就是:教育是美的!
发现并彰显教育之美,既是刘可钦校长的治校之道,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教育其实很美》可供中小学管理者参考,也可供一线教师阅读。

作者简介

刘可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等荣誉称号。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专家,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常务编委,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专著《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入选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
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营造共同成长的氛围,彰显学校文化场域之美
1?心态可以决定什么?
2?好教师也可以这样成长
3?团队成长离不开合作
4?把注意力引向发展
5?让老师们感到安全
6?一枝独秀还是百花争艳?
7?尊重教师的专业主张
8?“为什么不投我的票?”
9?不听推门课,倡导邀请课
10?激励比考核更重要
11?校长的身影在哪里?
12?集体的力量不等同于团队的力量
13?新老师如何尽快融入团队?
14?制度的变与不变
15?“尼龙扣”防“断层”
16?校长从中心淡出后的学校运转
17?别开生面的总结会
18?“开口就是贡献”
19?我的学校我的事
20?小事情成就大团队
21?把校门打开
22?“动车组”的力量
23?“三好生”评选风波
24?被推选参赛的欢欢
25?好心还要办好事
26?当家长“被自愿”时
27?我能为学校干点什么?
28?关键词背后的文化密码
第二章 从一般走向优秀,彰显教师职业之美
1?读书的成本与收益
2?读书是不需要理由的
3?读书的收获
4?你对学生说话的声音有多高?
5?总结身边的经验
6?教育不是单行线
7?学生眼里的好老师
8?10年可以写多少案例?
9?享受当教师的幸福
10?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
11?别上专家的“当”
12?修复语言的漏洞
13?做个不啰唆的老师
14?每个教师都是一粒种子
第三章 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彰显学生成长之美
1?空间有多大,孩子的发展就有多大
2?“大笨蛋们好!”
3?比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爱
4?老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
5?静静地等待花开
6?不可逾越的成长阶段
7?“我有喜欢的人了”
8?是好奇还是捣乱?
9?带孩子走过那道坎
10?听听孩子们的建议
11?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
12?“老师,你这样做不对!”
13?规则不是惩罚
14?不忍拆除的“景点”
15?还给学生当下的幸福
第四章 寻找课堂的精彩,彰显课堂教学生命之美
1?校长听课听什么?
2?提倡团队教学
3?要尊重学生的理解方式
4?要的就是因势利导
5?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
6?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
7?“跑得快”还是“走得远”
8?寻找我们的职业语言
9?用大问题主导课堂
10?在细节处做文章
11?掌控课堂需要技巧
12?探索常态课中的殷实
13?改造常态的教研方式
14?一节拓展了四年的英语课
15?起伏的研究过程
第五章 打开另一扇窗,彰显教育博大之美
1?没有围墙的研修学校
2?创造思想盛宴
3?我们一起做研究
4?明白该做什么
5?灵感启发器
6?独特的教室文化
7?“作决定”的柱子
8?为了学会作决定
9?你可以决定
10?作决定就是要负责任
11?相同中的不同
12?分水平的小组学习
13?潜移默化的价值渗透
14?反思圈:尊重与引导
15?如何修复与同伴的关系?
16?生活中的数学
17?大主题的探究活动
18?团队反思
19?研究聚焦在学生的行为上
20?国际课堂研究中心
附录 教育原本就是这样的

章节摘录

  常常,我们会很羡慕条件好的学校。  常常,我们也会憧憬,假如我们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工作的种种美好。  好的学校,当然很好,可是,这些“好学校”除了物质条件之外,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共同元素?  在一个局长和校长的论坛上,有位局长向我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来到这样的一所村小,老师的月工资只有300元,办学条件很差,几乎没有其他经费,粉笔也是定量发放。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怎样培养教师的幸福感呢?”这很像一个遴选校长的面试题目。这位局长再三强调,他说的这样的学校很有代表性。  说实在话,这样的学校对我来说很陌生,甚至其艰苦程度我都无法想象,因为我很少有机会到这样的学校去走一走。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可面对这样的拷问,我本能地尝试着作了一些回答。  我说,首先,我会看看老师和学生,问问他们还有没有要离开的,愿意走的和能走的,我会支持他们离开。凡是走不了的,咱们就说走不了的事,我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改变现状。我会开诚布公地跟老师们谈,就这样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个天地改变,让我们的工作环境能够改善。我想老师们会给我一些方法和智慧的。  接着,我会请来家长,向他们说明学校情况,寻求他们的支持。我想,家长们也会有一些好主意的,因为他们同样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对这里充满感情,这是最宝贵的资源。  粉笔紧张,我们可以把课堂移到广阔的土地上,移到树荫下,我们可以用小石头、小树枝进行教学。我们学不来城市孩子们的教材,我们可以编自己乡村的教材。比如,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村庄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土地适合栽种什么样的植物,我们还可以聘请老农来讲解农作物的生长。  我的回答,得到了局长和校长们的认同,主持人给了一个通俗的评价:思路决定出路。  事后想想,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只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情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就可以创造出一个新天地。也许,教室依然破旧,但是课堂上却充满了思考与笑声;也许,学校还是那么狭小,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习的资源和可创造的空间;也许,学校还是那么贫困,但每位老师都用自己的精神激励着学生每一天的学习。  曾经看过詹文龄校长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室里开满鲜花”。说的是她参加的德育示范学校验收组去一所贫困山区小学评估检查。大家在去学校的路上,就听见那个校长说自己的学校多么多么好,因此,验收组成员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学校。  可一进校门,却发现这个学校里仅有两棵不大的树,没有一朵鲜花。专家们就开始疑惑了。进教室听课时,突然,有个学生的手碰到座位碰疼了。按说,这么重要的课堂,老师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上课上,应该看不到这样的意外;按说,即使有学生报告了,教师也可以暂时不处理,或让他出去自己处理。  但是,这个老师很自然地停下正在讲的课,走到学生身边帮着整了整座位又吹了吹孩子的手说:“没事了。”之后老师又接着讲课,一切都那么自然。在教室里,专家们还看到,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根本不是“小手背背坐”那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时,所有的专家都释然了。  那些专家们对上课的老师说,他们看到了老师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答问、学习的状态。做这样的老师的学生很幸福。  所以,不是条件决定一切,而是心态决定一切,思路决定一切。要在既有的条件下,在现实的可能中,与老师们共同创造一个开满希望之花的学校,身为校长,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作为校长,这样的心态是最要紧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其实很美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我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本来想读完以后再来评价的。可是我发现当当网的书评价似乎有一个期限,上几回买的书,读完了再来评价,居然就说不能评价了,超期了。于是就想把这本书带着寒假去旅行的时候好好享受,先写几句好了。书名和内容一样美好吸引人:教育其实很美,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领悟一起感受教育的美吧。


和刘老师一起感受教育的美


值得一读的教育书籍,希望老师们读一读


不错~对教师帮助很大~~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理论知识很多,讲的比较特彻,运货速度很快。很喜欢。


这本书是买来专门送给老师的 非常合适。


这本书很不错,学到了不少东西


教育其实很美,这个书名就很美,谁能不想看看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