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相声门

新京报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作者:

新京报  

页数:

206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把相声当作生命 郭德纲 我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并不比别人高多少,也不比别人强什么,无非是爱相声,把相声当作我的生命,当一件正事去做,所以才能在北京的小剧场里坚持十年。 从1996年开始在茶馆,到中和戏院,到“广德楼”,一直辗转到“天桥乐”,一转眼就是十个年头。到“天桥乐”是2004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在北京做剧场相声有了一次转机。演员越来越多,观众培养得也越来越多;相声说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非也越来越多。一直到2005年底,大批的记者涌入,不管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总而言之,“炒作”二字落到了我的头上。虽说没有一家媒体是我请来的——这是事实,但不知情的人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人为的炒作事态,由此带来了很多好事也带来了很多让人不愉快的事情。好事是更多的人知道了天桥,知道了郭德纲,知道了德云社,知道了相声还在以这种方式存活着。这可能对相声是个好事,但对我个人而言却并非如此,我很怀念那十年清贫的生活,没有过多的人愿意理睬,只有那些真正爱相声的人会来关心。 媒体涌入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一票难求了,这也是媒体关注的一个原因。那之前,出门、回家、做事……方方面面都觉得很舒服,不会有人围追堵截,不会有很多人举着机子要求你去重复什么话。这种身份的变化,渐渐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首先在行内被许多人所不容,在整个江湖上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每个人的出发点和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夸我的也说得不是那么准确,夸我是“相声救世主”、“相声大师”、“相声艺术家”……这些我都解释了:我做不到。我没有那么大能耐,凭一己之力去扭转相声的颓势。骂我的骂得比捧得还离谱,骂我是“败类”、“一个要毁灭相声的人”、“祖师爷地下有知也会气愤”、“将带领相声走向死亡”……这些我也知道是不实之辞。我们这行不像别的行业,别的行业或多或少有虚假的团结,唯独相声界满是血淋淋、赤裸裸、明晃晃的仇恨。为什么我对他们这么蔑视呢?因为我太了解他们了,很多人在我心中不齿于人类,而且这些人没有为相声做过什么。我在北京干了这么多年,没有人帮我一把、扶我一把,所以我就没必要给他们面子。我师父侯耀文说过:“郭德纲是一路坎坷走过来的,他势必要疾恶如仇。” 总而言之,到今天为止,社会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我也别无所求,不希望大红大紫、荣华富贵,这些对我没有意义,我就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空间,能够让我把相声弄好,有点时间,培养更多的学生。我知道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挽救相声,但是我会尽一己之力,这样我对得起相声,对得起观众,更对得起我自己就很好了。 古有诗云:“七寸毛竹握手中,半耕半读半书生,可怜池中饮墨水,饱来纸上抖威风,上殿动本文舞句,入庙流失神鬼惊,此笔落在仇人手,敢比杀人斩将风。”所以,一杆笔是可以杀人的,希望媒体写东西的时候也像我在台上一样,咱们单凭良心。谢谢全社会对我的关心!

内容概要

  郭德纲,中国相声界的传奇人物,33岁,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喜欢眯着眼睛笑,籍贯天津,8岁学艺,1995年来到北京。后创办“德云社”,是中国“把相声带回剧场的第一人”。曾经在大栅栏广德楼说相声,后来搬至天桥乐茶馆说相声,每个周末,场场爆满。2006年1月在解放军剧院举行“ 新年相声大会”,一票难求,返场多达22次,新浪网在线直播,有20多万网民在线收看。在赢得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狂热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主流相声界的非议。  他称自己为“非著名相声演员”,与那些在电视上出头露面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意区分。他有自己的网站,自任版主。  在网上搜索“郭德纲”的名字,可以找到2G的相声音频,全是郭德纲的 “钢丝”在现场录制然后又传到网上的。听郭德纲的相声,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功课。  有人称他是“相声界的草根英雄”,但是,他更愿意接受一位知己好友给他的称谓:“雅痞”。  相声是什么?中国人好像都知道。“都知道”的意思是说,反正就这样,没有什么超乎想像力的东西会发生在相声这门“艺术”身上。就好像你早上来到一个国营早餐铺子里,那就意味着你来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必须吃火烧、油条、豆浆的现实,这铺子里只卖这个,要想得到广东早茶极富创造力的五花八门的惊喜,这里没有。 有人说了,相声不是已经“新”了吗?我们也在创新啊。郭德纲说得好,“好比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 所以,本书遍访相声界各阶层人士,把相声的生存状态和相声门里的法则做了一个真实的梳理。通过这次梳理,有心人也许能看到我们真实的相声和真实的“郭德纲们”。而我们的“郭德纲们”,究竟怎样才能够不再总是“戗着茬儿”地生存?相声,能不能成为我们生活艺术的常态,而不是变态?这些问题,只能留待“郭德纲们”去解决了。

书籍目录

序 我把相声当作生命前言 一个相声还魂者和他和血泪史我是郭德纲 郭德纲:从没指望登上多高的庙堂 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的北京生活 突如其来的相声新偶像 郭德纲语录 郭德纲自述“伪造”风波始末 杨志刚细说恩恩怨怨相声门之门里 从“相声门”看相声门 从郭德纲热看天津相声“北漂” 孤独的相声守望着——天津相声市场及演员生存状况扫描 天津会不会再出一个郭德纲 马志明:在相声里找不到乐了 北京相声人过得怎么样 侯耀文:郭德纲只是一个阶段性现象 常贵田:不能因为一个人否定整个相声界 冯翊纲;郭德纲让庸俗的人接触了艺术品 到今天,我们如何听相声 相声门里,师徒如父子 捧哏、逗肯——这里头深了去了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 传统相声今昔演变相声门之门外 ……附录:门派师承,自有家谱二维码相声音频目录

章节摘录

书摘突如其来的相声新偶像 2005年初冬,相声界冒出了一个“鬼才”,成为从白领丽人到蓝领的哥甚至文化界资深人士争相追捧的对象,他的演出火爆程度绝不亚于超女演唱会,这个人就是郭德纲。 郭德纲来自天津,若干年前来到北京组成了相声民间社团——德云社,目前以在天桥乐剧场演出居多,票价仅为20元。演了十多年,虽说观众越来越多,订座越来越难,不过唯独这个冬天,郭德纲却受到众多媒体追捧,突然在京城窜红。1月11日、12日、25日,郭德纲率领德云社在解放军歌剧院举办了京城10年创业以来的第一个剧场专场,结果一票难求,场场爆满,12日晚的演出创下返场22次、20多万人在新浪网视频直播同步观看的单场纪录,到了25日,观众热情依旧,3个小时的演出一直持续到午夜才结束。 在中华相声网上,网友们称郭德纲是“郭猛士”——个拥有继承和阐释传统相声能力的猛士,而喜欢他的粉丝们自称是“钢丝”。 郭德纲火爆的原因是什么?观众对他的追捧到底会持续多久?他对当代相声有什么影响? 郭德纲开创剧场相声时代? 黄纪苏(剧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声最生香活色的是即兴的东西,郭德纲的相声做到了。我听他的相声感觉就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式相声有很多陋习,比如排辈分,郭德纲虽然是侯耀文的徒弟,但是他的能力可以和侯宝林相比。侯宝林开创了相声的新局面,把天桥式的老相声文雅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新中国的东西,然后又使相声进入了电视、电台,之后的相声一直延续了这种趋势。等到改革开放时,相声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相声的讽刺功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后相声进入春晚使得由低向高发展的相声达到了一个最高峰。当它进入春节晚会时,我们发现,相声走到了尽头。而看郭德纲的相声,又让人猛然感觉,最好的相声到了剧场里,好像一个东西又从头开始了,这和侯宝林的方向正好相反(侯宝林那时最好的相声是在电视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整个制度上,郭德纲现在所做的可能是个开创时代的事情。如果德云社办好了,或许就会是个标志,标志着这种门类的艺术离开了一种形式涵盖全国的局面。电视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剧场里就是那一部分人,它会形成很多小的雅文化,在一部分人中生香活色。 但是形成这个局面要有条件:1.传统要继承得好;2.进入了当代生活。两者在一起很不容易。任何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都存在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问题。 P21-22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相声界现在最需要的是团结,而不是盲目的嫉妒和排斥,不管是天津的还是北京的,不管是王德纲还是李德纲,只要能对振兴相声有意义,大家就应该举双手欢迎。 ——常宝华(著名相声演员) 郭德纲热不会改变中国相声的格局,不会对相声的前途产生多大影响,他的出现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侯耀文(著名相声演员) 郭德纲的相声定位为庙会文化的层次,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姜昆(著名相声演员) 相声最生香活色的是即兴的东西,郭德纲的相声做到了,他现在所做的可能是个开创时代的事情。 ——黄纪苏(剧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突然间在剧场里听郭德纲说相声,感觉很好。但是,这样受到追捧对他肯定是个考验而不是幸运。 ——史航(著名编剧) 郭德纲的功底和塑造的人物非常到位,他的出现让我看到了相声发展的新希望。 ——赖声川(台湾著名戏剧人)


编辑推荐

相声是什么?中国人好像都知道。“都知道”的意思是说,反正就这样,没有什么超乎想像力的东西会发生在相声这门“艺术”身上。就好像你早上来到一个国营早餐铺子里,那就意味着你来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必须吃火烧、油条、豆浆的现实,这铺子里只卖这个,要想得到广东早茶极富创造力的五花八门的惊喜,这里没有。 有人说了,相声不是已经“新”了吗?我们也在创新啊。郭德纲说得好,“好比厨师炒菜,你可以发明新的菜,但最起码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个叫漏勺,你拿着痰桶炒菜说是革新,那他娘的谁敢吃啊”。读读《相声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相声门 PDF格式下载



发货很快,非常好,正版书


相声界的潜规则


对于了解相声的人来说,这个作品是要看看的。郭德刚本人亲手纪实,很有保存的价值。


描写了一些当代相声,还可以吧。


徒有虚名。完全是《新京报》主编的。内容是集合许多人对相声现状的评论。三分之二的内容与郭德纲无关。内容一般。所登之评论理论性建设性也不足。有的更象是重复叙述或者是发牢骚。


喜欢相声,喜欢郭德纲,就可以了解一下。


这是帮朋友买的 他是个相声爱好者 他说挺好的


反映了相声门里门外的事情,钢丝必备。


此书可能更适合相声行业的人,或想了解相声行业及历史发展的人看,对于想“看”相声的人可能会比较失望


封面用了个郭德纲,加了几篇郭德纲的书 剩下都是一些评论文章


新京报一贯的冷眼旁观 引发思考的风格,但主要还是捧的。另外,喜欢封面设计创意。


很喜欢他的相声,捧腹大笑,忘记烦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