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道德的危机
2010-12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杨世真 著
369
无
本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影视传播中的失德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项目批准号:06CXW001)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一项致力于“净化荧屏”、优化影视媒介生态场域、提升我国影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性研究之作。课题立项以来,作者不曾敢有丝毫懈怠地从事研究。四年间,作为项目主持人的我,曾坐坏了四把椅子,承受着腰酸肩痛不停的折磨,有时候坐着不行就跪在桌子边或趴在床上阅读或写作,右手不能握鼠标了就用左手。肉体的疼痛固然折磨人,但比起近年来荧屏中屡禁不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失德现象给青少年观众乃至整个社会情感结构造成的伤害来,后者更令人感到焦虑与痛苦。正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严谨的学术精神,作者四年如一日,终于形成了这部书稿。正如当初我们在课题立项申请中所表明的那样,本研究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抓住问题关键,创设与吸收必要的理论范式,并注意在具体文本解读中展开辨析。
初步建立了解读影视媒介失德现象的一系列有效范式,并运用这些范式对广播影视反低俗化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作了较为独到的阐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显性叙事道德/隐性叙事道德”研究范式的提出,为广播影视反低俗化提供了全新的、基础性的思想理论资源。提炼、概括出影视传播中四种典型的失德现象,论述了影视媒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功能。对产生“低俗化”等失德现象的内、外因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提出了极具可行性的治理建议。重点解析了三大主流类型影视剧(红色经典剧、家庭伦理剧、涉案剧)中三类人物形象(英雄形象、第三者形象、新坏人形象)的塑型观念与手法,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令人信服地批判了其中的解构主义、道德虚无主义、“纪实主义”神话等不良倾向。 提炼出了三“虚”七“实”共十项策略与措施,这对于扩大与巩固反低俗之风的成果、促进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世真,男,1970年生,教授。1992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2007年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8年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访问学者。1998年起至今,在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任教,主讲“影视剧创作”、“剧作”、“纪录片史论”、“电视专题片创作”、“中韩电视剧比较”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剧作、影视基础理论、中韩电视剧比较等。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1项,独立承担完成国家广电总局项目课题1项。出版专著3部,任副主编的专业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被AHCI收录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其中代表性论文有《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未完成的启蒙——30年来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之途的回顾与反思》等。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2次。
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荣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电视牡丹奖二等奖2次,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前 言导 论: 此项研究的背景、对象、视角、方法与框架第一章 总论:影视传播中的失德现象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影视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第二节 失德四型 第三节 两种“大众文化”第二章 叙事道德的管理困境——以荧屏“净化工程”为例 第一节 “俗”解 第二节 “低俗化”的镜像 第三节 “低俗化”产生的外部诱因 附录一:地方电视的全国化战略之路——以浙江广电集团为例 第四节 “低俗化”产生的内部根源 附录二:底线的诱惑:分级制与中国影视产业振兴 第五节 五年来广播影视反低俗之风的回顾与展望第三章 影视传播中的解构主义——以红色经典剧文本为例 第一节 从解构到建构——“新英雄”形象的叙事道德解码 第二节 电影《英雄》与当代解构主义文化思潮——兼与“美式英雄”形象比较 第三节 谁给《集结号》穿上了“皇帝的新衣”第四章 影视传播中的道德虚无主义——以家庭伦理剧文本为 第一节 荧屏“第三者”形象的隐性叙事道德解码 第二节 失德与失乐:《廊桥遗梦》的负面社会效应 第三节 他山之石:韩剧叙事艺术管窥第五章 影视传播中的“纪实主义”——以涉案剧文本为例 第一节 “纪实手法”的神话 第二节 “新坏人”形象塑造中的失德现 附录三:未完成的启蒙——30年来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之途的回顾与反思结论:重建叙事道德,构建荧屏和谐美注释与引用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提炼、概括出影视传播中四种典型的失德现象,论述影视媒介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功能。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侧重从媒介管理的视角对“道德之叙事”这个显性层面进行描述与评析。在描述影视传播中低俗之风的镜像之后,重点探讨了产生低俗之风的外因、内因,并在分析产生低俗之风的外因、内因的基础上,以附录的形式添加了两篇有针对性的专论,分别对从认识与实践上消除低俗之风进行了延伸研究,以期从源头上为反低俗之风提供一些建设性参考意见。该部分行文中有破有立,以立为主,在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的观点。本章还从更为开阔的视野分析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治理媒体低俗化的做法,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还就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影视理论界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新的评析。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三章,侧重从影视剧文本细读的视角对“叙事之道德”这个隐性层面进行深层次剖析。分别以三大类型影视剧(红色经典剧、家庭伦理剧、涉案剧)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进行重点文本解读。围绕解构主义观念与手法、道德虚无主义、“纪实主义”神话,重点解析了三类人物形象(英雄形象、第三者形象、新坏人形象)的塑型。当然,在三大类型的影视剧中,这三种“主义”、三类形象也有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其分列成章,单独表述。这是需要特别加以声明的。之所以要选择这三个类型的影视剧。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收视份额与影响力,然而也明显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在对三类影视剧进行文本研究的过程中,还专门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影视剧在处理类似题材时的做法进行了比较,以期对国产剧起到借鉴作用。比较突出的如深入解析了好莱坞电影“美式英雄”形象的建构策略,韩国电视剧中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叙事等。另外,在第五章第二节之后,增加了附录三。附录三主要从正面谈影视语言的基本表现规律,属于“治本”性质的,从一个更高、更全面、正面的角度对纪实主义观念与手法的异化做出回应。第四部分为结论,包括第六章。在前面批判分析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重建叙事道德,构建荧屏和谐美”的价值目标。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时时提醒并告诫自己,是否在反对道德虚无主义的同时,又犯了道德至上主义的错误,是否对某些被重点解读的作品不公平,是否严格限制在学术研究与批评的尺度内。在此有必要预先声明,本课题的研究性质决定了课题主要是挑刺①,但我们的本意并非要全面否定上述作品,比如虽然我们着重分析了影视剧叙事道德的管理困境以及三大类型影视剧中的失德现象,但是对于我国广播影视事业的总体发展以及三大类型本身的存在价值,我们还是从影视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予以了充分肯定的。鉴于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项起始于给影视挑刺的研究!这是一项在挑刺基础上纠偏的研究!这是一项旨在促进影视建设的研究!
《叙事道德的危机:解码影视传播中的失德现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无
好书专业必读
这书不打折,但是为了毕业论文必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