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高于一切

张振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作者:

张振学  

页数:

286  

Tag标签:

无  

前言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一把标尺,衡量着高尚与卑微;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它更是一种力量,鞭策着人们与真为邻,与善为伍,与美同行。 我国向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度。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及后来“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语言,是人们纯洁内心弹奏的最美妙的音符。从尧舜禅让到孔融让梨,从舍生取义、以身报国的革命先烈到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是人们崇高品德绽放出的最美花朵。翻一翻中国的历史,不管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现代史,无不闪烁着道德的光芒,无论何时都会让人们心潮澎湃、无限敬仰。 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物质达到了空前的丰足后,社会道德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贫乏。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留日学子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当躺在车轮下的小悦悦面对的只是路人冷漠的眼神……面对这一切令人咂舌的惨剧,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俨然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 “经济在发展,道德在滑坡”、“市场在繁荣,人心在恶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管理者面临的不争事实。是谁糟蹋了我们的道德?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良心?是谁折杀了我们的诚信?是谁倾覆了我们的公平?是谁掀翻了我们的正义?面对社会上不断上演的一幕幕道德沦丧的丑剧,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身后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课题已经展开,警钟已经敲响,挑战已经到来:拯救道德,拯救诚信,拯救人心,拯救公平,拯救正义,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同呼唤。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精神,器就是物质,两者必须平衡,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关系。人类几千年来都一直被这两者撕扯着,纠缠着,社会管理者也一直在做着平衡的努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处处被绑架上了道德法庭,接受道德的拷问和质询,乃至于忽略甚至践踏正常人性的底线,“道德杀人”曾经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这个阶段,这无疑代表了时代的巨大进步,但我们需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物质主义的糟粕之中,导致道德上的虚无、沉沦、扭曲与异化。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只有真正构成平衡关系、和谐关系,才能重建我们这个民族和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高地。 道德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体现为自觉的信守,自觉的遵循,自觉的修正,自觉的行动和自觉的习惯,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境界。 道德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机管理和效果管理,“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和“做到什么效果”必出于一种自认为合乎某种情理的动机,也必产生某种影响社会舆论和社会关系的效果。这种动机总是源于对某种欲求进行满足的目的,同时在效果上又不背离于自身对善恶判断的标准,而正是这个标准才具有了一种对动机的实施进行制衡的力量,这便是道德的力量。这个标准也就是道德标准。如此说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而只有大家趋同并形成共识的道德标准,才具有至高无上的普世价值,才是管理者们应该倡导并竭力推行的社会道德标准。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是站在心灵制高点上的公正的法官,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德问题不能完全靠体制,个体的修炼和塑造同样至关重要。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官员也好,学者、公众也罢,都应上有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对制度约束的顾忌,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正视道德失范现象,正是为了促进道德重建。我们欣慰地看到,我们身边依然有不少人,固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有着自己高尚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操守。道德重建,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精辟深刻的论述,阐释了道德的深刻内涵以及道德修养的简便途径。无论你是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领导、普通员工,还是在校学生,都有必要沉下心来好好读读本书,因为只有重建全社会的道德高地,只有驱除自己心中的乌云,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灿烂的星空。 本书阐述的是道德问题,其实也是管理问题。靠什么管理社会?靠什么管理国家?靠什么管理企业?靠什么管理自己?表面看靠的是制度,实质上靠的是道德。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本书既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省读本,也可作为各行业新老员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手册。 作者 2012年2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这本《道德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作者简介

  张振学,男,1962年生。国内知名畅销书作家。先后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评论及其他理论文章近数百篇,并多次获奖。著有畅销书《低调做人的哲学》、《高标处世低调做人》、《心态决定状态》、《中层领导手册》、《有一种心态叫无所谓》、《人生58个败局》、《从有所谓到无所谓的人生哲学》、《咀嚼做人的滋味》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心纵如马,道德为缰——道德是人性丛林的最高准则
1.人格需以道德滋养
2.道德需要良心的检阅
3.道德是一种责任的修炼
4.铁肩担道义,责任著良知
5.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
6.事无巨细,唯道德是尊
7.仁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8.道德是责任最明亮的眼睛
9.道德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
第二章 社会秩序的实质来自心灵秩序——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守护神
1.诚信开天下,道德载万物
2.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3.道德是秩序的无形维护者
4.道德信仰可将社会的天空照亮
5.善良是人类美德之本
6.君子爱财,取之有德
7.用美德守住心灵那片净土
8.和谐社会呼唤道德回归
9.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第三章 道德与法律在互动中构建人类文明——德治贵在治心,法治重在治行
1.道德水平是衡量国家文明的尺度
2.道德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既理智又温馨
3.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令人悲悯的
4.让法律为道德良知保驾护航
5.化法律与道德冲突为协调并用
6.社会文明要靠道德和法律互补
7.敬畏法律,是践行法治精神的前提
8.回归伟大的道德时代
第四章 从管理道德到道德管理——道德既是管理工具,亦是管理目标
1.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2.管理道德是组织肌体的中枢神经
3.道德让管理竞争优势凸显
4.让道德的光辉洒满管理的每个角落
5.人性管理是道德的根本性归依
6.制度设计体现管理道德的水平
7.道德管理在于开发人的精神能量
8.让敬业成为员工的一种道德自觉
9.道德是基业长青的擎天柱
第五章 官员道德是公民道德的标杆——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
1.官员修身正德是行权理政的根本
2.品德是为官之基
3.官德是道德教化的风向标
4.领导干部要把官格与人格统一起来
5.官德丈量着领导的高度
6.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
7.官德体现在官与民的关系之中
8.正官品先正人品
9.做人不踏底线,为官不越原则
10.勇于担当是一种可堪大任的官德
11.把修身当成每日必修课
第六章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道德是一种人人敬畏的力量
1.德才兼备:千古用人标准
2.虚伪的道德撑不住成功的腰板
3.有才无德者难成正果
4.智高德薄者笑不到最后
5.成大功业者必有大德奠基
6.沧海横流方显巨人品格
7.道德是留给子孙最好的遗产
第七章 道德提高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1.仁爱是道德的华美外衣
2.践约是文明社会开出的美德之花
3.小细节彰显大道德
4.尚荣知耻是立德之基
5.自我谴责是社会道德发展的润滑剂
6.最有序的地方必有美德驻守
7.人人有爱,处处逢春
8.让道德的甘霖滋润每个公民的心田
9.弘扬雷锋精神,推进道德建设
第八章 人人都应按套路出牌——尊崇道德,从我做起
1.职道德在于做好本职工作
2.诚信是维持社会稳定关系的基础
3.从修身做起,赢在起跑线
4.口德,让你的语言闪烁文明之光
5.礼貌是教养开出的花朵
6.强化网德,道德没有虚拟
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8.为别人搬开绊脚石,为自己铺路
第九章 恪守道德,勿须提醒——让遵守道德成为习惯
1.每个人都应该坚守做人的底线
2.让恪守道德成为习惯
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4.信义是价值永恒的信条
5.廉以修身,俭以养德
6.学会用自律竖起道德的标杆
7.从道德的受惠者到道德的授惠者
8.踏破道德底线的代价
第十章 走出道德洼地——成功人生因道德而精彩
1.诚实是赢得信任的法宝
2.走出“看客”的包围圈
3.良心是有意识地奉行道德
4.中正品方之人是职场极品
5.谎言腿短走不远
6.道德洼地不可居
7.与人绝交不出恶声
8.占领道德高地,方显高尚人格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3.道德是一种责任的修炼责任是一种道德,道德也是一种责任。道德责任是履行其他各项责任的推进剂。道德责任是一种超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之上的无形的、至高无上的责任。但是,它又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责任,而是必须借助于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而道德责任与其他责任相比更为根本,主体正因为有了道德责任,才有自觉履行其他具体责任的行动。因此,道德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依据和前提,社会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责任。这种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规范参考系中,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对自己某一具体行为善恶性质的自觉控制力;二是对某一责任行为的执行力度或认真程度;三是对行为后果自觉承担的充分认知。也就是说,道德责任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自律的道德承担,正如康德所说的,道德责任是我们的自觉,并承诺道德法则对我们的约束。甘心情愿地接受约束,并在实践中坚守,才会让道德责任熠熠生辉。而勇于坚守道德责任者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乏其人。宋濂是我国明代的著名学者,也是个极其重视守信的人。年轻时代,留下了许多守信的故事。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名人请教,时间是事先约定好的。谁知将要出发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怎么去得了?”宋濂回答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拜师的时间了,那是一种失约。失约,就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也得出发。”说罢,就冒着大风雪出发了。一直走了一天一夜,宋濂如期赶到了老师的家门口。当意外地看到这个全身湿透的年轻人站在自己面前时,老师感动了。他说:“年轻人,你这样的守信,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北宋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年少时就是个诚实守信的学子。他的学问和良好的名声,都与他的诚实守信品格有关。14岁那年,晏殊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了朝廷。他这种情况,本来可以不参加考试就直接做官,可是他不愿意,一定要参加考试。考试时,他的卷子交得特别快,而且文章也写得特别精彩。他不费劲地从1000余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最后一关是接受皇帝的殿试。没想到,一见皇帝的面,他第一句话就是:“皇上,臣下上次考得好完全是一次意外,因为那考题是老师以前多次给我做过的。我要求皇上再试我一次。”皇帝十分惊异于这个年轻学子的诚实,就再出一道题,让他当时就应对。结果考得又很出色。皇帝当着众臣的面说:“我看重晏殊倒不只是他的学问才气,更重要的是他是个诚实的人。这样的人难得啊!”2006年4月3日,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揭晓。从首届只有本市的数十个演员申报,到本届的海内外17个剧种、150名演员报名。以诚信为基础,依靠“纯洁公正”,上海的白玉兰已经香飘四方。建设诚信的“白玉兰”,作为评委会主任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功不可没。谁都知道,没有这位诚信的表演艺术家,哪有诚信的“白玉兰”?在16届白玉兰奖颁发之际,人们一致同意将“白玉兰终身成就奖”颁发给袁雪芬老人,道理也在于此。讲到白玉兰奖,就不能不说像白云一样冰清玉洁的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她当主任的16年间,“白玉兰”始终没有闹过丑闻。袁雪芬有句名言:“吃饭勿到,送礼勿要。”她说的,也是全体评委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有一年,在评奖前,袁雪芬所在的上海越剧院一位同事来看她,同时来的是家乡剧团的几位客人。家乡的客人来到,她是很高兴的。但是,当客人送给她一条沉甸甸的金项链,并要她在评奖时“照顾照顾”时,她马上不高兴了。她厉声对客人说:“快把那项链收起来!至于评奖,那应该是公正的。评奖没有一点诚信,还评什么奖?”她不客气地硬是把客人“撵”了出去。白玉兰奖评选有一套铁的规则:凡是“送礼者”,一律取消评奖资格;评委看戏后,一律不到后台私自与演员接触;评委不擅自对外发表观后感,因为那样会被人误解为整个评委会的意见;评委绝对不能收受来自任何一方的请客送礼…次,一位评委在推不掉的情况下,收受了别人的一点小礼,后来也是自己主动向领导反映的。袁雪芬知道后,十分愤怒,狠狠地批评了对方。最后还是作了警告处分,并要求他以后不再重犯,如再犯,定然开除出评委行列。这些定下的规矩,袁雪芬老人自己是身体力行的。在评委统一口径前,她总是守口如瓶。一旦作出决定后,就基本上不更改了,即使自己有独特的看法也不例外。应该说,演艺圈内的腐败现象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像袁雪芬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遵守规矩,实在是难能可贵。不难看出,从宋濂到晏殊,再到袁雪芬,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在于对道德责任的坚守。的确,道德责任成于坚守。坚守是一种严格的自律,是一种对承诺的兑现,是一种对原则的践履。它源于一个人的道德自信与自律,源于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忠诚与企盼。坚守是艰难的,因为它须经受社会大熔炉的焚烧与冶炼,才能射出强光,让社会阴暗的一面在它的灼照中无所遁形。

媒体关注与评论

《道德高于一切》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物质达到了空前的丰足后,社会道德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贫乏。当众生喧嚣几乎遮蔽凶手连捅受害者八刀的残暴,当留日学子将屠刀挥向自己的母亲,当瘦肉精和染色馒头大行其道,当躺在车轮下的小悦悦面对的只是路人冷漠的眼神……面对这一切令人咂舌的惨剧,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社会俨然迎来了必须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分”。


编辑推荐

《道德高于一切》既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省读本,也可作为各行业新老员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手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高于一切 PDF格式下载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左传》里就提出:“德,国家之基也”,把培育高尚的美德视作“立国”的根基。孔夫子在《论语》里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向人们指出:实行“德政”,就会像众星围着北斗星那样获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左传》里更是将官德提到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高度:“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甚至荀子也说过:“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这些观点并非危言耸听。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领导干部的言行在群众中具有示范效应,因而官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引领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并对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官德是各级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从事领导、管理、协调、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因为德政的实施、推行要靠官员贯彻、执行,美德的培育、普及也要靠官员示范、教化。孔子曾将官吏之德比作“风”,将百姓之德比作“草”,上行下效,风吹草随。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反之,官吏失德,徇私图贿之风便会盛行起来;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秦王朝之所以“梦传万世二世完”,就是因为皇室贵族穷奢极欲,对百姓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导致政荒民怨,最后在农民的一片起义声中覆灭。实践一再证明,官德沦丧最终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此乃一条铁的历史规律。只有加强官德修养,保持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凝聚起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官德不仅是做人、立志、建业、立业之本,也是执政之道。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德,人之灵魂,民族之精神,社会之规矩,国邦之基础。共产党人的官德,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社会公德,而是从政的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涵盖着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做人要讲人品,为官要讲官德。官德是为官掌权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既然居官,就不能远离官德,也不能逃避官德,更不能缺乏官德。当官无德,必然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良,同时,也会为自身毁灭埋下祸根。少数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不讲官德、道德滑坡开始,嫌贫爱富,不考虑群众冷暖疾苦;热衷灯红酒绿,沉湎于低级趣味;进而发展到大搞权钱交易,卖官鬻爵,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害。


领导干部“官格”与“人格”分裂主要是指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与做采用双重标准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说的比君子动听,做的比小人可恶;对别人一套,对自己一套;教育别人清正廉洁、情操高尚,自己却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如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成克杰曾动情地说:“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这位“心系百姓”的成主席最后因受贿4000多万元被判死刑。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事发前,时常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我标榜,就在他被“双规”前两天的市委全会上他还声称要严守纪律,把风清气正的环境营造好。正是这些人的两面性与虚伪性,使得社会本应是光明的而增添了阴暗,本应是有序的而增添了混乱。这些人的两面性与虚伪性不但彻底失去了“官格”,而且更失去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人格”,同时他们的这种“官格”与“人格”的分裂还具有传染作用,对其下级领导,尤其是青年干部产生恶劣影响。所以,在年轻干部中,这种道德“分裂症”在一些人身上也有程度不同的表现,诸如知而不行,言行脱节,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道德行为,在体现主体的道德境界上相矛盾,人前人后表现两面性,职场上在上级面前表现出一副清正廉洁的作派,而在另一场合就恣意妄为,很少考虑什么道德规范和行为后果。
如果领导者的“官格”和“人格”不健康,即使他知识再多,智能再高,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甚至会与社会对立。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当知识被装入一个设计糟糕的头脑中时就显得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领导者的官格和人格,既关系自己的健康与幸福,也关系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所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领导者廉洁修身就需要非常注重培养“官格”与“人格”一致,努力在个体与社会、台上与台下的相互作用和交错中避免“官格”与“人格”的分裂,这既是官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关键。凡注重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在“官格”与“人格”双重修养方面都具有完善、健康的一致性。


道德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体现为自觉地信守,自觉地遵循,自觉地修正,自觉地行动和自觉地习惯,并最终上升为一种发自内心得自我管理境界。


没有比通过一种仪式来表达对贤才的隆重期许更为有效了。而使用这种最能激发人的精神潜能的手段,恰恰是最合乎道德的。如何唤醒和提升被管理者的道德自觉,则需要管理者高水平的道德培育和道德感召。管理者所使用的管理工具绝不应该局限于制度管理,而更应该包括道德管理。道德管理也是一种情感管理、良心管理和精神管理,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无形管理,因而比制度管理具有更深刻、更持久的内在力量。
朋友们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肯定不会陌生吧?故事的主角当然是信陵君了,但故事中最出彩的恐怕还是给信陵君出主意的侯嬴,因为侯嬴所出的主意,的确是非同凡响,其间闪烁的是智慧之光,这智慧之光恰恰就是人的精神力量最绚烂的体现。不过,这种精神力量的绚烂体现,却绝对离不开信陵君的作用,没有信陵君,也许侯嬴终其一生都会湮没无闻,更不用说让他有机会逞露自己过人的才华了。


人们常说,天堂与地狱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一步,一边是鸟语花香,一边是鬼魅横行。当你跨出不该跨的一步,就有可能从天堂跌入地狱,落到不能自拔的境地。这一步常被人们称做“底线”。
底线就是“红线”,就是“高压线”。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为官做人的标准应该超出底线越高越好,即使做不到高很多,最起码也要坚守底线,不能突破。无数事实一再证明,很多官员最后走上违法犯罪与人民为敌的道路,大都是从突破党性原则、道德规范、健康生活的底线开始的。底线一旦突破,就会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根基一样,必然带来生活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堕落、法纪上的失范。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他本是一个偏僻山村的穷苦孩子,可是最后却走上了腐化堕落的道路,最终因犯有受贿、行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执行死刑,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因经济犯罪而被处以死刑的职务最高的领导干部。胡长清本有着远大的理想,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也曾令一些行贿者无计可施。可他爱好书法,一些别有用心者就以求字为名向他“名正言顺”地提供“润笔费”。就这样,从他接受了第一个“红包”开始,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终于全面堕落为一个腐败分子。
“什么是底线,底线就是从政的生命线……我平时过手的礼金、礼卡,就是底线所在。一张礼卡金额也许并不大,但恰巧就是这个防线上的突破口。底线的突破,给我今后的道路上,提供了腐败、堕落的可能……”这是温州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叶钢炼在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写的忏悔书中的一段话。


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如今,党的领导干部处在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同时处于社会转型期,有些制度还不够健全,现有制度往往也执行不够有力,很容易滋生腐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注重官德修养,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循反映阶级、民族和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规范,用清正廉洁的道德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拥戴。


道德是人生必须具备的,我们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底线。道德高于一切!


现在的社会对加强员工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大家看了就知道了,道德真的高于一切。有道德才会做人。


与人绝交,三缄其口,不出恶声,也是一种美德。一个人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这种美德也是坚守不住的。因此美德是宽泛的一种抽象思维。归束不道德人性的缺失。


如果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就有坚定的意志,保证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完全真实的,他的每一个诺言都要兑现;如果他把自己的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注视着他一样,他不能说一丝一毫的谎话;如果他在人生之初就有这样的立场,那么他会最终获得无尚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
在南北战争中,当罗伯特·李将军在和一个军官讨论进军方向时,一个农民的儿子不经意间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原来他们军队要向葛底斯堡进军,而不是向哈里斯堡进军。这个孩子通过电报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总督阿廷。总督说:“如果我能知道这个男孩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我愿意拿我的右手来交换。”一个下士说:“总督,我认识这个男孩,他不可能撒谎,他是个正直的人。”15分钟后,联邦军队行进到了葛底斯堡,获得了大捷。
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高贵的品格和认真的态度,要渴望真理。
如果人们在商业交易中都很真诚,讲真话,那么双方的合作就不会破裂。商业交易需要双方都做到正直诚实。当人们不再互相信任的时候,就永远不会达成交易了。无论是诚实的益处,还是不诚实的教训,都无一例外地告诉人们:人应该站在道德的峰峦而不应该滑向道德的洼地,这是人生在世为人处事最要紧的。


不管是做什么都应该遵守道德底线中国文化沉淀应该发扬好书推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甲乙二人斗殴,丙是目击者。而当执法人员向丙了解情况时,丙却说是甲先动手。甲闻此,气得当面问丙:“你的良心到哪里去了?”
一个小孩掉进了路旁水沟,正好某人路过此地,他虽耳闻呼救之声,却无动于衷,扬长而去。后面赶来的人冲着他嚷一句“还有没有良心!”便“扑通”一声,跳进水沟,将小孩救了出来。
超市里,A和一个营业员发生争执。营业员说:“你拿了货还未交钱。”A说:“我是先交钱后拿货。”二人争执不下。营业员明知A确实没交钱,但由于自己工作的疏忽,又无人作证,无可奈河,只好说一声:“那就凭良心吧!”
其实,在现实中即使有人做了没良心的缺德事,他也不会坦白的,他在人前也会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像,然而,道德是源于心的,不是挂在嘴上的,有德无德总会体现在行动上的。
生活中诸如“凭良心”、“要良心”、“昧良心”、“坏良心”、“有良心”、“没良心”之类的话时有所闻,“良心”成了人们评定好坏、区别善恶、分辨是非的一个道德标准。


中国有一部《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做。但是现在提倡“道德”的那些人们,都已老子自居。什么是道德?道德是隐藏在生活之后的镜子,反射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性之间的差异;道德是酒酿,典藏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清香之后被一张陌生的嘴全部吞噬到了肚子里;道德是天空中飘着的一朵洁白的云彩,随意流动,却从不沾染恶习,因此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可望不可即。这是道德!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老子还要著书立说,专门写了一篇《道德经》呢?不是老子愤世嫉俗,而是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现在人的道德观。中国有一部道德观,可是现在道德正在沦丧,尤其是在职场中的道德更是让人嗤之以鼻。道德是秩序的无形维护者。于是就出现了许多领导层打着维护道德的幌子在败坏道德,最终把自己败坏到了监狱里。君子之交淡淡如水。道德就像是一潭平静的湖水,只要有微风拂过,就会在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而此间的微风正是属于道德高层的范畴,他们稍微动一动手指,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平静而完美的道德变得波涛汹涌,暗流丛生。中国有一部道德经,被中华名族的炎黄子孙传唱了千万年,到了如今,还依然被传唱,不仅是现在,更会在将来被当做永恒的主题永久的传唱,当我再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之后,我依然记得中国有一部“道德经”。


在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古国,道德从来都是影响人性的一面旗帜,它无时无刻都在闪耀着自己的独特光辉。


很好的书啊!需要这样的书来提醒自己改怎么做人!


中国古人对于君、民关系的论述,早已点到了精髓——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载是覆,全看这舟的表现如何了。为政之道,在于审时度势,依势用势;但为政之本,却在取信、立诚。赢得信任,取得支持,便可乘风破浪;相反,众叛亲离,威风扫地,则有翻船溺水之险。到那时,尽管你用尽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伎俩也是无力回天。
庸俗领导学只讲诡诈权谋,不讲德操品行;高调领导学只会讲大道理,婆婆妈妈;真正的领导学则从原则到技术全面分析。因为,原则与技术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两者缺一,即落入旁门左道。领导学既不是为了培养阴谋家,也不是为了培养理论家,它的目的是培养出扎扎实实、德才兼备、身体力行、深受拥戴的领导人才。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权力运作,要有一个“本末轻重”的观念。为政运谋者可以衡量轻重,可以调和利害,却万万不可以舍本逐末。看中眼前利益与看到长远利益,是区分英才与庸才的重要准绳。退一步说,如果说为你的团队谋利益不是你的目的,它至少也是提高你形象的一种根本手段。请不要轻视这一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人能在所有的地点与所有的时间都能欺骗与虚伪,只有真诚坦率方可取信于民,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人忘记。


人生需要沉淀自己,才能品味经典。


书很好,但是就这本书的质量而言,很一般,没有封膜,灰尘很多,纸张切割很差,本来是打算送人的,这下也不能了。。。当当真的该好好注意一下,有瑕疵的书就不要发出了,不要老想着浑水摸鱼,不要与这本书的名字形成反讽,确实有很多人嫌麻烦不去退换,但这真的是在毁当当的牌子,我已经有很多同学都不在当当买书了,改去亚马逊了。。。请不要再让我们失望了。。。


这本书很好,读后感觉不错


为写论文选购此书,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真心希望政府部门和每个老板可以给自己的工作人员都看看这本书


通过阅读可以使人们对自我行为进行反省,观察对他人行为从而包容他人。很不错。


不错。。内容不空洞。值得一看。


中国就应该多几本这样的书,引导大众共同遵守。


好书,很好看的书,希望大家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