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地理
2011-7
中国物资出版社
邹凤羽
273
粮食等农产品在中国供求出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历史性变化,粮食流通由高度的计划性与极强的垄断性逐步向市场化取向推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经济,与地域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用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和生产布局理论来分析与研究粮食经济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第二节 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粮食经济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一节 地形地貌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二节 气候资源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三节 水资源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四节 土地资源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三章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一节 生产方式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二节 人口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三节 城市化、市场化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四节 科学技术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五节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粮油生产布局
第四章 粮食生产布局
第一节 中国农业区划
第二节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与布局
第三节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
第五节 中国其他粮食作物分布
第五章 油料生产分布
第一节 中国油料生产概况
第二节 中国油料生产分布
第六章 粮油工业地理
第一节 粮油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二节 制粉工业
第三节 碾米工业
第四节 油脂工业
第五节 粮油食品工业
第六节 饲料工业
第七章 粮食流通地理
第一节 交通运输地理
第二节 粮食运输
第三节 粮食市场建设与布局
第四节 粮食仓储建设与布局
第八章 世界粮食地理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
第二节 世界油料生产
第三节 世界粮食贸易
第四节 世界粮食储备
参考文献
(五)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 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包括伏牛山一淮河以南,福州一英德一梧州一线以北,鄂西山地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和低山地区,共523个县市,土地面积97.9万平方千米。该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农村经济发达,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精耕细作,产量水平高,是全国稻谷、油菜、棉花、桑蚕、茶叶、柑橘、竹材等重要生产基地或集中产区。 该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是:水热资源充沛,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河川径流丰富,开发利用条件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是农业的精华所在,丘陵地开发潜力大;亚热带特色的土壤与植被,红壤与水稻土分布集中;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 该区的农业生产主要特点是: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以水稻为主,集约化程度高,也是油菜、棉花、小麦的主要产区;林、牧、渔业发达;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该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巩固和提高两湖、两江平原以商品粮为主、农牧渔全面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发挥沿海、沿江区位优势,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带动整个长江中下游农村经济的发展;丘陵山区立足于沟谷农田建设,加快资源开发;以防洪排涝为重点,加强洪、涝、旱、渍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立足于全国全局,发挥不同地区优势,把本区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区。 (六)西南农林区 西南农林区位于秦岭以南,滇南、桂西以北,青藏高原以东,长江中游丘陵、平原以西地区,共430个县市,土地面积100.8万平方千米。该区处于亚热带,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复杂多样,除四川盆地外的地区均经济文化落后,生态环境恶化。 该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主要特点是:山多、山高、坡陡、平坝少、土层薄,林地多、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垂直差异极为显著;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农村人口比重大,文化素质不高,山区交通闭塞。 该区的农业生产主要特点是:粮食不能自给,烤烟、油菜及桑、茶、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林特产品丰富多样;山地水热条件垂直差别大,形成多种多样的立体农业,耕作制度多样,以一年稻麦两熟为主,其他农作物有甘蔗、玉米、油菜、甘薯等;农业基础条件差,经营较粗放,生产水平低;农村商品化生产发展慢,农村贫困面广。 ……
先生的书
是一本用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理论来研究粮食经济问题的著作,详细讲解了粮油地理学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了我国粮油作物的生产布局,内容比较丰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