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毛泽东的伟人气质

唐得阳 红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作者:

唐得阳  

页数:

341  

内容概要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在给江青的信中写到:“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毛泽东是一位非凡的人物,是一位气质非凡的人。在人们的眼中,他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种领袖气质。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位领袖,一位政治家,一位军事家,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学者。一位诗人。他是人。但又被赋予神的色彩,多姿多彩。可亲又不可及。人的气质是后天的。毛泽东的气质源于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他是在20世纪的大动荡年代改变中国面貌的世纪伟人。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魅力超凡的领袖气质 一、做人民的领袖 二、忍辱负重 力挽狂澜 三、团结就是力量 四、慧眼识珠 五、遇事虚怀 六、尊重别人 七、处处关心人民疾苦 八、出语惊人第二篇 雄才大略的政治伟人 一、刚强嫉恶追求自由发展 二、彻底的革命精神 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四、实事求是 五、深谋远虑 六、审时度势 七、知人善任 八、从严治党 九、在逆境中保持旺盛的斗志  十、集思广益第三篇 运筹帷幄的军事巨人 一、用人民战争淹没强权 二、灵活机动 三、不循常规 四、心战为上 五、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第四篇 肝胆相照 一、领袖与人民水乳交融 二、博大胸襟不计私怨 三、肝胆相照论情论理 四、注重人情味平等相交 五、情真意诚 六、幽默热情第五篇 以国为家 一、对父母忤逆而又孝顺 二、为有牺牲多壮志 三、对子女寓爱于严 四、对亲朋故旧有情又“无情”  五、对祖国和故乡永远赤诚第六篇 性格气质:多姿多彩 一、爱读书重调查注重充实自我 二、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模式 三、学者风格 四、中流击水 五、闲庭信步 六、爱好大自然第七篇 豪迈奔放 一、豪迈奔放 二、情深似海 三、壮志凌云 四、永远的斗士 五、气壮山河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篇 魅力超凡的领袖气质  一、做人民的领袖  作为一名杰出的领袖,毛泽东最大的特点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做人民的领袖,在毛泽东关于人的思想和人格的思想中,有一个占重要地位的概念,就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屡次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要组织群众,要发动群众。  逝世前,他在病榻上几乎一字不差地再次重复了44年前他就说过的这样一段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却是幼稚可笑的”,他还另外加了三个字:“包括我”。  “气质是人的经历、修养、知识、思想等长期积累、综合的产物,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举止、甚至外貌。”  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思想品质为基础的,由此一个人的气质是以其思想和品质为基石的。一个怀着高尚理想的伟人自然是一个爱人民的人。毛泽东的伟人气质是以他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和思想品质为基础的,由此他在气质上也体现人民领袖的风范。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这是他对全党和全国干部的要求,也是他的处世箴言。  毛泽东从小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关心人民;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又在老师的教导下,下乡调查,确立了相信人民的思想基础。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毛泽东就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之所以成为人民爱戴的领袖,也正是因为此。热爱人民,相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构成他永恒的人格和领袖气质。  毛泽东的这种领袖气质首先表现于:他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  青年时代,俄国人民在十月革命中所创造的伟大业绩,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高度评价了俄国劳动群众在埋葬旧制度、开创新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指出:“俄国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斯响应”,是“俄国革命的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马列主义领导,发动了反帝反封的“五四”运动。  在这一轰轰烈烈的时代风潮中,毛泽东自觉把自己融于广大民众之中,领导湖南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毛泽东认识到,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拯救中华、复兴民族的决定力量。于是,他发出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民众的联合”是改造社会的“根本的一个方法”等热情呼声。  在接下来的湖南自治运动中,毛泽东也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他指出:“湖南自治运动是应该由‘民’来发起的。假如这一回湖南自治真个办成了,而成的原因不在于‘民’,乃在于‘民’以外,我必断言这种自治是不能长久的。”作为湖南自治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还设想,由“工人农民办理政治”,认为“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装在穿长衣的先生们的脑子里,而装在工人们农人们的脑子里。他们对于政治,要怎么办就怎么办。他们对于法律,要怎么定就怎么定。”(《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76页)在此,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在实践中,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大规模的群众活动。  湖南自治运动之所以有一定声势,获得某些成果,同毛泽东重视人民群众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是分不开的。而湖南自治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又恰恰是没能积极引导和深入动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地破除对封建军阀的幻想,向他们展开夺取政治权力的斗争。毛泽东后来深有体会地说:“从此以后,我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才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以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使毛泽东成为了全党和全民族的领袖,他的人民领袖气质文体现在他把人民群众看做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信任人民,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认为,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最底层、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但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上遭遇的命运却极不公正,他们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种意义上的被压迫者。这样,必然发生革命。  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在感情上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在工作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他把人民群众看做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走群众路线,重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把自己的人生和党的事业全部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最终目的。  建国后,人民群众当家做了主人,革命是不是就完结了呢?毛泽东认为远没有完结。“一百年后还要不要革命?一千年后要不要革命?总还是要革命的。总是一部分人觉得受压,小官、学生、工、农、兵,不喜欢大人们压他们。所以他们要革命呢。”  作为人民的领袖,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来说,毛泽东认为,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但是它永远只是人民群众的一小部分,不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就会落空。由此,他多次讲过,党和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同鱼和水、游泳的人和水的关系一样,鱼和游泳的人都离不开水,党和党的干部,乃至领袖,也离不开群众。这样,毛泽东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科学地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  在旧中国,人民群众实际上处于被统治的奴隶地位。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多篇论著中阐述过这样一个思想:由于政治实力悬殊和理论水平的局限,作为“奴隶的人民”不可能直接、自发地推翻旧有的统治,成为“主人的人民”。他们只有集中自身的精华,形成与统治者相抗衡的先进思想和阶级先锋,构成强有力的凝聚优势,以此作为自身价值的代表和“中介”,才能完成由奴隶上升为主人的转变过程。这个“精华”、“先锋”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就是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的代表。  他反复强调,近代的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会重蹈历次农民战争的旧辙,难以避免流产和变质的命运。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开篇作了精辟的概括:“为什么要有革命党?因为世界上有压迫人民的敌人存在,人民要推翻敌人的压迫,所以要有革命党。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来说,就需要一个如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如果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革命党,人民要想推翻敌人的压迫,简直是不可能的。”同时,毛泽东还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论证。他指出,在本源和本质的意义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动力和创造者,共产党则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与自由的阶级工具。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著名的《愚公移山》一文中,将人民比喻为至高无上的“上帝”,誉为革命之“本”。因此,对于人民来说,共产党是“向导”;而不是“物”;是“先锋”,而不是主宰;“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他曾屡次告诫:“老百姓可以骂我们,我们却不能骂他们,因为他们是主人……”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作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显著标志之一”。在毛泽东看来,党和它的领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必须以“人民”为轴心,它的政治功能不能超出人民由“奴隶”上升为“主人”的范围。  这种党的领袖的认识,既是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人民领袖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人民领袖伟人气质的深层次反映。  毛泽东的这种人民群众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民谋求解放的真理,是民族精神的时代精华。以这种群众观作指导,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组织人民群众形成“真正的铜墙铁壁”,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相信“群众中蕴藏着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以他的智慧多方面地调动了这种积极性,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使中国跳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历史趋势是人民群众完成的,但却是他领导的。由此,他达到了领袖与人民相统一的完整的人格气质的圆合。  领袖与群众相结合是一种力的结合。这种合力是巨大的,因此,毛泽东所完成的事业是绚丽多彩的。他的伟人气质是群众与领袖合力的结合的完美体现。  ……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种非凡气质。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位领袖、一位政治家、一位军事家,又是一位学者,一位诗人。毛泽东是位伟人,他的气质具有感人的魅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毛泽东的伟人气质 PDF格式下载



伟人的气质充满魅力,也是伟大的,我很喜欢这本书,感谢当当!


打基础挺好的


买给爸爸看,我看不了,哈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