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藏生死线

陈渠珍 朝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作者:

陈渠珍  

页数:

265  

译者:

庞培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言  一百年的跋涉  死如在未定之见之中,  在我体内欣喜若狂。  ——里尔克  或许,所有书籍只是一间空空的屋子。  把陈渠珍的故事复述一遍之后,瞬间,我也成了百年前戈壁沙漠中冒死返乡、而后作古的士兵中的一员。在我最后迈出尘世的一步中,有原先根本没法想象的沙漠飓风,比死亡可怕百倍的饥饿、绝望和惊恐。而在我仆倒在地的无声无息中,把叙事的软弱、写作的无助传递给了茫茫雪原之外的远方。我猜摸:当年,一名川籍或湖南籍普通士兵在险恶征途上的无辜徒劳,一定成了作者陈渠珍在十万大山里的某间孤独小屋中,坚持一个章回又一个章回地把这个故事复述下去的动力和勇气。事隔数年后,死神仍旧在他坚忍的身体里跋涉,一如当年一百多名士兵的马队,在命运的暗黑中懵懂地闯入荒无人烟的藏地无人区。这是世上最高海拔的回忆录,每一页都有如坠地狱的风寒,每个章节都雄浑、辽阔、陡峭,挑战人的极限并使人严重缺氧!一直到藏族女子西原被葬在小雁塔下,读者肺部的最后一丝氧气似乎才随着作者的悲恸怆然而被挤出了体内,进入无生命迹象的“黎明前的黑暗”。最恐怖的一击在最后一刻莅临:失去一路相伴逃出绝境,拼死护佑自己的心爱女人。故事最后,男主人公的穷愁潦倒,彻底磨灭了阅读这个故事、同样愈加坚忍的读者身上可能存留的最后一点耐心!于是,在故事结尾,故事里的主人公、作者、读者们又一起来到地狱门前,到那阴曹地府的边缘走了一圈!这样的情节和场景,几乎是希腊神话中只身前往地狱救回妻子欧律狄刻的盲歌手俄尔甫斯式受难的东方版再现!在男人眼看就要救出他的女人,赎回爱的性命的一刹那,事情骤然间向着相反方向飞坠和发展。人成了真正悲剧的渊薮!而这几乎是爱的唯一实现!于是,出自尘世的角度,爱的本质,被凸显成了痛失!那赤裸裸、完完全全的痛失!必须在无限的痛里面,人才有可能依稀体味到爱之纯洁和绚丽。我以为,通过《艽野尘梦》这个文本,陈渠珍颇为艰难地说出了先前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经典的文本未能说出的一个形象:某种刻骨的、难以索回的命运之爱。在晚清、民国、“五?四”新文学、“鸳鸯蝴蝶派”等众多众声喧哗的写手和著述中,陈渠珍不徐不疾、缓重的叙述声音,获得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真正具有现代性意义、地狱特质的、不可多得的独醒者身份。数不清的流派谬误和思想概念: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大众或艳俗,西方和东方……纷纷从一名湘西山里的老军人的笔下,被过滤掉。原因很简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非文学,而是,也首先是:人生!  美好世间的难艰人生,艰难时世的美丽人生!  文言文版的《艽野尘梦》,只薄薄一册,淡绿色封面。到我手的时间是2001 年夏天,一旦开读,即爱不释手,从此成为我当年几本枕边书中的一册。那年夏天,我刚刚出版《瞎子阿炳》评传,从合肥的《诗歌月刊》杂志回江阴,手上新写作的诗作是几乎难以整理成形的组诗:《母子曲集》——后有一定稿版本,亦不尽人意——于是,要想在回忆中检索出当年细读陈渠珍回忆录最初的心境或心情,几乎成了无法想像的事情——年代的废墟如此庞大,杂旯,唯一有绝对把握的是:我一直把这本已经看过数遍的小小薄薄的书,携带在贴身口袋里,携带在身边,仿佛它是并非一般干粮的压缩饼干,即使每天睡觉之前,舌头舔一舔,也有无穷营养,更不要说甘之如饴的回味了。  2003 年春天,因为采访并撰写有关吴地田山歌的一个电视片剧本,我住到常熟乡里一个叫做“白茆”的临河古镇上。我在镇上的旅馆,有一夜忽发奇想,运用现代白话把这本散发出晚清、民国岁月的霉味的小册子,逐字逐句地复写下来,让这一惊世传奇的故事本子挪一挪地方,从旧时代的旅行箱(金属的铰链扣子已全部锈烂!)或木盒中取出放到大门口的空地上,去吹吹风,晒一晒太阳,看看封面上作者的姓名、名字,会不会掉脱、风化?是的,某种对死亡的好奇心,促使我长久地关注这个被世人遗忘的故事可能的再生,或再世。我读它时遗憾地感觉到它的心跳正在慢慢地变得微弱,有时十分微弱了,仿佛一名历经了年代沧桑的百岁老人……我俯身在他黑暗一隅完全无人理会的身子上,那儿,一张平静的脸庞上有着沟沟壑壑数不清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都在讲述无声的岁月;打心眼里,我被仍旧有着活人呼吸的这张濒死的面容所深深地打动了……陈渠珍,军中一度做过《边城》作者沈从文先生的名符其实的老师和师长。据说写得一手绝好书法。我一度忽发奇想,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亲眼看一看珍贵的《艽野尘梦》散佚在人间哪怕是一小页的手稿;或者假以时日,老天可能让我看一次,欣赏一回这名大山里跋涉出来的倔犟老军人的书法手迹——这时间,谁能珍藏一幅陈渠珍的书法墨宝?这是在我眼里如同蓬莱仙境似的真正意义上的墨宝啊!终有一天,《艽野尘梦》的读者会在数量上超过了不起的《边城》——我以为这样近乎痴人说梦式的一天,很快会降临,且如同所有的奇迹显现一般,会成为中国的文学读者们日常的际遇和共识——这两部书:《边城》和《艽野尘梦》,终将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旷原上并峙的两座险峰!出自同一块乡土——湘西凤凰的整体上的文学风景线,又是多么亘古和绚丽!  读沈从文,必读陈渠珍!  看《边城》,必看《艽野尘梦》!  后记  西原故事  我抄译这一本故事,前后悲泣数次。有时想想,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动用文字庄严载录的事体,也不过就数十桩。翻来覆去,无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桃园三结义或是众所熟知的特洛伊木马,以及《鲁宾逊漂流记》、《变形记》一类。我以为,陈渠珍这名从中国的崇山峻岭中走出来的男子所追忆的早年经历,介于中国大变革年代的裂缝期,足可跻身于著名的行列。不久前,和《走进西藏》的作者马丽华通电话,我曾无意间把这段经历概括成“西原故事”。  大家知道,西原就是这场浩大生死历险里那名聪慧的藏族少女。当年,陈渠珍携着一百一十五名士兵冒死穿越举世闻名的唐古拉山口、羌塘大沙漠,走回内地的路程足有一万公里,西原像是茫茫万里路上的一棵小草--但正是这棵小草,救活了与之相关联的整个事件的生命,乃至整个中国军队当年援藏赴险的悲壮史实和记忆。她也可能救活了我们这些读者在茫茫人海浮沉之余的一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笛福笔下、克鲁索先生身边的“星期五”,却比“星期五”美丽和珍贵多了!表面上看,作者记述追忆着的,只是一支军队,一场一百年前异地惊心动魄的历险,而实际上,他的笔墨、心力,却最终落实到了那名藏族女子顽强不屈的纯洁身影上。他记得她姣好的面容,那面容、那身影深深地映刻在作者脑中,那是永世也无法归去的风雪肆虏的伊甸园,也是一小处远离人寰的僻静墓园。我们这些后世读者完全可以凭着这本书的标识去那里祭奠或朝拜。我们是去朝拜一场爱的风暴,一种品质气度,一份人在茫茫荒原上的温情依偎--以及一颗纯洁而无畏、野性、美丽得使人潸然泪下的心灵。  2003 年10月 译于常熟虞园  2005 年秋 二次修改  2011 年7 月再改 于苏州启园

内容概要

  《西藏生死线》(依照《艽野尘梦》译写),是一代传奇人物“湘西王”陈渠珍亲笔撰写的一部回忆录。“艽野”指青藏高原。作者以地名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记录了他从成都到达藏区,又从藏区返回内地的传奇经历。其中详细描述了沿途所经过的昌都、江达、工布、波密、鲁朗、青海无人区、通天河、柴达木、丹噶尔厅、兰州、西安等十几个地区的“绝版”山水风光、人文习俗,尤以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和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动人心魄。整个回忆录也客观描述了英、俄等国觊觎下复杂的西藏局势、清朝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传记小说,还是一份珍贵的清末民初军政备忘录,也是关于一百年前西藏风俗民情和青藏高原的不可多得的人文地理考查报告。就小说而言,作者对荒原求生的描写,至今仍能令人心惊肉跳;作者笔端流露出对深爱的藏族少女“西原”的深情厚义,仍能在一个世纪之后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

  庞培:诗人、散文家,1962年12月生于江苏江阴。早年曾在江南各地漫游,有“文坛流浪汉”之美誉。1985年发表小说处女作,作品获1995年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7年“柔刚诗歌奖”及《诗探索》奖。代表诗作有《低语》、《谢阁兰中国书简》、《忧伤地下读物》。散文著有《低语》、《五种回忆》、《乡村肖像》等。陈渠珍简介
  他是博学多才、崇尚儒道、喜读老庄、兼通百家的“一介武夫”;他见证了中国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他曾是沈从文的上司,与贺龙元帅是旧交,滕代远将军亦受过他的资助。他叫陈渠珍,100年前以清王朝军官的身份入藏抗击英国侵略、平定达赖叛乱,而后跋涉万里、九死一生地回到内地统治湘西二十余年,史称“湘西匪王”。
  《艽野尘梦》成书于民国25年(1936年),印量很少,却轰动一时。1952年2月8日,陈渠珍因为喉癌病故于长沙麻园岭“寥天一庐”,终年七十一岁。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一百年的跋涉
总叙 艽野尘梦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第二章 腊左探险
第三章 昌都到江达
第四章 收复工布
第五章 进军波密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
第七章 波密兵变后 向江达撤退
第八章 入青海
第九章 过通天河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第十二章 丹噶尔厅至兰州
后记 西原故事
《艽野尘梦》
《亡姬西原墓志铭》

章节摘录

  险象环生的神奇见闻?  骇人听闻的行军历险?  肝胆相照的生死爱情  绝境求生——  话音未落,突然房子的四面八方铃声哗然,我急忙吹灭蜡烛往窗外看,只见窗外的藏人骑兵,已是满山遍野,分两路朝我们这里包抄飞驰而来。那些凶神恶煞般的藏兵们飞奔到距离河岸约一百步路的地方,就全体下马拨刀,队容整齐,跳跃前进。?  有一个姓杨的士兵,昨晚上不幸死在路旁,今天一大早被人发现,大家都饿昏了头,纷纷抢起他的尸身骸骨啃食起来,可怜那姓杨士兵的尸身,昨夜已经被附近的狼群吞噬殆尽,仅剩两只手、一只脚。如今又被士兵们拿去用火烤着分吃了……  绝险奇观——  过一个叫大相的地方,越过那里的山岭,周围全是重峰叠嶂,高峻极天。人到了那样的山道,竟可以远远俯视脚下的白云。那座行军所越过的著名大相岭,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武侯所开凿,故有此山名。有一个叫虎耳崖的地方,陡壁悬崖,危坡一线,格外叫人心惊胆悬;从那里的山脊俯视底下的河水,如一条飞舞轻盈的白练,清碧异常。山脊上道路宽不及三尺,两旁山壁如刀削,似乎留有盘古开天劈地时骇目的印迹。我当时的坐骑,一路上乘来,原先是从成都购得的良马;到了虎耳崖,过山脊时,我也清晰地感受到传自马身体内的惊惧颤栗,它不停地扭头、出汗,到道路稍平缓的空地,已是遍身汗流,无论我怎么用鞭子抽打,也不肯再往前一步,我想内地来的再好的马,到了虎耳崖这样的地方,也就走到了它所能承受的动物天性胆魄的尽头。  生死大爱——  大家边吃边称赞起刚才比试骑术时藏族女子过人的体力。我也顺着话头,盛赞那名连拔五竿的骑马女子,即使是训练过的男人,也不一定有她那样非凡、干净利落的本领。听到这里,彭错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他告诉我:“你所称赞的那名女骑手,是我的侄女西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书所记叙的事情,至今恰好百年。书中,革命、乱世、爱情不是天真的想象,而是一个人真实的天路历程,也是民族国家政治转变时刻一曲个人与民族的悲歌。一个受革命思想鼓舞却又怀疑革命不能救国的年轻人,选择了从军戍边,远离革命,结果深深爱上被他称为“艽野”的青藏高原,并与藏族女子西原结为生死夫妻。作者自言“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莫非革命与人性难以两全?然及至辛亥革命,这个内心懦弱而又矛盾的革命党人又历经苦难东归故土。为何?为了一场革命的结果,一种旧制度的结束,一个新的国家身份的诞生,还是别的什么?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部以晚近文言写成的“奇书”,经诗人庞培的译写而使广大读者得以尽心披阅,实为幸甚。  ——孟明(旅法诗人、学者)  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之游记最。  尤以工布波密及绛通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史料。  ——任乃强  著名藏学家  与常人不一样,陈(渠珍)有底子,常人没有,他的底子是在西藏打的。经历了《艽野尘梦》那种大难大厄的人,要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去;要么有常人难有 的毅力与品格,成常人难及的事业。  ——黄永玉 著名画家  这年头当诗人,成为小说家,写散文,要靠心灵流浪来支撑。唯有流浪,才能让灵魂真正安静。庞培是文坛的流浪汉,写散文的诗人,文字动静结合,即温软又刚强,能在抒情中沉思,在沉思中爆发  ——叶兆言 著名作家  陈渠珍的《艽野尘梦》是幸运的,这本书在经过了百年沉默之后终于相逢了一位知音庞培;他将其变形为《西藏生死线》,同时也将这陈渠珍的晚清文言文本译写成了具有庞培徽记的现代白话文本。庞培文本之美若木刻般历历在目——满眼的风景、军事、历险之细节为我们果敢而婉转地传达出原作者与译写者的人生志业与理想,如是杂糅了的白话文不仅透出文体的新鲜流畅,也让西域风物得以更细致委曲(这是文言不易做到的)的呈现。这一庞培所创造的别有风格的白话文使我紧张而激动地目睹了,不,应是亲历了一场发生在西藏的小史诗。  ——柏桦 诗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导)  笔记、野史、回忆录、罗曼斯……那么它终归是一个传奇;历险、逃生、大时代、奇人物……那么它只能是一个传奇。实际上,只要有西藏和爱情两样,一本书就足够成为传奇;何况它的作者号称“江湖匪王”,而诗人庞培是它的译写者。  ——陈东东 著名诗人(第三代诗人代表 《倾向》文学人文杂志诗歌编辑)  清末民初,“湘西王”九死一生的西藏传奇。一场兵变,万里东归路,饥寒交迫,生死考验人性;藏女西原,忘死相随,射猎驱狼,幸得逃出生天,奈何病魔夺命。一本堪比《鲁宾逊漂流记》的历险奇书。诗人庞培的译写文字率直挺拔,刚中带柔,不煽情,不粉饰,读来干净利索,心境怆然。  ——走走 小说家 (文学杂志《收获》编辑)  “令人叹服的治军能力以及长官的自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深夜还不睡觉,年近40也不讨姨太太,平时极好读书,以曾国藩、王守仁自许,看书与治事时间几乎各占一半。”  ——沈从文


编辑推荐

  115人出发,7人生还,200余天命悬绝途。1951年解放军首次进藏,第18军首长秘密参考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1911年11月,一支远赴西藏抗击英兵、平定达赖叛乱的清朝军队,在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奋勇杀敌,而后突然遭遇辛亥革命带来的生死变局,一行115人深陷绝境。生死攸关之际,他们决定把性命交给神明,用身体丈量出一条生死线,挣扎着向生的方向朝圣。  带队的人正是后来被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接见,并曾经做过沈从文上司的“湘西王”陈渠珍,而他这一路所经历的奇闻奇情奇事,直到今天依然让所有自恃了解西藏的人羞愧并震撼。  ○100年前原生态的西藏:对西藏过去的汉语描述是非常罕见的,《西藏生死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生动传奇的私家笔记:独特的个人视角,充沛的个人情感,细腻生动的表达,近百年前一个传奇人物在你耳边的“私语”。  ○著名诗人倾情译写:“文坛流浪汉”著名诗人庞培费时数年精研,诗意的译写,白话文打通了当下人们阅读古言的阅读障碍。  ○“湘西王”陈渠珍:传奇人物,沈从文曾经的上司,贺龙曾经的上司和对手,湘西的一个传奇,在这本书中留下了鲜活的面目。  ○生死绝恋:一个藏女对一个汉人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故事。  ○西藏秘参:1951年解放军首次进藏、第十八军首长参考书  ○绝地求生的历险:115人出发,最后仅剩11人生还。在无人区度过的200多天的奇绝历险,其艰险程度不读不足以想象。一本堪比《鲁宾逊漂流记》的伟大的历险奇书。  ○众多名家震撼举荐:著名作家叶兆言、陈东东、柏桦、苏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藏生死线 PDF格式下载



没有到过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于是有关西藏的书与影像,无论是历史、小说、旅行游记还是其他什么风光记录的,总之只要是有关西藏的我都莫名地喜欢,并千方百计地收罗来仔仔细细地读了又读,西藏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对每一个名胜每一个古迹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我甚至知道它的很多传说、典故、风土人情,我爱那片神奇的土地,爱茫茫雪域爱巍巍雪山爱猎猎经幡,那里有史上最痴迷的信仰也有世间最真诚的朝圣,说实话我时常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所感动,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被感召被蛊惑。

不过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了。因为拿起《西藏生死线》的时候,我仿佛已经在路上了,那是一百年以前“大漠孤烟直”的路上。我看过全部实景拍摄的电影《青藏线》,在影片中我见识了五十年前青藏线恶劣的自然条件将无数热血青年和他们“将铁路延伸到西藏”的梦想无情地埋葬在那片土地上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青藏线之于进藏者意味着什么,其实纵使在当下条件下要想徒步走完青藏线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少也存在着诸多的未可知,更何况百年以前的自然条件、交通工具以及个人装备等之于现当代先进科技的天壤之别,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主人公——一代传奇人物“湘西王”陈渠珍与他生死与共的弟兄们却创造了奇迹。尽管这一径长旅令这个最初拥有115人之众的队伍,走出来的时候不过只剩下了寥寥7人。

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传记小说,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清末民初,英、俄等国觊觎下复杂的西藏局势、清朝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部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等军政局势历史写照的备忘录,它还是关于一百年前西藏风俗民情和青藏高原自然地理人文不可多得的考查报告。相比后者,我更加喜欢陈渠珍和他的同伴们叹为观止的藏地历险经历i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的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故事,纵使在一百年之后偶然邂逅这段往事的不同时代的阅读者,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雪域高原的桀骜与纯结真爱的温暖,它们深深地涤荡着我早已被现实的尘嚣麻木得失去感知的心灵,令人羞愧令人温润。


穿越《西藏生死线》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真实的故事。陈渠珍一个清末的清军将领,在清朝大厦将倾的年代受命进军西藏。沿着川藏线进军,在进军的途中也是九死一生,而且还获得了提升,而且还娶到了一位藏族妻子——西原。好不容易来到了拉萨已经是一九一一年,紧接着这个世界发生了巨变,他们是通过缅甸传到拉萨的消息中,才恍惚知道中国爆发了革命,但是革命的形式依然未卜。随着时局的变化,清军内部也分崩离析,哥老会的势力改变了原来的权利结构,人人自危,藏军和藏民们也对他们也有很深的仇恨,这使得清军在很快的时间内瓦解掉了,原来的黄师长死了,眼看在留在西藏只有死路一条,陈渠珍带领着还能够听他指挥的一百一十五人开始了一次艰苦的长征。他们要回到汉地,回到家乡,离开这个荒凉而且对他们充满敌意的地方。

他们选择的道路是青藏线,但是时间有点要命,是冬天。我也曾经去过西藏,走的就是青藏线,虽然是二十年前,但是有日产的五十铃,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开到了拉萨,不过那是夏天,最热的八月份,在高原上经常可以看到飘起了雪花,在车上穿着长袖的我,冻得只打寒战。其实温度并不是很低,但是因为缺氧,所以身上的热量很少,高原反应也很严重,即便是九十年代,一般的国产车都很少能在青藏线上跑,跑一次换一两个轮胎很正常。可想而知在冬天如何穿越青藏线,而且那个年代没有公路,陈渠珍带领部下走得万分艰苦。身边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倒下。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匹马,还有很多驴骡帮着托运食品和物质,而且还有一名喇嘛作为向导,当时谁都不会想到穿越青藏线的行程会这么艰苦。可是一次次迷路,在沙漠中艰苦跋涉,食品和牲畜很快就都消耗没了。不过也有很多奇遇,一次遇到很多藏兵,紧紧跟着他们,他们决定打上一仗,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俘获了很多马匹和食品,可以说是旗开得胜。可以一进入沙漠,就好像走进了地狱,一天又一天,漫漫征程没有尽头,在沙漠中食物一点一点减少,牲畜一点一点损耗,就连陈娶珍胯下的一匹好马也在他们睡着的时候跟着野马们跑掉了盐巴行李一点一点都没了。最后他们只能够打那些野兽,打野驴,吃没有盐的肉,有时候连着好多天捕获不到食物,甚至吃生肉,最恐怖的时候连死去的同伴都被他们吃掉了。

走了几个月,跨过了唐古拉山,越过了通天河,翻过了昆仑山,经历了无数艰辛,迷路,失踪,饥饿,狼群,寒冷,冻疮,沼泽,一个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当然也有遇到好运的时候,忽然猎捕到很多野驴,遇到好心的蒙古人,遇到商队,都在危难之中帮助过他们,可是最可恶的是,他的部下竟然对蒙古人的钱财动了邪念,偷袭了自己的恩人,却不成想遭到蒙古人激烈的反击,双方互有伤亡,那几个贪心的部下都因为负伤而永远的留在了青藏高原上。

就这样陈渠珍终于走过了日月山,来到了汉地,一切都好了起来,可是身边一百多人却只剩下了七个,当走到西安的时候,他一路上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妻子,西原却得病死去了。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然后陈渠珍回到了老家湖南的凤凰县。写下了这本书,书名叫《艽野尘梦》。一百年后,被作家庞培翻译成现代语文,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西藏生死线》。

故事非常惊险,但是只是详细的介绍和记录,所以只能算是一个日记或者纪实,要是说和《鲁兵逊漂流记》还是无法相比,和出自湘西凤凰的小说《边城》从艺术性上也无法媲美。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在缺少历险的中国,有这样一部书,的确填补了很多空白。



陈渠珍(1882—1952)一位亦正亦邪、横跨三个朝代的江湖匪王,一位经历汉藏传奇婚恋,写出《艽野尘梦》这种痛彻心扉爱情的传奇官人,一位九十多年前就已徒步穿越青藏高原的奇人,他就是与民国总理的熊希龄,著名文人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的湘西王。
陈渠珍无问鼎天下的雄心,他要做的,只有四个字:“保境安民”。身处乱世,内忧外患,想保一方百姓平安,一年不易,何况二十余年。陈的同乡,著名画家黄永玉讲到陈渠珍,认为他:与常人不一样,陈有底子,常人没有,他的底子是西藏打的。经历了《艽野尘梦》那种大难大厄的人,要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去,要么有常人难有的毅力与品格,成常人难及的事业。这样的气质一代代传了下去,一段段故事都在这城墙内外开场与落幕……
1922年,陈渠珍执掌湘西大权不久,二十岁的沈从文从川东被部队遣散回到保靖,被陈渠珍留在身边作书记,领中士军衔。陈渠珍在军中自律甚严,年近40也不讨姨太太(晚年却娶了几位姨太太,那是沈从文离开湘西以后的事了),每天天不亮即起床,平时极好读书,以曾国藩、王守仁自许,看书与治事时间几乎各占一半,往往读书至深夜还不睡觉。 军部会议室是一栋新房屋,孤零零建在一座山上。开会时,如机要秘书不在,就由沈从文担任记录。平时,会议室就由沈从文留住。军部会议室里放置了五个大楠木橱柜,柜里藏有百来幅自宋及明清绘画,几十件铜器古瓷,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和一套《四部丛刊》。沈从文后来讲道,带了这么多书行军的长官实在罕见,更何况“每个日子治学的时间,似乎便同治事的时间相等”,“全不与我三年前所见的军队相像。一切都得那个精力饱满的统领官以身作则,掰画一切,调度一切,使各人能够在职务上尽力,不消沉也不堕落。” 当然,这个统领就是陈渠珍。军部书记的职务也比秘书处、参谋处书记要做的事多。一有急电或别的公文送来,即使是半夜,也必须立即起床,抄写回文。因此,沈从文不能随便离开会议室。无事可做时,沈从文只能以读书作消遣。 每当陈渠珍需要阅读某一书或抄录书中某一段时,就由沈从文预先准备好。于是,图书的分类编排、编号、旧画古董的登记,全由沈从文来做。由于登记涉及书画作者的人名、时代及其在当时的地位、铜瓷器物的名称、用途等等,这些都必须弄得清清楚楚。有时,他将那些宋至明清绘画一轴轴取出,挂到墙壁上,独自默默地欣赏,领会它们的妙处;有时翻阅《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一类古籍,与那些铜器上的铭文作比较鉴别,估出它们的名称及价值;有时又去查阅《四库提要》,以弄清一部自己不熟悉的古籍的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我在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份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所成的种种艺术,皆得到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 在这过程中,沈从文学到了许多知识。又由于必须经常替陈渠珍翻检抄录古籍,日积月累,沈从文将大部分古籍也看懂了。他的中国传统艺术根子,就是在这时扎下的。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被动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宽广而深切的变化。以至后来评说“沈从文的脚步,一直牵着陈渠珍的影子”,沈从文在这方面显示的才能获得了陈渠珍的赏识。他这段时期所接触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风貌;浸透在他创作中的古典文学修养、后半生从事文物研究必需的学识基础,乃至他对中国书法历史的透彻了解,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最初的源头。这时候进一步影响沈从文的人物,就是陈渠珍当年的老师,也是沈从文的三姨父聂仁德先生。聂仁德是个饱学之士,1893年与熊希龄进京会试,为同科贡士。后因丁忧,未能参加殿试。辛亥革命在凤凰成功那年,成为湘西民选第一任民政长。那年是从湖北监利县县长任上下来,路过保靖,稍事休息的。聂仁德50多岁,枣红色脸膛,浓眉,长髯,长袍马褂,一派斯文。他到达保靖后,立即被陈渠珍安排住到了风景宜人的狮子庵。狮子庵位于保靖著名的狮子洞口。临河一面石壁,形同狮面,石壁附近有“天开文运”四个斗大摩崖石刻大字。石壁上有一天然洞穴,张开如狮口,即为狮子洞。洞壁全是洁白如玉的钟乳石,一条天然小道通上一座石屋。清乾隆年间,邑令王倡建书屋三间于狮子洞前,虚掩着洞口。书屋前老树、修竹、古藤相互绞结缠夹,一派青郁气象。沈从文几乎每天都要过河到狮子庵去,听聂仁德谈“宋元哲学”,谈“大乘”、“因明”,谈“进化论”,好奇心驱使沈从文提出许多他不知道却又极想探究的问题。这一老一少,在这亘古长存的石洞前,面对千年长泻的河流,进行着没完没了的辩难,也就种下了沈从文要用一生精力去思辩、去解答、去证实的作业。于是他向陈渠珍提出离队北上求学(1935年),陈渠珍不但表示支持,还答应为此提供资助。沈老后来回忆:“我于是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份勇气,就离开了保靖。”但是沈从文离开保靖后不久,陈渠珍因十万坪一役,陷入了政治、财政方面的困境,之后就没能实际资助沈从文了。然而,这所有的一切在沈从文的整个人生中得以铭刻。
沈从文能够有1922年的启蒙,多少得感谢陈渠珍以及那幽静的小房子里的书画。像陈渠珍这样一个完全带着匪气的人,,在杀人如麻的外表下,对于他的内心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只有陈渠珍那一屋藏书藏画透露了他的好学,不是《艽野尘梦》,可能就没有人知道湘西王还是文才斐然。


真实的藏地没有密码,只有生死,一代“湘西王”陈渠珍轰动一时的回忆录《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近日完美重现,通过诗人庞培的全新译著,再现了当年陈渠珍以清王朝军官的身份入藏抗击英国侵略、平定达赖叛乱,而后跋涉万里、九死一生地回到内地的传奇经历。


《西藏生死线》一书的后面附有古本《艽野尘梦》,这本书写成于1936年,轰动一时。该书全面记载了百年前闻所未闻的藏地风貌,详细描述了沿途所经过的十几个地区的“绝版”山水风光、人文习俗,尤以传奇的藏地历险和感人至深的生死爱情动人心魄。作者陈渠珍与总理熊希龄、作家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见证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他是博学多才、崇尚儒道、喜读老庄、兼通百家的“一介武夫”;他见证了中国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他曾是沈从文的上司,与贺龙将军是旧交,滕代元将军亦受过他的资助。他叫陈渠珍——100年前以清王朝军官的身份入藏抗击英国侵略、平定达赖叛乱,而后跋涉万里、九死一生地回到内地统治湘西二十余年,史称“湘西匪王”。


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清末民初,英、俄等国觊觎下复杂的西藏局势、清朝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部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等军政局势历史写照的备忘录,它还是关于一百年前西藏风俗民情和青藏高原自然地理人文不可多得的考查报告。相比后者,我更加喜欢陈渠珍和他的同伴们叹为观止的藏地历险经历i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的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故事,纵使在一百年之后偶然邂逅这段往事的不同时代的阅读者,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雪域高原的桀骜与纯结真爱的温暖,它们深深地涤荡着我早已被现实的尘嚣麻木得失去感知的心灵,令人羞愧令人温润。


《西藏生死线》是庞培对陈渠珍的文言《艽野尘梦》的白话翻译。而这本书是白话放在前面,文言放在书后,想看哪一种都随你便。这是一部百年前的行军回忆录,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清末民初,当时的英国人、俄国人都在觑觎着西藏这块广袤的土地,掌权的达赖喇嘛也左右摇摆在不确定的犹豫之中,清政府也处于摇摇欲坠和自身难保的动荡之时。陈渠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随从清军四川出征西藏的。

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至今也是对很多人充满了好奇。那宏大而纯色的自然景观,原始而朴素的美丽、险恶而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有那些我们无法猜测的信仰和神秘,都在形成一种无声的召唤。读这本书,没有《边城》般的诗意,却是切切实实和惊心动魄的生死感受。所以介绍上的提及是没有必要的,毕竟这与《边城》无关,也不是可以胡乱相比的。甚至我觉得翻译也是多余的,那个时代的文言已经接近白话了,所以我看了前面一部分后,接着就直接看后面的文言了,没有太大的障碍,反而文言来得简洁明了,又缩短了阅读的时间,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语言韵感。

纪实的文章是真情、是真感,也是真实的历史。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体会到那片土地的与众不同,那些自然的高原气候与环境对我们常人来说是严重的挑战,别说去行军打仗了,光行走就够呛;更何况有复杂的情况和矛盾在其中。这之中还包含了汉人与藏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不管是什么理由,我在之中看到了许多的杀戮,很多无辜的生命在瞬间就消失了踪影,而那些打了胜仗的人最后也被老天惩罚了,即便在平常的行军中失去了性命,能够逃出生死线的人是寥寥无几。

一百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度见到这本风尘已久的书籍时,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真相,追溯某些事端的根源。其实,西藏不仅仅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更是神圣的。那种文化并不是我们简单可以想象的,包含了独特的精神。书中有一段藏人姑娘西原和陈渠珍的姻缘,写得也情真意切,想来是作者在九死一生后对她的深深怀念。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好看的书,是一本了解西藏的向导读物,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那一种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真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欲念和私利去破坏那片自然与神圣!


在阅读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曾不止一次读到此人的事迹。虽然比起袁世凯、孙文名气自然远逊,在新旧军阀中也不如吴佩孚、张作霖有名,但这个经历了晚清、民国到共和三朝的“湘西匪王”经历也可称不凡。光是做过沈从文的上司,已经可以让人记住了。不过陈渠珍以往并不太受人瞩目,属于低调的历史人物。只是这几年来,他的这本《艽野尘梦》开始在网上流传起来。也许是因为某名家的推荐,也许是天涯上网友将其译成白话文而引起众多跟帖,这本尘封许久的作品也迎来了重新出版,而且还不止一个版本。除了儒意这个冠以《西藏生死线》新名的版本,还有西藏人民版也在几乎同一时间付梓。从几十年不曾出版到同时两个版本,期间冷暖,怕是连作者自己都要感叹不已了~


重读这册被称为“西藏奇书”的《西藏生死线》,更别有一番感慨,且说书中所记录的是陈渠珍1936年回忆当年(1909年-1912年)入藏平叛以及后来当辛亥革命爆发时遭遇兵变,他带领部属及妻子西原(藏女),历时七个多月、历经万苦百艰九死一生,自西藏经青海达甘肃再长安回返内地这一经历亦即上文所提到的“跋涉万里”,所写下的自传体笔记文言小说。书名即取自《诗经》之《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艽野”,《毛传》释为“远荒之地”,正喻当年之西藏。一路的行军艰辛,自不待言,期间的故事用“奇人、奇事、奇情、奇文”来形容固然恰当,但书中对西藏的地理、交通、气候、物产、历史、人情、风俗描摹也堪称一绝,甚至被当作入藏必备手册。


即使交通迅捷如今天,去西藏旅行一次仍是一件能向朋友夸耀的壮举。一百年前的动荡时代,却有一个湖南人仅凭马力与双脚,深入蛮荒不毛之地,九死一生,成就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艽野尘梦》就是在1936年对这段传奇的追忆之作,作者陈渠珍的进藏年代(1909),要早于洛克在香格里拉(1922),更早于邢肃芝的雪域求法(1937),其跋涉之远,经历之奇也远甚于后两者,应是市面上早期西藏地理笔记中最堪可读者。


《艽野尘梦》以艽野喻西藏,以尘梦喻当年经历。昔者曾往,今复来思。1936年,陈渠珍追念往事,遂成此册笔记。笔记以行军日程为脉胳,记述西藏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因系以一个外地人的眼光来观察藏地,所以视角并无所限,凡所见有别于惯经者均写于文中。所述援藏、兵变等事,狭义来看是一段个人的回忆,广义来看却是国人的历史。而西原,这个笔记当中与陈渠珍同生共死的藏族女子,尤其牵动人的心肠。陈渠珍数次蒙她相救于濒死之际,又数次受她磊落豪气感染而重振士气。唯惜乎两人命薄如纸,竟永隔尔。陈渠珍一路经行多遇陌生人慷慨解囊,此中滋味,非曾历者亦实难体会。


冯磊兄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平心而论,《艽野尘梦》不是一本太容易读的书。尽管,这其实是一本足以令《浮生六记》黯然失色的小书。这是因为书是用文言文写就的,对当下的读者或许产生语言障碍,但在书中,随时有注解让读者能明了陈渠珍离开西藏的路线图,那一路的艰苦,自不待言,时已深冬,陈渠珍带领部属和妻子西原共计115人,秘密从西藏工布江达出发,回顾故里,等到抵达西宁时仅剩7人了。这一路走来悲壮异常,当读到“道路迷离,终日冥行。无里程,无地名,无山川风物可纪。但满天黄沙,遍地冰雪而已”,便油然生出了一种悲怆来。就是在这样的险象环生中行走,陈渠珍也是乐观的,有天,饥饿疲惫,他也渐渐掉队了,身边仅有了西原一人随行。夜了,“四顾苍茫”,“狂风怒号,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连西原也“战栗欲泣,力请趋避”了。陈渠珍想,趋避不如“静卧沟中”躲起来为好。平安度过一夜,陈渠珍对西原曰:“险哉,此一夕也!”读这样的文字,特感慨,可真是字字感人。


陈渠珍的一生,太多戏剧性,这本书大抵就是最好的诠释之一。
尝跟好友提到陈渠珍其人,好友言此人是谁,于是鄙夷道,汝不知沈从文乃是他的书童。
但其实他吸引人之处非关沈从文更非关文学。
不能不承认,艽野尘梦的文字太美,美到很难想象,它在讲述的是一段残酷的藏地生死。
陈渠珍呢?他本人?湘西王?亦算是几朝见证的老人,他的文武生涯,他的亲生经历,他的所见所感,皆是历史化成的一部分,闪烁着非凡的魅力。


几年前的一天,很偶然地读到“湘西王”陈渠珍的旧作《艽野尘梦》,还是电子版,看的是兴味十足,那书中记录的故事,令人感动,特别是陈渠珍在西原意外身故之后,他写道:“午后,装殓毕,即厝葬于城外雁塔寺,余既伤死者,复悲身世,抚棺号泣,痛不欲生。渊波百端劝慰,始含泪归。入室,觉伊不见。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述至此,肝肠寸断矣。”这样的情感不禁惹人泪下。断断续续读完,还是为书中的故事感动不已。抛开陈渠珍的后来“湘西王”的身份不说,就是这样一段情感历程也足以令他留存清史了。


陈由中级军官身份临危受命入藏平乱,继而因表现突出遭同僚排挤乃至陷害,却机缘巧合得上峰垂青,反被擢升。参加恩达、江达等平叛战役,后又敉平波密逆军,屡建奇功,为藏区僧俗二界所敬重。有道是“英雄若是无儿女,漫古山河皆寂寥”,陈少年英雄,自不会例外。在陈进藏期间,深得一骁勇藏女西原爱慕,因缘际会,与之缔结良缘。武昌起义爆发后,消息很快传至拉萨,局势立即大乱,军队中的帮会组织积极策应,杀死清廷驻藏部队统帅,并意欲拥立陈渠珍。而陈氏当机立断,东归返乡,路途艰险万端。抵达兰州时,仅不到一成的随从士兵幸存。更为戏剧化的是,一路尽心尽力护持陈氏出藏的西原,也因感染天花,溘然长逝,为陈的西藏之旅划下了一个凄美的感叹号。
这一路行来,是真实历史的经历与见证,亦是人性的见证。


陈渠珍何许人也?只知道他有个书童叫做沈从文…… 这部《西藏生死线》对于不爱读文言文的藏迷、探险控来说,确实是个福音。其实发现真正写得好的古散文被真正的大家翻译出来后真能透出汉字现在已经丢失大半的表现力来。 读着这本追忆清末年间,国破家亡之时,走上那个时候还仍以蛮番为世人所知——其实更不如说是除了英俄觊觎其之领地之外,西藏还远未像今天一样成为某种神圣精神的领地。


藏地生死线——中国Rubicon之路
在中国西部有一条被称为中国Rubicon之路——藏地生死线,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堪称“地狱之路”。它始于茶马古道的重镇飞仙关,经雅安、康定、新都桥、雅江、乡城、理塘,再南下稻城到亚丁,向西进入乡城、德钦,再到北上芒康,八宿、波密、林芝、拉萨、当雄、那曲、安多,在经唐古拉山、沱沱河到达可可西里,全长5000公里。
藏地生死线是进藏中最惊心动魄及最危险的一条路,也是是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几乎汇集了世界上一切高难度越野障碍,被列入“全球十大最难征服之地”名单之中。沿途经过雪山,森林,草原,峡谷,冰川,湿地,热带雨林,湖泊,沙漠,大河……一路翻过折多山、海子山、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色季拉山、雀儿山等20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越了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帕隆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沱沱河等汹涌湍急的江河,穿越了通麦排龙天险,遭遇了飞石、塌方和泥石流,经历了碎石路、烂泥路、水毁路、搓板路、刀背路,让人心惊胆跳。
藏地生死线也是世界上风景秀美的公路,沿途高山峡谷秀美的风光、康区和藏东南独特风情。“一公里一条生命”筑就的西部生死线是一条连接祖国内地和西藏的纽带,一代代藏人就在这条形同朽绳、生命脆如秋叶的奇路上常年奔波着。


钟叔河曾说,书如今越印越多,古旧书被炒来炒去,能“发掘”的好像都发掘出来了。像《艽野尘梦》这样原来无名的薄本小册,因为是私人笔记私家印本,又无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以反多湮没,甚至图书馆的目录里也查不到。他感叹到,“至今仍少见有继续做这种拾遗辑佚事情的人,难道这类著述的命运总是寂寞的么?”好在,《西藏生死线》出来,对我等爱看笔记的人来说,也是有幸的了,不喜读文言文的,更是幸运的了。


这样的一个下午,泡上一杯菊花茶,细品一段老故事吧。
遇到他那年,她十五六岁,明眸皓齿、艳若桃李。
遇到她那年,他二十余岁,英武挺拔,是清朝驻藏的一名管带。
他率兵进攻波密,她骑马随征,战场救他性命。
在西安。他们借居于友人的空宅中,一面写信要家里汇钱以便回湘西一边快乐相伴居家过日。
命运是个巨大的圆圈,他们茫然站立其中,不知所措。
终于一天,她眶中噙着泪对他说自己梦见母亲喂糖水给自己喝,按照西藏的风俗,梦见这一情景,必死无疑。
西原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
说罢,瞑然长逝。


《艽野尘梦》是民国时期的一部奇书。《西藏生死线》则是当代文坛一部巨著!


并曾经做过沈从文上司的“湘西王”陈渠珍,而他这一路所经历的奇闻奇情奇事


不能否认,这本书中的爱情委实让人感动。西原这样一个藏地女子,那份真心真情让人不自觉地就会对她产生大大的好感。
但是更多的,这本书对于人性的历练和对于藏地风俗的描述,亦是不可多得。
似是可以想到,湘西王陈渠珍,沾上这样的爱情,英雄美人,风月情事,皆可化作璀璨如珍珠一般的存在,遁入此书中。


离藏之际,同行115人。200余天后,唯7人生还。同生还者,还有陈渠珍于西藏所纳藏姬名西原者。西原万里从夫,与之相依为命,在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之后,才得以与陈渠珍一同寓于长安。然而好景不长,一路患难扶持的两人,终有一处所可聊避风露时,西原却又因患上天花之疾而香消玉殒。陈渠珍借资办完丧事后,“入室,觉伊不见。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行文至此,陈渠珍“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我现在开始相信了,一个人是可以成就一个地方的。就比如沈从文之于凤凰。我更加相信,一个地方成就的,绝对不只是一个人,就比如凤凰之于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当然,还有陈渠珍等等。
  凤凰的旅游越来越火,就算在全球金融风暴的打击之下,也正蓬勃发展着,不见颓势。这样的今天沈从文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人,就奔了他和他的《边城》而来。这巨大的经济效益,怕是当年沈老自己,也没想到过的吧?我也一样,最初对这个地方的熟悉,同样来源于沈从文的书里。呆在这个地方之后,我发现,我更着迷于另一个人的传奇,那就是陈渠珍。我把我的凤凰时光过得很婉约,婉约得如同沈从文的《边城》,简单的忧伤里,暗自的给着自己希望,模糊又清晰。我的骨子里,却更崇尚仗剑天涯的侠气。大漠以北,雪域之巅,一骑绝尘,九死一生,最终却又能笑傲江湖。而陈渠珍的一生更能具体的给我这种感觉。


这部书所记叙的事情,至今恰好百年。书中,革命、乱世、爱情不是天真的想象,而是一个人真实的天路历程,也是民族国家政治转变时刻一曲个人与民族的悲歌。一个受革命思想鼓舞却又怀疑革命不能救国的年轻人,选择了从军戍边,远离革命,结果深深爱上被他称为“艽野”的青藏高原,并与藏族女子西原结为生死夫妻。


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让很多人为之向往。
从各种报道,各种网址,各种书籍中都能看到它的名字。
西藏,一个从来都不缺少传奇的地方。
这本书穿越了整个西藏,带给我一个震撼、悲怆的故事。
谢谢陈渠珍。


“湘西王”,清朝覆亡前夕西藏。“远荒之地”一段“尘梦”,“往事并不如烟”颇含往伤逝的悲怆,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更有生离死别之乩情。


清军将领陈渠珍湘西人,奉命进藏,援藏,后又因兵变不得己出藏。原本以笔记文白记录的便是这段经历,在他的记录中,生死存亡的出藏经历,细致,激动而特别感人。


知道沈从文的人很多,知道沈从还做过陈渠珍书记员的人估计不是太多。1922年,沈从文在时驻保靖的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麾下当书记员时,由于职务之便与陈渠珍的治事治学之需,使他有幸接触过湘西所藏的古书籍、古文物、古书画。有幸目睹过陈渠珍在保靖“振军兴武、发展教育、兴办实业、乡村自治”生机盎然的情景。这一切,无疑深刻的影响着沈从文。此后,他走出湘西,远赴北京。谁能说日后沈从文的成就与那段经历没有关系呢?


 在清朝末年,中英之间有一次争夺西藏东南无政府管辖地区的较量,陈渠珍是这场较量的参加者,中国起步早,占有一定优势.但辛亥革命造成国家崩溃,陈渠珍等千万军人的努力毁于一旦,此后的争夺中,英国和印度一直占着上风.


一支远赴西藏抗击英兵、平定达赖叛乱的清朝军队


我们常说浮生若梦。这本原著也叫艽野尘梦。
可这绝对不会是一场梦。
这是真实,真实地让我们只能膜拜的一本书。
那些作者的经历,即是我们可以探知西藏的史料。


庞培对陈渠珍的文言《艽野尘梦》的白话翻译


之前在微博上好多人推荐这本书,一直在网上找,后来干脆去佛教书店找都没有买到,买了本太文艺范的《艽野尘梦》,看了半月,好难懂呀。。对古文中的西藏不是很了解,所以看着好累。发现当当终于有了。马上买下,还没收到先写评论。。。。


笔记《艽野尘梦》的作者陈渠珍属文士中极少数例外之一


艽野尘梦是陈渠珍记叙自己早年入藏经历的回忆体自传


真实的西藏,尤其是百年前的西藏,这种在如今说来探险式的跋涉,绝对是生死攸关的事情。
正是因为涉及生死,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这种现实的震撼感扑面而来,却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比拟的。说九死一生,绝对不为过。这是一部奇书,即使如今的我们,带着高科技的装呗,坐在越野车里,怕是都不敢轻言赶从这条路走出。更何况还要经受那么多濒临人性底线的折磨。


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之前买过一些藏地题材的小说,远不及这本来得真实。
是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年前,1911年11月,它是真实的,也是超越任何一本虚构小说能带来的阅读感受的。很多作者拿西藏作为话题和看点,但我觉得都无法超越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真正的藏地奇书。


读书人性情不一,关注点自然也不相同。《艽野尘梦》有着无数个可资解读的方法,但对陈渠珍来说,终是事如尘土、人如春梦。连读书者掩卷一叹,都恍然间了不知身之所在。


世间男子,有几人似陈渠珍?
这本书读来,感触良多,最多的,怕就是震撼二字。
真真当得起百十年来,真正的与西藏有关的奇书


笔记所录,是陈渠珍援藏、离藏的经历。1909年,陈渠珍随军入藏,虽然入藏的初衷是以此从戎之机,聊作避秦之游,但秉性使然,他于公事之上并未推诿将就:探腊左则全身而退、平波密则敢为人先。平定波密之后,武昌起义消息传至军中,军中人心大动,哗变四起。陈渠珍身处不同权利帮派的旋流之中,连自保都成问题,无可奈何携百余人由工布入青海、走兰州,以图远离祸患,返归故里。这段出藏的经历占全书总内容之半,但危险程度却远高于前。一路之上荒野漠漠,狂风萧萧。寒冷、饥饿,无不是对生存意志与人性的拷问。


一个受革命思想鼓舞却又怀疑革命不能救国的年轻人,选择了从军戍边,远离革命,结果深深爱上被他称为“艽野”的青藏高原,并与藏族女子西原结为生死夫妻。


湘西王陈渠珍,曾经是土匪豪强的一个代名词。有谁想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字竟是这样的动人。如果说,有哪个湖南人把匪气与才气结合得天衣无缝,过去我会说是毛**,如今我会修改为陈渠珍。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


生死线,青藏线。
主人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我被书中人物打动了。西原纯朴的爱情,却迸发出了对人性最真实的感悟,爱一个人至死不渝。面临危险时,用身体挡在了丈夫的前面,西原虽然有脆弱的、娇小的身体,在生死面前,看到的却是伟大的身形。主人公历经7个月穿越青藏线,在没有任何指示方向装备的前提下,仅仅靠人对生命存亡的一种意念通过无人区,世上没有几人能比。
人谁无死。但活的意义千差万别。


这是一本蒙尘已久的历险奇书,一部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典,一份清末民初西藏实况的珍贵史料。


一句玩笑话,成就了一段姻缘,谈不上浪漫,却是真的爱情,西原,一个藏女子,有情有义有担当,似乎是上天派来陪陈走那一段最艰难道路的天使。在无人区人狼争食的行程中,她的背负也不比男人少,陈渠珍精神几度近于崩溃,西原以她的坚韧与乐观给他以安慰。走过最艰苦的日子,西原却在抵达西安后染天花病逝。


没有到过西藏一直是我的一个遗憾。于是有关西藏的书与影像,无论是历史、小说、旅行游记还是其他什么风光记录的,总之只要是有关西藏的我都莫名地喜欢,并千方百计地收罗来仔仔细细地读了又读,西藏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对每一个名胜每一个古迹都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我甚至知道它的很多传说、典故、风土人情,我爱那片神奇的土地,爱茫茫雪域爱巍巍雪山爱猎猎经幡,那里有史上最痴迷的信仰也有世间最真诚的朝圣,说实话我时常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所感动,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被感召被蛊惑。


最吸引我的是陈渠珍这个名字,知道沈从文就应该知道他。
书的封面很吸引人,内容也不错,图文混排,有大量一百年前的老照片,以及陈渠珍当年入藏出藏的全景地图。超值经典的书。


直到今天依然让所有自恃了解西藏的人羞愧并震撼


这是一段真实得令人五体伏地的过往。
我们不能将它等同于任何一部猎奇小说或者探险,
这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经历,却比任何一本小说都让人觉得震撼。
这就是真实的西藏,百年前的西藏,今日的西藏。
天域之地,人类难以征服的地方。
生存与死亡间地绝望,缠绕动心的爱情,
以及,西藏。


书的第一页就是一张完整的地图,看着这条横亘在青藏高原和无人区的天路,真想有一天能够踏着陈渠珍他们曾经的脚步,重新走一次。


陈渠珍和西原的爱情,一行115人踏上生死天路,与天地斗,与野兽斗,与心魔斗,他顺利回到家乡因失去挚爱而想要出家。。。这些事情都是那么真实,一百年后依然历历在目的感觉。


生死绝恋、绝地求生、西藏秘参,这几个词能很好地概括这本书。


自来读史,每遇中国近现代史总是略过。盖除其中牵扯太多我所不喜之政军经纬外,更叹今日之修史人,其文笔往往差如政治课本,委实无法入眼。故他人问我是否听说过陈渠珍其人,只愧答不知。及至又道:此人曾有个书童,叫沈从文……闻之不由心惊。还来穷酸执固作甚!当之拿来便读!


我觉得西原真是一个奇女子,她是一个天使,好像是为陈渠珍长大成人的。
一路护送,一路扶持,一路生死相随、不离不弃。
这样的女子能给男人勇气,让人焕发生机。
西原。。我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


这是一本难得的关于西藏人文以及自然的纪实文学,书中提到的每一个地方都让人再次心驰神往,回到一百年前那个世外桃源。


就是在陈渠珍攻入波密的那一年,在与他相隔崇山峻岭的察隅地区,还有一位深入“野人山”的他的老乡——湖南籍的科麦县委员(相当于察隅县长)夏瑚,因为耳朵上长了一个赘瘤又被称为“包包老爷”,带着茶叶、食盐、绸布甚至当时在汉地也很先进的望远镜、留声机等,到达喜马拉雅山南坡的“野人山”,招抚当地的僜人。或许是他的耳瘤让“大耳孔”的僜人感到亲近,或许是茶叶、食盐和留声机起了作用,更主要的是夏瑚与当地头人结下了友谊,他成功招抚了“野人山”一带的僜人,给每位头人发了委任证书,标明他们是大清子民,并举办了当地当时相当于今日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大庆典——各部落首领都前来参加,甚至有病来不了的都派了代表!吃啊喝啊,听着留声机里的音乐。后来当地人甚至传说:想当年有位天下来的包包老爷,带领他们的先祖步入天庭,听闻仙乐,大醉七天七夜……\
这位湖南籍的夏瑚与他的老乡陈渠珍一样,后来写了《夏瑚日记》,记载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艽野尘梦》用的虽是文言,但庞培老师却能有今笔对其进行画龙点睛之作,记叙委曲周到,描写也很注意细节。有些精彩片段,读时即深深为之吸引,读后又久久不能忘记,还不止一次在茶余饭后当故事讲过。


艽野尘梦,闻所未闻的藏地秘史,震撼人心,强烈推荐!


后一部分全文援引《艽野尘梦》,前一部分是庞培译著。


在万里之遥的雪域高原奋勇杀敌,而后突然遭遇辛亥革命带来的生死变局


这本书其实还没看,不过过来后,封皮实在太花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呃,不过是我自己选的,没办法。
因为我在写一些有涉及到西藏的东西,才买了这本,还在考虑《藏地密码》,可是藏地密码实在太多部了&;hellip;&;hellip;
纸质呢 其实就很一般了,因为整本书其实不算薄,可是却不重,所以就这样了,毕竟我买的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


西藏是一块神秘的土地,地球第三极,一块令人向往的热土!通过这本书,我看见了神奇的西藏!看完这本书,我想的事就是购买一套《藏地密码》!


《西藏生死线》非常的值得一看,这的确是本值得收藏的书,人生的每个阶段读了大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本来只是当做一本普通的西藏相关小说买回来看的。
读罢才意识到,西藏真的无需小说演绎,这本真实的故事,更加触动人心。
因为真实,因为攸关生死,因为……这是最回归人性,诉求本源的著作。


书中附赠古文,并配有大量百年前西藏人文风景的照片.
对于藏迷们真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推荐~~


西藏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看完藏地密码还不过瘾,再看看这个吧。


选择了从军戍边,远离革命,结果深深爱上被他称为“艽野”的青藏高原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一百年前的西藏有更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是我没有听说过的。
虽然之前去过一次西藏,自以为了解得比较多,但一百年前的西藏与现在真的有很多区别。


西藏,那一片高高在上的雪域高原,历来被神秘的光环所笼罩。人们为其大美而咋舌,又因其距离遥远望而却步。正值隆冬,高寒、缺氧等字眼更是让人心生恐惧。


《藏地密码》对藏传佛教、西藏民间传说、史诗、佛经及西藏隐秘历史的情节,挺吸引我的~~


100年前原生态的西藏


对西藏过去的汉语描述是非常罕见的


一直向往远方。
曾梦想躺在草原上、采摘白色的小花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
仰着头看天上的蓝天和白云、夜晚还要数星星。
曾梦想隐居山林、厚厚的竹林里有一间自己的茅草屋。
有一个大大的水车、昼夜不停地转动、流水潺潺、里面还有五颜六色的鱼。
屋前屋后还有大片大片的桃树、落英缤纷。
每月在固定的时间、翻过大大小小的山岭和阶梯去集市采买东西。
然后、哼着歌谣、踩着夕阳回竹林深处的家。
曾梦想在西藏澄明的天空底下呼吸、看着转经人拿着经筒虔诚的样子。


在西藏的日子里,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神秘莫测,她的天,她的山,她的人,无处不体现她的神密。在这神秘外观里,我更感到了她内在的神秘,那就是为世人观叹的文化。西藏的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五彩缤纷的,自成体系的,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说他神秘是因为人们太不了解它,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着千年的积淀,说它壮美是因为这块土地本身就以壮美为其特色。


作为一个对西藏有兴趣的人,绝对要看,一个人面对历史转折和自然绝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特别是喜欢历史的更值一看


那些百年前跋涉在青藏高原的士兵们啊,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你们依然活着,活在当下的另外一个空间里。希望你们脱离那条令人身体如坠地狱的生死线,跨越百年魂归故里……


不错的书,送货速度也很快,满意。看了《走吧,张小砚》这本书推荐的,看看100年前的西藏。


喜欢艽野尘梦。这个版本看起来也不错。收藏。


附有原文,原本还想再买《艽野尘梦》的,看来没必要了,呵呵,不过反正《艽》也缺货,正好省钱。


读罢陈渠珍的这册私人笔记,除了感叹其语言典雅,描写精妙,惊险曲折处,栩栩生动之外,在书中亦可照见陈渠珍的性情和影子了。


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


西藏至今也是对很多人充满了好奇


陈渠珍一个清末的清军将领


西藏最为神圣最为辉煌的莫过于这里的寺庙建筑,因为是佛居之地,所以这里荟萃了人间一切美好的气象与伟大的心灵,走近它们,就像走进另一个世界。


从一个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西藏的前世今生


在清朝大厦将倾的年代受命进军西藏


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


西藏的神秘文化起源问题,竟然这样吸引人!!!


虽然陈渠珍是用近代文言写的,一般都能看懂,但是翻译的更通俗,阅读无障碍。

很好的书,所以同时还买了另一本。


西藏对我一直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我去了解他


挺好的 是从砚台的书里 看到的这本书的介绍 描写西藏的书 算是不错的


陈渠珍以往并不太受人瞩目,属于低调的历史人


这是西藏的历史,和最真实的过往。


西藏是最接近天顶的地方,也是最多哎的地方。


打算今年去台湾,明年去西藏,这两个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书真好,储备知识用,理当学习。


不错,更多的了解了西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