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恐怖瘟疫

李涛 中国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作者:

李涛  

页数:

319  

字数:

356000  

前言

吴宇森的电影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暴力美学。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动物本能,这让人们有可能体会到杀戮和血腥中的美感,也有可能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恐怖主义是暴力、激进、充满力度的,但它却不是美。 恐怖主义者不会要求什么暴力的美感,也没有心思研究暴力美学,只要能达到政治目的,他们可以使用任何手段,包括往自己身上绑炸弹,和敌人一起血肉横飞。“无规则”就是他们的规则,无论在战争中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军政要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防守严密的军政重地,还是菜市场、幼儿园、居民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袭击目标。“无规则”亦称得上恐怖主义的一个基本要素,而“是否具有政治目的”则是辨别恐怖主义与一般暴力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自人类产生之初,就难以避免地产生冲突和矛盾,恐怖活动作为人类冲突的表现形式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恐怖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恐怖活动对敌方军民造成的心理影响。《史记》中记载的荆轲剌秦王的故事、古罗马凯撒大帝遇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恐怖事件。早在1世纪,为了阻止罗马帝国入侵,犹太狂热党人就曾在罗马帝国的饮用水中下毒,暗杀与罗马人合作的犹太贵族。这同现代的某些恐怖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早期的恐怖活动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战双方对敌方阵营中平民百姓的大屠杀。恐怖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发展到了今天,恐怖活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和科技相结合是现代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恐怖主义者也不能免受科技影响。他们不只会扔炸弹,搞暗杀,他们绝非空有蛮力的猛夫。他们当中有精通计算机的黑客,可以运用网络技术攻击各种社会设施,让偌大的城市瘫痪;有可以研制生化武器的“科学家”,在不知不觉间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让国家陷入恐惧。 一些恐怖组织非常痛恨发达国家,将它们的文化视作癌症细胞拒不接受,但却不能拒绝使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武器、学习它们先进的杀人技术。现代恐怖主义和传统恐怖主义不同,也强调和科学技术相结合,毕竟人类早已告别冷兵器时代多时,就连制造人体炸弹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有了科技撑腰的恐怖主义,就像佩戴着倚天剑的武林高手,其危险度、破坏度难以衡量。单是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恐怖主义者存在就已经让人十分惊慌,更不要说成为它的目标了。 恐怖主义者可以不择手段地使用“超限暴力”。 20世纪初,法国恐怖主义理论家乔治·索雷尔曾说,勾画出阶级成分是暴力行动存在的价值,暴力可以保住和提高某个阶级的群体觉悟,让其对立者难以摆脱恐惧的阴影,并屈服于恐惧,屈服于暴力者的要求,丧失捍卫自己利益的勇气。 没有哪个恐怖主义者会像圣雄甘地一样,静坐着抗议。他们都把暴力当作必需的战术策略大肆宣扬。恐怖主义者个个都是危险的行动派,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认为要“用行动进行宣传”。在他们看来,毁灭掉某些人的肉体可以震慑住更多人的灵魂,达到心理恐怖的效果,还可以让整个社会畏惧、慌乱,让现行的“罪恶”社会制度轰然倒塌。 很多恐怖组织都喜欢在绑架人质后发表公开声明,用人质的性命要挟其政府。 2004年,伊拉克某一恐怖组织绑架了一名菲律宾人,并向菲律宾政府提出条件,如果它不从伊拉克撤军人质就性命不保。菲律宾政府得知此事迅速撤军,人质才得以保住性命。被绑架的韩国人金善日就没这么幸运了,韩国政府拒不接受恐怖组织的要求,金善日便人头落地。韩国政府也遭到了本国人民的强烈抨击。 暴力性和破坏性是恐怖主义的本质。当今国际学术界流行的109个恐怖主义定义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汇分别是:暴力83.5%、政治65%、恐惧51%。 暴力之所以在恐怖主义的定义中如此频繁地出现,是因为几乎所有恐怖主义者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最大限度的破坏性”,而暴力恰巧是造成大破坏的最有效手段。科技可以促进生产力,也可以将暴力的后果扩大,因此,即便是崇尚传统、喜欢怀旧的恐怖主义者,也拒绝不了科技化的暴力。 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科技,一方面是因为客观条件欠缺,如资金、人员、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则由于科技也有其局限性。相比利用黑客技术攻击某个国家的网络,血腥的屠杀更能刺激人的感官,引起恐怖效果。 恐怖主义者喜欢采取自杀式袭击的方式,大有一种“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精神,他们知道如果和目标国家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成效有限。所以,他们将暴力袭击的重点转向脆弱的民用设施,让国际社会防不胜防,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不管恐怖主义者是否有意追求一种恐怖气氛,恐怖事件本身就足以让人们惶恐不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它们认识到恐怖组织的威慑力。恐怖组织的规模虽称不上大,但给对手精神上的打击却非常沉重。 恐怖主义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 恐怖主义和反恐也是一场心理斗争,前者制造恐怖,后者抵抗恐怖。但在恐怖事件中,恐怖分子往往居于有利地位,他们不怕制裁、打击,大不了挣个鱼死网破。而受恐怖主义危害的一方则不然,他们往往有太多事情要顾及,他们要将恐怖袭击的伤害降至最小,既要尽最大可能保护人质安全,又不能对恐怖分子唯命是从,助长其嚣张气焰。 无规律地选择受害目标往往比有规律地锁定目标更能渲染出恐怖效果,它向人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没有人是安全的。中国人常说“白天不做亏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门”,但在恐怖主义之下,不管有没有做亏心事,都要担心“鬼敲门”。恐怖组织不仅会将目标锁定在个别要人身上,还会将目标固定在一个国家、一个文化圈身上,只要是这个国家、文化圈中的人,都有可能遭遇恐怖袭击。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意识形态存在多大的差异,经济发展的速度如何,都把反恐作为一项重要国策,不管有没有受到恐怖主义的伤害,都已然察觉到恐怖主义的“恐怖”。 恐怖主义称得上是一种社会思潮。 恐怖主义者不会被法律的规则束缚住手脚,除了组织规则,没有其他规则能约束住他们的行为。这样看来恐怖主义者并非天生的恶魔,也并非无视一切人类道德,只是道德、法律都比不上他们的“理想”。 恐怖主义总是表现出一副弱势、无辜的姿态。 恐怖主义格外能得到弱势群体的“芳心”,当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和强势目标较量时,恐怖主义就成了征服强势对手、发泄不满情绪的最好途径。比如,伊拉克军队在美国的高科技武器下节节败退,难有招架之力,让美军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国家。然而,当反美的伊拉克人伪装成平民发动自杀性袭击时,美军就一下子处在了不利地位,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恐怖袭击,即便他们的装备再精良,防守再严密,死于恐怖袭击中的美军人数还是节节升高。 其实,恐怖主义并非弱势者的专利,只是拥有话语权的强势一方永远不会承认自己采取了非正义的“恐怖手段”实现政治目的。强势者有能力把自己动用的恐怖主义,渲染成“合法”,兴“正义”之师打击弱势群体。正如《狼和小羊》的寓言所彰显出的道理一样,只要狼下定决心吃掉小羊,它就能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让小羊“罪有应得”。 可弱势群体要向强势者发起挑战,不违反道德规则、国家法律则难上加难,因为道德、法律总是按强势者的心愿设计。弱势群体很难和强势者平等坐在一起讲条件,于是“蛮横霸道”成了强势者的代名词,“不择手段”则变成弱势群体的代称。这就是为什么无辜脆弱的平民目标最容易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弱势群体总倾向采取激进、恐怖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原因。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团体,可以凭借恐怖行动在比自己力量强大千百倍的对手面前讨价还价。美国的军事力量何其强大,但在恐怖分子面前也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小心翼翼,甚至不惜动用比对方多数倍的力量进行反恐斗争,加强防范。“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如临大敌,进行了全球战略大调整,将反恐当成国家首要政策。 尽管从恐怖主义中无法挖掘出人类冲突的根源,但人们却可以通过它认识到现存社会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反思。荣格曾说:“健康的人不会虐待他人,虐待别人的人往往自己也在受虐待。”这非常适用在恐怖主义者身上。

内容概要

若恐怖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显而易见,那必将是一个充满暴力政治与激烈冲突的人间。  美国政府的反恐之举总让人联想起“穷兵黩武”一词,今天,“穷兵黩武”式反恐的恶果已然引起世界关注。反恐是一场战争,但战争并非都指向“兵”“武”。通常意义下的战争有始有终,可人们却说不清反恐之战止于何时。人类面临着大时代的灾难变乱,这个狼狈困惑的窘状何时方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反恐:世纪的新战争 一、恐怖主义,一种传媒上的战略 二、恐怖袭击,从战术向战略的转移 三、恐怖攻击,发达社会的脆弱结构第二章 布什新政,美国国家战略的转移 一、三架飞机改变了世界局势门 二、调查,目标锁定本·拉登 三、本·拉登与“·”惨案 四、穆罕默德的招供 五、本·拉登,从富商向恐怖大亨的转变 六、塔利班——美国在阿富汗反恐的战利品第三章 反恐背后的强权战略 一、强权与反恐的微妙关系 二、塔利班的悲剧——另一种被忽视的不平衡 三、布什战略 四、阿富汗反恐,美国真的胜利了吗第四章 印尼巴厘岛连环爆炸 一、恐怖从西方的超级大国向东南亚的动荡国土转移 二、恐怖袭击在向东移 三、东南亚的“本·拉登” 四、为什么又是巴厘岛第五章 “黑寡妇”的疯狂,俄罗斯的梦魇 一、“民主斗士”千起劫匪勾当 二、一个经典的反劫持人质教材 三、“黑寡妇”的疯狂 四、印古什共和国护法机关遭袭击 五、新的恐怖袭击一莫斯科地铁爆炸第六章 对总统下手 一、体育场爆炸,针对总统的恐怖袭击 二、民族仇恨,架在俄罗斯和车臣头上的一把刀 三、断头台还是未能解决问题 四、国际恐怖分子——俄罗斯在车臣之外的另一个危机第七章 反恐之后更大的恐怖:别斯兰人质劫持案 一、恐怖再次降临俄罗斯 二、到底是制造恐怖还是反对恐怖 三、恐怖还没有终结第八章 一个被仇恨诅咒的民族第九章 土耳其,爆炸声惊破安息日第十章 伊拉克,战争与恐怖第十一章 “·”生命顷刻间化为乌有第十二章 地铁惊魂,伦敦系列大爆炸第十三章 古国印度,恐怖降临第十四章 “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反恐附 美国国务院确定的外国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以及《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提到的其他恐怖主义组织的名单附 年月日起生效的被禁恐怖主义组织的增补名单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恐怖组织进行大规模恐怖袭击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渲染恐怖气氛,威慑敌对国家。世界各国之所以结成反恐大联盟,而不是自顾自地防范恐怖袭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怖主义本身国际化了。截至目前,“9·11”事件都可谓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影响最深远的恐怖袭击事件,它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改变了美国的政策,也改变了世界局势。“9·11”之后,全世界都被卷入了反恐大潮中。 但凡成为恐怖组织袭击目标的国家,都身处在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中。21世纪,将是一个将反恐进行到底的时代。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恐怖瘟疫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