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鸿门宴

李涛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

李涛  

页数:

287  

字数:

38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历史上,酒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酒局,论证酒与时局、政局的亲密关系,并由这些酒局地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综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酒,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饮品。古往今来,多少故事在酒意朦胧中发生,多少阴谋在杯盏交错间得逞。  酒,甚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文化意义的单元——无论是在那暗藏危机的深宫大院,还是勾心斗角的庙堂、身不由已的江湖,在各色酒局的勾兑之睛,布营争权、设局夺利、快意恩仇、谋财害命的故事才有了堂而皇之的舞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却又就是请客吃饭,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铭记那些“鸿门宴”与“杯酒释兵权”之类的典故,并从中参悟政治哲学的深刻含义。

作者简介

廖大伟,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著有《1912:实试共和》、《上海通史·民国政治》(合著)等,发表《论民初帮会与社会的紧张》、《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尝试》等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治国、平天下 一 成也饕餮,败也饕餮 二 普天之下,莫非厨子 三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二章 酒宴上的鱼肠剑:潇潇肉酒暗藏杀机 一 给政变一个悲壮的托词 二 拿刀的厨子 三 壮士一笑轻生死 四 那杯风萧萧的壮行酒 五 士为知己者死 六 刺客的终结第三章 英雄的离别从这里开始 一 巨鹿已失谁家天下 二 英雄的妇人之仁 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四 英雄末路的挽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五 悲胤英雄生在了流氓时代第四章 成败都因萧何起:吕后设宴杀韩信 一 何为斩壮士 二 英雄反被女流诛 三 “正统”的神话 四 异姓王,一个不留 五 功劳簿等于死刑判决书第五章 青梅煮酒论英雄:英雄与英雄的酒桌博弈 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二 “坏人”也不是好当的 三 骥老暮年志在千里 四 最聪明的聪明:不称帝 五 皇帝是张好牌,但不是一张好凳子 六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第六章 单刀赴会:英雄在历史与演义之间 一 荆州是个好地方 二 荆州好借不好还 三 单刀赴会讨荆州 四 巅峰后的绝响 五 止血的荆州第七章 天下家宴:亲情与皇权的斡旋 一 七步成诗:做皇帝容不下亲兄弟 二 聪明的死法 三 禅让的真相 四 王权无边亲情有限 五 比仇恨更危险的关系  六 只管王权将来长短第八章 赵王宴杨坚:不狠哪得皇帝做 一 在乱世里造势 二 赵王的“鸿门宴”:家族悲剧的导火索 三 江山的大一统 四 开皇之治 五 老子狠不过儿子 六 从杨入李第九章 韩熙载夜宴:最奢华的政治颓废 一 纸醉金迷奢华忧 二 卿本“佳人”,奈何颓废 三 谁制造了这个混乱的时代 四 鸩酒:一个诗人的政治死法第十章 杯酒释兵权:最温柔的酒桌政治 一 酒不温柔夺权温柔 二 陈桥驿的那个晚上 三 温柔的后遗症 四 “守内虚外”的政治悲剧 六 生死成败话关羽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不同政治诉求清末最后十年,处于政治改革状态。从1901年“新政”开始,继1906年转入涉及政治体制的“仿行立宪”,期间虽有快慢之别,甚至进中有退,但政治改革朝向基本没变,改革的轨迹还算比较清晰。问题是,清王朝主导的政治改革,总是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其迈行的步履及真实意图,总是迟缓于民众心理所期待的节拍。尤其到了后期,满汉畛域的悄然强化,改革过程中时进时退的不稳定现象,甚至令朝中不少汉族大员也感到失望心寒,由是四面楚歌未变,又添肺腑自伐,不仅民众抱怨如旧,革命党造反依然,立宪派离心离德,渐行渐远,而且统治集团内部,也是各怀心思,各有私念。清末政治改革,为何失败成结局,原来时代氛围和社会认知已不同前。既然时代社会已不同前,那么政治改革则必须在真诚路上照着承诺向前迈,否则灭顶之灾也就在所难免。


编辑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酒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鸿门宴》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酒局,论证酒与时局、政局的亲密关系,并由这些酒局对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综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酒是历史上最常用的政治道具历史就是一场酒局,《鸿门宴》以此开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鸿门宴 PDF格式下载



鸿门宴《酒局·时局·政局》一书作者串讲的历史,有新的见解,内容丰富,阅读性强。是本难得的好书。期待作者有新的更好的作品。


中国历来重视酒宴,整个酒桌变化万千。杯盏中论英雄,豪气、洒脱,同样也充斥着阴谋、沮丧。看人生百态,酒桌上一览无余。


孩子很愿看,受益匪浅


读完此书,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历史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历史可能就是一顿饭的事儿,一顿饭能成事,一顿饭能坏事,一顿饭能流传千古,一顿饭能遗恨恨万年。
有莘氏家有个奴隶叫伊尹,做了一顿好饭,不仅成就了“烹调之圣”的美名,而且帮着商汤当了天子,商汤死后又辅佐了四位帝王,堪称五朝元老,后来伊尹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老子,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别折腾。看来也是赞成历史就是一顿饭的事儿的;另一个是孔子,他说“君子远庖厨”,似乎是说历史和吃饭没关系,其实不然,是我们误会了孔夫子,在这里“庖厨”不是指厨房,也不是指做饭,而是指屠宰,“君子远庖厨”是说:作为君子要心存仁爱,远离杀生。其实也不对,历史上还真有几个屠夫被后人景仰,比较有名的有仨,一个是专诸,帮助公子光成就吴国霸业,一个是樊哙,帮助刘邦离开了鸿门宴,一个是张飞,帮助刘备完成了三国鼎立。这是典型的一顿饭能成事。
一顿饭也能坏事,鸿门宴上一顿饭,项羽一念之差放走了刘邦,留下了乌江自刎的千年一叹;青梅时节一顿饭,曹操一时兴起,纵论天下英雄,虽然留下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千古佳话,却也让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大弯;贾家楼上一顿饭,大家说“大隋无道,反了吧!”,于是断送了大隋的江山;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可又怕他的那些个小弟的小弟们再来个黄袍加身,也当了皇帝,于是想了个办法,请这些小弟们吃顿饭,酒杯一举说了句“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都回家享清福去吧!”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定下了大宋朝几百年“尚文的国策”,也让他的子孙们受了金、辽几百年的窝囊气;朱元章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和徐达等这些个穷哥们儿,打下了大明江山,可又坚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盖世者不赏”的古训,庆功楼上的一顿饭,一把火把这些个出生入死的哥们儿全给烧死了,留下了“火烧庆功楼”的千古遗憾……
睁开历史的千年之眼,定睛一瞧,历史其实就是一顿饭的事儿。


比想象中的好 分析历史很到位


获益匪浅...























感觉有些罗列。


大学毕业前在图书馆借的读了一半,没读完就毕业了~读研的学校图书馆里没有这本书~后来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找到有卖这本书的了~好书不厌百回读!!常读常新


果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