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书道贯

陈立夫 中国友谊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中国友谊  

作者:

陈立夫  

页数:

500  

Tag标签:

无  

前言

陈立夫先生是国民党元老,这已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然而他作为一位文化人,曾在国民党内主持文教工作,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大陆读者未必尽知。立夫先生在任期间,常以孔孟之道为题演讲著文,以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走下政治舞台、息影林泉之后,立夫先生仍致力民族文化的传播,孜孜于研究、整理和写作。耄耋之年,壮心不减,实为难能可贵。《四书道贯》一书,即是他研究孔孟学说精髓的成果总汇。作为立夫先生的老友,我对他感佩不已。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岂能割断,社会主义文明又岂能凭空而生?毛泽东主席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华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点上,我们与立夫先生,与海内外一切重视传统的爱国人士毫无二致。尽管认识存在差别,仍可存异而求同。《四书道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立夫先生国学基础雄厚,讲解详尽,考证有据;又谙熟西方文化,对比中西以观异同,因而对现代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了解孔孟学说,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为有益。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在编辑出版中,除对注音、标点和原印刷脱误之处做了修改,个别字句有删节外,基本保持原貌。

内容概要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集结十几亿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余年光荣历史而不坠者,以我们拥有久远的文化传统为首要原因。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即是承载此文化传统的典籍。陈立夫先生国学基础雄厚,在耄耋之年,仍以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为己任。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作者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

作者简介

陈立夫(1900~2001),原名祖燕,中国国民党元老,浙江湖州人。1923年北洋大学矿科毕业,后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作为一位政治人物,陈立夫为大陆读者所耳熟能详;但作为一个学界人物,大陆读者对陈立夫却知之甚少。1969年,陈立夫从美国回到我国台湾后,曾

书籍目录

中华文化将广受世人之崇敬陈立夫序言(简体版)程思远凡例一 总论二 格物篇三 致知篇四 诚意篇五 正心篇六 修身篇七 齐家篇八 治国篇九 平天下篇十 结论

章节摘录

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各有其生命久暂不同之过程,人类享年至多不过百岁,但为万物中之最灵者,故能利用无尽藏之物,供作其生活之资料。此广泛繁博之资料,其中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精有粗,有坚有柔,有美有恶,繁然毕集,杂然纷陈。人类不断地要求生存,即须不断地与此无数之事物相接触。因此又产生了无穷尽之事,于朝夕接触之。有人能认识、分析、判断事物,即谓之智;其不能者,则谓之愚。有人能利用、应付、支配事物,即谓之巧;其不能者,则谓之拙。智而巧者优胜,愚而拙者劣败。世界民族之进步与落伍,遂由此而判焉。人类如何能成为智巧?《大学》日:“物格而后知至。”又日:“致知在格物。”人之知识,乃以宇宙间一切事物为其对象。由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舐,身之所触,各器官对物之感觉,常有色、声、香、味及质、数量等之不同。智力薄弱者,或苦于难以细别与详考。但吾人若肯用心研究,此种种不同之物,皆为人类知识之源泉。且外界之材料搜集愈多,则知识之范围,开拓愈大。不忧物类之繁博,惟恐认识之不真。物不论大小、精粗、坚柔、美丑,皆有其用。但何时合用,何地合用,则视事物之情况,与时空之适宜。故在应用之先,必须权衡其轻重、厚薄、深浅、缓急、远近、迟速等,使事物与时空,常得相当之配置。是以人类知识完备之时,无物不可用,无事不可成,宇宙间遂少有废物与败事。“格物”二字,古人有若干不同之解释,聚讼已久。宋明以来,先儒解“格’’有两大派。一则训“格”为“至”。《尔雅·释诂》:“格,至也。”《毛诗·烝民传》:“物,事也。”谓穷至事物之理,而知无不尽。程朱一派主之。其言如下: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几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子说,上边是传文第五章,是解释格物致知的道理,现在却已遗失了;我曾经在私下里采取程子的意思,做了一章补上。我是这样说的:经文上所说的致知在格物,是说要想穷致我已经知道的知识,便要就每件事物用心穷究它们的道理。因为人心是这样灵敏,人心无不具有天赋的感觉与知觉,同时天下的各种事物,也没有一件不具有事理与物理的;只因在事理和物理上不曾用心研究,他的所知就很有限,不能够彻底明白了。所以《大学》开始教人,一定使为学的人就一切天下的事物,没有不借着已知的道理出发的,加倍用心去穷究它,希望能造诣到极顶,等到用力经过了长久的时期,自然有一天能够豁然开朗,一切道理都能够贯通起来,那么,天下各种事物的表面和里面,细的和粗的,就没有一样想不到,同时吾心清明的本体和最大的作用,也就没有不明白的了。这就叫做格物,这就叫做知之至。[注]这一章是朱子补传,解释格物致知的道理。从研究这道理的所由说起,推论后来的功效,归结到知之至。一则训“格”为“正”,《尚书·同命》:“格其非心。”即谓格去其非僻之心也。格之,亦即正之也。谓革去物欲之私,而天理自见。阳明一派主之。然而《大学》所云“格物”本属踏实之功夫,专赖领会与体验。且人类生活,不能离开事物。若使排斥物欲,不啻根本否定人生。是以有若干人怀疑阳明之说。至于前一派之解释,谓必穷至事事物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则颇合乎科学研究之精神。惟若仅在物之繁难琐屑处着眼,而忽略应用于人生日用之常,则未必即能通达物之全体大用。流弊所至或贻玩物丧志之讥。是故吾人以为格物之本义,系对事物加以观察、区分、解析、量度、比较之意。盖物之性质,原甚复杂;事之种类,亦甚繁多。吾人若不将一切事物,加以详细区分与解析,及着重在比较与应用,则物之种性不可见,事之因果不可知,吾人即不能获得灼见与真知,仍无补于人生之实用。是以必先之以归纳法,对一切事物明了其个别之实相(尽物之性),然后对一切事物确定其共通之原则。再继之以演绎法,根据归纳法所得之共通原则,以推论事物之个别实相。如此,在事物本身即已经过明确之分析与综合之研究。再就时空比较先后难易、,以定其取舍之缓急与行止之疾徐,则无论多少事物,无不可知其利害得失,而善为应用以把握胜算。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九:“格物但当训为至事;至事者,犹言亲历其事也。天下之大,古今之远,不能亲历,读书即无异亲历也。故格物者,兼读书阅历言之也;致知者,犹言增长见识也。其言浅近而切实,可为朱注发明。而毛奇龄《四书剩言(清《经解本》)提出古义,则以“格”为量度的意思。格物,即为量度物之本末。其后阎若璩读李善《文选.运命论·注》引《仓吉页》篇:“格,量度之也。”可谓为朱注又进一解。量度之,则又非亲历其事不可。《大学》为使八目动词与受词整齐起见,第一目不称“格事物”而称“格物”,盖“事”“物”,互训,言物即及于事,言事必赅于物。故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一章(并见总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并见总论)可见事与物具有连带的关系。以物之整体言,任何一物,皆有其本,亦有其末。以事之全部言,任何一事,皆有其始,亦有其终。故言及事物,即不能离开本末与终始。本与始在先,末与终在后。先后之程序,不可更易。吾人须认清此本末之位置与此终始之期间,方不致错乱先后之程序。庄子((人间世》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盖一切事物,开始时皆甚简单,惟其慎之于始,乃能成之于终。《大学》所云厚薄,即系轻重之意。本末不可倒置,轻重亦不宜倒置。若能重视其本,即能贯彻至末。若能重视其始,即能贯彻至终。本治而末亦治,本乱而末亦乱。未有本乱而末能治者。此即根据演绎之基础而建立之合理结论。例如:立法,并非希望有人犯法,而是希望人人守法而无人犯法。故德为本,法为末。本末固不可以倒置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孔子承吾祖先自尧、舜起一千七百余年所遗下的伟大事功而予以全部整理,使之成为一有系统的人文科学体系,其原理见诸《易经》及《中庸》,其应用见诸《大学》,其详释见诸《论语》,及孟子复从而阐扬之。至于《诗》,所以道志;《书》所以道事;《礼》,所以道行;《乐》,所以道和;《易》,所以道阴阳;《春秋》,所以道名分;《孝经》,所以道人类生命延续的大本;皆所以弘道与明德者也。  ——陈立夫《四书道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立夫先生国学基础雄厚,讲解详尽,考证有据;又谙熟西方文化,对比中西以观异同,因而对现代读者尤其青年读者了解孔孟学说,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甚为有益。  ——程思远


编辑推荐

《四书道贯(陈立夫解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精)》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四书道贯 PDF格式下载



千百年了,四书五经被我们奉做文化之本,治国,修身,治家皆不离本。但近代竟然一味以为国家的落后是因为文化的落后,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将来的繁荣必将因为我们的文化。这本书是陈公立夫先生的心血,甚至是求索所得,读起来很容易共鸣。从实际中诠释了四书。文化是不分政体的,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是喜欢国学的同仁,特别是希望从国学中得到应用的同仁,这本书一定要读。附赠:民国要员学历蒋公中正先生日本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进东京帝国大学宋公子文先生美国哈弗大学博士孔祥熙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博士陈立夫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


真没想到陈立夫先生,国民党元老,却有如此高的国学水平,和我们大陆版的一些出版物比,该书的严谨,考究实在令人叹服,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陈立夫先生的独道见解,可谓是我们读懂四书的一个捷径。


离开台湾后的陈立夫潜心研空国学文化,并且将其推广到更深刻的内涵和境界。


经典国学,并且对陈立夫有了全面的了解。


书非常好,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品的书,期间看了陈立夫家事,越发觉得这本书的很有分量,只是没有找到陈立夫访谈录,觉得很遗憾,希望当当的书能再全面一点。


在读者上读到关于陈立夫的文章,买回来看看


在现在社会人们越来越被物质所迷惑!没有多少人真正关注内心!传统文化及书籍让我们窥见内心的自己,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更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精神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


这本书很好,有价值,要认真拜读,感悟国学文化。


作者曾权倾一时,后激流勇退,寿过百岁,值得一品。


还没开始看,精装版的书看上去很舒服


需要一定国学基础的读物


爸要买的书,我大体看了看.还好,我也能看懂一些,呵呵.尤其是现在这种全民娱乐,社会浮躁的阶段,应该静静心读一些书,使自己能够看清楚一些东西吧.


写这本书的人在历史书上被写得臭名昭著,但是他写的书很是不错的


作者比较敏感,书还算是好书!


读了让人受益匪浅,强烈推荐!!!


想修身养性的人应该好好阅读,有帮助


修身养性的好书,每个人都应该好好阅读一下


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值得所有人品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书很不错,摸起来手感很好


装帧精美,价格实惠


近代学人的东西,很难得


好书无需多言,这种书,得看。


很精致 内容很好 质量的担心没有了 不错 推荐

很精致 内容很好 质量的担心没有了 不错 推荐

很精致 内容很好 质量的担心没有了 不错 推荐


放在办公室,有空时随手阅读,感觉需要一定国学基础.


帮别人买的,内容啥的没看过


纸张有点软有点薄,没手感


见地不敢恭维,保存有价值


久闻其名才去买了,结果里面有些都没有文白翻译,而且对于初学者说,里面的章节教乱,看不真切。


一直想买的书,还没看呢,封皮脏,有折损。


不简单的作者,不简单的书,一本集修身,齐家的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每个中国人都不妨来了解了解啊!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经典国学著作都有涉及,语言精炼深刻。假如你回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这一本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好宝贝。


不足之处似乎是有些啰嗦。文字不够精练。推荐海峡出版社的大学中庸、孟子、论语高级读解版,非常好。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想看,但因为是“反动派”写的书,哪怕他是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书,也得不到。现在可以了。感谢Amazon。


书很好,是我一直都想拥有的,包括包装,内容,甚至拿到书的一刻都可以感受到里面的精神


从书中得到了我想要的!!!


序言作者陈思远,正版也如此错误?


纸质有些稍微的粗糙,哈哈,不过,内容不错


一本好书,价格够优惠,慢慢品读。


我一般不读这么有品位的书,货一来到,我就爱不释手,书太好了,我从中能学不少的做人处事的学问,我很喜欢,再有类似的书,我还买


纸质太差,好多页都烂了。


能买到新版,我很高兴。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收到的是早年友谊出版社的第一版,去年,我偶在图书馆发现了早年的版本,全书繁体印刷,依照古文竖式排列,让人一翻开便有种厚重的感觉,再者,原版的字号比新版的大得多......或许,这些细节如此微不足道,但很遗憾,买了此书后就没心思再翻阅了。


四书道贯是陈先生花了20年时间完成一部文学巨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地作用,该书大可以治天下,小可以修身,此乃一本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