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

吕思勉 中国友谊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中国友谊  

作者:

吕思勉  

页数:

481  

字数:

538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经济的崛起,要求中国文化、精神的复兴。回顾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等一直领先世界,直到19世纪末。在19世纪末年以来兴起的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民族振兴运动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世界末日”,几乎被彻底否定。然而,全盘西化并没有带来民族的复兴。痛定思痛之后,一些西化的代表人物纷纷回归,用比较理性、客观的态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19世纪20年代,国内兴起了“国学”热潮。一时间,大批研究传统文化的书籍得以出版。今天,我们面临千年不遇的大变局,民族文化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中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中国很难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此,中央领导同志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多次要求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并坚持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带头示范。温家宝同志说:“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内容概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阅读; 阅读历史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 阅读哲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阅读伦理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著名历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吕思勉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既坚持不懈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第一讲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一)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第二讲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二)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第三讲 先秦政治制度(一) 第一节 封建 第二节 官制 第三节 选举第四讲 先秦政治制度(二) 第四节 租税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刑法第五讲 秦汉政治制度(一)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第六讲 秦汉政治制度(二)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第七讲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一)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第八讲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二) 第四节 选举 第五节 赋税 第六节 兵制 第七节 刑法第九讲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一) 第一节 政体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上 第四节 官制下第十讲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二) 第五节 选举上 第六节 选举下第十一讲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三) 第七节 赋税上 第八节 赋税下第十二讲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四) 第九节 兵制 第十节 刑制第十三讲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一)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第十四讲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二)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第十五讲 明清两代的政治(一)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第十六讲 明清两代的政治(二)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文公即位时,宋襄公已经死了两年。宋人又与楚国“提携”起来,其他郑、鲁、卫、曹、许等国,更不用说了。当初文公漂流过宋时,仁慈的襄公曾送过他二十乘马。文公即位后,对宋国未免有情。宋人又眼见他归国两年间,内结民心,消弭反侧;外联强秦,给王室戡定叛乱,觉得他大可倚靠,便背楚从晋。楚率陈、蔡、郑、许的兵来讨,宋人向晋求救。文公和一班患难相从的文武老臣筹商了以后,便把晋国旧有的二军更扩充为三军,练兵选将,预备“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他先向附楚的国曹、卫进攻,占据了他们的都城;把他们的田分给宋国;一面叫宋人赂取齐、秦的救援。虽是著名“刚而无礼”的楚帅子玉,也知道文公是不好惹的,先派人向晋军说和,情愿退出宋境,只要晋军同时也退出曹、卫。文公却一面私许恢复曹、卫,让他们宣告与楚国绝交;一面把楚国的来使拘留。这一来把子玉的怒火点着了。于是前六三二年,即齐桓公死后十一年,楚、陈、蔡的联军与晋、宋、齐、秦的联军大战于城濮卫地。就在这一战中,楚人北指的兵锋初次被挫,文公成就了凌驾齐桓的威名,晋国肇始它和楚国八十多年乍断乍续的争斗。这八十多年的国际政治史表面虽很混乱,却有它井然的条理,是一种格局的循环。起先晋楚两强,来一场大战;甲胜,则若干以前附乙的小国自动或被动地转而附甲;乙不肯干休,和它们算账;从了乙,甲又不肯干休,又和它们算账,这种账算来算去,越算越不清,终于两强作直接的总算账,又来一场大战。这可以叫做“晋、楚争霸的公式”。晋、楚争取小国的归附就是争取军事的和经济的势力范围。因为被控制的小国对于所归附的霸国大抵有两种义务: (一)是当它需要时,出定额的兵车助它征伐。此事史无明文,但我们从以下二事可以类推:一是齐国对鲁国某次所提出的盟约道: “齐师出境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二是其后吴国称霸,鲁对它供应军赋车六百乘,邾三百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胡锦涛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温家宝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 “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习近平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编辑推荐:国学经典藏书•大家国学十六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 PDF格式下载



本书分十六讲叙述了三代之前到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洗练,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十六讲,十六讲,个个精彩,不过其中的内在逻辑性较差,有些晕晕的~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官至右中允。曾参与组织攻打太平军活动。早年受教于林则徐,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的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影响。他为文主张“称心而言”,不信桐城义法之说。他的政论文,以收入《校邠庐抗议》的40篇为代表,集中阐发改革的见解,影响较大。另著有《显志堂集》等。
  本文写于1860年(咸丰十年),收《校邠庐抗议》一书。文中先引经据典,提出学者要“博古而兼通今”的命题,接下论述“今之天下”已不下百国,而西方的多种科学技术,“多中人所不及”,因此要采西学,鉴诸国。作者明确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以及设立翻译公馆,培养通晓西方语言和科学技术的人才的措施。此文反映了作者较为开阔的政治视野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以及富国强民的宏大志向。


吕思勉先生的大作,一直在收集中.


当当网的发货速度可谓夕发朝至啊~晚上定的白天就到货了,够快!赞一个!书里讨论的是各朝各代的政治制度,比如官家体系、兵家建制、税收怎么搞、学校建设情况等,而且从史书中旁引佐证了大量的例子,真的是好书一枚。


吕思勉老师的书,推荐下


现在再也出不了那个时代的那些学者了,都是经典,都有自己的风格。


最近突然对国学感兴趣了,买来学习学习。


大家经典,对历史的基本知识有一个比较学术性的了解。


经典但是看不懂,很多是文言的表述方式!


总之看了这本书,觉得作者水平很高,对于从古至今的政治军事统治体制非常透彻,有清晰的见解。但似乎书名“政治得失”不太贴切。总之很好的书。


经典,专业的书


政治历史,为了今天,应该读!


你喜欢历史、喜欢政治、喜欢大家的文采,你就拥有它吧


这本书是该系列中最推荐的一本,其史论性最强,从历朝兴衰中得出历史学的一般规律,构架宏大,思维缜密,无论是对历史学、对文学,还是对今日社会生活的借鉴作用都十分巨大。


如果你只是喜欢历史,没必要买这书,如果你喜欢研究历史,则有必要买此书。


最近儿子总是问一些历史方面的东西,就买下了。


有些深,我这样不懂历史的人有些难。


[11]栉(zhì)比:像梳齿一样密密地排列着。栉,梳篦的总称。[12]衢:大路。从衢:同“纵横”。[13]估客:贩货的行商。帆樯:代指船只。樯,桅杆。[14]尘鄙:污染肮脏,鄙陋。[15]会堂:指英国议院的每年一次的议会。散会于六月底。[16]联袂:衣袖连接,喻携手。袂,衣袖。娭:同“嬉”,游玩。[17](jié)袭:聚合,重叠,杂错。[18]都丽:美盛,漂亮。都,优美的样子。《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19]怒:强盛。鲜车怒马:言车辆鲜丽,辕马壮健。《后汉书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李贤注:“怒马,谓马之肥壮,其气愤怒也。” [20]遨放:遨游、放任。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华靡遨放”。[21]迨(dài):等到。[22]夷犹要眇:飘逸优美。夷犹,也作“夷由”,原指迟疑不前,这里引申为从容萦绕。要(yāo)眇,也作“要妙”,美好的样子。《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脩。”王逸注:“要眇,好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历史可以指导当今生活实践。


思古明今,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挺好的书


已经看过这本书。很专业,内容详实。


吕先生大作,按年代编排,很有用!


因为凑免运费买的书,感觉性价比也挺高的。


搞活动打折时购买,性价比很高!


很有价值!!推荐看~~~~


大体翻了翻,内容不错,读者有些累


便宜,内容没看,质量很好,满意


印刷质量不错,内容深刻,物有所值


卖相不错,内容大师级


内容不错,瞄了一下,好满意


多读书,做一个不被人惑的人。


赠品能送这种书,非常好,一直想入手的书


还没看,印刷还不错的。


书是正品,购买的超值啊


本书分十六讲叙述了三代之前到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从阶级制度、封建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租税、刑法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洗练,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和理论深度。本书内容均选自吕思勉先生的相关著作,具体内容出处,每讲文末均做了相应标注。


以史为鉴使人聪明


书有破损,便宜书懒得换了


有些太深奥了,得耐着性子读。


大师杰作,不得不看


很低的价格买了一本很好的书


书不错,值得一读,价格实惠,三元超值


关键是物美价廉!!!


搞活动时入手,很划算的书。不错。


非常通俗,长见识


书很厚实,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的进?


遗憾的是文言文,看的很吃力


比较初级,可读性强


很厚,争取这个系列买齐。


讲解深刻,让我大开眼界


也很全面,专业性更强


买了一系列,很喜欢。


非常好,很有用!


刚看,不想妄加评论。很喜欢书籍整体的严谨文风。


拜读了,小子不敢评价


大师的书,看看很有启发!包装好,书籍没有缺损,送货及时


超级特价抢购的啊,孩子还小,囤货


大师的书,肯定是好书,不用看都知道


吕思勉,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而是别具一格的一家,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他和陈垣先生、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一起被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但长期以来,在史学研究中,学者们比较重视对陈垣、陈寅恪、钱穆等人的研究,对吕思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这与吕思勉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史学界亟需加强对吕思勉史学成就的研究,尤其是对他史学思想的研究。把握他史学思想的特点和精髓,这无论是对于更好地继承、发扬他的史学思想,还是科学地把握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脉络,推进当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的学术地位毋庸置疑,本书是他几本书的一种组合。一中很有创意的组合。向大家推荐。


由于穿插引用各种典籍内容,对中心意思的表达有时候很难掌握,如果能改编时能更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会更好。


历史是不断重复的,要多读历史,多借鉴


啥书都要瞧瞧,读书了解历史吧


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


和中国史纲很像。。。


还可以,增加知识


估计这本书和谐版的,吕思勉的原稿应该不是如此吧。本书姑且能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材料。但是,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能够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古代是如此,从而思量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做。里面有一句是这样说的:任何一制度,绝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


又是老一套的用马列眼光看中国历史牛头不对马嘴,不推荐其他人买。


收到的该书籍破损严重


名家就是名家。作品很耐读,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读后感觉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作品中带有很多引文(这是很多学者著书惯用的论文式方式,估计是想证明来源的权威性),但引文和作者的文字不分段地夹杂在一起(好在引文原话用字体区别了),读起来有点不够连贯(我一般都是直接跳过引文,这并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