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孩子怎么说
2010-11
中国友谊
章创生
无
自2008年以来,我们举办了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实现了千万年来太空行走的梦想,前不久,我们又公布了中国财政收入已达8万亿美元,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体。自2008年以来,我们也遭遇了全球哀恸的“5•12”汶川地震,领受了由三鹿奶粉引发的奶制品灾难,还有说不清道不完的教育不公,更有千夫所指、天地不容的校园血案。当我们在汶川掩埋孩子们尸体的时候,我们的手在发抖。那些个幼小的生灵啊,在孩子们苍凉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遗憾。当三聚氰胺导致的结石,让婴幼儿不能排尿的时候,他们哭啊、闹啊,在那撕裂人心的惨叫声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凄惨和无助。在堆满课本的书桌上、在深夜昏黄的台灯下,我们看见的一个个面对考试的苦闷的灵魂。在南平校园的凶杀案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8个孩子的鲜血,还有3亿未成年人对现实生活的恐惧。2009年10月29日,《课堂内外》杂志社在创刊30周年之际,发布了《2009年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报告》。报告说,从2009年1月开展工作至今,有超过10万名学生配合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焦虑。面对孩子们的这种情绪,我们成人是压制回避,还是释放倾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选择后者才是爱。于是从2009年春,我与一批同人通过网络、信函及相关学校老师,开始征集学生们对学习、家庭及社会生活的意见。截至2010年5月,已收到来自全国近万个孩子的亲笔信。他们大的有20岁,小的只有7岁;来信少则几十个字,多则洋洋洒洒几千言;他们有的来自边远山乡,有的来自繁华都市……孩子们饱蘸泪水和希望的声声倾诉让我们不忍卒读、心潮难平。我不愿意让孩子们带给我的震撼、警示和感慨束之高阁;我不愿意让这千万个孩子的心声仅仅是作为一种倾诉;我更不愿意看到,被孩子们控诉的幽灵还苟延在这个世界上。于是,这本《听听孩子怎么说》诞生了。《听听孩子怎么说》分为3部分:家庭篇、校园篇、社会篇,共计15章。每一章包括:精选的孩子们的来信;切中时弊的内容评析;善待儿童的经典案例。特别是这些中外经典案例,为我们关爱儿童找到了可循可鉴的阳光之路。1992年,几个十二三岁的加拿大小孩,自己筹钱,旅行5000多公里,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那里正在召开联合国地球峰会。他们要求发言,理由是他们不能容忍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大量动物濒于消亡。峰会给了他们5分钟,于是小女孩珊文•铃木发言。她言之凿凿,句句深情,震撼了整个会场。坐席上的高官、政要、元首、专家们尴尬了、流泪了、警醒了。最后,会场内爆发出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几个孩子的爱心活动,由此推进了世界环保的绿色旅程。18年过去了,几千个中国儿童为了社会安全、教育公平,为了拥有一个自尊快乐的环境,他们的思想又聚在一起。这次他们没有讲台,讲稿就是一封封信;这次他们没有会场,会场就是他们生长的故土;这次他们不仅是要说给政要、专家听,也是要倾诉给母亲中华的整个成人世界听!这就是《听听孩子怎么说》的使命。
2009年春,《听听孩子怎么说(白金升级版)》作者,家庭教育专家章创生与一批同仁通过网络、信函及相关老师,以信件形式征集了全国近万名学生对学习、家庭及社会生活的意见。之后,经反复斟酌,从中精选50余封最能反映中国教育现状的来信编纂成《听听孩子怎么说(白金升级版)》这本书,并在信后附上给老师、孩子,尤其是家长的针对性建议。父母是孩子最初和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听听孩子怎么说(白金升级版)》告诉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做才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家庭教育专家,访美学者。曾任大、中学教师,著名中国百佳电视栏目《雾都夜话》编导、创作室主任,重庆朗诵艺术团团长。中国名校重庆市巴蜀小学特聘顾问,《教育故事》季刊执行主编。著有《听听孩子怎么说》《美国家训》《陪读母亲》《获奖的人》《我和父亲》《父亲的隐私》
引 言
家庭篇: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关爱
第一章 为什么不信任我
第二章 您是我的榜样
第三章 爸爸,陪陪我
第四章 分数>我吗?
第五章 让我自己动手吧
第六章 打骂是您的爱?
校园篇:老师,您应该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者
第七章 老师,谁都期盼您的爱
第八章 没兴趣的课堂不快乐
第九章 老师,我也有自尊
第十章 愿校园充满真诚
第十一章 我不愿出卖朋友
社会篇:请别让我们的世界成为社会缩影
第十二章 搞不懂的成人世界
第十三章 我不想唱情歌
第十四章 我的娱乐场在哪儿?
第十五章 谁来关爱我的生命?
结束语
后记
家庭篇:我们需要的是正确的关爱第一章 为什么不信任我上帝创造每一个人的时候都赋予他天才的基因,而信任就是启动这个基因的密码。在美国,许多人不知道总统是谁,但却一定知道拿破仑•希尔这位饮誉全球的成功学教育家。少年时代的希尔,在众人的眼里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坏小子。无论是母牛从牧场里跑了,或是堤坝裂了,又或者一棵树被神秘砍倒了,人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怀疑他。后来,父亲为他找了一个继母,当她第一次走进家门的时候,父亲向她数落着希尔的劣迹,可她却将双手放在希尔的肩上,两眼闪耀着光辉说道:“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我看他恰是这些孩子中最聪明伶俐的一个。”继母阳光般温暖的信任,从此彻底改变了希尔的命运。2009年“六一”儿童节,重庆市渝中区某校在学生中做了一次对父母的“希望”调查。在孩子们所有的希望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信任”。可见在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最渴望父母给予的是认同感和信任。我心中一直铭记着一个学生的作文中的一句话——那还是前不久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推荐给我的——“要是有朝一日,我的爸爸妈妈再不信任我了,那将是世界末日来到!”可见“信任”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然而,我却从收到的来信中发现,这种“世界末日”的情绪正像瘟疫一样煎熬着可爱的孩子们。他们苦恼着:自己的形象总是被父母贬低,自己的能力总是被父母轻视,正常的成长变化总是被父母怀疑为“变坏”。于是,他们呐喊:“爸爸妈妈啊,我一直都在做你们唠叨的‘坏事’,其实我是想你们在意我、关心我、教育我!可是,你们总是认为我是真正坏,从没对我有一点信任、从没体谅过我。”“其实我一点都没变,我还是原来的我,只是我长大了,多了自己的思考了,经过了一次青春洗礼罢了!”“我只是很追求时尚,很爱打扮而已……请你们不要老是以警察的眼光来看我,我并不坏!”随着生命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开始张扬,总爱用标新立异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给予关注和认同。难道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们的这一点本能的渴望和憧憬都不能理解?甚至还横加指责、搞得“血雨腥风”?或许,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孩子。下面我将选几封信给读者朋友们看看,看看孩子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吧,看看他们为什么会与成人作对。我为什么叛逆我长大了,不像原来那样听你们的话了,比较叛逆。上了初中,你们或许认为我已经变坏了,因为我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去娱乐场所里唱歌。在家长们眼里,都认为我学坏了。其实,我并不坏。在许多人看来,抽烟、喝酒是坏学生才有的行为。其实,依我自己的看法,并不是这样,这只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习惯而已。每个周末,我经常从早玩到天黑才回家,在外面,和自己的兄弟在一起,有什么烦心事可以向他们说说,也可以让他们提提意见。我觉得在家不如在外面。在家里,有事不能向你们说,如果成绩不好,你们还会打骂我。我很讨厌别人打我、骂我!就因为这样,我不愿意在家里,所以你们就以为我学坏了。我告诉你们,我没有。朋友们打架时,我会去劝,也会叫他们不要打;在街上看见可怜的残疾人,我会捐款给他们;我不会因为同学们不满足我什么,或惹我生气,我就打谁,我不可能去做。或许我的外表,给老师、同学、家长的印象不好,但是我的内心绝没有恶意,我只是很追求时尚,也很爱打扮而已。你们不要以为我经常出去玩,就认为我学坏了,使得成绩不好,就不准我出去玩。其实这一切都是你们想错了。我出去玩,因为我有很多朋友,我喜欢和同龄人玩,有什么话可以直说,没有代沟。成绩不好,是因为我很懒,并不是和我出去玩有关系。我不喜欢在家里,是因为家里没有我说话的地方。请你们不要以那种眼光再这样看我,我并不坏!王国强 重庆九龙坡区同学:在对待你的观念上你父母错了。他们应该为有你这样一个心底正直而又充满上进心的孩子感到高兴才对。当父母暂时还不理解你的时候,你需要镇静,一定要坚守住自己的人格底线,并向着心中的理想去努力。 “我不喜欢在家里,是因为家里没有我说话的地方。”难道我们做父母的,没有亲情和义务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吗?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如果连父母都没给孩子应有的关爱,那么孩子只能疏远父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成了我们成年人眼中的叛逆。其实,他们只是想得到我们的承认和肯定而已。妈妈,请相信我芬芳的花儿需要用水去浇灌,动人的美景需要游客们真诚的赞赏,我的成长需要妈妈的信任!每当我从学校里捧回得到高分的卷子,带着那份好心情来到你面前,高高地举着那张卷子,等着你的夸奖时,你却冷冷地说:“下次努力吧!”可是我真的很努力了,为什么没有人夸夸我?你很讨厌我睡懒觉,我在改。这几个月,你在西阳,当我早早地起来时,高兴地拨通你的电话号码:“妈妈,我起来得很早!”你却问:“今天怎么起来得这么早?”当我说:“这几天我都没睡懒觉,都在写作业,没事时练练古筝……”你却说:“停!吹牛可不好!”然后“嘟嘟嘟……”地挂断了电话。我在努力改啊!早上起来,我在写作业,你看了看,便上班了。中午回来,我把作业给了你,你看了看:“你是不是抄的答案哟?”妈妈!为什么你总是不相信我?芬芳的花儿没有了水怎么办?动人的美景没了赞赏怎么办?我的成长没了妈妈的信任怎么办?妈妈,请你相信我!我的自信一次次被你打垮,委屈的眼泪一次一次地流出来!妈妈,请你相信我!哪怕是一次,好吗?崔灿 四川成都同学:你写的不是信,而是一首心中的诗,那么唯美而动人,送给你妈妈看吧,她定会流泪,定会爱你!当孩子将优秀的表现呈现给父母的时候,希望得到的是欣赏和鼓励,奚落和怀疑只会浇灭他们热情,长此以往,孩子要么自信受到打击,变得越来越平庸,要么就是再也不信父母说的话,我行我素。我相信这两者都不是父母相要的结果。读懂您的女儿有一个小孩,父母为她设计了生活的轨道,但她觉得这并不是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以,她决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这被父母称为“叛逆”。是不是我们的生活都应以父母“设制”的生活为范,然后依葫芦画瓢?是不是我们的想法都应是以父母的想法为中心,然随着“引力”而旋转?是不是我们的种种行为都应经过父母的允许,判断是否“正确“才能实行?难道这就是父母评价小孩好坏的标准吗?自从进入高中,她本信心满满地为自己制订了完美的学习计划,可当她真正学习后,才明白生活并不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运行。她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她想张开翅膀尽情地飞,她要活出自己个性的一面。可父母说她是翅膀变硬了,爱炫耀了。她不明白,她否认。她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对于不足和缺点,她很自卑,她想让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是一个快乐、优秀的女孩。于是,她便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于是,她便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父母却叫她低调些,认为被别人知道短处也没什么坏处。女孩便很是不理解,她认为父母不了解她内心真正需要的。于是,她和父母便出现了代沟、争吵,父母便说她思想变了。她说她从来都不曾改变,那些只是她内心一直真正想拥有的、想过的生活。她只是想这样体验一下,而不管结果如何。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父母却认为她变坏了。她曾认真的考虑过,也问过身边的好友,可结论却是她没变,只是父母从未真正站在她的立场上想过。渐渐地,她越来越认为父母所给她的并非自己想要的,父母也认为她变坏了,不再是她们心中的乖乖女了。其实她一点都没变,她还是原来的她,只是她长大了,多了自己的思考了,经过了一次青春的洗礼罢了!父母啊,您没有读懂您的女儿!这个女孩便是我。田丽芳 河南濮阳县同学:你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你身体、思维、观念的成长和变化是天然的可贵的。没有读懂你的是父母陈旧而落伍的心。要相信他们也会进步,早晚会读懂你这本“书”。女儿长大了,盼望多姿多彩的生命,而父母却墨守成规,未能与时俱进——我们做父母的难道不该深深反思吗?曾几何时,我们也从那个年纪走过,想想那时我们所向往的,与孩子们今天所向往的有本质区别吗?从以上三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体验到了孩子们的辛酸、苦闷以及作为未成人的无奈和无助。如果这种情景越发加剧,这种情绪越发浓烈,就像地壳的热量得不到释放需要迸发一样,那么总有一天我们将触目惊心——有这样一个乡镇家庭,一天,家里不幸丢了5毛钱,母亲不分青红皂白,竟怀疑是自己的女儿偷去的。女儿再三申辩,母亲都不信,竟强行对其搜身。于是,一场不幸事件发生了——妈妈,我没偷钱2008年11月的一个中午,重庆红岭手外科医院收治了一位年仅6岁的小女孩刘贞琴。她的左手小指头已被砍掉,小拇指的皮肤呈现4条刀痕,第二关节骨头断成6小段,手及手腕血迹斑斑。“是谁造的孽呀?”值班陈大夫眉头紧蹙,用凌厉的目光向小女孩的父亲刘详问道。“是她自己。”刘详随口答道。“她自己?”值班大夫顿时惊呆了。他心里想,这根指头的伤情是挥刀砍了6下的结果,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强!“真是你自己砍的吗,小妹妹?”值班大夫问。女孩不答,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她的眼光充满了坚毅。小贞琴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农村孩子。她爸爸在城里打工,妈妈已怀孕7个月,婆婆是残疾人,家里只有她和爷爷是主要劳动力。她刚上一年级,成绩都是A。每天中午还要返家做事,如打猪草呀、捡柴火呀、给婆婆揉脚呀,等等。临到上课了,她又跑回学校。爸爸下班回家,她会用微笑迎接:“爸爸,您歇歇吧,我给您做饭。”小贞琴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怎么会自残手指呢?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她一早就起床做作业,然后去后山坡打猪草。当她背着背篓汗流浃背地回到家时,母亲把她叫了去。“你拿了我桌上的钱没有?”“没有。”“5毛钱,你拿了没有?”小贞琴不再回答,转身离开了。母亲追上女儿,一把拉住她的手:“钱给我拿出来!”接着又胡乱搜身。“妈妈,不要冤枉我!”小贞琴愤愤说罢,扭身逃走了。母亲冲着女儿的背影激将道:“没拿钱,你就把手剁了!”家门前的黄桷树下,萧瑟地秋风将黄叶吹落一地。小贞琴孤寂地坐在那儿,眼泪禁不住淌了出来。她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从不爱哭。去年有一次打猪草,她不幸从高坡上摔了下来,右腿脱臼,都没吭一声。可是眼下,她却感到世界是一片昏暗。偷,就是贼!如果是哪个外人说出,她宁可同他拼命也要争回清白!可这是出自妈妈的嘴呀!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她是个好孩子、好榜样,她还想今后到城里读大学,想当画家。她怎么能容忍别人说自己是贼!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委屈和无助……要洗刷自己的坏名声,唯一的选择只有剁掉这手指!当小贞琴到厨房挥起菜刀的时候,她的右手颤抖着,她的额头沁着冷汗——她才6岁呀,一般家庭中,6岁的孩子还在妈妈怀中撒娇呢,我们的小贞琴却担当起了面对剧痛维护自己尊严的壮举——这是成人都难以践行的选择啊!小贞琴手术后,母亲挺着肚子来到她的病床前,懊悔和歉疚布满她的脸颊。她给女儿带来卤鸡翅和两本童话书,竭力想用行动来换取孩子的谅解。“贞贞,妈妈只想吓唬吓唬你,你怎么这样极端!”母亲回忆起在厨房看见女儿剁掉血淋淋的手指头的惊恐场面,不禁悚然后怕。小贞琴沉默不语,似乎在想着心事。“今后,可再别这样了。”母亲仿佛在哀求。小贞琴依然不答。“贞贞,你不原谅我?”母亲一定要向女儿问个水落石出。“你再不要冤枉我……”小贞琴说。小贞琴的故事震撼了整个医院的大夫和护士,他们为这小女孩自尊的灵魂和气节所感奋(她默默挺过手术和治疗期间的剧痛)。那天,陈大夫望着沉思中的小贞琴问道:“贞贞,你现在还担心什么?”“担心爸爸,他为我的医疗费好辛苦……还担心我的功课,怕跟不上……”“贞贞,你后悔吗,对这次剁手指的事?”大夫像一个亲切的教师。小姑娘摇摇头:“不。我只想让爸爸妈妈信任我……”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他把热情、信任,比喻为孩子们飞翔的空气。而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对此也有精辟的论断。他说,如果让儿童处在一个充满敌意、不信任、不相容的环境里,加上成人的盲目压制及不适当的干涉,儿童的心理就会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各种歧变,而且这些心理歧变最初是难以觉察的。这种歧变将表现为以下八种情况: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这就是得不到父母信任,而长期处在与父母冷战中的孩子的结局!我们观察发生在身边的或者曾经经历的事件,顺藤摸瓜,就会找出父母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种种恶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预防孩子们心里的这个“世界末日”呢?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永远信任你的孩子!有一个男孩,从小就是老师眼中的另类,只差没送进医院去治疗。所幸的是,上帝赐予了他一个不寻常的母亲——只有您能欣赏我徐彪3岁的时候,爸爸就扔下他和妈妈梅玲,走了。梅玲没有哀伤,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梅玲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小徐彪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要她喂。徐彪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梅玲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倒数第3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问题,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看看。”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0名。”说这话时,梅玲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芒,沮丧的脸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徐彪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徐彪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梅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徐彪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走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徐彪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肯定是好消息。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清华或北大。徐彪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她抚着徐彪的头,问:“儿子,这么好的消息,怎么还哭?”徐彪望着母亲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其实我并不聪明,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集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我们有些家长却没有徐彪母亲那样的耐心。他们或许也有过对孩子的一两次信任。但次数多了,他们就放弃了。“畜生都教会了!就你教不会!”——这是家长们常说的埋怨话。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定性,可塑性太强,会不断有反复。这是生理的本性,也是自然界的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老犹如此,幼何以堪!下面是一个曾经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一个小女孩讨厌父母的管教和唠叨。为了摆脱父母的束缚,她离家出走了。当她把从家里带出来的钱花光后,却没有找到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在多次挫折的打击下,她日渐消沉,可就是不愿意回家——她认为父母一点也不爱她。最后,她终于流落街头。这期间,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日渐苍老。她却一直没有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或写一封信。母亲每次听到女儿的下落,都会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条大街和小巷。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会哀求那里的工作人员说:“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她要贴的画,画着一位满头白发、面带微笑的母亲,画的下面还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着你……快回来吧!”一天,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了一家收容所,准备领一份免费午餐时,她望见了广告栏中母亲的画。她上前确认,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她看到画的下面那行字时泣不成声。当她赶到家,已经是凌晨了。她敲了敲门,门竟然自己开了!怎么没有锁呢?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了卧室,发现母亲正坐在床前看她的照片。母亲发现她后,上前紧紧地抱住了她。她吻了母亲:“妈妈,晚上你为什么不锁门呢?”母亲柔声说道:“自从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过锁。”“我仍然爱着你……快回来吧!”这代表着一个母亲永恒的信任和博大的爱。正因为这信任,这扇永不关闭的门才迎来了久别不归的女儿!每一个人的智慧都是不同的、都是多元的。正因为如此,世界才会个性张扬、多姿多彩。有一个儿童,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文学、绘画的道路,但最后都失败了,后来他的化学老师发现了他的化学天赋,于是建议他学化学,而他的父母选择继续信任孩子。这个孩子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就是瓦拉赫。他创造了一个以自己的特长去创造成功的模式——这就是“瓦拉赫效应”。“瓦拉赫效应”背后的精神支撑就是父母的“信任”。在父母们“信任”家教实践中,我有幸得到两条反馈意见。针对该情况,有以下两条解决措施——家教自助方法:1.对孩子既要“放心”但却不能“放任”。我们不仅需要放开胸襟让孩子们去自我努力,还要暗暗地细心地关注他们。比如,6岁的女儿提出要自己去商场买东西,我们除了支持他的行动外,还需要悄悄地跟踪他(或者委托人侧面关注他),遥控他,看看她还需不需要什么帮助。绝不能答应她了就万事大吉。又比如,你答应了自己12岁的儿子周末在家可以玩一个小时的游戏。既然答应了,就得“放心”他去玩。可还得对此事有后续的检查评价工作。若儿子非常守信,就奖励他;如果说话不算数,违反了约定就得扣发他下次玩的时间。2.信任的基础是“爱心”,但尚需“耐心”。青少年由于可塑性强,思维变幻朝秦暮楚,难免行为有较大的反复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善于等待。耐心,这是很多家长的“软肋”,或许我们有很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工作忙、压力重、心情烦。但要做个好家长这却是必过的一关。我们假设,上面那位一度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如果没有她博大的胸怀和与生命共存的“耐心”、永远都开着门等待,难道能感召女儿的归来?……
《听听孩子怎么说(白金升级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你天天为谁在忙?教出好孩子的父母,都是了解孩子的父母。《听听孩子怎么说(白金升级版)》精选自万封孩子来信,涵盖当代各种家教问题。给家长一个听孩子“真正”心声的机会。
无
去年就听说过这本书了,一直没买。这次上来一看,居然有了升级版,懒人有懒福!书还没看完,但真的想上来说说,实在是因为触动太大。里面收集了众多学生的亲笔信,书写的都是他们自己最害怕的东西,最担心的事情,最深切的心愿,最难启齿的委屈,最根本的需求。。。我尽听到家长老师专家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太骄纵太自私太糟糕(很惭愧,说这话的也包括我自己,一个孩子的母亲),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我们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吗?我们或以为他们早熟复杂叛逆自以为是;或以为他们幼稚迟钝懒散不思进取。我们花5分的时间在工作上,3分的时间在社交上,2分的时间在管教孩子上,可我们拿出一丁点时间来自省自己教育的过失了吗?书中孩子们的亲笔记录一笔一划都很稚气,但读起来的分量却很重很重,有时我会看得鼻子堵得慌。原来他们的要求这么简单,原来他们一直受着这么多委屈,原来他们一边被自己的父母误解着一边“死不悔改”地期待着父母的转变和疼爱。原来是我们辜负了孩子!我想说,那些还在尝试用各种“手段”“对付”自己骨肉的家长们,停一停吧。孩子其实真的很简单,很需要爱,很需要你的信任和理解。当你们把思考如果“对付”他们的时间花在聆听他们的心声,并用平等的姿态去理解他们的时候,所有关于教育的难题,所有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都化解了!别着急“教育”孩子,直到你真正了解他们!
书很好,内容很适合我,家人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