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

国风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国风  

页数:

23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时下的语境中,一谈到“三农”,大多数人会想到“三农问题”,甚至还会想到“滞后”、“现代化障碍”等等。其缘由不外乎两点:浸淫于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中的人们正自觉不自觉地渐渐淡忘了现代文明的源头--农业文明,而现代我国农村的贫苦和落后,又使得温馨的乡村只在古诗中才能觅得,“贫困”、“落后”几个孤独的名词就成了人们对“农”的主要印象;建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向在冲击着国人眼球,甚至生活。 我亦如此,在刚听说国风有关于“三农”新作时,充盈和盘桓在我脑际的就是“三农问题”,为此,我在拜读前做好了“苦读”的心理准备。出乎意料,整个阅读的过程是想象不到的轻松愉快,我几乎是以废寝忘食的方式读完。整个书稿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角的冲击,更重要的则是内心的强烈震撼。作者高屋建瓴,从中国农业的起源、古代聚落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伦理道德的逐步规范化等文化的全新视角,引经据典给我们诠释了“三农”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内在联系。透过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的先祖从遥远的上古时代起,为了中华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作者多年广涉中外史书,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学地运用现有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将历史与现实辨证地结合在一起,从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的视角,清晰地再现了自上古时代起,我们的先祖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艰辛劳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历史,揭示了“三农”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渊源关系。 作者由古而今、从宏观到微观、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述”必有据、“作”而新颖、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于成说的思辨和表述方式,不仅使其新著给读者以深刻的哲学启迪,同时也具备了明显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1 中国传统的过农历大年 2 年节的起源和性质 3 人间苦乐与过年 4 驱傩迎腊 5 傩舞与腊祭 6 送灶与围炉 7 从桃符到春联 8 年饭与年酒 9 过年的禁忌与祭祀 10 民间的拜年与官家的典礼 11 过年七日 12 元宵节的来历 13 宋代闹元宵的极盛 14 元宵的灯与灯谜 15 中国的传统节日16 回首故国话清明 17 清明节的祭祖扫墓 18 清明节扫墓的各种形式 19 扫墓习俗中的“纸钱”与插柳 20 清明节的娱乐游戏 21 五月五日话端午 22 端午节的其他象征意义 23 端午节的饰物及习俗 24 白蛇传与钟馗像 25 吃粽子与划龙舟 26 月到中秋分外明 27 月宫与《霓裳羽衣曲》 28 中秋节团圆拜月 29 赏月观潮 30 中秋望月吟诗 31 九九佳节重阳时 32 “落帽参军”与“白衣送酒”的佳话 33 佩茱萸与食供花糕 34 赏菊花与饮菊花酒 35 团圆节 36 礼法、秩序与亲情——中国传统家庭的长幼之伦 37 亲属称谓与避讳 38 古今亲属称谓的转变 39 中国一般的亲属称谓图 40 中国特殊的风俗——“避讳” 41 伦理道德的教化与实际性 42 父子关系与伦序 43 倚门倚闾,出告反面 44 长幼关系中的礼与情 45 母子间的关系 46 兄弟关系与伦序 47 夫妻关系的衍生 48 夫妇关系与地位 49 乡里社会的长幼之伦 50 崇敬长者和尊师重道 51 长幼之伦施行的原因 52 琴瑟和鸣——历代的婚礼 53 婚姻的初态 54 礼制的产生 55 婚姻礼制发展的完善56 历代的各种婚姻异象 57 婚仪与婚俗 58 婚龄 59 议婚 60 定婚 61 成婚 62 完婚 63 婚姻关系 64 夫妇之义 65 再嫁与守贞66 离婚 67 传统婚制的演变 68 慎终追远——历代的丧礼 69 上古丧葬观念与丧葬习俗的形成 70 商周“尚鬼”与“尚文”的丧葬礼俗 71 “列鼎制度” 72 大传统——儒家丧礼的完成 73 儒家丧礼的服制与仪式由来 74 儒家丧礼的实施与修正 75 佛道对民间丧礼传统的影响 76 丧礼大小传统的融合 77 三教思想融合的表现 78 宋代以后的“火葬” 79 俎豆馨香——历代的祭祀 80 祭祖的起源 81 周人的崇拜祭祀之礼 82 两汉时期的祭祖 83 祭祖传统的沿袭 84 宗祠的出现 85 社祭 86 社祭的起源 87 民间社祭的出现 88 城隍神的产生 89 土地神的产生 90 祭天 91 祭天与王权的结合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广涉中外史书,研究史料之心血。科学地运用现有的考古实物和文献资料,将历史与现实辨证地结合在一起,从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的视角,清晰地再现了自上古时代起,我们的先祖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所做的艰辛劳作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恢弘历史,揭示了“三农”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渊源关系。  作者由古而今、从宏观到微观、集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述”必有据、“作”而新颖、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又不拘泥于成说的思辨和表述方式,不仅使其新著给读者以深刻的哲学启迪,同时也具备了明显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农民的传统生活 PDF格式下载



难得有人研究农民的传统生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