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研究
2007-11
经济科学出版社
韩东林
24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大,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投资力度一直很大。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中国农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 农业基本上属于“投资拉动型”产业,投资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投资,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投资。但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经营农业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农业投资收益很低,所以,农户等农业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不强,加之政府农业投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各农业投资主体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还存在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资主体之间投资边界不清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鉴于此,本书运用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对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深入研究,剖析农户、企业、农村集体和政府等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动机,揭示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进行支持、激励和规范的对策框架。 第一,对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及其投资行为进行整体考察。本书的第2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及其投资行为进行了整体考察。一是从理论上界定投资、投资主体、农业投资与农业投资主体等本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本书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二是从农业投资总量角度和农业投资主体的角度,分别对中国农业投资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制约中国农业投资的主要因素。 第二,分别对农业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行为进行深人研究。本书研究的农业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农村集体和政府,本书的第3—6章对四大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了深人研究。 (1)农户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中国农业基本上还是传统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比重远大于其他农业投资主体,因此,本书第3章重点考察了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过程。一是,在理论上对农户理论进行了概述,主要是对恰亚诺夫(ChayaJlov)、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Schuhz)和黄宗智的主要农户理论观点做简单的介绍和评述。 二是,对影响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是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农业投资收益、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业信贷、农地规模和农地地权稳定性等对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了农户农业投资行为的主要特征:短期化、兼业化和理性化。三是,对农户农业投资的总量、结构和绩效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定量研究发现,中国农户平均农业投资规模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实物投入,都很有限;在投资结构上,农户农业投资的行业结构和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比例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的偏斜性,反映了当前农户农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至于农户农业投资绩效,投资效益低是农户农业投资绩效的主要特征。 (2)企业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农业投资的企业范围比较广,本书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上市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企业进行研究。 本书的第4章在界定了农业企业及其投资行为的基本概念以及影响因素以后,首先,考察了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及其绩效状况。鉴于理论界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分类比较模糊,本书考虑到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只选取了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的29家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本研究样本。对29家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上市公司在整个中国证券市场上,数量少、比重低、规模小,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业绩较差。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农业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资企业农业投资总量和规模状况。总体来看,虽然外资企业农业投资总量和规模都在增长,但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绝对规模也很小,并且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行为分析。本书第5章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资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变迁,特别是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探讨;其次,从利益、产权和制度等方面,考察了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再次,实证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增长趋势及其所占比重状况;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规模小、比重低、波动性强等问题。 (4)政府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本书第6章在分析政府农业投资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考察了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的内涵、特征以及投资的范围。通过定量研究,全面考察了中国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的总量、中央和地方的农业财政投资结构以及农业的财政投资资金使用结构状况,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计量和评价了中国农业财政投资的经济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功能效益;对农业财政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实证考察,重点分析了农业财政投资对消除贫困的贡献以及农业财政投资的造林效益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效益。最后分析了中国政府农业财政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有农业财政投资体制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农业投资的力度偏低,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低,政府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政府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高。 第三,对农业投资主体进行综合分析。本书第7章对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未来的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将会是以农户和企业投资主体为核心、以政府投资主体为后盾、以集体投资主体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投资主体格局。对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政府、农户、集体和。企业四大农业投资主体构成的农业投资主体结构,还存在着政府和企业投资比重低、农业投资主体错位和投资范围不清等问题,农业投资主体结构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以提高农业投资绩效。最后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测度,并认为农业现代化水平很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主要靠投资,各类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直接决定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 第四,主要对策与结论。在对中国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针对农户、企业、农村集体和政府等农业投资主体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书的第8章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对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进行支持、激励和规范的对策框架。一是,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建立农业投资保障机制;二是,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加大各方面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三是,变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农户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四是,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农业投资的资金供给;五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六是,优化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廓清农业投资主体投资的合理边界;七是,进行投资立法,规范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这七个方面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的对策设计,构建了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对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进行支持、激励和规范的有效框架。 本书的最后得出五点研究结论:一是,农业投资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中国农业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三是,农业投资收益低下是农业微观投资主体投资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四是,国家长期实施的“以农补工”战略是政府农业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五是,构建对农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支持与激励机制的政策选择。
韩东林,安徽省霍邱县人。2006年7月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起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为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农业投资与农业发展、信息产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安徽省软科学课题各一项,同时参加其他多项各级别课题。近年来先后发表论文20篇,其中在《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第1章 导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1.2.2 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1.2.3 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1.3.1 研究思路1.3.2 框架结构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4.1 研究方法1.4.2 创新之处1.4.3 研究中突破的难题第2章 对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及其投资行为的整体考察2.1 农业投资主体的概念与特征2.1.1 关于投资概念理论综述2.1.2 投资主体与农业投资主体的界定2.2 中国农业投资状况的整体考察2.2.1 中国农业投资状况分析2.2.2 制约中国农业投资的主要因素分析第3章 农户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3.1 农户的一般理论概述3.1.1 农户及其市场主体地位3.1.2 关于农户经济理论的综述3.2 农户农业投资的行为分析3.2.1 农户投资和农户农业投资3.2.2 影响农户农业投资的主要因素3.2.3 农户投资农业的投资行为特征3.3 中国农户农业投资的总量、结构及其经济绩效3.3.1 转型时期以来中国农户的农业投资总量分析3.3.2 农户农业投资结构分析3.3.3 农户农业投资绩效分析第4章 企业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4.1 一般理论概述4.1.1 农业企业的含义及其特殊性分析4.1.2 企业农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4.2 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农业投资行为分析4.2.1 基本理论分析4.2.2 中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状况分析4.3 外资企业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4.3.1 关于农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4.3.2 外资企业农业投资行为实证分析4.3.3 外资企业农业投资的作用分析4.3.4 外资企业农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章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资行为分析5.1 一般理论概述5.1.1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农业投资行为的界定5.1.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历史变迁5.1.3 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5.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投资行为的考察5.2.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5.2.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章 政府农业投资的投资行为分析6.1 一般理论概述6.1.1 政府农业投资的理论依据6.1.2 政府农业投资的客观必然性6.1.3 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内涵与特征6.2 对政府农业投资的总量与结梅的考察6.2.1 中国政府农业投资的总量分析6.2.2 中国政府农业投资的结构分析6.3 政府农业财政投资的效率分析6.3.1 农业财政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6.3.2 财政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率分析6.3.3 财政农业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6.4 政府农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6.4.1 现有农业财政投资体制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6.4.2 政府农业投资力度不足6.4.3 政府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6.4.4 政府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高第7章 对农业投资主体的综合分析7.1 农业投资主体的结构及其演化趋势7.1.1 关于农业投资主体结构的综述7.1.2 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演化与趋势7.1.3 当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7.1.4 中国农业投资主体比较分析7.2 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7.2.1 农业现代化理论概述7.2.2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7.2.3 农业投资主体投资行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8章 主要对策选择与结论8.1 主要对策选择8.1.1 改革农业投资体制,建立农业投资保障机制8.1.2 构建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加大各方面对农业的投资力度8.1.3 变革现有农村土地制度,提高农户农业投资的积极性8.1.4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农业投资的资金供给8.1.5 建立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业经营风险8.1.6 优化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廓清农业投资主体投资的合理边界8.1.7 进行投资立法,规范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8.2 主要结论8.2.1 农业投资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8.2.2 中国农业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8.2.3 农业投资收益低下是农业微观投资主体投资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8.2.4 国家长期实施的“以农补工”战略是政府农业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8.2.5 构建对农业投资行为的综合支持与激励机制的政策选择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本书对转型时期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四大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作了不少带有创新性的研究。比如,通过具体定量分析,对规模土地经营提出了否定意见,并进行了合理解释;首次分析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也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最后,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构建农业投资激励保障机制的政策框架。本书资料丰富、结构简明、合理,层次清晰,立论明确,观点鲜明,分析深入,文字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