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点击人生

翁礼华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翁礼华  

页数:

307  

Tag标签:

无  

前言

  作者作为我相知多年的熟人,是一个学理科,干工科,再从政,由县长到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转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税局局长的20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生。  由于作者平时爱好读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和注意积累,10多年来逐渐成为财税专家,作为中国作协会员,他还融会贯通地把枯燥的财税知识用文学的笔触写出来,使之既有知识性和实用性,又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作品不仅那些不搞财税工作的人愿意看,搞财税工作的人更愿意读,而且读而有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笔耕不辍的作者平时竭力摆脱应酬,见缝插针挤出时间写作,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历代赋税和当前税制改革》、《财政·赋税·官吏·俸禄——中国历史漫谈》、《五十知天命——财税改革随笔》、《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上、下册)、《礼华财经历史散文》、《长河东去》、《古今中外话财政》、《千里河西》、《通灵之鸽》、《西出阳关》等11部,近400万字,在业余作家中著作如此之丰实为罕见。  最近,作者应经济科学出版社邀约,撰写了《点击人生》一书,全书有短文50余篇,10余万字,围绕着读书学习、工作方法和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谈论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由于文字洗炼,见解精辟,又多属一生之中的经验之谈,我以为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读后会有所教益,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读后则会产生共鸣,迷茫者读后更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为之作序,郑重地把它推荐给读者。  刘仲藜  二00三年八月

内容概要

翁礼华,“中国财税散文第一人”,20年的从政生涯,红红火火,睿智通达的他,认为做官只是一个过程,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从1993年开始,他不仅把浙江财税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税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专家型、学者型官员。 本书收录了其至今为目的104篇短文,围绕着读书学习,工作方法和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的谈论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读后会对涉世不深的年青人有所教益,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产生共鸣。 作者应经济科学出版社邀约,撰写了《点击人生》一书,全书有短文50余篇,10多万字,围绕着读书学习,工作方法和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的谈论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由于文字洗炼,见解精辟,又多属一生之中的经验之谈,我以为涉世不深的年青人读后会有所教益,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读后则会产生共鸣,迷茫者读后更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为之作序,郑重地把它推荐给读者。

作者简介

翁礼华,1945年生,1962年入杭州大学(今浙汇大学西溪校区)化学系,1967年毕业,当过技术员、工程师、厂长、研究所长,1979年被评为“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省国资办主任。2003年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20年的从政生涯,红红火火,睿智通达的他,认为做官只是一个过程,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从1993年开始,他不仅把浙江财税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坚持全省财政改革“以人为本”、“四两拨千斤”、“省管县”、“地税与财税合詈办公”、“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而且独辟蹊径,以经济视角面对历史,写出了大气磅礴的系列财税文化散文,成为令人瞩目的专家型、学者型官员。历任财政部部长和国税总局局长对他赞赏有加,刘仲藜说他的书“融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项怀诚称赞他“对财税史典籍涉猎甚广,研究有素,说起来旁征博引,头头是道”;金人庆说:“现在能写财经杂文数他第一,……不搞财经的人愿意看,搞财经的更愿意读”。著名作家黄亚洲说他是一眼“深井”,作品深刻,视角独特,在短短的几年里写出几百万字,令专业作家望尘莫及。省作协多次为他的作品举办专题研讨会,2000年中国作协吸纳他为会员。翁礼华被称为“中国财税散文第一人”。
  中国财税历史源远流长,浩瀚庞杂,当他把财税思想演绎成一部部著作后,他觉得还不够厚重,于是,在其倡议并努力下,位于杭州吴山的中国财税博物馆诞生了。站在博物馆学术楼的阳台上,面对湖山、斜阳,他常常感怀: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文化是永恒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品味人生 1.拆解人生终极目标 2.“人”字与人性(共性篇) 3.“人”字与人性(差异篇) 4.人生“一二三四五” 5.人生有无之变 6.人生远近之变 7.追求过程 8.“是”人,还是“做”人 9.解读女性 10.解读老年 11.潜能无限 12.有思想的动物 13.最危险的动物 14.佛国春晓 15.羁縻 16.古镇人生 17.寻归人生韵味 18.转折的艰难 19.随时随地准备死千方百计争取活 20.在享受中变傻 21.相互依存比竞争更重要 22.人生进步的动力 23.快乐不能一步到位 24.爱是快乐的源泉第二章 探究幸福 1.幸福三思 2.人生的美好 3.智能开启福门 4.成功是一种感受 5.最美是想像 6.平淡是真 7.出世之心 8.让心理更年轻 9.欲望的尺度 10.受罪与享福 11.性格决定命运 12.命运与心态 13.实难圆满 14.自我超越 15.胸怀的力量 16.信仰的力量 17.平衡比运动更重要 18.人种·皮肤·忧郁 19.来自食物的差异 20.“七不”延年第三章 洞明世事第四章 颖悟历史第五章 驾驭知识附录一 立身莫被浮名累涉世应干本色事附录二 翁礼华:中国财政文化的大写者附录三 新人本主义实践、第三种经济学、大写一个“政”字附录四 行走的心灵

章节摘录

  在英国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一位英籍东方血统的大学生在一家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所长见此人业务水平不错,便动员他报名参加当年的全国注册会计师职称考试,此人只怕公开去报名万一考不进被人耻笑,便推说今年做准备争取明年去考。而实际上他却十削肖地去报了名,结果发榜时竟然一举高中,这时激动万分的他兴奋地到所长处报喜,所长不但不表示祝贺,反而告诉他不能接受他来所就业的要求,因为他太做作了,作为全国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接受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听完这个故事的中国会计界访英代表团团员都对这位大学生深表同情,因为在中国这样谦逊又不事张扬的人属于善于做人的人,唯有大力表扬才对,哪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其实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来自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也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创造了一个文化的世界。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明,由于古代希腊人生活在地中海之滨的多山地区,居民大多以捕渔和狩猎为生,个人的技能和奋斗精神在征服自然的谋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人们产生了极强的个体意识。他们普遍认为先有个体,后有群体,群体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组成,没有这些单独的个体就没有群体。因此,只有每个人个体都自由发展了,群体才会发展;只有每个个体的利益都满足了,群体利益才会有可靠的保障,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各人都把自己的门前雪扫干净了,也就不会有他人的瓦上霜劳驾你去操心了。既然西方文化把人首先看成是人格独立的个体,那么群体就不是天然存在,而是人为地组织,即通过契约将诸多的个人组织起来才成为群体的。这种契约既有商业契约、婚姻契约,也有上升到全民契约的法律。在契约面前任何个人都有权利,也都承担相应的义务,诸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租赁关系、上下级关系,甚至基督教里人与神的关系也是这种享有平等权利的契约关系,其中人与神的关系就叫做《新约》与《旧约》,是所有信教者必读之书。  在中国,由于文明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从上游到下游的水利灌溉,既需要处理上下之间的自流灌溉关系,也要处理同一平面之间水量的分配关系,为此在商周时代政府就把农民组织起来耕种井田。其办法是8户成一井,并开沟引水,当中一块土地为公田由8户人家联合耕种,收获后归公家作为税收上交;周边每块同样面积的土地为私田,分别由各家各户自行耕种。每块地的面积在商代为70亩,周代为100亩,这种平均主义的集体耕作方式及其上下游水量分配的权威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集体主义的群体意识和崇拜权力的仆从习惯。因此中国文化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体,群体是天然形成,个体是群体的一员,一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存。  人,力大不如牛,行速不如马,而牛马为我所用;牙锐不如豹,爪利不如虎,而虎豹无奈我何。究其所以就在于人能“群”。众口铄金,众志成城,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拧不弯,所以只有群体存在,个体才能生存;只有群体发展了,个体才有出路。而群体又以遵守秩序、和顺共处的家庭为单位,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社会家庭化的儒家学说,即国只是家的外延和放大,治国如治家,从而使“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尊尊亲亲”成了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这种缺乏“自我”的人格组成中包含着很大的他人成分,强调“做”一个人而忽略“是”一个人。“做”一个人与“是”一个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在“个体意识”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西方文化强调“是”一个人的人格独立性,他们认为“是”人就要首先面对自己,使自己以本来的面目在世人面前展现,在世俗关系里保持人格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而“做”人犹如演戏,是为了别人才去表演,“做”一个人的角色,意味着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看法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强调“做”人是人格不独立、不完整的表现,讲究“面子”与“人品”,追求价值的取向注重的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内在的东西。所谓“面子”是摆给别人看的;所谓“人品”那也是给别人品的。如此“做”人,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下级对上级不仅要看“眼色脸色”行事,还要学会揣摩意图;对“有头有脸”的人就需要给足“面子”,即使他错了也不能使他丢面子;平时“做”人很在乎人家怎么说,惧怕自己的行动会“贻人口实”、“留为话柄”、“引人非议”,甚至怕在别人眼中“有点出格”、“太不像话”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点击人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