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热点面对面
2009-6
经济科学出版社
邓兴军
281
静坐在电脑前整理书稿的时候,一直在思考这本书的出版到底有什么价值?得到的答案是,至少有三类人群可以从本书中获益。 一是家有学龄期孩子的家长们。本书中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权威地披露了近年来“小升初”、高考等事关国民教育的政策变化趋势,指点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升入理想的学校。 二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一名勤奋奔波在教育一线的专职教育记者,本书中的新闻报道都是最成功的、富有鲜明时代特性的教育改革范例。 三是即将踏人报刊新闻媒体行业的准新闻人。本书中收录所有作品全部获过《北京青年报》的总编辑奖,还有的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等。
邓兴军,《北京青年报》资深教育记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获得很多新闻奖项,其中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三次获得北京新闻奖、两次获得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奖、连续三届获得教育好新闻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中残联好新闻奖一等奖等。还荣获北京市红领巾教育奖章、北京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先进个人、希望工程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
第一部分 小学升初中、高中考大学 记者走进学校内部深入访谈解密招生内幕 一、解开“小升初”这道难题 1 小学生背不动大书包拉杆箱轰隆隆进校园 2 小学生周末上班忙 3 英语等级考试会不会成为“奥数”第二 4 中学特长生录取不再只看证书 5 求学简历能否叩开名中学的大门 6 小升初强推“电脑派位” 7 小升初“推优入学”确定实施细则 8 培训学校与名校捆绑已成“潜规则” 二、高中教改需要琢磨的事挺多 1 高中语文教材课改 删去散文名篇《春》 2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教材是罪魁祸首 3 普通中学首招专业运动员 4 少年科学院 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 5 中学生疯狂追逐国际交流经验 6 SAT走俏是否会导致中国优秀学生流走海外 三、高考变化牵动每个人的神经 1 大学生源之争暗中开战 大幅降分录取挂牌校学生 2 高中校长一封推荐函 优秀学生免试上大学 3 高三生集体“狂叫”释放压力 4 我们也想参加今年的高考 5 心脏病、高血压、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病人能不能上大学 6 高考倒计时牌淡出校园 7 高招地域歧视 今年悄然松动 8 是否上“高四”,“三思”而后行 9 2009年高考能否成为高考改革新拐点 10 高中取消文理分科 就能提高综合素质第二部分 教育热点新闻成为“两会”一号提案 触及问题深处引发教育改革大讨论 1 “择校”平均费首次被公开 2 谁该为多花的1.2亿元买单 3 伪劣教辅书“市场揭秘” 4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5 校车何时开出来 6 作业本用不完剩下的怎么办 7 初中男女分班上体育在争议中前行 8 学生春游悄然解禁 9 六名北京山里娃平生头回看话剧 10 两颗牙引发的教育思考 11 负债50万元 打工子弟学校申请停办 12 中国足球学校报名人数由3500猛降到50 13 与其百万元聘院士 不如十万元奖教师 14 成考每科考18分也能上大学 15 体育创业:民间老游戏衍生N多新岗位 16 社会工作者为啥突然火起来 17 语言专家联名拯救汉字教学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后记 只为心中的梦和做人的良知
第一部分 一、解开“小升初”这道难题 5 求学简历能否叩开名中学的大门 现身说法 求学简历厚达100页,获奖证书就超过20个 综合参考网上多种版本的“小升初简历范本”,经过一周时间的精心设计与制作,马曲终于为儿子制作完成了一本厚达100页的“求学简历”。 “封面是儿子最帅气的一张彩色照片,背景是儿子从上幼儿园以来获得的各种证书。我觉得中学招生老师一看这封面,就肯定能喜欢上我儿子了。”马曲自信满满地说,“按照往年的经验,众多的获奖证书就会直接敲开重点中学的大门。” 翻开马曲为儿子制作的“求学简历”,记者看到了第一页的主要内容。除了写有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毕业学校等外,马曲把自己和爱人的学历、职位也都标注了出来。“这是我们有意加进去的。”马曲说,“我们俩都毕业于北京名牌大学,我们觉得写上有利于学校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 在这本厚厚的“求学简历”中,先是一页页等级不同的获奖证书就整整有20个:有学校评的文明学生、文明小标兵;有参加区里、市里获得的各种奖,比如写规范字、漫画创作、制作直升机、英语口语比赛等,从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到优秀奖、鼓励奖等各个级别。 “攒这些证书可不容易啦!”马曲感慨地说,“幸亏妻子是个细心的人,把孩子得的奖状、证书都留着,想想这些年加起来,光培训和报名费就花了3万多元。” 证书后面就是“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尽管综合评价上儿子小学阶段成绩几乎全都是优,但马曲对儿子是否能被重点中学“看上”仍然表示担忧:“男孩子淘,连区级三好学生都没有得过,听说有些学校必须是市级三好或者市级红领巾奖章人家才面试你。” 独家解密 教委力推素质评价,学校还看获奖证书吗 从2007年开始,在“小升初”决定性的条件中,出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新名词,但到底“综合素质评价”起决定性作用还是“获奖证书”多锤定音,没有最后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