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统筹城乡发展

李建建 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

李建建  

页数:

424  

字数:

450000  

内容概要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城乡关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目前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立足本地区实际,通过城乡产业融合、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导向和制度创新,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就成为现阶段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者简介

李建建,男,1954年5月出生,福建省仙游县人,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思想史等。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福建省社科基金和国际合作研

书籍目录

导论 建构和谐社会中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界定 三、统筹城乡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 四、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章 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分隔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 三、中国城乡分隔的主要特征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演变: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的总体描述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测度 三、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国内学者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见解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模式 一、统筹中国城乡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国外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三、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模式比较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模式:城乡一体化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 二、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特征及其启示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问题及对策 四、探索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以福建省为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四、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五、权益保障的缺失是进城农民工面临的首要问题 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第七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的变动趋势及规律 三、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状况及原因分析 四、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直接导致了城乡发展失衡 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负面效应分析 六、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七、积极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引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石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与成就——以福建省为例 三、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与矛盾 四、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点与矛盾 五、建立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机制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教育产品供给 一、引言: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举措 二、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三、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下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产品有效供给的路径选择第十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概述 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回顾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契机 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 六、城乡分割下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问题与特征 七、构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十一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一、工业化、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 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缺陷与农民权益流失 三、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方案、路径与模式选择 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第十二章 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我国乡镇政府运行机制的改革与成效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三、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四、完善以村民委员会为核心的农村自治组织制度附件 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一、福建省(山区)新农村建设42个受调研样本村的一般描述 二、福建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三、福建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 四、制约福建省(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福建省(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城乡分隔  产业革命以前,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性质基本是统一的;机器大工业的产生,撕裂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城乡二元分化逐步彰显。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不过,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吸收消化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使得城乡对立的矛盾得到缓解,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另一边却是贫困、落后、分散的广大乡村;原有城市缺乏对农村人口的吸收能力,新城市缺乏发展壮大的动力,加之政府“城市偏向”与“乡村歧视”政策,使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一直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按照刘易斯模型的刻画,我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工资率低,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非农业部门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显示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本章从产业结构、收入结构和城市化率三个维度对我国的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以期较为深刻和全面理解现阶段中国城乡差距,以寻求缩小或弥合这种差距的有效途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统筹城乡发展 PDF格式下载



谈了很多城乡统筹与其他问题的关系,但重点不突出。此书以福建省为例,只在最后一章有涉及,太泛,没有福建切实的发展战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