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
2010-9
经济科学
商庆军
243
公共财政的理念将自利、互利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私人机构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在提供公共物品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其不同层级的职责分工,组织和协调实施方案,通过政府与市场联合提供、市场提供为主、政府直接提供为辅的方式,激励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 公共财政激励相容包括税收激励、公共支出激励、完善制度体系这三项主要内容。应重塑政府机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由偏重机构精简向优化功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对政府公务人员实施综合激励。
商庆军,男,生于1968年12月。南开大学金融学学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区域经济、社会信用、财政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和银行信贷。
已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美国“新经济”述评》、《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形态特点及借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财政改革的多角度透视》、《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论地方政府政策与私人行为的激励相容》、《图书市场中的”劣品驱逐良品”现象剖析》等1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引言第一章 公共财政激励相容理论解析 第一节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两难困境 一、公共服务中“双失灵”的困境 二、“双失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解决“双失灵”问题需要重塑行政理念 第二节 经济学发展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一、经济学发展的综合化与社会化趋势 二、西方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发展脉络 三、自由主义经济学发展对公共财政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学和激励理论的发展及借鉴 一、企业管理理论及管理要素的共通性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及公共财政行为的阻滞成本 三、激励理论及对人的需要的关注 四、信息经济学及公共服务提供中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第四节 公共财政激励相容机制 一、公共财政激励的三个理由 二、公共财政激励相容机制 三、公共财政激励相客机制分析框架 四、公共财政激励分类第二章 政府公共财政政策的市场化策略 第一节 财政分权及政府治理的发展 一、财政分权显示地方政府的合理性 二、新公共管理理念引入公共财政政策 三、公共财政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市场化取向 四、地方政府治理实践的新发展 第二节 政府职能主要定位于公共服务 一、中央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定位 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职能定位 三、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职能的主要方面 第三节 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特征分析 一、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主要事项 三、地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分析 第四节 政府公共财政市场化策略 一、政府机构作为“经济人”的特征 二、政府公共财政有限市场化策略定位第三章 公共财政的税收激励相容 第一节 税收激励理论分析框架 一、最适课税论下的税收激励 二、公平课税论下的税收激励 三、财政交换论下的税收激励 第二节 各国税收激励政策实践概要 一、鼓励创业投资和科技进步的税收激励措施 二、实施产业政策的税收激励措施 三、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激励措施 四、农业税收激励措施 五、加强环境保护的税收激励措施 六、维护社会公平的税收激励措施 第三节 公共财政中的税收激励措施 一、各国税收激励实践的借鉴 二、税收激励的基本前提与总体把握 三、税收激励的含义及实质 四、税收激励方向和领域 五、税收激励方法 第四节 税收激励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一、税收激励效应理论分析 二、税收激励效应实证分析 第五节 建立激励型税收体制 一、税制改革的衡量标准 二、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激励型税制 三、注意税收协调 四、重点税制改革措施第四章 公共支出激励相容 第一节 促进经济和谐与建设“和谐社会” 一、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支撑 二、特定时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均衡的矛盾 第二节 市场经济国家公共支出改革主要趋势 一、从财政改革的总体原则看,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财政改革 二、从财政决策过程中参与者的广泛程度看,财政改革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从而促进了民主化决策过程 三、从财政关系的产权维度看,财政改革将使财政关系更为清晰,进一步走上公共财政的道路 四、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发挥作用需要稳定的预期,财政改革有利于社会公众形成更加确定的预期 五、从日益强化的财政职能看,财政改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支撑框架 六、从财政改革的实施时机选择看,财政改革的方向、实施受到一系列外部条件的约束 七、从财政改革的实施主体看,财政改革在不同国情的国家特别是在小国开放经济与大国经济间的选择不同 八、从财政改革的配套政策看,财政改革需要一系列改革措施配合 第三节 公共支出激励领域和方法 一、公共支出激励的主要领域和内容 二、公共支出激励主要方法 第四节 公共支出激励效应分析 一、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的效应分析 二、经常性支出或资本支出的效应分析 三、公共支出应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效应分析 四、公共支出运用于城乡的效应分析 五、每项公共支出项目的效应分析 第五节 激励型公共支出体制的建立 一、公共支出体制分析框架 二、我国公共支出体制现状 三、建立激励型公共支出体制第五章 政府公共行政的重塑 第一节 重塑政府职能定位 一、可交易市场是公共行政边界 二、重塑政府职能定位和行政理念 三、重塑政府行政科学性 第二节 重塑政府机构 一、由精简机构向优化职能转变 二、政府机构设置应坚持结构化原则 三、不同层级政府功能配备 四、划小行政区域,建立扁平化行政管理体系 五、政府权力的结构化分配 第三节 重塑制度体系 一、创造可竞争市场 二、促进制度的有效供给 三、清晰界定产权 四、矫正市场失灵 五、优化发展环境 六、优化行政策略 第四节 重塑社会激励机制 一、经济主体行为选择多目标现象 二、机会主义过度发展的根源 三、公共财政的社会激励 第五节 重塑政府内部激励机制 一、根据公务人员特征确定激励重点 二、重塑政府内部激励的主要原则 三、重塑政府内部激励的综合措施 四、惩治公务人员腐败行为结论参考文献
以美国为例,其地方政府层级设置及功能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一是从法律上看,作为联邦制国家,其政府划分为三级,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因为地方政府在法律上是从属于州政府的,地方政府与州政府是一体的,这就是所谓的“狄龙规则”(Dillon's Rule),即美国各州下设的市,仅仅是州的创造物,仅拥有州赋予它们的权力,州可以剥夺、修改和收回这些权力。这源于裁决的案例被联邦最高法院两次确认,从而使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关于美国的州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法律规则。二是从历史发展上看,地方政府的作用也经历了很大变化。第一阶段在美国建国早期,州政府权力很大,甚至威胁到联邦政府的生存,国会没有真正的权力行使其有限的职能,联邦政府缺乏自己的征收机构和自有收入,而其经费是由州政府来分摊的。第二阶段起始于1789年新宪法生效,从法律上改变了联邦政府职能过弱这一状况,联邦政府拥有了征税、偿债、国防、改进社会福利的权力,意味着在所有的税收领域,联邦政府都与地方政府重新进行了权力分享。第三阶段是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到内战之前,在近60年的时间里,各州的权力不断膨胀,并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第四阶段是内战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进一步确立,州政府的权力受到限制,但联邦政府支出比重仍然不高。第五阶段在“大萧条”之后,暴露出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责,财政能力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反应不够快捷。而全社会性的救济和保障、公共工程等事业,都由联邦政府来承担,并且随着传统的平衡预算观念的改变,也扩大了政府依靠国债筹集资金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这从地方政府地位的立法方面也有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最高法院界定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防止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纠纷时,接受了普遍性社会福利条款,对联邦支出的数量和目的不再施加任何限制,也不愿意就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制进行限制。其后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美国政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过程,联邦政府进一步扩张而州和地方政府规模进一步相对收缩。
《公共财政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是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